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书体会
对比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其实我们能明显的发现,在两者的理论对比上,他们存在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且因为对两人著作的阅读相隔时间并不长,所以比较下来能从中发现更多的东西,并且对于我们的思想触动和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和杜威理论的认同和否定之处也比较明显。
对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以及学校教育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在现在的教育中也运用的比较多的,也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中所探索和追求的。杜威的“儿童中心”认为,儿童所关心的食物与其生活所带来的个人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则把他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也就是,教师是成年人,成年人作为教育者和教育方法、内容的制定者,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成年人来决定。所以杜威认为是把成年人的很多东西强加给了儿童。但是杜威认为儿童也是社会的一个个体,而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让学校这个“雏形”的社会根据儿童不同的兴趣和个性来培养学生。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让儿童出生到社会,成为一个个体。学校就应该让儿童在学校学习将来怎样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而且是儿童自身感兴趣的技能。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当儿童的兴趣极端的时候加以纠正和引导。当今的教育,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压迫下,学校所实施的教育能与社会和学生自己的兴趣为引导的很少。学校的作用,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教育更多的偏向于品德的引导和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管从机制上还是社会大环境上来说,都是比较匮乏。学校没有那样的条件,同样的每一个社会人和学生的父母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样一来,从内到外的都很少去重视孩子自身的兴趣,往往都是社会需要什么,大人心目中什么是高大上的,父母和社会都会跟风的让孩子也喜欢也去学这些东西。
杜威关于兴趣的观点也是现在教育中还在不断探索和开发的课题。“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这是现在教育中流传的一句话。虽然学校并没有朝着杜威的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去设置课程,而让孩子将来从事相关的职业时候就有相关的技能。但是对于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实践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可以说百花齐放,但同样也可以用难以破冰。每一个学校虽然都有一定的方法,但是真正创新的却不多,大多数都在模仿,然后衍生出一些自己的东西。所以,每每我们所骄傲的,也许早已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校早已摒弃的东西。像我们现在所谓的每次教案的设计之前,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相关特性来设计教授知识的方法,但是真实这样的吗?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兴趣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的个体。怎么能做到呢?
所以,我觉得,对于教育来说,杜威的观点很多都还是用并指导着今天我们的教育。我们教育的学生从社会中来,最终教育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进入社会中去。让学生依靠在学校所接受的知识和学会的技能成为他们以后立足社会和建造社会的东西。但是现在的教育和社会,往往是有隔离的,学校更多的是传授知识。而没有技能的训练,学生的技能只有在离开学校以后在社会上才能学习,但这时候他们所接受的就是非学校的非正式教育。并且学生虽然在大学或是职业技术学校时期接受了分科的学习和研究,但是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后所从事的事情和他们在学校所学会的技能相关的很少。更多的技术和相应的技能要等到他们进入社会后才去学习。依靠先于他们进入社会的人或者更专业的人来传授他们。
杜威的“三位一体”应该是以后教育、社会索要探索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人,也才能做到“学生爱学、家长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