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与宗教的多元交融
中国古代文化与宗教的多元交融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是相互交融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与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多种形式。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也影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秩序。
同时,这些宗教信仰也与中国古代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本土宗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可谓深入人心。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相呼应。
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道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他们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脱,倡导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的自由和人性的完善。
这种追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和社会的风尚。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信仰,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强调人们对内心的修行和超脱,提倡慈悲、智慧和舍己为人。
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仁爱和孝道思想相契合,使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佛教的艺术和文化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艺术中的佛像、壁画和石窟等,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教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教育、家庭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和孝道,这种价值观念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也对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与宗教
中国文化与宗教中国文化与宗教,有三个话题。
第一个是中国有许多宗教;第二个中国文化的宗教性;第三个话题是讲中国宗教和其他宗教可以共处相通。
但是我觉得文化是个大概念,宗教相对是小概念,宗教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可能是核心部分。
第一中国有许多宗教。
这个话题说起来是常识,但在我们的学术界,或者在我们的讨论中,有不一样的说法,所以这个话题才有点价值,否则的话,毫无价值。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非宗教的国家,或者是无宗教的国家,说得缓和一点,就是宗教性很淡的国家。
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说法是早熟的文化,所以比宗教要高明。
我有时候翻翻梁漱溟的书,他对中国文化的很多说法被我们忽略了,虽然他也讲早熟比宗教要高。
但我觉得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正面、负面、长处、短处有一些很深刻的剖析。
冯友兰也讲哲学比较高,宗教比较低,中国文化不是宗教性的。
但是我觉得冯友兰先生的一些说法也被忽略了。
比如他讲到关于儒教,中国讲信天,天是不是具有人格性的说法?负面地说,天不具有人格性,天不是一个上帝,并常以孔子的话为根据。
天不会说话,当然天就没有人格性,中国学者经常这样说,所以天不是个崇拜对象,是自然之天,不是主宰之天,造生之天、审判之天等等。
但是位冯友兰在注解里面说得很清楚,“天何言哉”就是天说话,因为如果一个不会说话的东西,比如说一块石头、一张桌子,孔子是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的。
孔子说桌子何言哉?石头何言哉?如果他这么说就感觉很傻,很弱智,怎么能成为圣人呢?所以他说“天何言哉”是说天能言,而不言,天用“事实其言,百姓其言”来表明他的意思。
在这个注解里和转述他的基本思想是相反的,或者说是一些补充。
正好孟子有一句话为孔子做注解:“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万章·上》)”。
天不说话,而用他的行动,或者如《古兰经》里面说的迹象,或者大自然的万物生长、世界的规律、宇宙的万象告诉我们,给我们以启示,把自己显示出来。
因为有这样一些不是很全面的引述,或者说是流行的观点,所以这个话才有点意思,否则的话,就毫无意思了。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之道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之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璀璨、人口最众多的民族之一。
它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之道,这些信仰和道路不仅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珍贵的文化宝藏。
一、宗教信仰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分为道教、佛教、儒教和伊斯兰教四大类。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顺应自然、修炼内功,追求长生不死,其宗旨为“道法自然”。
佛教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和华严宗等流派,强调克己奉公、修行解脱,以觉悟和慈悲为核心。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强调修身养性、心中有情、行中有礼,弘扬孔孟之道,提倡仁爱人心和忠诚诚信。
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创立,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于唐朝时期传入中国,强调顺应真主、奉行教义以及活出“真正的伊斯兰生活”。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彼此分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
例如,道教和佛教相互影响,形成了道教的“五福八仙”和“三清山”,以及佛教的“大雄宝殿”和“七佛跳海”等文化现象。
同时,儒教和道教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如“仁爱”、“中庸”、“君子”等词汇,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符号。
二、文化之道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道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反映了她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
其中,传统的文化方式包括书法、中国画、音乐、舞蹈、戏曲、文学、民俗等。
还包括传统的道德规范、礼仪习俗、哲学思想、医学保健、园林艺术、饮食文化等等。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书法中有硬朗中刚、准极遒劲的工笔书,有轻巧灵秀、流畅豁达的行草书,有骨韵刚劲、内敛厚重的篆书等。
作为一种象征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艺术之一。
中国的民间文化广博且深刻,她们是中国文化中的珍宝,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信仰和伦理观。
中国民间文化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节日、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间戏曲、习俗礼仪等,它们以全新的视角和声音讲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宗教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并从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佛教佛教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宗教,起源于印度,通过历史传播到中国并融合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和十善业道等,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佛教在中国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例如佛教艺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佛教寺庙及塔婆的存在,这些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艺术包括佛像雕塑、壁画和书法等,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蕴含着佛教哲理和教义。
另外,佛教音乐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既能净化心灵,又能为信徒带来宁静和平和。
此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众多佛教建筑的遗址,如著名的云岩寺和少林寺,这些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二、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思想对于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信仰上的体现,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广泛的表现形式。
道教文化以独特的道教建筑为特色,如著名的武当山和龙虎山等,这些都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道教建筑的设计充满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此外,道教音乐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吟诵方式,表达信徒对道教思想的敬仰和崇拜。
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提倡仁爱、礼貌和孝道等美德。
中国文化中的宗教多样性和文化传承
中国文化中的宗教多样性和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这悠久的历史中,宗教和文化一直是相互依存、相互繁荣的。
中国的宗教多样性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宗教多样性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一、宗教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的社会,其中最主要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中国传统宗教等。
每个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文化属性。
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宗教之一,中国佛教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与中华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一切皆空”,它教导人们要摆脱世俗的束缚,认识到生死无常的真相。
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创造了许多与佛教相关的文化艺术,如石窟艺术、佛教音乐、佛教舞蹈等。
道教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视修身养性的宗教,其主张“上善若水”,表示要像水一样无私、无害、无欲望。
道教有多种派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全真派和崇祯派。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文化礼仪中,如儒家尊重礼仪的风气、元宵节民间传统、发掘禅宗的文化普及普及等。
伊斯兰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其传播时间相对较晚,但成为中国宗教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随着阿拉伯商人的轮番进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伊斯兰教主张信仰独一神,阿拉伯文化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早在7世纪已经传入中国,虽然传统的信仰群体不过 0.5% ,但它的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比传统上认为的要大的。
基督教带到中国新的许多理念和知识体系,引发了很多的社会改革,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宗教不同于其他四个“教”,主要体现在民间信仰。
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鬼神信仰等都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间,人们习惯把不同的传统信仰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体系,其中阴阳、八卦、金丹等诸多概念被广泛运用,显现出中国宗教多元的特殊之处。
二、文化传承宗教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的宗教信仰多样,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每个宗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影响。
儒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一种宗教,它发展于周朝时期。
儒教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紧密相连,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在汉朝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
道教着重于个人修行,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道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例如道教的哲学思想对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影响巨大。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也很大,佛教思想包括了无我、缘起、因果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禅宗、文学、书画、雕塑、音乐等等。
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有为社会带来影响的过程,例如东晋时代的佛教思想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就非常大,产生了多种影响,如慈善、发扬救济、提倡平等等。
基督教和天主教是近代传入中国的宗教,它们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思想,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对于神的关系和救赎,天主教重在奉行纪律和礼仪,这两种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逐步融合了东方文化,例如社会福利、教育、慈善等事业,这些事业对现代中国的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伊斯兰教是从中亚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伊斯兰教规定了穆斯林的信仰、礼仪、婚姻、家庭等,这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伊斯兰教也为中国的文化带来了不少启示和贡献,例如伊斯兰文化历史上的许多绘画、手工艺品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上述宗教信仰的分析,我们发现,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影响。
无论是在国家政治、道德伦理、文化艺术还是社会习俗等方面,宗教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现在中国实行的是无神论,但是宗教信仰依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产和影响仍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不仅是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
一、佛教与文化传承佛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影响。
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禅宗文化强调修行及顿悟,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舍弃欲望的境界。
而传统哲学思想则以佛教的中道主义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与和谐共处的境界。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不仅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注入了灵感,也为中国古代文人带来启迪。
许多文人借助佛教的思想,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例如唐代诗歌中就有许多佛教题材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对佛教智慧的敬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与文化传承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的信仰。
道教强调“道”与“德”的修炼,提倡追求自然与和谐。
道教的哲学观念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中国民间文化中。
诸如民间音乐、舞蹈和戏曲等艺术形式,常常借鉴道教的神话故事和哲学思想。
道教对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许多宫殿和庭院的建筑布局都充满了道教的哲学意蕴。
三、伊斯兰教与文化传承伊斯兰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
伊斯兰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增添了多元化的元素。
伊斯兰教注重虔诚礼仪和个人信仰,在中国民族融合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影响体现在建筑和饮食方面。
著名的回民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的清真寺和传统回民风味餐饮吸引了众多游客。
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也对中国的建筑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典型的代表是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总结: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它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这些文化和信仰,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瑰宝。
一、宗教信仰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悠久,包括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等。
儒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思想是尊重礼仪和纲常,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并且强调天人合一。
儒教有“一本万利” 的说法,这意味着只要你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就可以对你的全部生命产生良好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追求自然和平,注重修身养性。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道教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寻求长生不老的道路,其精华在于追求气、行与形的和谐与统一。
佛教则是一种注重人生出世的信仰,其教导是 "四谛"。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 "四大皆空",即一切皆空、无常、痛苦、无我。
佛教强调 "空" 教义,也强调 "慈悲",鼓励人们去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向着自己的内心和谐发展。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近千年来,通过传教士和商贸渠道,传入中国的信仰,它们在中国的适应性不错,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礼仪习俗等,是历经岁月沉淀、独一无二的文化资产。
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等各种方面。
婚俗: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婚姻是人生大事之一,因此,婚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婚俗是中国文化多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婚礼一般包括三个环节:订婚、请喜、拜堂,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
葬俗:中国民间有着独特的葬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葬礼仪式也有一定的变化。
中国古代讲究“生死一线,人间善恶不相忘”,因此葬礼时会按照福德先后、享年大小、亲疏临床截次等等来区分典礼形式和礼仪细节。
近年来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化方式葬礼。
节日习俗: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个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宗教与信仰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1. 儒教——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儒教的信仰源自于尊崇先祖和思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种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佛教——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广泛,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强调修行,通过正念和禅修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苦、集、灭、道”,即人们必须面对人生的苦难,了解苦难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八正道来达到解脱的道路。
佛教的信徒追求解脱和慈悲,并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3. 道教——追寻自然与长生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与哲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应该与自然亲近并融合于其中。
道教的信仰源自于“道”的概念,即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信徒通过修炼内丹、炼气养生和修习道德行为追求超凡入圣的境界。
道教也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4. 神话与民间信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和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神话包括对山川河流的崇拜、对花草植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神明的敬仰。
人们通过祭祀和礼仪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并寻求神明的庇佑和保护。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也与传统医学、占卜和风水等实践密切相关,它们为中国人带来希望、信心和安慰。
综上所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教、佛教、道教以及神话和民间信仰等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宗教作为信仰体系,对于塑造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是人类对世界、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寻。
中国古代的宗教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和民间宗教等。
这些宗教体系都包含了人类对于伦理道德、生命哲学、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思考和教义。
儒教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提倡仁爱、礼制、忠诚和孝道,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教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对于中国文人士子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苦、空、无常、因果,提倡慈悲心、修行和解脱,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中国人的心理修养和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民间宗教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与宗教信仰的结合体,通过信仰神灵、祖先、自然神等形式,承载着中国人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人际交往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信仰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逐渐被削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文化革命运动中,宗教信仰被批判和压制,宗教文化遭到破坏。
但是,随着开放的逐渐推进,宗教信仰逐渐复苏,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尊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部分传统文化元素受到冲击和忽视。
但是,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审美追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等政策,旨在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实现文化的自信与发展。
综上所述,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又对宗教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价值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价值中国历史悠久,人民的信仰也因此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古代的中国社会宗教信仰非常多元化,包括了儒教、道教、佛教等各种传统宗教,其所涉及的信仰内容涵盖了哲学、道德、文化、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形成文化基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宗教信仰传统也被广泛的流传到今天。
这些古代文化遗产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基础,也为现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基础。
一、儒教的文化价值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儒教教义的核心是“仁”,并且重视“礼、智、信、勇、忠、孝、信”七种美德。
其敬天爱人的思想,也涵盖了“德、礼、文、法、梦、高、乐”七个方面。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权威文化,先在中国社会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其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强调爱、亲和、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和谐和人道主义精神。
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可以使每个人保持平和、愉悦和舒适的精神状态,这种情境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繁荣打下和维持基础。
这种文化精神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佛教的文化价值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有着很深的渊源。
佛教的文化精髓集中体现在渴望与世界合一的精神上,诠释着“解脱”和“悲悯”。
苦难在佛教理论中被看作是由于欲望的蒙蔽逐渐进困境,只有在经历痛苦之后才能找到出口。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远和广泛的。
佛教教诲所蕴含的思想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就包括了忍让、放下、不争、善良、宽容、平等等一系列精神素质。
佛教教义为中国开启了通向强劲“内心”的探索之路,开拓了中华信仰的视野,也成为了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教的文化价值道教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不拘泥于自然,甚至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强调老子的达观和“无为而治”、“自在自由”等核心思想,即以“天地”、“道”、“人”为三大主轴,引领人们走向超脱世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路。
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容
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容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容概述在中国,宗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社会文化和个人信仰。
然而,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有着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中国宗教中国化是指中国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背景、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涵1.1宗教中国化的概念宗教中国化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下,各种宗教信仰以及外来宗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地取代外来宗教,而是使其与中国特色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
1.2中国宗教中国化的特点- 融合与包容:中国宗教中国化不排斥外来宗教,而是以融合与包容为核心原则。
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伊斯兰教,都经历了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 兼容与共生:中国宗教中国化追求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宗教信仰与社区生活相结合,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背景2.1 原始宗教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崇拜自然与祖先,并通过祭祀等方式表达敬意和信仰。
这种原始宗教的信仰体系逐渐与中国古代文化相融合,并成为后来宗教中国化的基础。
2.2 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逐渐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然而,中国人对佛教的接受并不是简单的取代,而是将佛教中的一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道一体”的思想体系。
2.3 道教的传承与演变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始终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
它在尊崇自然、追求长寿和修身养性等方面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契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伊斯兰教于唐朝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产生了交流和碰撞。
中国伊斯兰教形成了一种与传统伊斯兰教有所不同的“中国模式”,在文化和宗教实践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三、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性3.1 维护国家统一中国宗教中国化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的特色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的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色。
这些信仰和文化,又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密不可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特色。
1.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自中国早期文化对世界有所贡献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和谐。
这种强调社会和谐的态度也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中。
例如: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中,祖先祭祀是一种强调家族纽带和尊重长辈的表演。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后代,同时传承家族文化。
2. 道教信仰古代中国的道教信仰也是一种特色。
道教信仰主张“道”,强调人的内心的精神修养,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神仙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许多人都曾信奉道教。
例如:道教信仰中的风水学说,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重要的建筑和地理学科,是为了把建筑物和环境有机地结合而设计的。
古代人还认为,地形地势对人的命运和历史甚至天灾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另外,道教信仰中的炼丹术也是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
3. 佛教信仰佛教信仰在中国古代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与本土宗教信仰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风貌。
佛教信仰重视禅定、慈悲、菩提等教义,强调修行实践。
在古代中国,许多人都会信奉佛教,去庙会上谒佛祖,叩拜求益。
例如:梵音研究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元素,梵音特指为佛教用语音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唱诵方式和音乐形式。
4. 明清时期的祭典文化在明清时期,祭典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中国重视祭祀文化,它既体现社会关系,又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元素。
在明清时期,许多著名的祭典文化如“庙会”、“赛龙舟”、“太平舞”等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枚闪亮的宝石,深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中,儒家思想、道教信仰、佛教信仰和祭典文化等具有深厚的特色。
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融合
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融合在中国社会中,宗教信仰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国的宗教信仰也异彩纷呈。
尽管这些信仰的源头各异,但他们互相融合而成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份珍宝。
在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融合这个话题上,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着众多的宗教信仰体系,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儒家、道家、佛教三家,这些信仰在中国记录了长达数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国人,往往会把神明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神明能够控制自然界的运转。
这个观念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发扬光大,之后儒道佛三家相继产生,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文化传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信仰,早已与传统文化渐渐交融,表现在多个方面。
在中国通行的各种节日与传统习俗中,都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的痕迹。
比如,中国人明信片、年画、剪纸、窗花等,都融入了佛教、道教、神话故事等元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即便在现代,农历新年、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依旧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些节日,而它们所承载的,便是中国古老以来对宗教信仰的热忱。
三、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未来建设意义重大。
首要的表现在于它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
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等传统宗教,它们都通过教育、道德、礼仪等方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宗教信仰也激励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探索、成长、成熟。
相信宗教信仰的人们,通常都有着一颗感恩、虔诚善良的心,他们将这些品格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
在社会上,这些品质显然有着十分积极的价值,它能够在彼此之间建立信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
总结而言,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融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它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等多个方面。
了解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同时也可以启发人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人文价值,从而促进自己成长和进步。
中国宗教文化知识点
中国宗教文化知识点宗教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有五大主要宗教: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每个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仪式和价值观。
下面将逐步介绍中国宗教文化的知识点。
第一步:儒教儒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强调道德、伦理和家庭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些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
儒家还重视忠诚、孝敬和尊重长辈,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一直被强调和传承。
第二步:佛教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为本的信仰体系。
佛教徒追求解脱生死轮回的境地,通过修行和内心的觉悟来实现。
中国的佛教文化还与艺术、建筑和文学密切相关,例如著名的石窟艺术和少林寺。
第三步: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修身养性。
道教信徒相信“道”是宇宙的本源,通过追求无为而治的原则来实现平衡和和谐。
道教也与中国传统医学紧密相关,强调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
第四步: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信徒崇拜真主,遵循《古兰经》的教义和教规。
中国的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汉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回族文化。
第五步:基督教基督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宗教。
基督教信徒崇拜上帝,并遵循圣经的教义。
中国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汉族文化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汉族基督教文化。
总结:中国宗教文化丰富多样,每个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文化特点。
儒教强调道德伦理和家庭价值观,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通过了解中国宗教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厚的文化体系,其中宗教与信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与信仰扮演着起到了宏大与安慰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与信仰的特点与影响。
一、宗教与信仰的多元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来源繁多,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及民间信仰等。
这些传统宗教与信仰构成了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儒教倡导仁德礼义,注重个人修养与家庭伦理;道教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强调解脱与长生;佛教讲究舍利净土与涅槃寂静,鼓励众生解脱苦难。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更加多元,涵盖了神灵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各种形式。
二、宗教与信仰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与信仰之间相互融合与互动。
儒教、道教、佛教三教相互影响,各自取长补短。
例如,儒教塑造了中国人重礼仪的传统;道教与佛教的禅宗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同时,儒家思想与民间信仰融合在一起,形成日常生活中的祭祀习俗与仪式。
这种融合与互动让人们在宗教与信仰中感受到了多元与包容。
三、宗教与信仰的社会功能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宗教与信仰提供了人们对于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探求。
在人们面对困境与苦难时,宗教与信仰可以给予他们宽慰与鼓励。
其次,宗教与信仰在社会中传承着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教导人们秉持正义、仁爱、宽容等美德。
最后,宗教与信仰还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社群共同体,促进人们的团结与和谐。
四、宗教与信仰的变迁与现代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与信仰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变。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宗教与信仰的地位与影响力相对减弱。
然而,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仍然存在。
现代社会,人们在追求现实利益与精神满足之间依然寻求宗教与信仰的支持与引导。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领域。
宗教与信仰的多元性、融合与互动、社会功能以及变迁与现代转变都展示了它们对中国人民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的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和习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和习俗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和儒教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其核心思想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奉道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统一和谐。
道教中的道德观念以“无为而治”为主体,鼓励人们追求真我,解放心灵。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中国人会前往道家寺庙祈求健康和平安。
此外,道教的习俗也包括举办祭祀活动,如道教道观会在重要节日或者特殊场合组织祈福和庆祝活动。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修行”和“悟道”,通过对自己心灵的修炼追求解脱和幸福。
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强调人的本性是可改变的,通过忏悔和发心可以修缮自己的业障。
在中国,很多人信奉佛教,他们会在佛教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和福禄。
此外,佛教的习俗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一些人有佛像或者经书供奉在家中,他们每天会念经禅修,以获得内心的宁静。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三个核心信仰,它是一种对人类尊严和理智发展的人类主义思想体系。
儒教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在宗教信仰方面,儒教并不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拥有明确神性对象,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教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会遵循各种礼仪规范,比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
此外,儒教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个体通过修身养性来影响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相辅相成,相互交织。
宗教信仰提供了思想和灵性上的寄托,而习俗则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着人们对宗教价值观的践行。
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中国人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适应。
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中国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这种价值观也渗透到了宗教信仰中。
例如,佛教中的慈悲、智慧和无我,道教中的清净、无为和自然观等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其次,中国宗教也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例如,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推动了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发展。
同时,佛教的思想也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底蕴,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与中国文化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流传最广的本土宗教当属儒教、道教等,除了这些典型代表,还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宗教信仰。
这些形形色色的宗教均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使中国文化多元化并呈现出整体性特点。
事实上,一谈到中国文化,我们首先想到当属儒教。
因为在整个中华历史长河中,儒教贯穿始终,从未间断,并且早已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宗教意识形态存在。
各种形态的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同生共长。
在此,我想以儒教为例来阐述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发展。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首的儒学产生,发展到一定规模即为儒教。
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儒教已开始对大众开放。
几千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孔子驾着木车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各国之间,满怀激情地宣扬着儒教。
他带着一帮弟子不停布道,使儒教在当时风行一时。
从孔子弟子所辑录的由他们的睿智而发人深思的对话组成的《论语》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化的理想高度。
孔子本身也在发展儒教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文化成就。
他整理了《四书五经》,并培养出了子路,颜渊,公西华等等优秀弟子。
这些都使得以儒学为首的早期中国宗教体系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正是因为儒教的社会功能过于强大,具有完整的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而且辐射的范围很广,西至欧洲,东攘亚洲,尤其是整个中国。
儒教所面对的群体是普通大众,而孔子本身所代表的阶层也只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在思想上更贴近平民百姓。
由此赢得了众多的教徒。
也许称儒学的信从者为教徒不太合适,因为在许多课本里是没有这个说法的。
但是透过王晓朝先生的《宗教学十五讲》,我对中国古代宗教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于宗教,中国历来有所谓的“三教九流”的说法,其中“三教”指的便是儒、道、佛。
可见,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默许了宗教这个概念了。
王晓朝先生在书中说“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不能混淆于一般的世俗迷信。
因为它不仅有基本的信仰、严格的制度,还有系统的教义、完备的礼仪,并为历代官方所尊奉,为全社会所敬信,其正统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这些特质儒学均具备,所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儒教。
儒教的教义以“仁”为核心,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告诫广大人民不要将自己不情愿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
儒教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以礼乐制度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
《周礼》以系统的条文有效地规范了教徒的行为,使之遵纪守法,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更重要的是它很好地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起到固国安邦,稳定社会的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儒教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在后期却逐渐为统治者所接受和采纳的原因。
因为《周礼》实在是太详尽了,规定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同要求:什么等级该穿什么料子的衣服,看几个人跳的乐舞。
这些较之战乱,杀戮,酷刑,百姓还是易于接受的。
在这种礼乐制度中,核心便是维护等级,纲常伦理,不可僭越。
要求他们的教徒都应守自己的本分,勿做出格之事。
孔子说的“始作俑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还有《论语》中的“八佾”也强调了等级与本分。
这些均有利于形成秩序井然,利于统治的古代封建社会。
在春秋战国这个时代的社会里,士阶层逐渐崛起。
儒教使得“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平民也享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当整个国家的人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时,文化创作便进入繁荣时期。
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宗教相辅相成的关系。
回顾宗教发展历史,儒教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只凭借儒教某一时期的发展自然无法说明宗教在历史进程中对整个中国文化的作用。
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王扫六和,儒学的兴盛曾被暂时地破坏。
而此时颇受礼遇的是韩非子的法家。
这也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决定的。
因为战乱的局面结束,国家刚统一,必定需要一套严密的法律体系来维护社会稳定。
而儒教一直以“仁”为核心,实行仁政,强调“仁者爱人”。
在政治上被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温和派,难以完全迎合统治者的意愿。
法家则拥有一套完备的法家集权理论,极大地迎合了统治
者的需求,因此被列为当时的指导思想。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儒教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饱经战乱之苦的他们在儒教中找到了一种现世的安稳,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因此得到了学习文化的机会,开始摆脱目不识丁的状况。
他们对儒教是相当有信心的。
如是,儒教教徒们笃信儒教,越来越活跃,积极地宣传儒教。
日复一日,根基愈发壮大。
由此受到统治者的注意,成为他们眼中的心腹大患。
因而,秦始皇制造了轰动的“焚书坑儒”事件,许多儒生被无情地杀害。
此时展现的则是宗教之争对中国文化消极的一面,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例如,许多儒家典籍都被烧得差不多了,有思想的士人大多被杀害。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对文化的屠戮与劫掠。
好在儒教根基足够牢固和强大,并未因此而灭亡,而是更加完整的延续了下来。
直至汉朝,儒教才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汉武帝将儒教作为教化百姓的工具,认为儒教既然有如此壮大的群众根基,何不以此来维护统治呢?汉武帝采纳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经坎坷,发展曲折,遍体鳞伤,险些夭折的儒教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董仲舒的“外儒内法”模式成功地将儒学发展为新儒学,而儒教在这一阶段也可被称为新儒教。
在大汉王朝,统治者明白,若要使百姓臣服,必须有机地灌输儒教的纲常伦理,而途径就是发展教育。
汉武帝设立太学,并决定将太学中的优秀人才引入仕途,为国效力,使得底层人民拥有了翻身的机会,增强了各阶层间的流动性。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有很大发展,董仲舒作为代表著有《春秋繁露》。
王晓朝将汉代称为中国文化整体结构初步确立的时期。
一是因为儒学经过长期的发展,获得了独尊的地位,传统文化开始形成了以儒为主,广泛吸收道、法、阴阳诸家的思想这一种格局,奠定了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基础。
第二,佛教的传入与本土道教的产生,与儒教相互交融并促进彼此的发展。
魏晋时期,连年战乱,王朝解体,社会由此转入分裂割据的动荡年代,各种纷争不断,儒教开始失去汉朝的独尊地位。
套用王晓朝的话说,就是儒学老庄道学之家相结合,形成了适合魏晋时代特征的以老庄为骨架,以孔孟为灵魂的玄学思潮。
隋唐形成了三教合一局面,儒道佛三教并行。
出现了所谓的以儒治世,以道修身,以佛养性和儒以经世,道以忘世,佛以出世,不再拘泥于儒教一种。
此后三教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儒教的典籍一直被奉为科举的教科书,佛教使有的皇帝也醉心出家,道教则拥有更深的忘世之境。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各种形态构成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完整的文化共同体。
总的来说,宗教在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是一朵奇葩。
它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以儒学为例,明清时期的儒学在欧洲和亚洲都有巨大影响,尤其是朱子学派在日本和韩国的影响。
而今天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呢?这并不需要我们强行去信仰某一种宗教,而是抱着一种求知的态度来学习灿烂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宗教只是一种文化现象,透过它,能更清楚地明白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就像王晓朝先生说的“成千上万的人信心之诚笃可以移山,但若问他们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张口结舌,或只能说说外表的象征,但谈不出其内在的性质,或只能说说信心所产生的力量”。
这是因为宗教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已成为一种现象。
无需专门的研究你已经开始接触它,了解它,即使没几个人能说出它的内在本质。
这些宗教相互之间并未改变中国文化的结构与性质,而是在冲突与融合中使得中国文化的画卷更为绚丽多姿。
金融13-1
戴海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