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一种内心体验。每个人必须经过自己的体验、建构、创造,才能形成自己的内在的情感世界。情感体验的过程是一种非强迫性的过程。也就是说,情感不能给予,只能唤醒;不能强迫接受,只能主动感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和体验,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
一、缘境入情:激发情感
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触发、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课文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我们要探究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课文中的“意”。
1、以“情”传“情”
教学情为先,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阶段,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感情的走向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情感上作出有力的铺垫。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性,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地解读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别人,所以教师自己读了课文首先要动情。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如果教师未能为之动情,学生怎能动情?或绘声绘色地描绘,或饱含深情地范读,或热情洋溢地讲演,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情绪变得兴奋,自然而然地“缘文入情”。
2、触“境”生“情”
有些课文虽然感情真挚,但是由于课文叙述年代与学生生活年代相去甚远,我在教《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
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催人泪下的场面,学生缺乏有关历史的感性经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我一方面搜集有关资料,讲邓小平生前事迹,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播放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实况录象,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触”境生“情”。 3、以“趣”引“情”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的课文内容有了极大的兴趣,就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二泉映月》一文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音乐,走进了课文,学习兴趣昂然,情绪高涨,很快进入“乐学”境界。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以理导情、以疑激情等方法,促使学生缘境入情,自身情感与作者情感、文本情感有机交融。
二、自主参与:体验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投入到文本世界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感染和陶养。由于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所引发出来的情感,除了靠感知,还必须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形象记忆,情绪记忆来理解、感受、想象和体验。其中让学生参于其中的感受和体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情感教育策略。因此,教师要竭力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去引导学生浮想联翩,感受和体验课文感情,使学生被激发出的情感更具深刻性和丰富性。
1、品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吟咏,进而展开想象、沉潜思索、咀嚼滋味,引领学生体味作者心境,掌握作者情感世界。这既是人类阅读的最初形态,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调节的着眼点就是课文的情感基调。课文的情感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肃穆悲怆,有的明快热烈,有惨烈悲壮,有的柔和静谧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文本中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从而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中描述月光下母亲形象的几段文字,引领学生朗读、感悟和体验,学生一次次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就一次次走近了母亲,学生自然在感悟语言文字,感受母亲美丽形象的同时,也体验那浓浓的亲情。
2、揣摩。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那些寓意深刻、感情浓烈、内涵丰富的语句,让学生体情揣意,感受它所表达的情和意.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表现醇厚感情的词句很多,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我”和母亲的几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品评词语内蕴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每一句话里都有一颗跳动的心”。如:我在教“赶紧”一词的片段:
师:请你具体说一说,你从“赶紧”一词体会到什么?
生:“赶紧”就是抓紧时间,“赶紧说”速度很快,很急,因为“我”不想让病重的母亲吃力地起床。
师:这就是体贴。究竟怎样“赶紧”说呢?请你试一试。
生:“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我听出了一种急切,还有谁来试一试。
生:“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还听出了一份担忧。这是儿子对母亲说———
生:(齐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真情流露!———他又是怎样抱母亲的呢?
……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细细揣摩,爱母之情油然而升。
3、移情。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在生活中情感体验的程度。因此,必须联系上下文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已有的情感体验,挖掘蕴藏的情感因素。在《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母亲对儿时的“我”的那种纯真的爱。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如水的月色下,母亲搂着孩子,轻轻地吟唱歌谣。“月光、母亲、歌谣”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情景图,坐在课堂中的学生也如沐浴在那如水的月色中,聆听着母亲那轻柔、甜美、深情的吟唱。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侯被母亲搂着时候,心中那种安全、温馨的感觉,想象自己小时候听着母亲讲故事时候,心中那份幸福、快乐的滋味。文中所描述的爱就很自然地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三、迁移外化:抒发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言语、文字等手段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和迁移。因为阅读过程本是阅读吸收和阅读表达相统一的过程。情感教育不能止于阅读过程中情感的由外而内的吸收,还必须有情感由内而外的抒发;不能止于入情得意,还要使学生的情感借外物以迁移,使情感言语化、实践化。
1、对话。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感受,对事物往往有一些独特的看法。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一吐为快,在对话讨论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我在教《爱如茉莉》一文后,让学生围绕结尾“爱如茉莉,爱如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