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基层社会乡土性变化的反思——基于《乡土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

关于现代基层社会乡土性变化的反思——基于《乡土中国》

张 旭

(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

【摘 要】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探讨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社会科学著作。该书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从乡土特征、文化传递、家族体系、道德与权力、社会规范与变迁等各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和结构,对中国传统农村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描述。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一些传统的乡土性逐渐淡化,现代基层社会中开始出现和传统乡土社会不同的乡土特征,甚至有些特征是相互对立的。但是,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特征依旧存在,并且对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性和中国现代基层社会的乡土性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把握现代基层社会乡土性特点的发展趋势,以期对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作出贡献。【关键词】乡土社会;乡土性;差序格局;社会制度;现代基层社会

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清晰的论述了传统的乡土社会的特性,为我们对基层社会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费老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对我们了解当今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人文都有不可替代的启示性价值。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改革进程发端于农村,把握中国基层社会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了解农村基层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其发展和变化,对促进我国城乡社会走向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有着深刻的意义。了解传统社会乡土性特征与现代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特的对比变化,是把握现代化进程给基层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确保现代基层社会的稳步发展的切入点。

一、《乡土中国》中传统社会的乡土性(一)为了生存而追求稳定,社会流动性小

任何一个社会的习俗、风俗、传统在最早出现的时候,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这一群人在这一块土地上更好地生存下去。不同的民族生存方式不同,例如:游牧民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迁徙;工业社会时期由于科技的进步工人的工作会不断调整变化;传统的农业生活是在土地上周而复始的耕种。在一片土地上耕作,靠地吃饭,向土地讨生活,庄稼长在地里不能动,人也就不能动,这也就造成了我们这个乡土社会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特点:稳定性。这个社会极其的抗拒流动性而追求稳定性,从而形成聚村而居的现象。

(二)稳定性造就熟人社会,形成信任关系

在乡土社会中为了追求这种稳定,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被身边的人看着长大,也是看着身边的人长大,这就构成了费老所说的熟人社会。例如:我们在英美的影视作品中看到,如果去朋友或者亲戚家敲门一般会是这样的景景象;“当当当”“谁呀?”“我是汤姆,约翰在家吗?”而在中国同样的情况,敲门可能是这样:“当当当”“谁呀?”“我。”回答一个“我”字,这正是熟人社会所产生的特有的现象。

邻里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协作,彼此之间形成熟悉的关系,这种亲密感产生了一种不假思索的可靠性和依赖性。因此,在乡土社会有着较强的信任关系。在熟人社会中,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约定俗成的规矩约束人们的行为,如果有人违背这种规矩,会受到周围邻里的谴责,便会丧失信任感。这种熟人环境中,彼此的信任感是生存的基础。因此,乡土社会中的信任关系不是对法律的敬畏,而是发生于熟人间对行为规矩的依赖性。

(三)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差序格局

在乡土社会中,人与家庭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关系,形成的是一种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的概念不同,是一种水波纹式的关系格局。费老在书中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每个人都处于圈的核心地位,以一个同心圆的方式向外扩散,根据中心实力和地位的变化而收缩自如。例如:《红楼梦》中鼎盛时期的贾家能容纳多门亲戚,而在抄家衰败时却为人问津。

当介绍人的时候,总喜欢把这个人和我们的关系放在核心位置,这就是差序格局的表现。这种差序格局的表现形式不光影响如何看待他人,也影响如何对待他人:其一在看待他人方面,主要变现在中西方对“家人”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在英美家人包括配偶以及未成年的子女,而在中国家人可以指配偶、叔伯亲戚等,也可以指任何想要拉入自己圈子的人,家人的范围可以因时因地伸缩自如。其二在对待他人方面,西方社会中因为受宗教的影响,人们追求的是一种普世的爱,对待每个人的态度都是平等的,其追求的不是人情关系而是权力和法律。中国传统社会不一样,差序格局的特点要求我们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对父母要“孝”、对弟妹要“悌”、对朋友要“信”、对陌生人要讲求“礼”。由于亲疏远近而不同对待会造成攀关系讲交情的现象。

(四)乡土社会的内在规则:礼治秩序

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外在结构,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的内在规则发,维持乡土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礼而不是法。法律是国家暴力机器支持的刚性约束;礼治是通过教化的方式使人们接受权威,是一种文化性的约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所起到的规范作用微乎其微,相对于通过法律约束以及解决纷争,人民更倾向于依据世代相传的传统道德和村规民约来解决问题。礼治秩序的特点是由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决定的,人生活在不流动的熟人社会,与外界几乎没有思想交流,在祖祖辈辈的思想传承下会形成当地固有的、约定俗成的道德体系和行为规则(例如:族规、乡约、家法等)。村民之间的事务通过这种以礼治为基础的惩罚与监督机制就可以解决。

在乡土社会这样的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由于经验丰富,能解决大部分出现的生活问题,因此统治的权利也被这些德高望重的长老拥有。长老是乡土社会中的道德和权利的代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例如:在影视作品《白鹿原》中,白嘉轩作为族长当族人违背族规是可以开祠堂对其进行惩罚,甚至逐出祠堂。长老统治是礼治统治乡土社会的基础和表现形式,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维持着乡土社会的稳定。

二、现代基层社会乡土性的发展变化

(一)社会流动性增强,稳定性思想仍旧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基层社会中农民不再将土地视为自己的“命根子”,不再完全依靠土地生活而是发展其他产业来满足生活需要。许多年轻人开始选择外出务工、经商的生活方式,造成人口的流出。当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一些人回乡发展,涌现了一批乡镇企业,使得村与村之间的隔膜也被打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