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质量标准
(一)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人文学院新闻采编和制作专业的职业理论基础课。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写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能适应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的需要,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进一步懂得写作和生活、做人的关系,重视陶冶思想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写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质量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掌握写作基础理论及文学文体、理论文体等常用文体的写作要求,并用以指导实践,进行常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具备较高的辞章修养和较强的表达技能,能写出内容充实,感情健康,结构严密,语言流畅,文理通顺,具有一定文采的文章。
2、结合各章节的单元要求,认真阅读范文和其他有关作品,加深对所学写作理论知识的领会程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分析、鉴赏文章的能力。
3、明确写作基础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意义,增强写作基本功,为学好《新闻采访和写作》及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了解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
(2)掌握写作主体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基本素质:生活素养
学识修养
人格品位
审美理想
基本能力:观察能力
感受能力
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
2、能力培养要求:
学习和培养写作者必备的能力。
第二章主题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识记、理解“主题”的涵义。
(2)识别、辨析主题和课题、论题、标题等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3)理解并能解释说明主题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它能决定材料取舍,支配谋篇布局,制约表达手法的运用,影响遣词造句。
(4)理解并能解释说明确定主题的要求:
明确: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实证的科学立场和艺术的审美色彩;
集中:简明,单一;
贴切:能同材料完美有机地结合;
深刻:能充分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
2、能力培养要求
懂得提炼主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就是要准确把握材料的性质意义,理解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寻找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并能反复锤炼,开掘举深化。
第三章材料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识记、理解“材料”概念的涵义,辨析和素材、题材、资料、文献等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2)识别文章中可能用到的各种不同种类的材料:事实材料和观念性材料;个别材料和综合性材料;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原始材料和转手材料的具体形态。
(3)理解并能具体说明材料的把握、使用,对于提炼、形成、表现、深化主题、传递文章信息,影响、制约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4)解释说明“观察”、“体验”、“调查”、“检索”等几种获取材料的方式方法的特点和具体要求。
(5)理解并能具体说明文章材料的选择为什么需要以及怎样体现可靠、确凿、典型、生动、新颖等原则。
2、能力培养要求
在写作实践中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处理好材料的取舍、详略、组合和联系等问题。
第四章运思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识记运思的基本方式。
(2)理解写作运思的过程以及“运思”活动中四个程序的主要任务:定向、择体、选材、理序。
2、能力培养要求
能够在准确把握有关材料性质、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体会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确立观察、表现的角度和切入点。
第五章结构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识别、理解“结构”、“线索”、“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概念的涵义。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安排文章结构的原则:反映对象的内在联系;适应文章的体裁要求;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
(3)辨析、识别“记叙型”、“论证型”“说明型”、“综合型”等常见的结构类型的主要特点。
(4)理解、说明“完整性”、“连贯性”、“严密性”、“灵活性”等文章结构要求的具体涵义。
2、能力培养要求
提高安排材料的能力。
第六章语言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理解“语言”不仅是沟通认识,传递情感的工具,而且是审美对象,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学习语言的自觉性。
(2)理解说明运用语言应力求“准确”、“简练”、“生动”等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以及适体、个性化的审美要求,并能运用到对于具体语言材料的分析、评价中去。
2、能力培养要求
理解并能具体掌握学习语言的途径和方法,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素养:多读、多听、多体验、多练。
第七章写作技法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理解和识别传统及现代写作常用技法:聚焦和立骨、悬念和那辗、巧合和误会及意识流和蒙太奇、反讽和黑色幽默、象征和变形等。
2、能力培养要求
理解写作技法的辩证艺术,并能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八章文学文体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识别、理解“散文”的主要特点以及记人、叙事散文和小说、通讯等文体的异同。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写作记人、叙事散文所需要处理的几个问题:写“真”记“实”,善取典型;“人”见性格,事有波澜;合理想象,真实再现;情理相生,深化主题。
(3)理解、识别“诗歌”的主要特征:集中概括的抒情,大胆神奇的想象,分行排列的精炼优美的语言。
2、能力培养要求
(1)提高对于记人、叙事散文的分析欣赏能力,培养散文写作能力。
(2)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九章理论文体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识记、理解“文学评论”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能:既是作品客观效应的信息反馈,也是评论者独特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
积极、健康的文学评论,既能帮作者总结经验教训,也能指导读者提高思想认识和鉴赏水平。
(2)理解、说明文学评论的写作对于作者思想方法和工作态度上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文艺方针为指导,为社会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尊重艺术规律,拓宽审判视野;提倡实事求是,防止以偏概全。
(3)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写作文学评论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精研作品;抓住特点,写出新意;叙议结合,有理有据;“析”“赏”交融,文情并茂。
(4)识记、理解“学术论文”的文体功能。
(5)理解和具体说明学术论文的选题要求:有实际或学术价值;难易适中,既不难入手,也能往纵深处开掘。
(6)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做好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资料收集工作的要求:广泛收集,整理分类,分析研究,正确引用。
(7)了解并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及一般写作要求:
绪论:用以说明研究的动机、目的和意义,要求语言简洁、开门见山。
本论:主体部分,要求能以充足有力的资料阐述观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准确、庄重。
结论:总结全文,归纳要点,还可对自己或他人在该领域的研究上进一步提出展望。
2、能力培养要求
(1)掌握理论文体的语体风格。
(2)初步掌握文学评论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
三、课程相关实践环节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较强且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课程,为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提高实际写作水平,应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设置相关的课程实践环节。
教师结合例文分析讲授,引导学生接触文章实际,加深对写作理论的认识,并进行作文训练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实践
形成良好写作习惯和熟练的写作技巧,理论付诸实践;同时通过学生试讲、讨论及建立课外系统写作训练体系,增加训练的形式、种类、层次,如手抄报、日记,建立写作兴趣小组等,鼓励学生参和,强化实践。
四、学时分配建议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六、几点说明
(一)大纲适用对象及学时数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高中毕业,学制为三年的高职高专人文学院新闻采编和制作专业的学生。
完成本课程教学的建议学时为60学时,允许有2个学时左右的浮动。
(二)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衔接和分工
本课程为职业理论基础课,属于写作学科的一个分支,它以写作学为基础,和《使用写作》并列,构成写作学的基本内容,它的延伸课程有文秘写作、司法文书写作、新闻写作等。
另外,它和语言课、文学课及逻辑学、文艺理论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以实践性检验对语言课及逻辑学、文艺理论的学习,并以综合性及创造性区别于文学及作品选课程,在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三)本课程的作业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要求,理解写作理论知识,开展小组讨论,同时认真及时完成应上交的书面作业,积极进行课外写作训练。
上交书面作业如下:
第一次作业:
设计目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和训练
题目:1、记一位同班同学
2、再谈龟兔赛跑
(任选一题,500字以上)
第二次作业:
设计目的:立意和选材能力训练
题目:1、材料作文
2、谈“实惠”
(任选一题,800字以上)
第三次作业:
设计目的:文学文体的基本写作能力训练
题目:1、尝试
2、雨后
(任选一题,1000字左右)
第四次作业:
设计目的:文学评论写作提纲的编写能力训练
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拟写提纲,显示主要论点、分论点和主要论据。
第五次作业:
设计目的:文学评论的基本写作能力训练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文学评论。
(1000字以上)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指导思想
(1)测试内容力求具体化
《基础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具有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知识理论体系,又有要把实际写作能力的锻炼、培养放在重要地位的特点。
因而应对测试内容作出尽可能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不仅明确地将测试内容限定为基础理论知识、文体写作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四个部分,而且对各个部分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将测试命题控制在这一范围之内。
(2)测试要求力求标准化
为使学生和测试命题者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测试要求可遵循,除了通过规定试题内容的各种比例体现测试要求的标准化,更重要的是按照识记、理解、简单使用和综合使用四个层次来规范测试内容的能力程度要求。
测试命题时,既不随意提高考核点能力层次要求,以免增加测试的难度;也不过分地降低考核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免影响测试的质量。
(3)考核目标的表述力求规范化
在按照识记、理解、简单使用和综合使用四个层次来规定具体考核目标时,尽可能采用反映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可测量语言进行表述:
属于识记能力层次的,采用“识记”、“识别”等词语来表述,要求学生能够记住课程大纲规定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的涵义,文章的文体归属和文体的主要特征,区分有关概念、定义间的异同等。
属于理解能力层次的,采用“理解”、“说明”、“简述”等词语来表述,要求学生不仅记住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还能“知其所以然”,讲出一点为什么应该这样理解、这样表述的道理。
或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有关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或写作特点。
属于简单使用能力层次的,采用“辨析”、“具体说明”、“简评”等词语来表述,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解释、说明问题。
属于综合能力层次的,一是各种各样的写作训练,一是给学生提供成篇、成段的语言材料,要求学生能从某一角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分析评价。
2、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
以课程教学大纲中“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测试范围和考核要求,按一定的比例组配试卷。
具体设想如下:
(1)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和准确程度的考查(例如,解释概念的涵义,写出有关写作知识的要点等)。
分数比重可占20%-30%左右。
(2)对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的考查(例如,分析、评述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写作特点,或是自行找出具体例证来说明有关知识、理论问题等等)。
分数比重可占30%左右。
(3)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在一小时内写作800-1000字的文章,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是说明文或其他使用性的文章,分数比重可占40%-50%左右。
3、试卷结构
包含基础知识考核、知识运用能力及实际写作能力的考查三部分内容,三者按3:3:4的比例安排。
试题类型为: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分析题;写作实践题等。
试卷难度分三个等级:1、容易;2、中等;3、较难。
大致比例为2:5:3。
4、测试时间
本课程测试时间为120分钟,试题量以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
(五)推荐教材和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1)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2)刘孟宇、诸孝正:《基础写作》,暨南大学出版社。
(3)王光祖、杨荫浒:《写作》,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2、参考书目
裴显生主编:《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
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马凤藻、安栋梁主编:《简明写作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
吕清温、任文贵主编:《基础写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彭恺奇等主编:《文章写作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
姚里君著:《新闻写作艺术和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