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研究生PPT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部原材材料工业基地
部 门
新疆长绒棉生产基地
来 承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 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常由一个中心城市(群)、许多中小城镇和 广大腹地组成。(郝寿义)
第二讲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在西方 1、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与矛盾的激化看
第三讲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陈栋生:
“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 及 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郝寿义: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 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科学。”
(二)、研究内容
1、区域结构:区域自组织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 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 展水平直接相关。
较完善的地域结构
核心:中心城市(群) 网络体系:交通网、
通信网 广大腹地
具有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自组织能力 形成内生的自我增长机制
为什么要实施“长株潭一体化”?
3、在全国或较高级区域系统中承担特殊的 专业化分工职能
由 专
东北商品粮生产基地
业 化
洞庭湖平原商品粮基地
生 产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产生严重 的两极分化。 凯恩斯主张国家经济干预和宏观调控(20世纪30年代); 谬尔达尔(G.Myradal,1957)“循环累积因果论”:市场机 制的作用是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赫希曼(A.Hirshman,1958)“核心与边缘区理论”:主张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 艾萨德(W.Isard,1960):国家宏观调控.
∆ 中国人民大学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
(教材 , 1989) 陈栋生《区域经济学》(1993) 厉以宁 《区域发展新思路》(2000) 胡鞍钢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2003) 南开大学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教材,
1999) 魏后凯 《现代区域经济学》
陈秀山、张可云 《区域经济理论》(教材)
社, 1992年版. 5、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6、Amercian Economic Review 7、Amercian Economist 8、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课如何上?教材内容的重要知识点
(融合不同教材)+专题讲座
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
教材及参考文献:
教材: 郝寿义,安虎森主编. 《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3、厉以宁主编. 《区域发展的新思路》.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0年版. 4、Edgar M. Hoover著,郭万清等译. 《区域经济学导论》. 上海远东出版
(二)、在我国
1、改革开放之前 区域经济学的前身——生产力布局学,源自
于前苏联,研究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发展变化 规律。
教材刘再兴等编的《生产布局学原理》
2、改革开放之后
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 地 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刺激了地方政府发展
经济的欲望和冲动;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心发生战略转移,
考试:平常40%+考试60%
要求:认真听课
积极参与 能力培养
第一讲 区域与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的内涵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一个有限的 空间范围 Δ 空间性 Δ 空间的层次性
Hoover:从空间特性看,区域经济学研究问 题概括为 “3W”
2、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较完善的产业结构: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协调;具有“弹性”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4、区际分工与联系 5、区域差异与协调 6、区域经济政策
2、从学科渊源来看
四 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德国,1826):农业区位论
大 古
经济地理学家韦伯(德国,1909):工业区位论
典 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德国,1932):中心地理论


(城市区位论)
论 地理学家廖什(德国,1940): 市场区位论
(消费中心区位论)
(为什么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4个古典区位论都先后 产生在德国而不是别的国家?)
古典区位论寻求的是单一经济客体的最优布局决策,考虑 的因素少,是一种静态的、局部的均衡,其局限性较明显。
20世纪5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 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区域经济矛盾激化,问题复杂化, 迫切需要多学科合作方能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W.艾萨德所做贡献显著,被誉 为美国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
Δ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构 趋同
各地区热衷于上“短、平、快”加工项 目,“五小”企业遍地开花;重复建设 现象极为 严重。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最 高时期达0.99
Δ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诸侯经济” 明显
Δ 地区分工利益丧失
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
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涌现不少区域经济 学力作。
50年代组织并领导区域研究小组。以地域综合开发和规划为 研究对象,对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以及日本、拉丁美洲许 多地方的综合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1960年出版《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区域分析 方法》,当时称为空间科学(Spatial Science),为区域经 济学的建立奠定基础。
由内地转移到了沿海地区。
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引发一系列区域经济矛盾
(分析引致哪些区域经济矛盾?)
区域经济问题凸现:
Δ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
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西部地区人均GDP 尚未及东部地区的一半。 我国省域经济差异的基尼系数有1978年的 0.16扩大至2004年的0.47,超过了国家警戒 线0.45,其中区域差异近50%表现为东部与 中西部之间的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