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 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 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 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 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 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 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 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 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 谢炉锤之迹” 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 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 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 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 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 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 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 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 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 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 无穷。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神骨莹然如玉。薛应旂曰: 多写己意。送客有此一法者。 《唐诗摘钞》:古诗“清如玉壶冰”,此自喻其志行之洁,却 将古句运用得妙。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自夜至晓饯别,风景尽情描出。 下二句写临别之语。意在言外。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唐人多送别妙。少伯请送别诗,俱情 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 《唐诗笺注》: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 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 《诗境浅说续编》: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萧洒可爱。[6]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轶事典故编辑 与此诗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叫旗亭画壁,见于唐代薛 用弱《集异记· 王之涣》条,其文曰:”开元中,诗 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 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 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 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 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 密观诸伶新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 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 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 手画壁曰:‘一绝句‘……”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从明代起就有人提出怀疑,但不论真伪,都说明王昌 龄的这首绝句与高适、王之涣的优秀作品一样,流传 人口,备受喜爱。
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 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 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 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 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 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 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 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 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 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 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 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 山孤”的开阔意境。
1 “孤帆远影碧空尽”中“孤帆”是什么意思? 难道只有一条舟吗?
2 李白是什么时候到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原因 是什么?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 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 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 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 出来了。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 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 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 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 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 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 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 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 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 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 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 想曲的气氛。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பைடு நூலகம் 唯见长江天际流。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 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 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 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 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 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 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 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 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 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芙蓉楼送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蒙蒙烟雨,遍洒吴地江天; 夜色浓浓,寒意侵人深深。
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起身,送别友人, 心如楚山,寂寞孤独。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你到故乡, 如有亲朋好友问起, 就说我心依旧, 一如晶莹的玉壶冰心。
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 (今南京市)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远谪岭南;次年北归, 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 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 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 此时所作。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词句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 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 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 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 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 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 消逝, 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 边流去。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 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 《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 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 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 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 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 意。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 “孤帆远影碧空尽”中“孤帆”是什么意思? 难道只有一条舟吗?
2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原因 是什么?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丹阳城南秋海阴, 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 寂寂寒江明月心。
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先从 “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 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 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 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融情入景,以景 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