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150例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15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药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
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率30/74(40.54%)、总有效率70/74(94.59%),对照组显效率20/73(27.40%)、总有效率54/73(73.9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能够明显提高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标签:坐骨神经痛;中药;针刺
坐骨神经是由L4~S3神经根组成,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上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症候群[1]。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梨状肌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等是坐骨神经痛常见的原因,笔者选取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梨状肌综合征、腰椎管狭窄致坐骨神经痛150例患者,对中药结合针刺和单纯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50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其治疗组中腰椎间盘突出42 例,骨质增生18例,梨状肌综合征8例,腰椎管狭窄7例,在治疗过程中有1 例由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因腰椎间盘脱落而转骨科手术未进入统计,进入统计的共74 例,男42 例,女32例,年龄20~63岁,平均(32.3 ±5.6)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3 年;对照组中腰椎间盘突出38 例,骨质增生20 例,梨状肌综合征12例,腰椎管狭窄5例,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由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因腰椎间盘脱落而转骨科手术未进入统计,进入统计的共73 例,男48 例,女25例,年龄23~60岁,平均(30.4±6.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 年半。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相关内容拟定。(1)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即腰、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等处疼痛;(2)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有压痛点,如腰(旁)点、髂点、臀点、腘点、腓点、踝点等;(3)坐骨神经牵扯征(如Kernig征、Laseque征、Bonnet征、Neri征、Sicard征等)呈阳性;(4)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障碍,如患肢趾背屈力减弱、小腿外侧感觉减退、跟腱反射消失和臀肌张力减低等。
1.3 病例排除标准
由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病、腰椎结核、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糖尿病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及其他不适纳入本研究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针刺方法两组病例均采用针刺穴位方法,取足太阳、少阳经穴为主,肌肉萎缩者,亦可辅以足阳明、太阴经穴。具体取穴:以环跳、委中、阳陵泉为主穴,以腰部夹脊穴、秩边、承扶、殷门、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昆仑、阿是穴为配穴,每次在患侧按经络辨证及疼痛部位选5~7穴施针。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取穴部位选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采用规格为0.30×50 mm的一次性无菌性针灸针,快速刺入各穴,用捻转手法使其得气,令针感向下传至足跟部或足趾端,得气后,每5分钟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次,留针20~30 min。疗程:每日针刺1 次,10 次为1 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2 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2 中药疗法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中药用乌头汤加减,处方组成:川乌3 g,麻黄10 g,黄芪15 g,白芍15 g,当归9 g,川芎10 g,独活12 g,川牛膝10 g,乌梢蛇10 g,蜈蚣2条,甘草6 g。随症加减:痛胜适当加用川乌;风胜加防风、白芷;寒胜加附子;湿甚加防己、萆薢;热胜加知母、黄柏;腰膝酸痛加桑寄生、杜仲;下肢屈伸不利加钩藤、天麻。煎服法:每日1 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连服10剂为1 个疗程,服用1个疗程后休息2 d,再服用下一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相关内容拟定。临床治愈:疼痛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活动正常,恢复正常工作;有效:疼痛症状及体征缓解,活动改善,能坚持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70/74(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4/73(7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4,P<0.05)。见表1。
3 讨论
坐骨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主要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跌扑闪挫,以致经络受损,气血阻滞,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坐骨神经痛就是沿着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产生的一种疼痛综合征,也就是说任何原因引起的臀部、并由臀部逐步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缘发展的疼痛均称之为“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臀部坐骨神经卡压和剌激致神经组织退变,急性期神经根呈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后期可发生变性和萎缩,病变周围组织亦因剌激而发生渗出增生,组织变性,局部微循环改变等一系列无菌性炎症过程,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4]。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针刺可以疏经理气、通络止痛、濡养经脉。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已经充分证实针刺通过调节痛阈治疗坐骨神经痛所引起的疼痛,通过促进神经再生对神经纤维损伤起到恢复的作用[5]。因坐骨神经痛是由于经气闭阻,不通而痛,基于本病是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觅证为多的特点,故取膀胱经之环跳穴和委中穴以及胆经之阳陵泉穴为主穴。《甲乙经》曰:“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腰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环跳穴是足太阳与少阳之交会穴,针刺环跳穴能够缓解腿痛无法屈伸等症状,有较好的舒筋止痛之功效。委中穴是膀胱经合穴和膀胱下合穴,《针灸大成》中曰:“腰脚疼痛,委中、人中。”《甲乙经》者针对阳陵泉穴又曰:“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筋会,针刺阳陵泉缓解膝股外廉痛。针刺这三穴共凑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强筋止痛之效。在配穴的选取上,临床多在其痛区所寻经脉辨经酌选腰部及下肢腧穴,加强功效,以活血通络,“通则不痛”。
针灸治疗为临床上治疗该症的常用疗法,但起效较慢[6]。中药内服,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主要起到益气活血通痹之功效,因而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较好效果。方中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当归温中养血;川芎行气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独活有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效;乌梢蛇配蜈蚣最善搜风通络,解痉止痛;川牛膝引导诸药下行直达病所;甘草有缓急止痛之功,合白芍,能加强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还能缓解川乌毒性,同时调荣卫而和诸药。据现代药理研究[7]:川乌、乌梢蛇、独活等蠲痹中药均具有较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综观全方,标本兼顾,攻补并施,紧扣其病因病机立法用药,且药性平稳,疗效可靠,作用持久。
总之,坐骨神经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顽固性疾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是内服外治相结合,能增强益气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比单纯的针刺治疗或中药治疗,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预防复发以固本,可为临床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牟善初.新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71.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