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纪事本末(有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紀事本末˙南宮復辟》校讀:
兼論其史源、編纂水平及作者問題
徐 泓
東吳大學歷史系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勤大樓四樓歷史系會議室
參與人:于志嘉 王德毅 王鴻泰 朱 鴻 文仲瑄 何淑宜 呂士朋 宋惠中
吳大昕 巫仁恕 林麗月 邱仲麟 尤淑君 徐 泓 張 璉 翁建鍾
張哲郎 陳怡行 陳啟鍾 鄭樑生 賴惠敏 吳正龍 張皓政 陳怡行
張繼瑩 謝崇熙 唐立宗 吳惠雯 林修合
一、前言
在有關明代史的典籍中,《明史紀事本末》是一部得到學者高度評價的經典之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讚它:「排比纂次,詳略得中,首尾秩然,於一代事實極為淹貫。」[1] 在中國史學史上,是紀事本末體臻於完善之作。[2] 在明代史研究上,是一部經常被當作原始資料運用之作。因為在此之前的紀事本末,都是根據現有的史書編輯而成的,如《通鑑紀事本末》是依《通鑑》改編成的,史料價值不高;而《明史紀事本末》成書於順治十五年(1658),在乾隆四年(1739)官修《明史》之前七十三年,其於史料之取捨及評論史事之觀點,有不少與《明史》有出入的地方,史料價值頗高。因此被近代史家認為是一部「可以與《明史》互為補充」,[3]「是最有用和最可靠的有關明史的早期著作之一」。[4] 自出版以來,三百
多年間,一直被史學界認為是「研究明代史事的基本史籍之一」。[5]
《明史紀事本末》的優點,是它能在明代近三百年千頭萬緒的史事中,提綱挈領,疏而不漏地,選取八十個專題,記載明代重大史事,包括了政治、軍事及典章制度的基本內容,涉及漕運、河工、礦監、稅使等與國計民生攸關的問題。[6] 所選專題中,〈南宮復辟〉即為學者撰述英宗復辟、奪門之變相關史事時經常引用的。近年來因參加「明代典籍研讀會」,重讀《明史紀事本末》,首先仔細校讀〈開國規模〉,寫成〈《明史紀事本末.開國規模》校讀:兼論其史源運用與選材標準〉及〈《明史紀事本末.嚴嵩用事》校讀:兼論其史源運用及其選材標準〉,引起同仁們的興趣,已完成〈太子監國〉〈江陵柄政〉〈沿海倭亂〉〈平定東南〉〈東林黨議〉〈安南叛服〉〈王振用事〉〈礦稅之弊〉〈崇禎治亂〉〈魏忠賢亂政〉〈河漕轉運〉〈平浙閩盜〉〈平南贛盜〉〈平鄖陽盜〉〈更定祀典〉〈平徐鴻儒〉。[7]
過去讀《明史紀事本末》用的是商務印書館的《國學基本叢書》本,字小而模糊,讀起來甚為費力。[8] 後得王戎笙教授慨贈北京中華書局於一九七七年出版
的新點校本,字大清晰,版面清爽,又有新式標點,讀起來倍感愉快。[9] 新點
校本的點校工作,是由河北師範學院歷史系擔任的,對於點校的過程,他們在〈出版說明〉中作了清楚的說明:
這次點校,《明史紀事本末》以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年)築益堂本為底本,.......谷書八十卷,曾與《四庫全書》文津閣本、江西書局本、廣雅書局本、崇德堂本、思賢書局本互校,擇善而從。此外還參考《明實錄》、《鴻猷錄》、《續藏書》、《國榷》、《石匱書後集》、《明史》、《明通鑑》、《明紀》等書,作了一些訂正,改動原文之處,用方圓括號表示增刪,并加了校注。為了便于檢查,紀年下附注了干支、公元。[10]
河北師範學院歷史系點校工作是以谷應泰的築益堂原刻本為底本,參考了
其他四種版本,且以《明實錄》等明代基礎典籍相校,堪稱《明史紀事本末》流通的各種版本中的最善本;因此應以新點校本為校讀的底本。
這次校讀〈南宮復辟〉篇,仍與以前一樣,除以中華書局新點校《明史紀事本末》為底本,參考《國學基本叢書簡編》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和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廣雅書局校刻本外,[11]並從《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勘本,1962)、談遷《國榷》(台北:鼎文書局影印中華書局點校本)、高岱《鴻猷錄》(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萬曆沈節甫輯陳于廷刊《紀錄彙編》本)、張岱《石匱書》(《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南京圖書館藏稿本)薛應旂《憲章錄》(成都:巴蜀書社《中國野史集成》本)、趙善政《賓退錄》(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道光趙紹祖、趙繩祖校刊《涇川叢書》本)、楊瑄《復
辟錄》(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津討原》本)、朱國楨《皇明大事記》(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崇禎間原刊本,1984)、朱國楨《皇明大政記》(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崇禎間原刊本,1984)、譚希思《明大政纂要》(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崇禎間原刊本,1986)、陳建《皇明通紀集要》(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明刊本,1985)等找尋史源。
本文擬逐條校讀〈南宮復辟〉的文本,註出其可能的史源,並以史源校正文本之訛誤。以校注結果,指出〈南宮復辟〉因作者運用史源的疏忽,而導致文本的錯誤與疏漏,藉以評估作者的編纂水平與史學。進一步參考明代典籍研討會同仁的成果,試論《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問題。
二、〈南宮復辟〉校註
1.景帝景泰元年八月丙戌,上皇至自迤北,入居南宮,群臣朝見而退,大赦天下。
按:《明英宗實錄》195/9b,景泰元年八月丙戌條:「太上皇帝駕還京,…入南宮。」同書195/11b,景泰元年八月庚寅條:「以太上皇帝還京,…頒詔大赦天下。」《國榷》29/1873與29/1876,有相同記載。則英宗之入居南宮與大赦天下,並不在同一天,不宜置於同一日敘述;《明史紀事本末》這段記載不妥。但《憲章錄》26/10b的記載與《明史紀事本末》相似,入居南宮與大赦天下,置於同一天八月丙戌日條下。似乎《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較近於《憲章錄》。
2.冬十月,命靖遠伯王驥守備南宮。
按:《明英宗實錄》196/6a-b,景泰元年九月癸丑條:「敕諭兵部尚書靖遠伯王驥曰:『南京、國家根本重地,…今特命爾往彼總督機務,與同守備太監袁誠等及豐城侯李賢等,同心協力,整飭軍備。』」《國榷》29/1879景泰元年九月癸丑條:「敕兵部尚書靖遠伯王總督南京機務。」《憲章錄》26/13a亦有類似記載。無論《明英宗實錄》、《國榷》、《憲章錄》或《明史˙王驥傳》均無王驥守備南宮之記載;應該是作者匆促間將「南京」誤為「南京」,這條記載不應出現於〈南宮復辟〉篇。
3.十一月,上皇在南宮。萬壽聖節,禮部尚書胡請群臣朝賀,不許。既又請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于延安門,亦不許。荊王瞻堈表請朝上皇,有詔止之。
按:《明英宗實錄》198/5a,景泰元年十一月辛亥條:「太上皇萬壽聖節,禮部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