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每学年新学期的开始,都有不少的学生因为不适应高一物理的学习而导致相对初中成绩急剧下滑,有的学生还失去对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甚至放弃物理学习。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笔者就该问题谈点体会。
一、渗透物理方法教学,使学生尽快入门
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
高一物理中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
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物理情景和过程之中建构物理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不断强化。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习题。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解题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不加分析、瞎套公式。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重点要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切记认为问题简单,直接在黑板上写出公式。
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
为了将抽象的情景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高一开始我们就要使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
受力分析要画力的图示,运动学要画过程图,动力学要求画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这样形象直观,便于分析归纳。
二、重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作为高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在备课时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这样就会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
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再引入“合力、分力”的概念,进而提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从而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就会顺利的跨过初高中的“高台阶”。
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前后联系。
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作必要的复习与补充。
对例题进行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详细的分析与演算,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例题、作业和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控制在60—90
之间,以免学生盲目乐观和丧失信心。
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做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进行剖析。
另外,对学生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三、改进课堂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
维方法,如探究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必然要涉及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各种各样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如在进行磁场的教学时,磁场凭借我们的感官是不能被发现的,我们可以通过静止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确定有无磁场,这是运用了转换法;接下来研究磁场,我们会引入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这是运用了建立模型法。
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注意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渗透各种研究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物理模型抽象、概念模糊、难以想象。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
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四、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要想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开始教学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如在对高一新课程第二章第二节《质点和位移》的教学,讲质点概念时,就要强调从形象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
第四章《相互作用》的教学时,对于弹力,也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
而应从弹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摩擦力。
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直法等解题方法。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
教学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则,使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根据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其与三角形中三边边长之间的关系相似。
成良好习惯。
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
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多想办法,研究规律,从多角度探讨教学方法,就可以使学生顺利跨上高一物理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