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 1全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交流研讨会
3.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作物转基因育种和常规育种相比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因为它不仅极大地拓 宽了育种的基因来源(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而且可以实现高效 精确的遗传改良,更为重要的是抗病虫等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将有效减轻农田的环 境污染。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转基因研究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小麦转基因研究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花粉管通道法是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的一种菲常简便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其 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授粉后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将外源DNA送入胚囊中尚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062301 1600) 作者简介:李永春(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小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通讯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62号,国家小麦中心205室。E-mail:yongchunli71@yahoo.com.Cll。
201 1全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交流研讨会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李永春,王潇,陈雷,尹钧·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450002
摘要:近年来,我国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并成为常规育种的有效补充。分析了各类转基 因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情况,综述了我国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的发展及现状,主要包括小 麦抗病虫、品质改良以及耐非生物逆境胁迫等方面的转基因研究,并分析了目前小麦转基因育种中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中的应用
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中的应用摘要介绍了花粉管通道法的创立、特点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概况,分析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花粉管通道法;小麦;外源DNA文献标识码 A扩大种质资源,提高品种抗性,增加产量,改良品质是小麦育种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远缘杂交是扩大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存在很多问题,花粉管通道法即可以解决远缘杂交出现的问题。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是以DNA片段杂交假说为理论基础,直接将带有目的性状的供体遗传物质或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株而创造变异材料,通过筛选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后代,以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近年来,花粉管通道法与其他的基因导入方法交融在一起,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用于小麦转基因育种中,成为小麦品种改良、新品种培育和创造新物种的重要方法。
1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理论的创立及特点1.1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理论的提出1975年Pandey以烟草为材料,将供体品种的花粉经射线杀死后与受体品种的新鲜花粉混合授粉,获得了供体花色性状的变异,认为经过照射杀死的花粉其遗传物质可不通过配子融合而发生基因转化。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周光宇成功地将外源海岛棉DNA导人陆地棉,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栽培品种,正式创立了花粉管通道法。
1995年Chong等报道了用该法转化小麦,经过筛选、Northern Not鉴定以及对表达产物的检测,获得了小麦转基因植株。
1999年牟红梅等通过花粉管将抗虫基因、选择标记基因导入小麦中,抗性筛选、PCR和Southern杂交表明,外源基因已转入。
至此,花粉管通道法已在多种作物中获得成功,确定了其在直接转化法中的地位。
1.2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特点国内外科学家对花粉管导人外源基因的机理进行了许多研究。
1990年Potrykus研究认为受体组织的细胞同时具备再生感受态和转化感受态的细胞,是转化成功的关键。
受精过程中分化程度很高的卵细胞在同精子接触的一刻开始,就发生急剧的脱分化过程。
转基因技术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成为了动植物育种中的新宠儿。
通过对植物或动物的基因进行改良,让其拥有更好的生长特性、抗病能力、更高的产量等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技术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一、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生产中。
在植物育种中,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一些有益的基因导入到传统作物的基因组中。
这些有益的基因可以来自于其他植物,或者是来自于其他物种。
例如,在小麦的育种中,通过将耐旱、抗虫、抗病等基因导入到小麦中,可以大幅度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同样,在玉米和大豆的育种中,通过导入抗虫和抗草害基因,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成本。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使植物适应于不同的环境。
例如,在盐碱地种植玉米,需要导入盐碱逆境相关基因,以提高玉米在贫瘠环境下的生长能力。
此外,在荒漠化地区的沙漠植被修复中,通过将抗盐碱基因导入盐生植物中,可以提高植物的耐荒能力,使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长。
二、转基因动物的应用除转基因植物外,转基因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的生产中。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还可以改良动物的肉质、脂肪含量、抗病能力等方面。
例如,在猪的育种中,通过改良生长激素基因,可以让猪的生长速度更快、肉质更优,提高了猪肉的产量和利润。
在牛的育种中,通过改良生长抑素基因,可以让牛的背膘更加丰满,使牛肉更加美味。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完善动物的免疫功能。
例如,在毛牛的育种中,通过导入牛源性细胞因子基因,可以增强毛牛的抗病能力,降低治疗成本。
三、转基因技术的争议虽然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引来了不少的质疑和争议。
首先,很多人担心转基因产品会带来健康问题。
营养学家称,转基因食品会导致未知的健康风险,并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另外,转基因技术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从基因工程改造和农药消耗量减少等方面看,转基因技术可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化学农药使用量。
基因工程技术对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改进的应用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对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改进的应用研究引言:农作物是人类生活和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基因工程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在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改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改进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品质改进中的应用1. 抗病虫害基因的导入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导入抗病虫害基因,使农作物具备抗病虫害的能力。
例如,转基因玉米“Bt玉米”通过导入毒蛋白基因,能够有效抵御玉米螟等害虫的侵袭,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2. 营养价值的提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调控和改变农作物中的营养成分,提升其营养价值。
例如,转基因黄金大米中导入了人体所需的β-胡萝卜素合成基因,使黄金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缓解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
3. 增加产量和改善农作物质量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农作物生长发育、促进光合作用等方式,提高其产量和改善农作物的质量。
例如,转基因水稻的品种“超级稻”通过导入高效光合作用基因和产量相关基因,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产量改进中的应用1. 抗逆性基因的导入环境逆境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导入抗逆性基因,提高农作物的耐逆能力。
例如,转基因大豆中导入了抗盐碱基因和抗旱基因,使其在盐碱地和干旱地区具备更好的生长条件,从而提高产量。
2. 调控生长发育的基因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基因,使其具备更好的生长特性,从而提高产量。
例如,转基因小麦中导入了调控生长发育的基因,使其具备更高的耐插秧性能和分蘖能力,提高小麦的穗数和产量。
3. 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光能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小麦转基因方法及其评述
HEREDITAS (Beijing) 2011年5月, 33(5): 422―430 ISSN 0253-9772 综 述收稿日期: 2010−10−09; 修回日期: 2010−12−04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08ZX08010-004)资助作者简介:叶兴国,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小麦生物技术育种。
E-mail: yexg@网络出版时间: 2011-04-02 17:53:03URL: /kcms/detail/11.1913.R.20110402.1753.005.htmlDOI: 10.3724/SP.J.1005.2011.00422小麦转基因方法及其评述叶兴国, 陈明, 杜丽璞, 徐惠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要: 小麦是遗传转化比较困难的作物之一。
为了克服小麦基因工程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障碍, 人们分别尝试利用基因枪、花粉管通道、超声波、离子束注入、激光微束穿刺、PEG(Polyethylene glycol)、电击和农杆菌等方法转化小麦, 涉及的受体材料包括幼胚、成熟胚、花药愈伤组织、幼穗、芽尖和花器官。
文章对小麦主要遗传转化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回顾和评述, 分析、比较了获得安全型转基因小麦的几种策略, 以期增强读者对小麦转基因技术和进展的了解, 促进小麦转化技术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转化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formation approaches used in wheatYE Xing-Guo, CHEN Ming, DU Li-Pu, XU Hui-Jun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s a valuable tool for direct crop improvement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study. Unfortu-nately, wheat is considered as a recalcitrant plant to genetic transformation due to its low efficiency and genotype depend-ency.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various transformation methods such as biolistic bombardment,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 pollen-tube pathway, ion implantation, laser microbeams puncture, treatment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and ultrasonic wave, and electroporation have been reported in wheat using various types of explants including immature embryos, mature embryos, anthers derived calluses, inflorescences, apical meristems, and other floral organs. In this review, several major transformation approach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wheat are reviewed, and potential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afe transgenic wheat plants are discuss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n update on current status of wheat trans-formation, and to stimulate further research for improving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 wheat.Keywords: wheat; genetic transformation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与社会经济发展、粮食安全供给和人类营养健康密切相关。
山东农科院小麦转基因育种技术国际领先
山东农科院小麦转基因育种技术国际领先小麦育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因为可以利用的小麦资源越来越少,而传统杂交育种技术无法实现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近日,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主持完成的“高效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引进与创新”项目通过第三方评价,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为我国小麦转基因育种技术开辟了新路径。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这种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不同物种间的基因进行有效组合,拓展基因资源利用范围,为小麦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如此前一些仅靠常规育种技术难以达到的目标,目前通过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的结合就有望得到实现,如利用异源基因提高小麦的抵抗力,培育具有特异营养价值的新品种和实现小麦杂交制种等。
据介绍,在主要农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比较困难的作物,转化效率较低、重复性较差、转化规模较小,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大豆、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
目前,应用于小麦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
就农杆菌介导法而言,由于成本低、基因低拷贝插入几率高,表达效率高而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基因转化方式。
但侵染农杆菌后的小麦愈伤组织往往不再继续分化,很难获得再生植株,因此如何建立高效的小麦基因转化技术体系成为世界性难题。
转基因技术是进行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的有效工具。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小麦分子育种课题组依托引进的国外技术,再进行深入分析该技术的优缺点,自主发明了幼穗拯救生产转基因小麦的方法。
他们通过受体材料栽培条件、农杆菌灭活方法、愈伤组织切割等方面调整优化,使小麦转基因效率最高可达76%,阳性苗率达到100%;他们还对小麦主栽品种和高代品系进行了成熟胚、幼胚、幼穗培养能力的研究,筛选出5个再生能力强的冬小麦品种。
目前,该院作物所已建成人工气候室、接种室、培养室等高标准小麦转基因硬件设施,培养了包括6名博士在内的10人分子育种团队,成功研究出适于主栽小麦品种的高效农杆菌小麦转基因技术体系,打造了国际先进的高通量小麦转基因技术平台。
利用基因改良作物提高产量与质量
利用基因改良作物提高产量与质量“育种不如改良基因,改良基因不如修复寿命”的科技革命,基因改良的应用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提高产量、质量和抗逆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常见的基因改良作物1. 转基因水稻–作物改良的重要突破口水稻是全球最重要、人口最众多的粮食作物之一。
通过转基因技术对水稻种子进行改良,使其具有抗虫、耐旱、耐盐、提高产量等优点。
目前,国内已有Bt、抗病毒和耐盐碱等转基因水稻获得实验室育种成功,并逐步向实际生产推广使用。
2. 转基因玉米–改良品质受追捧转基因玉米是以谷物为原料的食品企业中视觉效果、口感、食品安全等重要因素进行改良的重要品种之一。
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玉米营养价值、产量和质量等的有效提升。
3. 转基因小麦–抗病力提高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细粮作物之一。
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小麦提高了它的抗病性,使之成为更为抗病的重要品种。
二、基因改良作物的技术原理基因改良作物的核心技术原理是由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以转化、复制和重组的方法将优良的基因转移到目标物种中。
其先进性在于,其远远超过了传统育种的增产限度,同时还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提高抗旱、抗病、耐盐、耐酸等能力。
三、基因改良作物的优势1. 提高产品质量基因改良使作物更能抗病、抗灾、适应各种环境。
其对人体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凸显。
转基因化食品不但能提供营养,还能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
2. 提高产量转基因植物一般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并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可以满足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的平衡。
3. 优化生态环境基因改良作物具有高效的生长能力、高品質的果实和高抗病能力,使得植物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完善,人类自然环境得到清洁。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1. 基因改良食品安全性问题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
需要进行更多的长期实验和深入研究,以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2. 纯种现状作为基因改良作物的衍生体,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混合种会导致纯种的失去和种质资源的降低,这种问题随着长期应用和研究的深入,一定需要寻找解决办法。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研究在推动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麦研究中,应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小麦研究方法1. 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小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布设试验田、种植不同品种、施用不同肥料、控制不同病虫害等方式,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进行观测和研究,以获得相关数据和结论。
2. 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小麦研究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实验室仪器设备,对小麦种子、叶片、茎秆等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营养元素测定、基因检测等技术研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育种改良提供数据支持。
3. 现代遗传学方法现代遗传学方法在小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组学等。
通过对小麦基因组进行分析,揭示其遗传特性和相关基因功能,从而指导小麦的选育和育种改良。
二、小麦研究技术路线1. 小麦品种选育技术路线小麦品种选育是小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技术路线包括通过遗传育种、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方法,获得优良的小麦品种。
在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利用现代遗传学方法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利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抗逆性状、抗病性状和优质性状等,最终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需求的小麦品种。
2. 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路线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耕作管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3. 小麦品质分析技术路线小麦品质分析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小麦品质检测方法、品质性状评价标准和品质改良技术等方面。
通过对小麦面粉品质、食用价值、加工特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小麦面粉加工和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小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是多样化的,涉及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现代遗传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小麦抗病基因的发现与应用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10)小麦抗病基因的发现与应用李铃仙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山西运城 044000摘要 小麦抗病基因的发现与应用对提高小麦产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揭示基因功能和调控机制、加速育种改良,以及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基于此,从小麦抗病基因的发现与鉴定出发,研究小麦抗病基因的功能解析与调控机制,探索小麦抗病基因的应用与育种。
关键词 小麦抗病基因;功能解析;应用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0–0049-03小麦抗病基因是小麦植物中起到抵抗病原体侵染和抗病害作用的基因。
研究小麦抗病基因,可以揭示小麦抗病机制,更高效地开展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控工作。
因此,研究和应用小麦抗病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 小麦抗病基因发现与应用研究概述1.1 研究意义小麦病害是导致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发现和应用抗病基因,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性,减少病害对作物的损害,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的可持续性。
抗病基因的发现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小麦的抗病性,使作物更能抵御病原菌的侵袭,减少病害对作物的损害。
与此同时,抗病基因的发现和应用还为小麦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通过利用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堆积和转基因育种等策略,可以加速育种进程,培育抗病性更强、适应性更广的小麦品种,从而减少对农药的使用,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有助于维持土壤健康和生态平衡[1-3]。
1.2 小麦抗病基因的发现与鉴定小麦抗病基因的发现与鉴定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研究工作,通过整合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多学科技术,通过遗传定位、候选基因筛选、抗病基因组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功能验证等方法,成功追踪和识别与小麦抗病性密切相关的基因[4]。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比较分析,在大规模数据中发现了潜在的抗病基因,候选基因经过详细的功能标定和验证,揭示其在小麦抗病机制中的作用。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现状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现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迅速进步。
科学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转基因技术。
这项技术将不同物种的基因移植到另一物种中,使得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更能适应环境和需求。
但由于其关系着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转基因技术在应用和研究过程中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当前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现状。
一、转基因技术的起源及发展转基因技术源于1970年代的基因工程,其发展始于1996年。
当时,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芬里斯塔(Frontier)研制成功了第一批转基因大豆。
这批大豆能够抑制杂草的生长,从而减少农业生产中对除草剂的依赖,这在当时触动了人们的神经。
此后,转基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基因组测序、高通量筛选和加速技术的发展为转基因技术的提高和优化提供了可能。
同时,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拓宽。
在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的同时,又将转移到工业、医药和生态保护等方面。
二、转基因技术的争议尽管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但其在应用中往往伴随着一系列争议和问题。
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就是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主张反转基因的观点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
同时,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许多人认为,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能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除此之外,转基因技术应用中的问题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
转基因技术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然而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会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在应用转基因技术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问题的综合影响。
三、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在农业领域,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适应性和产量。
例如,玉米、大豆、棉花和小麦等粮食作物在转基因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抵御虫害、草害和各种天气条件的影响,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资源与环境学院姓名:漆海龙学号:3115701060摘要:在粮食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最为困难的作物,加上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其它作物。
随着基因枪的问世、新的选择标记基因和高效启动子的运用,1991年以后小麦转基因研究开始增多。
目前小麦遗传转化尽管有多种方法, 但转化效率仍然很低, 一个重要原因是遗传转化方法尚不成熟, 因此建立合适的转化方法是小麦遗传转化成功的关键. 本文综述了小麦基因枪转化、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几种重要遗传转化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小麦遗传转化, 基因枪法, 农杆菌介导法, 花粉管通道法正文: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也是人类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 约占谷物蛋白质的38% ) . 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谷物种植面积的30%. 小麦面粉约含70%~ 80% 的淀粉.通过遗传转化可以打破物种之间的遗传限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可以实现新品种的定向改良,从而创造新的小麦品种。
与国外小麦相比, 我国小麦的蛋白质总量不低, 但是在加工品质上有较大差距, 主要原因是我国小麦贮藏蛋白缺少优质蛋白质亚基。
目前在小麦品质改良领域中主要有两个热点:一是通过特异地改变某些亚基的构成与比例, 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来改良其营养品质, 进而提高烘烤品质. 二是调节淀粉生物合成途径, 以培育直链淀粉含量少甚至没有蜡质的小麦品种,提高其加工品质. 近几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小麦转基因研究大多采用授粉后13~14 d 的幼胚为受体材料,表达载体构建中普遍采用Ubi、E35S 等启动子和bar、nptⅡ、EPSPS 等筛选标记基因,筛选剂一般使用Bialaphos、Glufosinate、G418 和Glyphosate 等,成功利用的农杆菌菌系包括ABI、Agl1、c58C1、LBA4404 和CP4 等。
转基因小麦的实验流程及其注意事项 精简
2008年12月
10
接种
将籽粒用 酒精漂洗2-3 分钟, 分钟, 将籽粒用70%酒精漂洗 酒精漂洗 再用0.1%的氯化汞消毒 分钟,无菌水洗涤 的氯化汞消毒15 分钟,无菌水洗涤3-4 次, 再用 的氯化汞消毒 次氯酸钠) (2%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 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针挑出幼胚,盾片朝上, 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针挑出幼胚,盾片朝上, 接种于幼胚诱导培养基上。 接种于幼胚诱导培养基上。 25℃,暗培养。 ℃ 暗培养。 注意: 注意: 1、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 2、让幼胚与培养基充分接触,保证翻转皿时幼胚不掉下来。 、让幼胚与培养基充分接触,保证翻转皿时幼胚不掉下来。
2008年12月 14
子弹制备
注意无菌操作。 注意无菌操作。
1)旋涡振荡5min,使在50%的甘油中的金粉沉淀成为悬浮液; 旋涡振荡5min,使在50%的甘油中的金粉沉淀成为悬浮液; 5min 50%的甘油中的金粉沉淀成为悬浮液 去掉粗堆集, 50µl 3mg)悬浮混合液于1.5ml 离心管中; 2)去掉粗堆集,取50 l(3mg)悬浮混合液于1.5ml 离心管中; 同时振荡,顺序加入5 l 质粒DNA( g/ DNA(1 g/µl 50µl 3)同时振荡,顺序加入5µl 质粒DNA(1µg/ l)、50 l 2.5M CaCl2 50µl 亚精胺(现配) 和50 l 0.1M 亚精胺(现配); 继续振荡2 3min,静置1min 1min; 4)继续振荡2~3min,静置1min; 离心2min 使金粉沉淀,去上清液; 2min, 5)10000rpm 离心2min,使金粉沉淀,去上清液; 加入140 140µl 70%乙醇 不破坏沉淀块,弃去上清液; 乙醇, 6)加入140 l 70%乙醇,不破坏沉淀块,弃去上清液; 加入140 140µl 70%乙醇 不破坏沉淀块,弃去上清液; 乙醇, 7)加入140 l 70%乙醇,不破坏沉淀块,弃去上清液; 加入60 60µl 100%乙醇 指弹管壁几次,使之重新悬浮, 乙醇, 8)加入60 l 100%乙醇,指弹管壁几次,使之重新悬浮, 然后低速旋涡2sec 2sec; 然后低速旋涡2sec; 每次取10 10µl 放在载体膜中央,每次要尽量取出等量的(500µg 微粒, 9)每次取10 l 放在载体膜中央,每次要尽量取出等量的(500 g)微粒, 并尽量做到均匀铺在载体膜(高温高压灭菌)中央1cm 直径内, 并尽量做到均匀铺在载体膜(高温高压灭菌)中央1cm 直径内, 自然条件下干燥。 自然条件下干燥。
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按用途分类,小麦品种可分为食用小麦和工业用小麦两大类。
食用小麦品质优良,对其品质的控制是小麦生产和加工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与小麦品质相关基因被克隆和鉴定出来,为小麦品质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品质相关基因即影响小麦品质形成的基因,包括小麦蛋白酶抑制剂、淀粉合成酶、氧化还原酶、赖氨酸合成酶等多种功能。
其中,小麦蛋白酶抑制剂是影响面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成为许多研究的热点。
目前已经克隆出了多个小麦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如WMC、WMA、WCI、WAI等。
这些基因的克隆为深入研究小麦面筋形成和品质优化提供了有力的分子遗传学支持。
二、品质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基因的克隆只是抱有一定的期望,想要真正理解基因的功能和作用,必须通过途径验证它对物种特别是个体表型的贡献。
因此,功能分析就成为了基因研究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针对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研究者们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功能分析。
1、基因沉默技术小麦基因沉默技术主要包括VIGS和RNAi两种方法。
VIGS是基于RNA病毒为载体,通过转录短发夹在基因茎状体上的方法来抑制目标基因的表达。
由于沉默效率较低,且有些基因不能被抑制,因此一般用于筛选目标基因参与品质形成的作用。
而RNAi是一种通过特异性环状RNA抑制靶标mRNA表达的技术,其沉默效率高,常用于理解基因功能。
2、转基因技术也称为外源基因表达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小麦品种中,使得目标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能够表达。
通过将目标基因表达在外源基因上,可以更加清晰的识别基因的功能和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转基因植物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生态风险方面的问题。
3、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麦品质研究中尚不常见,但其应用价值极高。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CRISPR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分析中,其能够快速准确的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和修饰,从而实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精细调控。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前景研究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前景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环境的不断恶化,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农业、药物生产等方面,与此同时,转基因植物在缓解粮食危机、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转基因植物在增加作物产量方面的应用前景转基因植物通过改变其基因组结构,使其拥有了更强的抗病虫害的能力和更高的生长速度,这对于提高农作物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转基因水稻是一种具有高度耐旱、耐盐、抗病虫害能力的水稻品种。
该品种能有效地抵抗水浸、土壤污染、病虫害等自然环境的侵袭。
同时,它还拥有更高的糖分含量和更广泛的适应性,从而能够满足更多人们的口味需求和营养需求。
因此,转基因水稻的推广与应用,将会对人类的口粮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此外,在克服一些传统农作物的限制方面,转基因植物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例如,作为世界上最为普遍的主食作物品种,玉米和小麦在抗病虫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转基因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局面,从而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宏观的保障。
二、转基因植物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前景生态环境的改善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重要的一环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而转基因植物的出现,完全可以提供特定的解决方案。
例如,转基因纤维植物的开发,可以极大地减少品质臭氧层的破坏。
再例如,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农业生产材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相关植物进行改造,从而生成能够自行抑制病虫害的新品种。
甚至在远程控制植物病害上,与智能设备将进行协同互补,从而真正实现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深刻升华。
因此,将转基因技术推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各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以为未来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三、转基因植物在药品和化工原料方面的应用前景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化工原料和药品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两大领域。
小麦遗传转化中潮霉素筛选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小麦遗传转化中潮霉素筛选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其遭受多种生物、非生物逆境的影响,给小麦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利用遗传转化技术对小麦进行基因改良,以提高其逆境抗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然而,遗传转化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低效率的特点,因此筛选出真正成功遗传变异的转化小麦植株,对于遗传转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潮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较好的筛选应用价值。
本文基于小麦遗传转化技术,建立了一套潮霉素筛选体系,以提高小麦遗传转化效率,并通过实验证明该体系具有较高的筛选效率和筛选特异性。
首先,本研究在转化小麦愈伤组织中,优化了不同浓度潮霉素对小麦品种的筛选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转化爆米花小麦的愈伤组织,2-4mg/L潮霉素处理效果最佳,对于转化恢复生长诱导基质小麦的愈伤组织,1-2mg/L处理效果最佳。
接着,建立了基于筛选桥接建模的分子分析模型,通过分子分析模型可以筛选出真正发生了基因改良的选材个体,并用真核系统重复验证了选材的筛选特异性和效率。
最后,本研究选用潮霉素筛选法成功筛选出了表达洋葱flavonoid 3'-O-hydroxylase(F3'H)基因的转化小麦植株,并用荧光、酶联等技术对表达情况进行了验证。
综上,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套潮霉素筛选体系,提高了小麦遗传转化效率,可为小麦的基因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基于筛选桥接建模的分子分析模型可以在遗传转化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基因改良个体的准确筛选,为小麦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该体系还有一些进一步的应用,例如在小麦的抗病性研究中,利用潮霉素筛选体系可以筛选出抗病小麦植株,特别是针对一些对传统药剂不敏感的病原菌,潮霉素筛选体系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还可以利用该体系筛选出抗逆境的小麦植株或特定的基因变异体,以提高小麦逆境抗性。
此外,该体系还可为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的药物加温等操作提供辅助,并实现小麦农药应用量的控制,从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在众多粮食作物中,小麦是全世界种植面最大、产量最多的一种,在解决人类粮食需求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文本分析了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以及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进展,希望对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麦育种;遗传改良;技术应用一、常规育种所谓常规育种,是指种内品种杂交选育纯种品种的过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多,也是见效最好的一种育种方式。
常规育种这一方法所面向的性状改良群体是非常多的,变异范围也比较广,对作物品种创新有着较为突出的贡献。
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因为它是种内品种杂交,多数情况下是在普通小麦基因间进行基因重组,进而得到新的品种,所以经常需要不断引入新的外来基因才能满足新品种的育成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变得越来越复杂。
另外,抗性基因与病菌生理小种变化也存在一定冲突,会使基因丧失掉已形成的抗性。
二、人工诱变育种植物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时有发生,但相比人工诱变,自然突变的频率还是比较低的。
所谓自然突变,是指事物受到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或者其自身的遗传结构本身不太稳定而发生的基因突变。
人工诱变育种的灵感便来自于自然突变,当把某些目标植物置于高仿真环境下时,它们的基因突变率将会大大提高,使带有明确目的的定向创造和筛选基因变异成为可能。
大量实践证明,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品种改良上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小麦诱变育种行为中,人们通常会采用三种方式来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从而提升育种效率和水平,即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生物诱变。
(一)物理诱变育种在进行物理诱变时,主要使用的诱变剂有x射线、γ射线、β射线,以及中子,相比β射线和中子,x射线与γ射线应用的较多。
其原理是,利用上述三种射线的高能量特点与强穿透力特点,对被试作物原子的内层电子进行激活处理,已使它的共价键形成断裂,从而改变原有染色体结构。
使用中子作诱变剂则有所不同,由于它本身不带电,所以若想完成对被试作物染色体的改变,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其与被试作物原子核的撞击行为上,因为这个过程可以使原子核变换产生γ射线等能力交换,进而引发变异。
小麦干旱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及其应用
小麦干旱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及其应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干旱耐受性的研究备受关注。
近年来,科研人员通过对小麦干旱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小麦干旱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在小麦的干旱抗性研究中,许多基因被鉴定出来。
其中,抗旱途径中的蛋白激酶和转录调节因子等基因发挥了关键作用。
比如,TaSnRK2.3基因可以通过激活转录因子DREB2A进而增强小麦的耐旱性。
另外,TaWRKY44基因在水分短缺时可以促进小麦根系的伸长,增加水分吸收面积。
同时,还有许多微RNA和长链非编码RNA在干旱适应过程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这些基因和RNA的出现和发挥,为了解小麦旱逆境下生理机制提供了具体的分子证据。
二、基因的应用在小麦干旱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基础上,国内外的科研人员也开始探索这些抗旱基因的应用。
一方面,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获得的抗旱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品种中,从而增加其对干旱逆境的抵抗力。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研究表明,通过这种方式,小麦的干旱抗性确实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地删除或修改和干旱抗性无关的基因,从而达到提高抗旱水平的目的。
这种方法实际上也可称为“精准育种”,可以减少转基因植物在开放环境下洒然成为“杂草”的风险。
三、存在的问题虽然小麦干旱抗性相关基因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些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基因转移对环境的恶劣影响仍然存在一定争议。
此外,即使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研究,都可能存在珂以成因的误差,且基因的作用还存在许多不清楚之处。
另外,现在尚没有解决基因的特异性问题,也就是一些基因如果按照目前的转基因技术工艺植入,也可能会破坏原来小麦的性状。
四、展望总的来说,小麦干旱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的进展还不够充分,未来仍需要继续努力。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需要进行更加严谨的监管。
同时,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育种技术也还存在粒度和成本等问题,还需努力降低成本并加速产业化。
小麦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
1.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答: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小麦的品种改良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一个新方向。
其主要手段是利用生物及物理化学等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以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对于小麦的遗传转化已发展的方法主要有PEG 法、电激法、离子束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法及农杆菌介导法等,转化的基因也从最初的报告基因扩展到抗病虫害基因、抗逆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和品质相关基因等。
作物转基因育种和常规育种相比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因为它不仅极大地拓宽了育种的基因来源(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而且可以实现高效精确的遗传改良,更为重要的是抗病虫等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将有效减轻农田的环境污染。
未来几年,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目前,国内仍以花粉通道法为主进行小麦转基因研究,但是由于花粉管通道法的遗传转化的效率还较低,而且外源基因整合的随机性很强等明显的缺点还是限制了其发展速度。
基因枪法的不足是成本昂贵、转化率因受体材料基因型不同变化较大、外源基因拷贝数高,而且转基因时插入片段的确定性较差。
农杆菌介导法也因为受基因型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小麦转化中效率较低,转基因的方法还不够成熟。
在组织培养方面,小麦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还比较困难,实验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的经验这也是限制小麦转基因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看,农杆菌介导法小麦转基因研究已经取得一些初步进展,而且其发展速度很快,未来几年内关于农杆菌介导法小麦转基因的研究将会迅速增加。
不过,以花粉管通道法和粒子束介导法为主的DNA直接转化技术在近几年内将仍占主导地位。
(2)小麦转基因育种的功能基因还非常有限,可用于小麦转基因育种的功能基因,特别是控制小麦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还非常有限,这是限制小麦转基因育种发展的主要因素。
比如抗虫转基因育种中,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是Bt 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外源凝集素基因等非常有限的几种;改善品质的基因目前仍主要局限于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等有限的范围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发表时间:2016-11-18T15:35:11.400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石绍华
[导读] 【摘要】文章以小麦转基因的概述为出发点,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进行了讨论。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山东济南 250307
【摘要】文章以小麦转基因的概述为出发点,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应用
1.前言
小麦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产物。
科学家们利用生物技术对农作物的基因分子水平进行充分的研究,把提高农作物产量问题归结到基因水平,找到相关的控制基因并改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小麦转基因的概述
2.1小麦转基因的原理
具有外源物种基因的小麦叫做转基因小麦,一般通过基因工程获得。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用人工方法在体外对各种不同生物的DNA进行重组,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其在受体细胞内持续稳定繁殖,从而获得大量新物种的技术。
获得转基因小麦需要具备3个要素:小麦受体、目的基因和转化方法。
受体的选择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是否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是否有演变为杂草的可能,是否有敏感源和是否有毒等等。
转基因的目的也应考虑进去,例如,选择合适的受体小麦是生产转基因小麦口服疫苗的关键,合适的受体小麦可以
使疫苗兼具表达量高、耐储藏和适宜于口服等优点。
又如,为了利用转基因小麦处理土壤污染,则尽量选择大型小麦,以提高处理污染的效率。
目的基因的选择也是根据具体研究的需要,截取需要表达的特性对应的基因。
2.2小麦转基因的方法
小麦转基因方法可分为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方法三大类。
生物学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病毒介导法等;物理学方法包括基因枪法、显微注射法和电激穿孔法等;化学方法包括聚乙二醇法、脂质体法等。
在上述多种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杆菌介导法,常用的还有基因枪法。
3.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3.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就是人为的将目的基因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转入靶细胞中,达到优化目标产物的目的。
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农杆菌介导法和我国科学家周光宇提出的花粉管道法。
3.1.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是利用农杆菌感染目标小麦,将目的基因转入小麦细胞的细胞生物学方法。
农杆菌介导法最大的不足就是能否转化和转化效率极大地受寄主小麦基因型的限制,单子叶小麦因不是农杆菌的天然寄主所以转化更加困难。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农杆菌介导法在玉米、水稻、大麦和小麦(Cheng等,1997)等单子叶作物的遗传转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1998年,刘庆法等首次在国内报道了开展农杆菌介导法小麦遗传转化的研究工作。
1999年,夏光敏等再次报道了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小麦遗传转化的工作,部分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达到了5.9%。
从2002年开始,农杆菌介导法小麦转基因研究的报道以每年8~10篇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06年累计发表相关论文达到40余篇,约占小麦转基因研究报道总数的15%。
3.1.2花粉管通道法
花粉管通道法是利用小麦的双受精,人为的把目的DNA导入小麦子房,通过细胞的分化变化进而导入小麦细胞的基因组中。
关于花粉管通道法小麦转基因研究报道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1994年后通过该法进行小麦转基因的研究报道以每年10篇左右的速度稳步上升。
目前,国内已报道的花粉管通法小麦转基因研究达120余篇,约占国内小麦转基因报道总数的41%。
可见,花粉管通道法已经成为我国小麦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3.2转基因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
3.2.1品质改良
1989年新疆农科院和中科院新疆化学所用新疆大赖草总DNA通过花粉道法转化栽培春麦761,选育了大穗,多粒,高蛋白,抗病的优良品系,经鉴定发现大赖草高度重复序列整合到受体基因组(缪军等,2000);王广金等(2002)将麦谷蛋白HMW-GSIDX和IDy10基因导入小麦,选出高产优质的转基因品系21K867;刘根齐等(1994)将两粒白粒小麦DNA导入红粒植株,选育出保持原品系其他优良性状的白粒改良新品系75(198)。
3.2.2抗逆性改良
小麦抗逆性的改良,根据我国现状,现在主要集中在对抗非生物胁迫的研究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小麦的抗逆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NAC是小麦中抗旱的响应因子,通过前人对改基因在其他小麦上的研究,该实验室通过EST标签筛选,同源比较成功从小麦基因组中提出该基因(2012),以及对其做了序列分析,对以后从该基因的改良奠定了良好基础。
4.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4.1转基因小麦的应用范围
4.1.1抗病基因工程
小麦种植在世界范围内广受重视,尽管现已培育出大量供食用加工的优良品种,但其仍不断遭受病毒、真菌和细菌性病害的危害,其中最严重的是小麦晚疫病和小麦病毒病。
4.1.2抗非生物逆境基因工程
除了有害生物威胁,小麦种植还会受一些非生物逆境如低温、干旱、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抗非生物逆境机制,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增强其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4.2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农杆菌介导法作为小麦转化的主流方法,转化效率高、单位点插入比例高。
一些学者对菌液浓度、侵染时间、预培养和共培养条件等进行了诸多研究,使转基因体系不断优化。
4.2.1基因型及转化受体
农杆菌介导小麦转化最重要的是基因型。
由于小麦具有再生频率的品种有限,而且培养条件,尤其是外源激素的使用,用一种或几种培养基并不能适合所有的小麦品种。
4.2.2预培养和共培养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
小麦受体被农杆菌侵染后,外源基因转化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农杆菌Vir基因和活化受体细胞的感受态。
不同植物启动脱分化或再分化的时间使得预培养时间存在差异,每种外植体都有不同的最佳预培养时间。
外植体预培养4d可显著提高抗性芽的分化率,而张健民等认为小麦外植体预培养时间为2d。
4.2.3乙酰丁香酮对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影响
农杆菌对植物酚类物质存在趋化性,一旦植物体产生酚类物质,将可以诱导活化Vir基因。
要提高植物的遗传转化率可在共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AS)。
但张宁[7]发现AS转化小麦薯片的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薯片中酚类物质的本底水平较高,故转化效果受外源AS影响较低。
4.3小麦遗传转化技术的优化
小麦成功的遗传转化首先依赖于良好的植物受体系统。
胚状体再生系统是较理想的转化受体系统,接受外源DNA的能力强,体胚发生多为单细胞起源,转基因植株嵌合体少,且具有两极性,即在其发生的最早阶段就具有根端和芽端,它与外植体的维管束系统无直接联系,可形成完整植株。
Mazuretal[8]2002年采用胚状体再生系统,转基因植株形态正常,转基因胚性愈伤长时间保持高效体胚分化频率和植株再生频率,通过一次转化可获得大量的转基因植株。
此外,体胚可用于快速的转基因检测,有利于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早期的分子鉴定。
5.结束语
中国国土面积大,但是耕地面积很小,而人口比例又大,所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势在必行的方案。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转基因技术让我们看见了高产的希望,病虫害,抗逆性一直是困扰广大农户的大问题,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可以本质的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因此转基因小麦的推广在中国有很大的前景,但是小麦基因组复杂,从实验到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卢雄斌,宫祖埙.植物转基因方法及进展[J].生命科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