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诗词班讲课提纲(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赋比兴及诗词的表达技巧(1)

(一)、赋比兴

《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出的诗的基本表达手法。赋、比、兴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不断的充实、更新。与现代汉语表达手法发生了交叉、融合等现象。而现代的表达手法也在赋比兴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发展。

赋的本义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现在已经包括了“记叙、描写”的意思。也就是“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

比的本义是比喻的意思。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现在除了比喻外,还引申为比拟、对比、排比等。即“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现在的渲染、烘托等也属于兴的范畴。即“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比和兴关系密切,一般都同时出现。因为比成之景物一般含有兴义。所以现在“比兴”成了一个常用词组。例如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人以珠玉自喻,是比的手法(索物以言情)。而“君子比德于玉”,玉象征“道德高尚、操守端正”;又,从“沧海遗珠”的典故中,我们可知道珍珠象征着宝贵的人才,因此这里的珠玉是有象征意义的,这又是兴的手法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处于牛李党争夹缝中的诗人(牛党学生李党女婿),虽然才华横溢、人品端正,但无论是牛党当权还是李党执政(月明、日暖),不但得不到重用而且还受到攻击和打压(有泪、生烟)。对“党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这种比兴手法值很得我们学习借鉴,特别是在写政治讽刺作品的时候,利用这种手法,既使得作品含蓄有味、富有诗意,又保护自己免受“文字狱”之害。

赋不仅是一个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例如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除了发端两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通篇全用赋体,而叙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覆覆,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其后象北朝的《木兰诗》、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也都具用赋法而表现出类似的特点。

比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进行修辞的问题,还必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这样的比法,自然就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而不会象汉赋那样

成为各种比喻性的词藻的堆砌排比。

而所谓“触物而起情”的兴,即接触外物而引起作者主观感情的冲动,也就是梅尧臣所说的“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不仅是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的问题,还要把情感浸透、寄托于所描写的物象中。

写诗要把事情写清楚,为读者所了解,就少不了要用赋的手法。同时,诗歌要抒发情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味,就又少不了要用比兴的手法。“赋、比、兴”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能割裂开来对待和运用。钟嵘在《诗品序》中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他要求兼采三者之长:“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嵘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真正的好诗,既不能单用“比兴”以致意深、晦涩,又不能单用赋法以致意浅、芜累,只有兼采三者之长,酌情运用,才能感动人,“使味之者无极”。例如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赋。点“城楼”,大荒暗点“四州”视野

辽阔、景象宏大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赋比兴。近景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上句赋,下句比。远景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赋。点“四州刺史”,暗点“寄”。“犹自”

一转,顿生波澜,平中出奇,余韵不尽,

令人寻味。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既是写眼前景即赋的手法,而诗人又以“芙蓉、薜荔”喻自己和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王叔文革新集团、永贞革新),是属于比的手法,而芙蓉、薜荔又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这又有兴的手法。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题外话:从这首诗中可以学习到“登高”类诗的写法:点题——写景——结题。其中所写之景要和主题思想密切相关,努力做到情景交融。两联中所写的景物的要有所区别:或不同的角度(远近)或不同的侧面(虚实)等。杜甫的同类的诗一般都是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如《登岳阳楼》)。这种把情、景截然分开的写法,受到了宋人(现在还有许多人)的大力提倡和盲目追捧。但我认为这不是写诗的正道。运用比兴,做到情景交融才是正道。

(二)、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所用的特殊的表现手法。诗词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修辞手法

1比喻。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2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拟物:白居易《自题写真》“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门前冷落鞍马稀”、“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4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谐音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思)方尽”、“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意义双关如“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曲名)”。

5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6 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开头设问,引入问题,带动全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间设问,承上启下: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或否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8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如:“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9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0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