美国吸血鬼电影研究之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吸血鬼电影研究之文献综述
姓名:周若薇学号:26 班级:师英12.1【前言】
近年来,吸血鬼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一阵娱乐风暴,《暮光之城》系列、《吸血鬼日记》等影视剧的问世掀起了一股吸血鬼流行文化高潮。
追溯吸血鬼走上银幕的历史几乎与电影的历史一般长,自从1896年第一部吸血鬼电影问世以来,吸血鬼就已开启了它漫长的银幕之旅,时至今日,从青面獠牙如怪兽般的诺斯费拉图到现如今青春帅气的爱德华,吸血鬼的银幕形象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影片的类型也由最初的恐怖片迈向如今的偶像片时代。
然而,目前我国对于吸血鬼电影的研究尚不完善,研究方向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关于吸血鬼研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对吸血鬼电影的研究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从而对于提出对吸血鬼电影的研究方向与发展态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吸血鬼;文化;电影;主题
【正文】
一、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
在当前的学术文献资料中,对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详尽的。
研究者从宗教、人性等角度对吸血鬼影片进行剖析。
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吸血鬼电影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吸血鬼电影中的宗教价值观成为文献资料中探讨的主要层面,尤其是从西方宗教文化中对死亡观的考察、边缘人性的隐喻内涵以及终极关怀中的反问与思考。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此类影片进入繁荣发展期,吸血鬼这一形象也逐渐脱离了纯粹的死亡、罪恶、黑暗等传统主题,创作者试图将“人性”灌输其中。
然而,80年代时期便开始走向下坡路,直至90年代吸血鬼影片再次翻身与觉醒。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好莱坞影片中吸血鬼的时空感得以凸显,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商业元素:时尚、魔幻及强烈的戏剧冲突。
吸血鬼电影作为流行的和工业化的大众艺术形式,描绘了美国文化的连续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就是人类自己。
银幕之外的吸血鬼文化,随着变化着的美国社会愿景,
吸血鬼的颠覆性审美一再显示出超乎人们想象的力量。
其次,在宗教背景下的关于人性探讨。
对释吸血鬼这一角色的诠释离不开对基督文化背景的理解,例如影片《德库拉》中的伯爵俨然是作为邪恶的化身,上帝的对立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信仰就成为一种关乎未来的精神考验。
“上帝的绝对属性如全知、全能、永恒等被隐秘地转移到德古拉身上,这让我们看到影片考验的不仅是吸血鬼,也是通过异教文化的展现考验耶稣的信徒。
”
二、吸血鬼作为社会意义探讨的隐喻符号
在当下吸血鬼影片中,单纯地描写吸血鬼嗜血成性、威胁人类生命等血腥、暴力题材的电影逐渐减少,吸血鬼们逐渐与现实社会融合,而这也极大地扩充了吸血鬼在银幕上的表现空间。
现有的文献资料中,研究者也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吸血鬼隐喻下的社会意义进行探究,其隐喻特征的分析也占据了浓重的笔墨。
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问题开始在美国社会大规模爆发,人们头脑中充斥着各种关于体内的血液、通过性行为传播疾病的恐怖念头。
死亡学家罗伯特·卡斯滕鲍姆指出,艾滋病的泛滥再次激起了人们潜意识中对吸血鬼的恐惧,正如我们所知,吸血鬼是邪恶的、与性和血液相关的灾难象征。
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一方把同性恋与吸血鬼视为“瘟疫”一般的可怕事物,而另一方则对其深深着迷。
安妮·赖斯在她的小说《夜访吸血鬼》中传达出对同性恋者的同情心,因为人类在战争和中世纪瘟疫之外经历的空前灾难就降临在这群人身上,同性恋者在吸血鬼文学与吸血鬼电影中获得一种化解创伤的力量。
“对于同性恋来说,吸血鬼的形象发挥着抵抗性的作用,因为吸血鬼在象征性地代表一种可怕的瘟疫般的死亡的同时,又成功地超越了这种死亡。
”在艾滋病时代,吸血鬼的神话为成年人(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这一“魅惑”主要是通过吸血鬼的复活与不死特性完成的,在无意识中通过想象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危机。
三、吸血鬼电影研究空间及前景展望
首先,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归纳发现,当下研究方向主要是从文化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吸血鬼电影的解析,但是对吸血鬼形象的演变和解析缺少纵向的梳理,因此在吸血鬼形象研究这方面尚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此外,结合具体的研究工具对吸血鬼影片或影片类型转变的原因也具有可观的研究空间。
其次,从电影叙事角度来看,以吸血鬼为代表的魔幻片风靡全球,魔幻题材类的影片具有一定的模式化趋势,例如,当下吸血鬼影视剧中的“三角恋”情结,“英雄救美”的情节模式等具有雷同化,这背后与受众审美接受有何内在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总结】
在新世纪到来后,全世界对吸血鬼文化的追求,已从《暮光之城》中可见端倪,亦反映出后工业时代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变革,人在机械化、信息化的丛林中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寻找爱情的价值,这与许多笔下的银幕中的吸血鬼何其相似?而吸血鬼长生不老的“超人”能力与英俊无比的外在形象,更迎合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对于原始的向往。
人们厌倦日复一日的繁重单调的工作,渴望突破生活的重负,需要一种精神的依托,而吸血鬼主角正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可以想见,未来我们看到的吸血鬼,会有更多的形象和内涵出现于不同的文学和电影艺术中。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汀麦茨等著.李幼蒸译.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三联书店,2002.7.
[2]亨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1994.8.
[3]汪流主编.中外影视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
[4]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5]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南京出版社,2006.1.
[6]刘娜.夜影百年——德古拉电影的文化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5.
[7]戴锦华,高秀芹.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艺术对话.
[8]陈娟.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库拉——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2010.3.
[9]王灵娟.试论吸血鬼编年史中的吸血鬼形象.湘潭大学,2007.5.
[10]论吸血鬼电影的文化符码与当代审美接受.暨南大学,2011.5.
[11]曾刚,朵琦.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吸血鬼电影.文教资料,2008年10月号上旬刊.
[12] 刘宁静.东西方“血族”电影的文化渊源与影片特征.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13] 邱安.红酒中绽放的魍魉——吸血鬼影片的隐喻世界解读.电影评介.
[14] 汪冬梅.解读夜访吸血鬼中的吸血鬼形象.电影文学,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