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高校教育也在不断探索,逐步深化。

体育教学也在一步步改革发展,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体育教育工作者们不仅在理论上积极开拓探索,在各高校教研活动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好的范例。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整体而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质上还是延续着传统教学思路和模式,并没有质的突破。

我们还欠缺一个比较完整的、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可行的体育教育理论体系,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没有一个贴近社会需求的、公认的标准。

我国的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国内普通高校学生体能素质及体育教育现状
综观历次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和国民体质检测数据,中国青少年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呈持续下降趋势。

为更真实反映现在国内普通高校学生体能素质及体育教育现状,笔者通过国际互联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共计2185人次参与,涉及全国173所高校学生。

问卷调查不记名,但要求填写院校(系)名称,且同一ip地址不能多次投票,问卷结果可认定为可信。

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调查学生中,超重人数占33%,其中男生超重人数比女生高27%;眼睛近视率高达76%;39%的学生有或曾有过颈椎、腰椎、肩周、手腕疼痛。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81%的受访者认为内容不够充实,比较单调;77%认为体育课对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提高不大,甚至不如课外活动;56%的学生感觉大学体育课与中学相比几乎没有不同;52%的学生未能在体育锻炼中放松身心,反而感觉压力和疲惫。

这些数据足以引起我们深思。

一方面是视力不良、超重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是体育教育的滞后,体育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浪费了时间、资源,甚至导致培养对象素质不达标。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的体质健康如何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和民族的兴衰。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就学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及社会适应目标进行了详尽的设置。

课程目标总体归纳如下: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具备并提高体育欣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有效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
觉,培养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可以说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但是如何达成这一目标,欠缺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是在教师的严格管理下进行的注重“三基”教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形势呆板,趋于公式化,片面强调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负荷强度,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育兴趣的培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军训,感觉“未能在体育锻炼中放松身心,反而感觉压力和疲惫”,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不到发挥。

这严重背离了“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的教学目标。

现在大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重视知识的传授以及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还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落实度不够。

(二)师资队伍建设缓慢
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个人素质等,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对体育教师的素质与业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高。

但目前高校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历水平与高级职称比例偏低。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约有七万人,达到硕士学历的人数仅占总人数比例的
21.8%,相比其他学科硕士、博士的大批涌现,更显出体育教师队伍学历偏低的问题严重。

【2】二是专业相关但不完全对口。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非体育教育专业毕业。

他们有的是竞技体育专业,有的是退役运动员,自身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和专业技巧,但由于所受教育体系重技术教育,轻理论教育;重训练强度,轻兴趣培养。

不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交叉教育,使得这些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照搬运动员训练模式,趋于公式化;有的教师干脆采用“放羊式”上课,学生想干啥就干啥,教师一概不过问。

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感到枯燥无味,兴趣淡化。

这成为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道无形障碍。

三是受到重视程度不足。

国内各普通高校普遍不重视体育教育,表现的诸多方面,比如目前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但体育师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扩招”的步伐,体育教师相对学生增长过缓,使他们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严重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目标得不到有效落实
前文已经提到现代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它应该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运动习惯,提高体育欣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意志品质的全方位长期目标。

可是实际情况是,目前高校体育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能力和锻炼习惯,体育课堂没能教给学生身体锻炼的原理、原则、技术、方法,这导致大多数学生毕业以后,不再参与任何的体育活动,教学目标也就成了空谈。

在以
往的体育教学中,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做,或者靠大运动量来提升体能素质,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这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四)缺乏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能力与其他知识掌握的根本差别之一,就是高度个性化。

一名跳水运动员或许长跑是短板,但你能因此就得出他体育能力低的结论?目前高校体育多是以3-7个项目的成绩对学生体育能力做出评价,这些项目涉及考察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方面素质,看似科学、全面,但实际上却是导致绝大部分高校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只注重短期教育效果,忽视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根本原因。

体育教学采用竞技运动的评价标准,这种统一的标准化评价模式,抹杀了受教育者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努力,先天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轻易获取好的成绩,而先天素质差的学生,即使付出艰苦的努力也难以达标;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中要求的体育欣赏能力、身体锻炼方法、运动创伤处置方法、
营养学知识、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却(下转第37页)
(上接第36页)难以评判。

这种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校体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对体育课程
资源进行拓展,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创新,对体育师资加大投入力度,以培养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高素质健康人才。

[1]根据bmi(body mass index)指数计算。

bmi也叫身体质量指数,是衡量是否肥胖和标准体重的重要指标。

《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2]黄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
技.2004,23(4):57—59.
作者简介:张洁(1973-),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