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社会学概论第10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序号及名称
第十章社会分层
本章学习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层现象及其本质;在准确理解分层体系结构、层级概
念的基础上掌握分层标准;
2.社会流动的基本属性与社会流动的类型是本章学习应该掌握的又一个概念,通过学习,
使学生了解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并对现代社会的流动现象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分层的本质
2、社会分层的标准
3、社会分层体系
4、社会流动的意义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
“分层”本来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结构时所使用的概念,是指地质结构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就将这一概念引申过来用以描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不平等的,类似地质结构那样的高低有序的梯级层次现象,并称之为“社会分层”。所以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用来说明社会纵向结构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术语。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应该看到,“社会分层”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它揭示的是客观存在着的人们在社会地位上高低有序的现象,而不包括主体评价。所谓人们被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层次,即指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以及由此形成的层次。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不同的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着差别,由此体现着人们的社会差别,正是这种差别造成了高低有序的等级现象。
社会分化发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但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分化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分化,其重要表现就是劳动分工,在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分化与进程造成人们社会地位差别呈日益扩大的趋势。
社会分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水平分化,另一种。是垂直分化。水平分化是一种处在一个地位群体中的人们在社会职能上的分化,这种分化不造成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高低有序的差别在。垂直分化则是造成地位、群体之间高低顺序上的差别的分化。
从结构上来看,由社会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分层无论都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阶级,第二个层次是阶层,第三个层次是层界。
二、社会分层理论
早期的社会学家们目睹了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分层的急剧变化,关注和研究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及本质,形成了种种理论。
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马克思认为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时,一些社会成员占有生产资料而另一些不占有,占有者即可依据这一有利资源剥夺不占有者。因此也可归结为“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产生不平等的基本原因“
2.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韦伯同意马克思关于经济力量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因素的观点,但是它认为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可抹煞,因此提出财富、权力和声望三种因素是造成社会差别和不平等的原因的分层理论。主张在划分成员等级标准时用多种标准和综合性标准。目前社会学家通常都赞同这个标准而把社会成员分为若干阶层或社会层级,主要参
考收入水平、职业种类、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社会威望、居住地区等等标准,把每个社会成员纳入不同的社会集团或阶层。例如美国社会学家沃纳根据财产、地位和声望等综合标准将美国社会中的人们划分权个阶层,即上上层、上下层,上中层、下中层、上下层、下下层。详见教材。
3、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用精英理论说明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西方社会学界具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帕雷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不同社会的分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并不相同。农业社会的分层结构是稳定的,成员身份的获取是世袭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分层结构则是可变的,成员身份获得不是世袭的,所以现代社会的不平等取决于个人天生的能力和才干之差别。即生理差别或自然差别。精英正是在此概念下提出的。精英循环理论试图说明社会系统尤其是政治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机制是:保证各层级之间的循环畅通,有精英人物上升和平庸者下降的循环机制。详见教材。
4、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对社会不平等的解释。功能主义认为,分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在维持社会方面有着某种有益的功能,满足着社会的某种需要。详见教材。
5、冲突主义理论。冲突论者否定了功能主义的看法,认为社会分层是某些集团为维护和加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创造和延续下来的制度,它导致社会冲突,是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动力。详见教材。
6、平等与效率的理论。现代社会学家基本都承认分层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的合理性,而承认这一合理性的核心主要是维持社会平等与促进社会效率的关系问题。由于二者不可兼得,因此在政策选择方面存在着两派基本观点即主张平等优先和主张效率优先。详见教材。
第二节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方法与分层标准
1.分层的方法
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是由调查研究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由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归类,判断自己处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哪一层;声誉法则是调查研究者让熟悉一地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成员分层归类;客观法是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该方法的应用十分广泛。详见教材。
2、分层标准
分层的标准有两类,第一是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例如以人们所从事的正式职业为标准;第二是以潜在的地位为标准如收入、教育水平等。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有以下几种:第一,收入;第二,职业;第三,教育程度;第四,权力。此外像家庭背景、居住区位等也可作为分层的标准。
二、分层的测量研究
1、五等份法:按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分为五等份,然后测量各五分之一的人口的收入总量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详见教材。
2、不平等指数:是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该指数反应的是社会两极人口与中等收入人口的比率关系。
3.社会综合地位量表:在西方称为SES量表。通过测量收入地位、教育地位、职业地位并计算综合分值,来反映一个人综合社会地位的高低和一个社会其成员的地位分布格局。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的量化分析
1、多元分层结构:是指由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空间中的具体分布状态确定的各分层地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