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校本课程设计
定安县岭口镇中心学校王泽钦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授课时间:一学年
教材:整合、自编
授课对象:三、四、五、六年级学生
一、国学课程的背景分析:
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样的成长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因此,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常常犯难,常常苦恼。
一方面,学生的语文学习只局限于与学习成绩有直接关系的十几篇课文上,课外知识的积累少的可怜,知识面狭窄,读写能力不高。
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不健康信息对孩子影响太大,传统道德品质在孩子身上缺失。
我们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孩子们不喜欢优秀的传统,而是周围的环境及教育者提供的太少。
教师:大多数教师在参加工作后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很少阅读其他书籍了。
许多教师成为近乎纯粹的“工作者”,其他与工作无直接关系的学习很少涉及,知识贫乏,视野狭窄。
而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影响着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最终将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课程:国家课程中有关国学的教育内容较少,而作为国家小公民的学生却应该从小了解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为一生的幸福奠基。
因此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正是对国学课程的有力补充。
基于以上对各方面的认识与对国学经典内涵的思考,学校将结合实际,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将“国学经典伴我成长”确立为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主题。
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形式到内容,从途径到方法,从校内到校外,让国学经典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中,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走进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和育人过程。
二、国学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途径,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文学素养为基础,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积极的成长为目标。
与此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实施和研究的能力。
(二)总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形成浓厚的以“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为重点的读书、学习、活动氛围,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经典的基本修养,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逐步明了学会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会和谐、友善地与人相处,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从小做有教养的人。
努力提高小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同时在没有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等。
(三)分目标
1、传承文化。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深下一代人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
2、陶冶情操。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开发潜能。
在儿童记忆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开发儿童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4、学用结合。
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领略古诗文的魅力,感受文言精华,增加阅读量,增强语感,奠定语文基础,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5、发展语言。
在大量接触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通过读、背、表演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想象等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6、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四)各年段教学目标
三、国学课程的基本原则
(一)熟读成诵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力争达到“认
读准确、诵读流利,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够背诵”的目标。
(二)教学相长原则: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要广泛学习国学
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三)教研同步原则: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
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诵读的效果。
(四)有效整合原则:学校要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注重过程,讲求实效,坚持家校结合。
(五)模糊性原则:以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为目标。
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
(六)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不要求程度整
齐划一。
(七)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
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八)鼓励性原则:少责备、多鼓励,宁静勿燥、宁简勿繁,引导学生热
爱经典为根本。
四、国学课程的内容安排
备注:融入现当代中外名著、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五、国学课程的具体实施
(一)诵读活动中人员、时间的安排。
定位: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完善。
要利用好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全班读;可表演,可吟诵,可配乐读。
力争达到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效果。
1、活动责任人:各班语文教师及美术、音乐、体育等科任学科教师。
2、活动时间:
校内:上好国学经典课,每天早读的前10分钟、每节课前准备的2分钟及队会的部分时间。
积极组织开展诵读活动。
还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
校外:要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拿出30分钟,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二)阶段性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
1、让每位教师了解活动的内容和精神,让全体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
2、利用升旗时间举行“国学经典伴我成长”启动仪式,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还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具体介绍经典诵读的重要意义,号召低年级的学生家长每天给孩子至少读或讲一个故事或一篇文章;号召中高年级的学生家长每天至少和学生共同读书30分钟,并赢得家长对经典诵读的重视与支持。
3、利用学校“小喇叭广播站”向学生宣传阅读的好方法及爱好读书的学生的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4、确立读书月,并在读书月期间利用黑板报、橱窗、教室、走廊等阵地,布置一些读书的名言,自创的格言,营造读书氛围。
5、设置二层、三层的开放读书吧,读书吧的书由同学们捐赠。
学生每人捐赠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在书上写出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以及捐书人的姓名、班级、时间等。
6、以校本课程形式开设阅读课。
阅读课目的是切切实实让学生多读书。
教学中教师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
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
阅读课程形式多样可以有鉴赏课、分析课、自读课等。
主要教学流程为:
初读经典、整体感知
熟读经典、自悟自得
适度讲解、恰当点拨
展开想像、悟意明理
适当延伸、综合实践
另外,为了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还可给学生建立阅读档案,鼓励学生争得读书卡及考级证书。
7、利用校图书室现有的资源,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图书馆备有精美的儿童图书,例如:各类儿童童话故事;简缩版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
8、科任教师针对本学科特点,制定出渗透国学经典内容的相关计划。
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
第二阶段:
1、开展各种读书、诵读比赛活动,例如:“读书心得交流会”、“我与书的故事”征文比赛,阅读知识竞赛和优秀读书笔记、读书手抄报评展、诵读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2、根据学生读书情况,评选葵花阅读大王、藏书大王、经典吟诵大王等
3、结合班级管理创新,评选书香班级。
4、美术、音乐等学科阶段性成果展示。
第三阶段:
1、表彰:颁发考级证书及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奖状。
2、成果汇编:心得集、创作集、征文集等。
3、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向家长汇报活动取得的效果。
表扬经典诵读好家长。
六、国学课程的管理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我校成立了以王裕基校长为组长,李湘副校长、王泽钦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语文教师为成员的经典诵读组织机构;结合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明确活动目的,确定诵读内容,保证诵读时间,做到有组织指导,有目标要求,以确保诵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2、师资保障:
所有任课教师负责指导诵读,将国学经典渗透到各学科、各项活动中。
3、制度保障:制定并不断完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制度,明确活动要求,并有落实有检查。
(方案中已有体现)
4、经费保障:多方争取资金,克服经费困难,保证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顺利开展。
5、营造书香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6、家长支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支持,共同参与此项活动。
七、国学课程的评价机制:
首先,重视过程性评价。
把诵读活动纳入教师量化考核、文明班级评比、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内容,建立“学校领导查——年段组长促——语文教师抓”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坚持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常规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进行规范化管理。
如利用每周升旗仪式或早操结束后的时间进行诵读抽查,或让学生双休日把本周学的一首古诗背出,并让家长把关、签名等,多角度、多层面、全过程、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诵读能力。
学校定期开展检查,督促班级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经常组织各类诵读活动,以活动促进诵读工作的开展;举行全校性的比赛活动,检验诵读活动成果。
其二,体现激励评价。
建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激励措施激活孩子背诵的热情,检查诵读效果。
我们的评价原则是:只鼓励、不批评。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星星擂台”对抗赛、“每周之星”评选、古诗“过级”考试、背诵状元、竞赛、知识问答、表演、发放等级证书或奖状、喜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其三,探索分层评价。
一是分学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按不同的评价内容、目标推进经典诵读。
二是分等级,分为语文学习特长生、优秀生、合格生三种类型,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诵读目标,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各类学生都能取得长足进展。
为了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将国学经典与书香人生紧密结合起来,让国学经典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诵读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在诵读中成长,
不断提高师生的素养,将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素质,让师生厚积薄发,为他们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校本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人类在21世纪还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88年诺贝尔奖金得奖主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时大会宣言。
作为中国人有何理由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素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我们迈向新世纪、走向现代化的基石。
再者,现在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加强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培养,国家课程较注重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人的素质不仅是技能、技巧方面的能力,应是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
人文学科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保障。
技能、技巧的缺失可以通过训练弥补。
而人文学科的缺失是难以补回来的,它是学生文化底蕴积淀过程,能潜移默化到学生生命个体中。
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植根于儿童阅读生活领域,借助经典文学这一载体,让学生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厚博大,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多元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中得到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引导他们从小就去接触、去感受、去照做、去领悟先贤们的谆谆教诲,指引人们迈动蹒跚的脚步,一步步走向成长、走向未来。
(二)具体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学经典,认识国学经典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学生掌握主题式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朗读和诵读,乐于背诵积累国学经典精粹篇章,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
3、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人和谐共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