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尸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脏器称重和脏器系数(relative organ weight):又称脏器相对重量, 指脏器湿重与单位体重的比值,通常是每100g体重中某脏器所占质量, 表示为脏器质量(g)/体重(100g)。
脏器适用于实质性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脑、睾丸、卵 巢等。 脏器系数增大表示该脏器肿大,病变可能是增生、充血、水肿; 脏器系数减小可能表示脏器发育不良或萎缩等变化。
生物半衰期法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accumulation coefficient):指多次染毒使半数 动物出现某种效应的总量与一次染毒的半数效量之比值。 一般采用大鼠或小鼠,以死亡作为效应指标。 K=ED50(n)/ED50(1) 或 K=LD50(n)/LD50(1) ED50(n):以慢性方式多次接触受试物时产生预期效应的 累积剂量之和。 ED50(1):一次接触该物质产生相同效应的一次剂量。
④ 强蓄积性:1/20 LD50组有死亡,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二)生物半衰期法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种化学物质若以t1/2相等的时间间距染毒,其在体内经 过6个t1/2的接触期就可以基本上达到蓄积的极限,此时理论蓄积量达到极 限的98.4%,此后即使继续接触该物质,机体的蓄积量基本上也不会增加。
(1)t1/2的测定:当机体接触受试物后,测定不同时间体内 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以时间t作横坐标,血浓度C作纵坐 标,绘图,得一直线,从图中求消除速率常数Ke。
蓄积系数的评价
蓄积系数(K) 蓄积作用分级 <1 135高度蓄积 明显蓄积 中等蓄积 轻度蓄积
1. 固定剂量法
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LD50(1)
LD50(n)
(2)1/20-1/5LD50 每日染毒
( 50%动物死亡时累计染毒的总量)
(3)计算K值:K=LD50(n)/LD50(1)
若累计染毒量已达到5个LD50,动物仍未死亡或死 亡未达到半数,可终止实验,其K值按 >5作为结果。
t1/2=0.693/Ke
(2)蓄积极限值的求得: 蓄积极限值=1.44(常数)×每日给予量(吸收量)×半衰期 t1/2
第五节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一、基本概念
短期重复剂量毒性:实验动物或人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 14-30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实验动物或人连续 较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接触时间相 当于生命周期的1/10,通常为1-6个月。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实验动物或人长期(甚 至终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长期 一般是指实验动物的一生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至少 6个月以上,通常是24个月。
血液学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计数,白细胞 分类,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等,作为常规检查的项目。 血液生化检查:通常为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 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 氮(BUN)、总蛋白(TP)、血糖(GLU)、总胆红素 (T-BIL)、肌酐(Crea)、总胆固醇(T-CHO)等。 尿液检查:包括外观、pH值、尿蛋白、尿糖、潜血及常 用血清尿素氮,尿蛋白定性、定量等。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二)
第四节 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
外源化学物连续的反复的进入机体,而且进入机体的 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了其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 时,化学物质就可能在体内逐渐的增加并贮留,这种 现象就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蓄积库(depot):化学物蓄积的组织器官部位。常见 的蓄积库包括: 血浆蛋白 脂肪组织 肝脏、肾脏 骨骼
2. 递增剂量法
方法: (1)测定LD50(1)
(2)第1-4天,先给予0.1LD50(1),以后每4天 递增剂量1.5倍
LD50(n) (3)计算K值。 28天时死亡动物仍未达到半数,可停止实验,此时的 总量达到12.8LD50(1),即K>12.8,可认为基本无蓄积。
3. 剂量固定的20天蓄积法
方法:分为1/2、1/5、1/10、1/20 LD50四个剂量组和对照 组,每组10只动物,每天染毒一次,共染毒20天,观察 每组动物死亡数量。 结果判定: ① 蓄积不明显:各剂量组均无死亡;
② 弱蓄积性:仅1/2 LD50组有死亡,其它剂量组无死亡;
③ 中等蓄积性:1/20 LD50组无死亡,其它各组间死亡数 有剂量反应关系;
化学物蓄积作用分类
物质蓄积:化学物在体内逐渐积累增多,用分析方法可 以检测出物质的原型或代谢产物。
损伤蓄积:又称功能蓄积,化学物长期接触后,机体内 虽然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 用的表现。
二、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目的:通过蓄积试验求出蓄积系数K,了解化学 物蓄积毒性的强弱,并作为慢性毒性试验及其 它有关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 蓄积系数法
经胃肠道染毒
大鼠、小鼠常采用灌胃法,保证染毒剂量的准确性。 猫、狗常采用胶囊法。 食品可首选将受试物混入饲料,让动物自行食入。 喂饲法应保证受试物稳定,在食物中混合均匀,受试物 掺入饲料的最大量规定: 30天试验不得超过10g/100g饲料 90天试验不得超过8g/100g饲料 慢性试验不得超过5g/100g饲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龄、性别和动物数
年龄:健康、年幼者,6~8周龄的大鼠、小鼠。小鼠 15-18g,大鼠70-100g,家兔约2kg,狗约8kg ,同组之 间平均体重相差不超过5%,单组动物体重不应超过平 均体重的10%。 性别:雌雄各半,特殊情况也可用单性。 动物数量:大、小鼠每组大于20只,犬、猴等大动物每 组大于6只。 分组:至少四组:三个剂量水平染毒(高、中、低), 一个组作为对照(阴性对照)。
雄 性 大 鼠 体 重
(g) (g)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0周
空 高 中 低
3周
6周
9周
12周
15周
18周
21周
24周
27周
神经生长颗粒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食物利用率
动物每吃100g食物所增长的体重克数,表示为体重(g) /饲料(100g)。 喂饲染毒时,可计算实际染毒剂量。食物利用率可以鉴 别动物体重降低是由于进食减少,还是受试物毒作用。
经呼吸道染毒
经呼吸道染毒时间通常为每日2~6小时,可根据需要相 应延长或缩短。 一般亚慢性试验每天吸入4小时左右,按照实际情况间 歇性吸入或持续性吸入。
注射途径染毒
静脉注射途径染毒如果长期实施困难,可用腹腔 注射替代,长期反复腹腔注射应注意无菌操作。
观察指标
(1)一般性指标 ①外观体征 ②体重 ③饲料消耗量 ④中毒症状和死亡率 (2)实验室检查 ①血液学检查 ②血液生化检查 (3)系统尸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①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 ②病理学检查 (4)其他指标的检查 (5)可逆性观察
剂量分组
高剂量组:出现明显的典型的中毒症状和效应,或少量 动物的死亡(少于10%)。 中剂量组:出现轻微的可见的中毒症状,相当于观察到 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 低剂量组:无中毒反应,相当于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NOAEL)。 对照组:往往用溶剂对照,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动物在实 验期间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的某些生理、生化的变化, 以及与受试物无关的疾病或死亡对实验的影响,同时也 可观察溶剂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例如:大鼠喂饲溴甲烷熏蒸过的食物2个月,其体重平均增加 156.6g,而对照组大鼠平均体重增加180.9g,虽然前者体重增加 较慢,但接触组与对照组的食物利用率却基本相同(接触组为 25.2,对照组为25.6),说明大鼠长期食用溴甲烷熏蒸过的食物, 基本上不影响其对食物的吸收和利用,体重增长减慢可能是由 于食欲下降或其它原因所致。
物种和品系
一般要求两种实验动物,其中一种用啮齿类:大鼠、小 鼠;另一种用非啮齿类:兔、犬、猴等。选用动物的种 属和品系,应该是急性毒性试验已证明是对受试物敏感, 或用对受试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其它生物反应与人 类相近者。 品系:小鼠 NIH、ICR、C57BL/6J(B6)等 大鼠 Wistar、Sprague-Dawley(SD)等 犬 Beagle等
剂量设计依据
以相同物种的短期毒性资料为依据。亚慢性试验可依据 急性毒性试验的阈剂量为最高剂量,或1/5~1/20的LD50 的剂量。 对于人群主动摄入的药品或食品,可采用人体可能拟用 的最高剂量为设计依据。大鼠可用人临床拟用剂量的10、 30、100倍,兔、狗可用5、15、50倍。 当预期受试物没有明显毒性时,长期试验设计至少等于 人拟用剂量的最大倍数,保健品为100倍,中药为50倍, 化学药品为30倍。
六、长期毒性试验的结果评价
剂量相关趋势:最好的试验结果是最高剂量组中毒效应明显,中剂量 组有轻度表现,低剂量组无任何异常毒效应。 差异大小和性别差异:差异越大,更有关联;同时观察两种性别。 相关指标变化:处理组某项指标变化,伴随着相应的指标改变,这种 效应可能与处理有关。
反应重现性:重复性包括在研究中不同时间点、同一物种动物在其他 的独立研究中,或在另一个物种发生相同的异常。
历史性对照的作用:①可以识别异常的阴性对照;②可以更好的理解 低发生率的发现;判断是否在正常生物变异范围内;③如果指标变化 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历史对照范围内,该差异不能判断 为与受试物有关的效应。
统计学意义
?
生物学意义
实验动物的选择
(1)物种和品系 (2)性别、年龄和动物数 (3)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级和饲养环境
二、实验目的
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 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
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研究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 系,获取毒性作用参数,如NOAEL和LOAEL,为制 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值提供依据。
确定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的差异,为将研究结 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级和饲养环境
在符合国家实验动物标准的试验环境中进行。动物给予 营养合理的饲料,洁净的饮水,清洁无污染的垫料和笼 具,人工控制昼夜交替,不同项目分室进行。 实验动物分级: 普通级 清洁级 无特定病原体级(SPF级) 无菌级
350
雌 性 大 鼠 体 重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0周 3周 6周 9周 12周 15周 18周 21周 24周 27周 空 高 中 低
三、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剂量设计与分组 *3. 染毒途径与时限 *4. 观察指标
四、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剂量设计与分组 *3. 染毒途径与时限 *4. 观察指标
五、长期毒性试验的注意事项
重视实验项目管理: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进行管理,保证仪器设备状态良好,工作人员专业培训。 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注意动物饲养和试验环境的规范化,符合 GLP 。 检测条件的控制:必须具有标准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的稳定性,辅助条件的可靠性; 指标的测定要准确,方法先进、精密、可靠。 合理的实验设计:得到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获得理想的LOAEL 和NOAEL。 重视试验前和对照组的检测: 实验前对动物预测观察指标进行正常值的测定,去除个体差异 较大的实验动物; 设立合理的对照组,观察指标应是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时观察。
染毒途径与时限
应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实际接触的方式和途径,同时 还必须与预期进行的慢性毒性试验的染毒途径相同。常 用的有:经胃肠道、经呼吸道、经皮肤接触。 染毒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连续给予。在设计实验时要 注意定时、定量,使受试物在动物体内的血浓度能维持 稳态水平,保持受试物生物学效应每日相似性。一般为 每日上午进行,给药后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