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教案(新人教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难点
理解“书画同源”。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充满魅力的中国古代书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中国书画以它们独特的风采,跻身于世界艺林,充满魅力。

本课引言以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例,简介了中国书画的魅力所在──“传神”,“以形写神”,乃至“得意忘形”的特点。

建议教师结合引言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本课的主要学习问题:汉字的起源于何时?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第一目:“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教材主要叙述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的基本脉络和趋势。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

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3)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

隶书盛行于汉代。

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

楷书盛行于隋唐。

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

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钧、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

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

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第二目“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教材概述了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以及楷书、草书和行书的特点发展概况和代表作。

(1)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教材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①始于东汉。

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

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④唐代以后,渐趋衰弱,但也不乏能手。

如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3)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虽实用性不强,但却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代表人物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4)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最突出的代表作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第三目“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本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七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征、代表人物和作品。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除彩陶画外,远古人
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称为岩画。

此外,还有壁画、地画等。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构图诡奇,充分反映出当时人对生、死两极,阴、阳两界,天、地、人三才,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看法。

在每个物象的描绘上具有一定的写实倾向,虽然造型的基本手段是线条,但大量的色彩敷染,使整个画面瑰丽夺目。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是工笔重彩的杰作。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

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

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

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

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

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其影响深远。

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

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

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

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初唐杰出画家阎立本善于描绘重大事件,传世作品有《步辇图》。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在人物(含宗教画)画和山水画领域里都有重大贡献。

他的人物画,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誉为“六法俱全”,人物衣带如风吹波动,人称“吴带当风”,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成熟,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孔子像》等,后人称他为“画圣”。

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

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中期出现了
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

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

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教材介绍了这一时期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代表作品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的影响。

元代卷轴画风格总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上,创新立意。

突出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

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的相对减少。

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

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

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

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

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

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一目的教学。

教师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理清其演变的基本脉络,归纳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建议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汉字的演变了解程度。

在课堂上重点讲清: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用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称“甲骨文”。

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连笔书写的草书和行书。

虽然字形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教材首先简介了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再分别介绍了楷书、草书、行书的特点、发展脉络以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

建议让学生阅读教材,按时间顺序梳理书法艺术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

如: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的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隋唐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继续发展,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

看教材的碑帖,对比欧阳询、
怀素、颜真卿、赵孟的书法特点。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谈谈是否练习过书法?最喜欢哪一体?
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建议教师结合教材插图并补充一些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清中国画发展的基本脉络,体会各时期的绘画特点。

如: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

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

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

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2.教学案例
案例一: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

古书上说:“古者无文字。

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

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

不过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为什么说: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

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案例二:看图片展子虔的《游春图》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体会隋唐画家的绘画特点(也可以出示其他古代名画)。

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为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作品。

画中以青绿设色,金线勾勒,富有装饰味,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盛唐的吴道子独创性地运用状如兰叶、富有变化的笔法来表现人物,所画的衣褶有轻盈飘举的动感,人称“吴带当风”。

这种新画法已能表现各类物象的质感,不需要填色,纯用水墨线条就可以绘成形神完备的作品。

他的画笔墨圆润、富有粗细、线条浓淡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线条造型的表现力,难怪后人称他为“画圣”。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从人类文字出现的史实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脱胎于图画。

思路引领:观察字形。

答案提示:人类文明的起源有共同的规律,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人创造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都脱胎于图画,是“文字图画”。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汉字起源于何时?它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起源于六千多年前,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大约三千六百年的历史。

思路引领: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答案提示:汉字起源于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后期,至商代已形成完整体系。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

隶书盛行于汉代。

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

楷书盛行于隋唐。

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

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2.谈谈中国书法和绘画发展的基本脉络。

解题关键:“书画同源”,它们以独特的风采,跻身于世界艺林,充满魅力。

思路引领:在继承前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也注意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中国书画的发展形式与传统特色。

答案提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大致分为七个阶段。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

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
墙壁上、丝帛上。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

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

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

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

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二、学习延伸
1.本题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西洋画和中国画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建议学生课前找一些有关西洋画的资料,联系本课介绍的中国画的知识,通过对西洋油画和中国写意画的具体观察,初步了解它们表现方式的不同特点。

2.文人画的精髓是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南京宁海中学陈红)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顾恺之画论──“传神写照”
《世说新语·巧艺》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又载: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

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

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恺之(346—407年),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

东晋大画家。

他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画人物之所以难,不仅难在不容易掌握人的形象特征,而且更难在不容易表现人的精神面貌。

上面两个实例对我们理解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很有帮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眉目足以传情,明确地把人的精神、情感规定为艺术的表现对象,并将其置于突出地位,是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的一大贡献。

然而,顾恺之并不认为只有眼睛才能传神,他画裴叔则,将其面颊上的三根毫毛画出来,使观者立刻感到“有如神明,殊胜未安时。

”这就是说,画家要观察表现对象,将表现对象的特征真实地再现出来。

“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意味着鼓励画家通过探索,来表现人生超脱、永恒的精神境界。


种绘画理论与魏晋人物品藻和诗文评价的注重神韵是相通的。

以风姿神貌的品评替代先前纯理性重道德伦理的评价,这使顾恺之的画论有了更为重要的审美意义。

2.课文注释
古今一脉相承的汉字
汉字源远流长。

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

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鹳鱼石斧图》赏析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

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绘画艺术作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童年,即史前时期,就放射出奇光异彩。

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中国史前绘画艺术遗存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

其中最主要的是彩陶画。

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画是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仰韶文化是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的。

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地域东到豫东,西至甘、青接壤地区,南达鄂西北,北抵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

而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的先民善于制作彩绘的陶器。

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

其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是彩绘《鹳鱼石斧图》。

这幅《鹳鱼石斧图》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

《鹳鱼石斧图》画面纵37厘米,横44厘米。

在绘画史上,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整幅作品的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

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

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

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