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诗词班讲课提纲(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赋比兴及诗词的表达技巧(1)
(一)、赋比兴
《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出的诗的基本表达手法。
赋、比、兴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不断的充实、更新。
与现代汉语表达手法发生了交叉、融合等现象。
而现代的表达手法也在赋比兴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发展。
赋的本义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现在已经包括了“记叙、描写”的意思。
也就是“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
比的本义是比喻的意思。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现在除了比喻外,还引申为比拟、对比、排比等。
即“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现在的渲染、烘托等也属于兴的范畴。
即“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
比和兴关系密切,一般都同时出现。
因为比成之景物一般含有兴义。
所以现在“比兴”成了一个常用词组。
例如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人以珠玉自喻,是比的手法(索物以言情)。
而“君子比德于玉”,玉象征“道德高尚、操守端正”;又,从“沧海遗珠”的典故中,我们可知道珍珠象征着宝贵的人才,因此这里的珠玉是有象征意义的,这又是兴的手法了。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处于牛李党争夹缝中的诗人(牛党学生李党女婿),虽然才华横溢、人品端正,但无论是牛党当权还是李党执政(月明、日暖),不但得不到重用而且还受到攻击和打压(有泪、生烟)。
对“党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这种比兴手法值很得我们学习借鉴,特别是在写政治讽刺作品的时候,利用这种手法,既使得作品含蓄有味、富有诗意,又保护自己免受“文字狱”之害。
赋不仅是一个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例如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除了发端两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通篇全用赋体,而叙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覆覆,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
其后象北朝的《木兰诗》、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也都具用赋法而表现出类似的特点。
比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进行修辞的问题,还必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
这样的比法,自然就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而不会象汉赋那样
成为各种比喻性的词藻的堆砌排比。
而所谓“触物而起情”的兴,即接触外物而引起作者主观感情的冲动,也就是梅尧臣所说的“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不仅是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的问题,还要把情感浸透、寄托于所描写的物象中。
写诗要把事情写清楚,为读者所了解,就少不了要用赋的手法。
同时,诗歌要抒发情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味,就又少不了要用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能割裂开来对待和运用。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
他要求兼采三者之长:“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
钟嵘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
值得我们学习。
真正的好诗,既不能单用“比兴”以致意深、晦涩,又不能单用赋法以致意浅、芜累,只有兼采三者之长,酌情运用,才能感动人,“使味之者无极”。
例如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赋。
点“城楼”,大荒暗点“四州”视野
辽阔、景象宏大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赋比兴。
近景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上句赋,下句比。
远景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赋。
点“四州刺史”,暗点“寄”。
“犹自”
一转,顿生波澜,平中出奇,余韵不尽,
令人寻味。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既是写眼前景即赋的手法,而诗人又以“芙蓉、薜荔”喻自己和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王叔文革新集团、永贞革新),是属于比的手法,而芙蓉、薜荔又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这又有兴的手法。
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题外话:从这首诗中可以学习到“登高”类诗的写法:点题——写景——结题。
其中所写之景要和主题思想密切相关,努力做到情景交融。
两联中所写的景物的要有所区别:或不同的角度(远近)或不同的侧面(虚实)等。
杜甫的同类的诗一般都是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如《登岳阳楼》)。
这种把情、景截然分开的写法,受到了宋人(现在还有许多人)的大力提倡和盲目追捧。
但我认为这不是写诗的正道。
运用比兴,做到情景交融才是正道。
(二)、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所用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诗词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修辞手法
1比喻。
打比方。
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
2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拟物:白居易《自题写真》“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门前冷落鞍马稀”、“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4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谐音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思)方尽”、“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意义双关如“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落梅,曲名)”。
5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6 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开头设问,引入问题,带动全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或否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8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
9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0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
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1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在于强调,既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感情强烈,又使行文前后呼应起伏跌宕获得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夜雨寄北》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12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烟笼寒水月笼纱”、“秦时明月汉时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主人下马客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13化用:(点化) 化用的”化”含有点化、融化、变化之意,化用即指词人将前人作品中的语句加以变化,建构新的意境,以适应当下的题旨情境,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化用产生的基础:一是祟古意识,特别是对唐诗的推祟;二是表达主体较强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化用的修辞原则:即贵浑成、重创新、忌蹈袭。
化用的方法:包括直化、一义多化、引申、重构四种。
化用的修辞效果:其一,化用使”词”之语句推陈出新;其二,化用使”词”之意境曲折深婉;其三,化用能引发读者更多的联想。
简单的说,化用是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
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
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14叠词: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此为汉代民歌,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
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田田,叶子浮出水面相连接的样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析: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5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
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如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16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再如: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7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析: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来得具体高妙;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的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绚丽的景象,她意味着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
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
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
18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
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例如:马致远《汉宫秋》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析: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