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吸附和入侵
病毒简介
![病毒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85cf34f3186bceb18e8bb36.png)
生物农药: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药性。
(三)没有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简单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基本结构为蛋白质衣 壳和核酸内芯。少数含脂质、多糖,具被膜。
大多数病毒的化学组成为蛋白质和核糖核酸, 少数还含有类脂和多糖。
蛋白质起保护作用,并决定病毒的特异性、致 病性、毒力和抗原性。
核糖核酸则主要决定病毒的遗传、变异和对宿 主细胞的感染力。
病毒的核糖核酸有两类:DNA和RNA,但一 个病毒体只含有DNA或RNA,不同时含有两种核 糖核酸,分别为DNA或RNA病毒。
(四)繁殖方式特殊
病毒的繁殖方式基本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 步:
(三)抗菌素、抗体和干扰素
绝大多数病毒对各种抗菌素均无敏感性, 尚没有发现有特效病毒抑制药物;
抗体是病毒侵入有机体后,由有机体产 生的一种特异蛋白质,用以抵抗外来病毒, 入侵的病毒是抗原,而产生的特异蛋白质是 抗体(接种疫苗是接种抗原);
干扰素是宿主细胞抵抗入侵的病毒而产 生的一种糖蛋白,它进而诱导宿主细胞产 生抗病毒蛋白而使病毒灭活。
“非典型肺炎”元凶冠状病毒 SARS
(二)专性寄生
▪ 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它只能在特定的 宿主细胞中利用其条件进行生长繁殖,脱离宿主 细胞便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代谢,在活体外不具 生命力。
▪ 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寄生具有严格的专一性。 据此,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噬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等。
三级处理:是继二级处理后的深度处理。有 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处理过程。包括絮凝、沉淀、 过滤和消毒(石灰、液氯、臭氧、紫外线)等过程, 可进一步去除有机物,脱N、除P,去除病毒。
病毒的复制名词解释
![病毒的复制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2db42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67.png)
病毒的复制名词解释病毒的复制:解析微生物世界中的危险力量在当代社会中,病毒这个名词已经深入人心。
这种微生物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威胁,甚至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然而,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病毒带来的威胁,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的复制是病毒传播和感染的基本原理,也是病毒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病毒复制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吸附、入侵、复制和释放几个主要阶段。
首先,病毒需要通过吸附才能与宿主细胞接触并进一步感染该细胞。
病毒通常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来完成吸附。
这个过程是高度特异性的,并且可以被抑制剂或抗体所干扰。
一旦病毒成功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它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入侵。
入侵是病毒复制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是最复杂的一步。
病毒通过不同的机制,如融合或内吞,将其基因组或核酸注入宿主细胞。
一旦病毒基因组在宿主细胞内释放出来,它就可以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和转录机制来开始病毒基因的复制。
病毒基因的复制是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根据病毒类型,其基因组可以是DNA或RNA。
在DNA病毒中,病毒基因组的复制通常涉及到DNA的复制过程,如DNA聚合酶的参与。
而在RNA病毒中,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可能直接依赖于RNA聚合酶。
此外,一些病毒也能够借助宿主细胞的机制来进行复制,从而使其复制过程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在复制过程中,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产生了大量的病毒基因副本。
这些副本将进一步被病毒编码的蛋白质所包装和组装,形成新的病毒颗粒。
新产生的病毒颗粒在宿主细胞内或细胞外进行积累,直到达到一定数量后,细胞就会被破坏或破裂,释放出病毒颗粒到其它细胞中,从而实现了病毒的传播。
尽管病毒的复制过程看似简单,但其中涉及到的细节和机制却是异常复杂的。
不同类型的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能存在差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对每一种具体病毒进行深入的研究。
只有通过对病毒复制过程的深入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减轻甚至消除病毒带来的威胁。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46daa224028915f814dc232.png)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病毒:1、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2、结构: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
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其主要特点是: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滤过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
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
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4、病毒的分类:(1)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2)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3)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Ⅳ等)(4)从性质来分:温和病毒(HⅣ)、烈性病毒(狂犬病毒)。
5、病毒的形态:⑴球状病毒;⑵杆状病毒;⑶砖形病毒;⑷冠状病毒;⑸丝状病毒⑹链状病毒;⑺有包膜的球状病毒;⑻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⑼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
知识拓展:1、病毒的复制过程叫做复制周期,其大致可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2、主要危害:致瘤作用:有病毒内部构造一些病毒能诱发良性肿瘤,如痘病毒科的兔纤维瘤病毒、人传染性软疣病毒和乳多泡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另有一些能诱发恶性肿瘤,按其核酸种类可分为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
病毒如何侵染细胞
![病毒如何侵染细胞](https://img.taocdn.com/s3/m/5dcc25b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1.png)
病毒如何侵染细胞概述病毒是一种微生物,无法自主繁殖,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病毒的侵染过程可以分为吸附、穿透、解壳、核酸释放、合成、装配和释放等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以便更好地理解病毒如何侵染细胞。
吸附病毒侵染细胞的第一步是吸附。
病毒表面覆盖着一层外套蛋白,它们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的一些特定蛋白质结合,从而使病毒与细胞接触并吸附在细胞上。
这一过程类似于磁铁吸附物体一样。
穿透一旦病毒吸附在细胞表面,它会进一步穿透细胞膜并进入细胞内部。
有一些病毒可以直接通过细胞膜穿透,例如HIV。
但是,其他病毒则需要借助宿主细胞内的内吞作用完成穿透,例如流感病毒。
解壳和核酸释放完成穿透后,病毒需要解壳并释放其遗传物质。
这个遗传物质通常是DNA或RNA,其中不同类型的病毒使用不同的遗传物质。
解壳的方式因病毒而异,有些会在穿透过程中解壳,而有些则需要等到进入细胞内后才能解壳。
解壳后,病毒核酸会被释放到细胞内。
合成释放到细胞内的病毒核酸将自我复制,并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合成病毒蛋白,从而制造出更多的病毒颗粒。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转录、转译和复制。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一些机制,如核糖体、RNA聚合酶等。
装配和释放最后,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将组装成为病毒颗粒。
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细胞内,并且需要蛋白激酶等宿主因素的帮助。
一旦组装完成,病毒将通过宿主细胞和细胞膜释放出去,并进一步侵染其他细胞。
总之,病毒的侵染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依靠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完成自我复制和扩散。
对病毒侵染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病毒的传播和治疗。
第三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和脱壳
![第三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和脱壳](https://img.taocdn.com/s3/m/5eeb451bbed5b9f3f80f1c09.png)
易受环境中的pH影响 适宜的pH—结合 不适宜的pH条件—解脱下来
不稳定、可逆的
2. 不可逆性吸附—病毒吸附的第二阶段
牢固的化学键反应 病毒粒子结构上的显著变化 稳定的,不可逆的
3. 某些病毒缺少可逆性吸附过程
(三) 病毒的吸附完成时间
一般几分钟→几十分钟
病毒感染实验中,通常病毒只作用于细胞 30~60分钟
这样病毒的侵染活性被吞噬泡所遮蔽吞噬泡移到细胞膜附近经与细胞膜融合而将病毒粒子重新释放到细胞外与溶酶体结合其衣壳被消化释放出病毒基因组进入细胞质中吞噬泡移至病毒脱壳的部位胞质或胞核然后病毒粒子从中逸出再行脱壳病毒粒子在吞噬泡与溶酶体结合前以某种机制逸出吞噬泡膜融合是指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脂质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某些蛋白因子的参与使得病毒包膜和细胞膜发生融合形成融合泡膜融合是指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
PANEL C: Once gp120 is bound with the CD4 protein, the envelope complex undergoes a structural change, bringing the chemokine binding domains of gp120 into proximity with the chemokine receptor, allowing for a more stable two-pronged attachment. If the virus latches on to both CD4 and the chemokine receptor, additional conformational changes allow for the N-terminal fusion peptide of gp141 to enter the CD4+ cell membrane.
病毒的复制增殖过程
![病毒的复制增殖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1568ca0be1e650e53ea9930.png)
病毒的复制增殖过程病毒不具有能独立进行代谢的酶系统,因此只有进入活的易感宿主细胞内,由宿主细胞提供合成病毒核酸与蛋白质的原料,如低分子量前体成分、能量、必要的酶等,病毒才能增殖。
病毒增殖的方式不是二分裂,而是自我复制。
即以病毒核酸为模板,在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及其他必要因素作用下,合成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装配成完整病毒颗粒并释放至细胞外。
病毒复制( replication )一般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5 个阶段,称为复制周期( replication c ycle)。
病毒经过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而此时,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和破坏。
一、病毒复制周期吸附( adsorption ) 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
吸附主要是通过病毒体表面的配体蛋白与易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相结合。
不同细胞表面有不同受体,它决定了病毒的不同嗜组织性和感染宿主的范围,如小RNA 病毒衣壳蛋白特定序列能与人及灵长类动物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结合,而腺病毒衣壳触须样纤维能与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相结合。
有包膜病毒多通过表面糖蛋白结构与细胞受体结合,如流感病毒HA 糖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唾液酸结合发生吸附;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HIV)包膜糖蛋白gp120的受体是人Th细胞表面CD4分子;EB病毒则能与 B 细胞CD21 受体结合。
无受体细胞不能吸附病毒,也不能发生感染。
细胞含受体数不尽相同,最敏感细胞可含10 万个受体。
吸附过程可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完成。
穿入( penetration ) 病毒与细胞表面结合后,可通过胞饮、融合、直接穿入等方式进入细胞。
胞饮类似吞噬泡,细胞内陷将病毒包进细胞浆内,无包膜病毒多以胞饮形式进入易感染动物细胞内。
融合是指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包括病毒融合蛋白与细胞第二受体的作用,如HIV 与CCR5 的结合。
融合后再将病毒的核衣壳释放至细胞浆内。
还有少数无包膜病毒在吸附时某些蛋白衣壳的多肽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可直接穿过细胞膜。
病毒是怎样入侵人体的?
![病毒是怎样入侵人体的?](https://img.taocdn.com/s3/m/5b3134b804a1b0717ed5dd21.png)
病毒是怎样入侵人体的?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感染者的器官与组织出血不止并在剧烈疼痛中死去时;当看到红丝带,让人联想到那可怕的至今已夺去数十万人生命的艾滋病毒时;当曝光某野生动物成为人类餐桌上的新宠,使我们担忧的想到因为捕食果子狸而爆发的“非典型肺炎”时;当禽流感爆发,大量的家禽被捕杀时,我们不禁要问,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病毒?在医学发达的今天,病毒何以如此可怕?面对病毒,我们该怎样回击?显微镜下的病毒若要弄清楚以上几个问题,需要对病毒进行全面的剖析。
作为世界上最小的生物,病毒要比细菌还小百倍。
所以狡猾的病毒能通过除菌滤器。
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大多数病毒只是一团由蛋白壳体做“外衣”包裹着基因物质的核壳体而已。
但因此也产生了病毒的两个“鲜明的特色”:一般生物细胞中的核酸均含有DNA与RNA这两种遗传物质,但是病毒却只拥有其中的一种,如乙肝病毒内的核心部分为双链DNA,而艾滋病毒内部的遗传密码却是分布在RNA分子上,更为奇特的是引起疯牛病的朊病毒居然只是蛋白质分子,不含任何遗传物质;另外,病毒的内部结构虽然极为简单,但外部形态却有很多种。
如乙肝病毒与艾滋病毒均为颗粒状;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SARS病毒则是一种冠状病毒的变种。
也正是因为病毒的结构极为简单,据此,一些科学家猜想,病毒可能是从普通细胞中“逃逸人体”出来的ONA或RNA片断,在获得了一些蛋白质或是部分细胞膜作为它们的外壳后而成为了独立的生命体病毒。
如果这种猜想是真实的话,那么就意味着病毒这种古老的生物自20亿年前细胞最早出现后,就一直在地球上作乱。
事实上,确实是从史前时代起,人类就遭遇到过病毒的侵害。
除鼠疫、天花、牛痘等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横扫世界”的强进势头并且造成重大损失的传统病毒外,最近几十年新的病毒正以一种令人胆颤的神秘方式不断出现。
尤其是其中的大多数属于尚不为人所知的热带地方性病毒。
目前,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病毒,其中大约有100多种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
病毒的结构与感染机制
![病毒的结构与感染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2c5694a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1.png)
病毒的结构与感染机制病毒是一种微生物,由核酸基因组和包裹在外层蛋白质壳体中的蛋白质组成。
病毒的结构相对简单,但它却是一种非常精巧和有效的感染工具。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来复制自身。
在感染过程中,病毒通过特定的结构和机制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病毒的核酸基因组被引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它的机器制造新的病毒。
病毒的结构主要包含核酸基因组、蛋白质壳体和外包层。
核酸基因组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用来编码病毒的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学活性物质。
蛋白质壳体是由多个蛋白质单体组装而成的容器,保护和稳定病毒的核酸基因组。
外包层是一层附着在蛋白质壳体表面的脂质双层,它与宿主细胞膜相似,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病毒的感染机制主要包括吸附、侵入、脱壳和复制四个步骤。
首先,病毒通过特异的结构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吸附。
病毒与受体结合的方式多样,有些病毒的受体是特定的蛋白质,例如HIV病毒的受体是CD4分子。
通过与受体结合,病毒可以识别并进入特定类型的宿主细胞。
接下来,病毒侵入宿主细胞。
一些病毒直接与宿主细胞膜融合,释放核酸基因组进入细胞质。
另一些病毒则通过绑定到受体后被吞噬进入细胞质。
无论是融合还是内吞,病毒的核酸基因组最终都会进入宿主细胞质。
一旦在细胞质中,病毒的蛋白质壳体会被解析或脱壳。
脱壳是指病毒蛋白质壳体的解构,使得病毒核酸基因组暴露在细胞质中。
解壳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病毒本身的蛋白酶、宿主细胞内的酶或者其他因素的作用。
解壳后,病毒的核酸基因组可以进一步进行复制和转录。
最后,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来复制自身。
它通过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制,合成新的蛋白质组装成病毒颗粒。
在复制的过程中,病毒会接管宿主细胞的翻译和复制系统,使细胞产生大量的病毒颗粒。
这些新的病毒颗粒会在宿主细胞的释放过程中破坏细胞膜或通过裂解细胞膜而被释放出来,随后继续感染其他健康的细胞。
总结而言,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的微生物,其既简单又复杂的结构和感染机制使其成为许多疾病的主要病因。
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
![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https://img.taocdn.com/s3/m/1e63d837647d27284a73510d.png)
在膜融合过程中,病毒包膜和细胞膜都会发生一定 的变化,如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变;在病毒包膜糖蛋 白的影响下,细胞膜上一些蛋白分子产生聚集,主 要是病毒受体迁移形成受体位点或受体区;细胞膜 上的脂质分子重排以及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脂质分子 发生交换。
四. 直接侵入
病毒直接侵入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侵入是感染的第二阶段。
所谓病毒侵入是指病毒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宿主细胞 的过程。 有4种不同的方式:注射式、细胞内吞、膜融合以 及其他特殊的侵入方式。
一.注射式侵入
一般为有尾噬菌体的侵入方式。当有尾噬菌体侵入 时,它往往通过其尾部收缩将衣壳内的DNA基因注
入宿主细胞内,T偶数噬菌体如T2、T4就是以这种 方式进入细胞的。
3.影响病毒吸附的环境因素
病毒吸附过程除了受病毒的吸附蛋白和特异性的
细胞受体带电荷状态和分子结构影响外,还受许 多环境吸
附效率也越高,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
A. 温度越高,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之间的碰
撞次数愈多,病毒粒子在细胞表面吸附的机会也越 大;
病毒3型的受体为肾上腺素受体。
2.细胞受体位点
概念: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受体单位组成,并能有效 地结合一个病毒粒子的细胞表面结构称为细胞受体
位点。由于病毒细胞受体位点往往是由几个受体单 位构成,因而受体位点的结合特性是多价的,并且 对病毒粒子的结合力远远大于细胞受体单位。
(1)受体位点是通过受体单位与病毒吸附蛋白分子
(2)也有一些无包膜病毒的脱壳不是一步完成的, 如呼肠孤病毒粒子具有双层衣壳,当病毒经细胞内 吞作用进入细胞后,首先被溶酶体中的酶水解脱掉 外衣壳,形成中间次病毒颗粒(ISVP),然后ISVP 进一步脱壳生成病毒核心。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eef09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14.png)
基于基因检测和免疫反应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接种方案,提高疫苗 接种效果。
联合疫苗接种
通过同时接种多种疫苗,减少接种次数,提高接种覆盖率。
05 抗病毒药物与治疗
抗病毒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核苷类似物
非核苷类似物
通过抑制病毒DNA或RNA的合成来阻止病 毒复制,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
作用于病毒复制所需的酶,如蛋白酶、逆 转录酶等,如奈韦拉平、利托那韦等。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病毒的感染机制 • 人体免疫系统 • 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 • 疫苗与免疫预防 • 抗病毒药物与治疗
01 病毒的感染机制
病毒的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
病毒通过飞沫、气溶胶 等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如流感病毒、SARS病毒
等。
接触传播
病毒通过接触口、鼻、 眼等黏膜或破损皮肤进 入人体,如HIV病毒、
联合用药和多靶点治疗是未来 抗病毒治疗的发展方向,以提 高治疗效果并降低耐药性。
疫苗和免疫疗法也是抗病毒治 疗的重要手段,需要加强研究
和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接种方式
多数疫苗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 种,部分疫苗可以口服或鼻喷。
接种时间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疫苗种类,按照 医生建议的时间进行接种。
接种后注意事项
观察宝宝是否有异常反应,如发热、 红肿等,及时就医。
疫苗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新型疫苗研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新型疫苗如mRNA疫苗等正在研发中,有 望为未来的传染病防控提供更多选择。
更强。
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御功能
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 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 毒等,以保护人体不受感 染。
病毒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和免疫应对
![病毒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和免疫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f48961c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a.png)
病毒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和免疫应对病毒是一种需要宿主细胞才能生存、复制和传播的微生物。
病毒入侵人体后,通过各种手段突破人体防御,进入和感染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制造更多的病毒,并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繁殖,最终导致疾病发作和传染。
本文旨在介绍病毒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和免疫应对。
一、病毒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病毒入侵细胞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吸附、渗透、解包、复制和繁殖。
1.吸附病毒入侵细胞的第一步是吸附。
病毒通过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吸附在细胞表面上。
这个过程直接影响病毒感染的效率和特异性。
2.渗透渗透是病毒入侵细胞的第二个步骤。
在吸附后,病毒会渗透进入细胞内部。
这个过程需要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或病毒穿过细胞膜并进入细胞内部。
3.解包进入细胞后,病毒会释放出其遗传物质和相关蛋白质,这些遗传物质和蛋白质会与细胞生命活动产生相互作用。
此时,病毒遗传物质的解包和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
4.复制和繁殖病毒进入细胞后就开始进行复制和繁殖,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生物合成,并形成更多的病毒。
二、免疫应对免疫应答是机体对病原体进行抵御的过程。
通过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应答,可以消灭已经进入机体的病原体,限制其复制和传播,或者预防接触到同类型病原体时的第二次感染。
1.先天免疫先天免疫是机体本身先天性的防御机制。
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天然免疫细胞、补体系统和炎症反应。
天然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粒细胞和树突细胞等。
当病原体入侵机体后,先天免疫细胞会迅速产生相应的炎症反应,引起很多糖蛋白和蛋白质的表达,可以有效地消灭病原体。
2.后天免疫后天免疫是特异性免疫,也是机体主动地抗击感染的病原体。
后天免疫锁定病原体并产生对其的特异性免疫记忆,从而增强机体的抵御能力。
后天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
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是T细胞和B细胞,它们可以在整个体内扫描并寻找任何被感染的细胞。
T细胞和B细胞可以识别到病原体对应的抗原,并开始扩增和增殖,这样就会有足够的细胞来对抗病原体。
(完整word)病毒的复制过程
![(完整word)病毒的复制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918d5d93169a4517623a33f.png)
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增殖的方式—-- 自我复制 ( self replication)当病毒进入活细胞后便发挥其生物活性.由于病毒缺少完整的酶系统,不具有合成自身成份的原料和能量,也没有核糖体,因此决定了它的专性寄生性,必须侵入易感的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原料和能量复制病毒的核酸,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病毒的蛋白质。
病毒这种增殖的方式叫做“复制(Replication)”。
病毒复制的过程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释放五个步骤,又称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
一、复制周期:(一)吸附(adsorption):病毒表面接触蛋白——-—细胞表面受体吸附(Adsorption)是指病毒附着于敏感细胞的表面,它是感染的起始期。
细胞与病毒相互作用最初是偶然碰撞和静电作用,这是可逆的联结。
随后的特异性吸附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这一点可确定许多病毒的宿主范围,不吸附就不能引起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细胞表面受体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非灵长类细胞上没有发现此受体,而猴肾细胞、 Hela细胞和人二倍体纤维母细胞上有它的受体,故脊髓来质炎病毒能感染人体鼻、咽、肠和脊髓前角细胞,引起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水磨石病毒的细胞表面受体是含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的糖蛋白,它与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剌突(受体连结蛋白)有特殊的亲和力,如用神经氨酸酶破坏该受体,则流感病毒不再吸附这种细胞.此外,HIV受体为CD4;鼻病毒的受体为细胞粘附分子-1(1CAM—1);EB病毒的受体为补体受体—2(CR—2)。
病毒吸附也受离子强度、pH、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研究病毒的吸附过程对了解受体组成、功能、致病机理以及探讨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二)穿入(penetration):膜融合;病毒胞饮等穿入(Penetration)是指病毒核酸或感染性核衣壳穿过细胞进入胞浆,开始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期。
主要有三种方式:(1)融合(Fusion),在细胞膜表面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的核衣壳进入胞浆。
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冠病毒微专题复习
![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冠病毒微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d1c1ed05a8102d277a22f5b.png)
免疫反应过程:
问题4.结合右图比较一下灭活疫苗和mRNA 疫苗的优缺点(可以从安全性、保存条件、 生产速度和成本考虑) 灭活疫苗优点: 1、毒性被灭活,毒力不 可能回升,安全性好。 2、疫苗相对稳定, 易保存 缺点:1.灭活疫苗所致的免疫通常为体液 免疫,产生的免疫作用弱,免疫持续时间 较短,必须多次接种来达到所需的保护性 抗体水平。2.生产速度较慢,成本高;
(1)EV71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主要由VP1~VP4四种蛋白组成, 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最不适宜作为疫苗的是____V_P_4____,请 解释原因__V__P_4_包__埋__在。病(毒2)内E部V,71不疫易苗被需免要疫注细射胞两识次别,前后间隔1 个月,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接种该疫苗 后产,生病足毒够蛋多白的作记为忆__细__胞__和__抗__体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性免疫反 应。一旦EV71侵入机体,__________会抗迅原速增殖、分化为 ____特__异____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与记病忆毒B结细合胞,阻止 病毒__________宿浆主细胞。
发热原因:病毒刺激机体细胞产生的 致热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导致体 温调定点上升至38.5℃,机体随即增 加产热减少散热,从而使体温升高导 致发热。
探究二 新冠病毒引发的症状机理
资料二: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正常人体后会引起机体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
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
资料五:研制疫苗是预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疫苗研制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一代疫苗指的是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通过体外培养 病毒,然后用灭 活的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它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传统疫苗;第二 代疫苗又称为亚单位疫苗,是通过 基因工程原理获得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病原特异性 结构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第三代疫苗是核酸疫苗,又称基因疫苗,包括DNA疫 苗和mRNA疫苗,其中DNA疫苗是将编码某一抗原蛋白的基因作为疫苗,注射到人体中, 通过正常的人体生理活动产生抗原蛋白,诱导机体持续作出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病毒入侵机制及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病毒入侵机制及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859321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5.png)
病毒入侵机制及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它依靠宿主细胞进行生存和繁殖,并且往往会引起疾病。
病毒入侵机制是指病毒通过何种方式侵入宿主细胞内,在细胞内进行生存和繁殖。
病毒入侵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病毒入侵机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
病毒入侵机制的一般过程病毒入侵机制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吸附、穿透、解离、合成和组装。
吸附阶段:病毒在宿主细胞表面上寻找特定的受体蛋白,以便进行吸附。
病毒的固定主要依靠病毒表面的蛋白质毒素和宿主细胞的膜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旦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上,它会进一步与细胞膜融合。
穿透阶段:穿透是指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病毒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穿透。
一种是通过膜融合机制,它通过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实现病毒的穿透进入。
另一种是通过内吞作用,病毒通过套管等结构将宿主的细胞膜引入到病毒粒子内部,从而实现穿透。
解离阶段: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它会在宿主细胞内释放,以使其基因组得到解离。
解离意味着病毒会将自身的基因组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以便自己进行复制。
在某些情况下,病毒可能会释放一些酶,以协助其基因组从宿主细胞内部释放出来。
合成阶段:在宿主细胞内,病毒会通过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合成。
它主要依靠宿主细胞的酶、蛋白质和核酸来进行复制和合成。
病毒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核酸的复制和合成,如利用宿主细胞的翻译系统来制造自己的蛋白质、操纵宿主细胞的DNA合成等。
组装阶段:在病毒进行合成后,它会开始组装病毒粒子。
病毒粒子的组成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如RNA或DNA)、衣壳蛋白、酶等。
这一阶段通常需要一些细胞因子和其他分子的参与。
病毒入侵机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以消除病毒,并恢复宿主的健康状态。
病毒侵入机制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激活和响应,而病毒通过与免疫系统发生互动来绕过免疫系统的防御。
病毒入侵人类细胞的机理
![病毒入侵人类细胞的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d9b97e2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9.png)
病毒入侵人类细胞的机理病毒是一种微生物,无法独立生存,需要感染细胞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病毒感染人类细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病毒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病毒入侵人类细胞的机理。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微生物,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
根据病毒的结构可分为肠病毒、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等。
病毒的外层由包膜和蛋白质构成,包膜负责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病毒吸附、入侵和释放等过程。
病毒的内层含有核酸,包括DNA或RNA,核酸负责病毒的遗传信息。
二、病毒的入侵过程病毒入侵人类细胞的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吸附、穿透、解包、核酸释放、合成和组装。
1.吸附:病毒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这是病毒入侵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2.穿透:病毒将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导入宿主细胞内部,主要通过内突过程实现,即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将内部的核酸和蛋白质导入宿主细胞内部。
3.解包:病毒包膜和蛋白质分离,使得病毒内的核酸暴露出来。
这个过程是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步骤,只有冠状病毒这类病毒需要解包过程。
4.核酸释放:即将病毒中的核酸释放到宿主细胞内,这个过程主要通过病毒内部生成孔道来实现,孔道的大小和形状会决定核酸的释放速度和方式。
5.合成: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质和核膜的孔道将病毒遗传物质释放到细胞质中,并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系统合成蛋白质。
6.组装: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完整的病毒粒子,并通过对宿主细胞膜的干扰和改变来促进病毒的复制和扩散。
三、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病毒入侵人类细胞的基础。
病毒依靠自身的包膜和蛋白质与宿主细胞的膜结合,使其能够在宿主细胞膜上寻找到相应的受体。
不同种类的病毒对宿主细胞受体的选择是不同的,有些病毒能够选择多个受体,而另一些只能选择一个固定的受体。
选择不同的受体会影响病毒的能力和效率。
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步骤。
病毒的繁殖方式
![病毒的繁殖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f2216b8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0.png)
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是指病毒如何在寄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病毒的繁殖过程可以分为吸附、侵入、复制、组装和释放等阶段。
不同类型的病毒有不同的繁殖方式,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病毒繁殖方式。
1. 吸附:病毒通过表面的受体与寄主细胞表面的配体结合,实现吸附。
这个过程类似于磁力吸附的原理,病毒依靠与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使病毒固定在宿主细胞上。
2. 侵入:病毒侵入是指病毒将其遗传物质植入寄主细胞的过程。
大多数病毒进入细胞是通过寄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介导的。
病毒在侵入过程中,会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结构或引发细胞内信号传导等方式,使得病毒能够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内。
3. 复制:病毒侵入了寄主细胞后,会开始进行复制。
病毒的复制方式主要有两种:非生产破裂和生产破裂。
非生产破裂是指病毒将其遗传物质直接复制并在细胞内积累,而生产破裂则是指病毒将其遗传物质复制成新的病毒颗粒,然后破坏宿主细胞释放出来。
复制过程中,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从而实现自身的复制。
4. 组装:在复制完成后,病毒会将新合成的病毒颗粒组装起来。
病毒组装过程中,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会自发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5. 释放:组装完成后,病毒会寻找适当的机会离开宿主细胞。
病毒的释放方式主要有两种:溶解和膜融合。
溶解是指病毒在细胞内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使细胞溶解从而释放出来;膜融合是指病毒将其外膜与细胞膜融合,使病毒释放出来。
除了上述常见的病毒繁殖方式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病毒繁殖方式。
1. 转座子:转座子是一种具有轉位酶活性的短片段DNA 或RNA分子,它可以在基因组中不同位置的DNA或RNA之间移动。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其基因组的位置,导致寄主细胞的突变。
2. 寄生反转录病毒:寄生反转录病毒是一种具有反转录酶活性的病毒,它可以将自己的RNA转录成DNA,然后将其整合到寄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寄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突变。
腺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腺病毒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c1d2ff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0.png)
腺病毒的研究与应用腺病毒(Adenovirus,AdV),是一种常见的DNA病毒,能感染人、动物和植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腺病毒包含7种不同亚型(A-G),每种亚型均有数十个血清型,腺病毒12、18和37型通常是引起人类流行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
随着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腺病毒研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腺病毒的基本结构及生活史腺病毒是一种非包膜的六边形病毒,直径为80-100nm,由240个多面体蛋白和含有认同位点的线性双链DNA组成,核酸基因组长度为36kb。
腺病毒的基因组含有50-100个蛋白编码基因,并可在感染细胞时直接转录和翻译。
腺病毒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吸附入侵和复制转录。
吸附入侵是指病毒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与细胞接触,进入细胞内。
复制转录是指感染细胞内的DNA病毒依靠塞有DNA聚合酶和转录因子等物质的病毒颗粒实现自我复制,产生病毒蛋白,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破坏宿主细胞并释放到环境中。
二、腺病毒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1. 腺病毒载体腺病毒本身是一种高效的轴突传递病毒,在神经生物学和体外基因治疗方面有广泛应用。
腺病毒作为载体,在基因治疗中具有多种优势,如传递容量大、易于市场化生产、具有不显性转录和长效表达等特点。
通过转染外源DNA到腺病毒载体上,可实现基因的定向表达,并对生命活动进行调控。
2. 腺病毒替代模型由于腺病毒具有易于高效转化的特点,在药物筛选和基本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基础研究工具。
在神经毒理学、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和生理调节等方面,腺病毒也具有广泛应用。
三、腺病毒在生物治疗中的应用1. 生物制剂腺病毒在开发生物制剂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生物制剂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药物。
腺病毒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生成许多重要的蛋白质,如重组血凝素、免疫调节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这些蛋白质被广泛用于医疗用途。
2. 肿瘤治疗腺病毒可以引起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同时也可以携带多种细胞毒素基因,这与基于RNA干扰、热疗、免疫刺激和细胞治疗等的治疗策略相互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吸附的受体位于宿主细胞表面,细胞壁或细胞膜上, 一般为糖蛋白质(Glycoprotein),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位于病毒囊膜表面,糖蛋 白,对于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起作用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对于病毒的释放及传 播起作用
一些病毒吸附的受体,箭头表示病毒吸附位点。1. 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 Poliovirus receptor). 2. CD4:HIV. 3. 癌胚抗原:MHV. 4. ICAM-1:鼻病毒( rhinoviruses). 5. VLA-2 integrin:ECHO virus. 6. LDL 受体:some rhinoviruses. 7. 氨肽酶 N:冠状病毒. 8. 唾液酸: 流感病毒, 轮状病毒. 9. 阳离子氨基酸转运 体: 白血病病毒. 10. 硫酸转运体: 长臂猿白血病病毒
不同的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不同
噬菌体通过注射( injection)的方式
Lysozyme, which breaks down a portion of the bacterial cell wall
Penetration
无囊膜病毒如疱疹病毒通过胞吞方式进入宿主 细胞,如腺病毒、小RNA病毒等
有囊膜病毒如腮腺炎病毒通过融合方式进入宿主 细胞
HIV-1的吸附与侵入
The entry process of animal Virus to host cell.
植物病毒(Plant virus)
1) 借助昆虫侵入植物细胞 2) 借助表面微伤
思考题: 1. 为什么特定的病毒进入特定的宿主 细胞。 2. 如何针对病毒的侵入设计抗病毒药 物。
血凝素重链与宿主细胞 膜上的唾液酸受体相结 合,轻链协助病毒包膜 与宿主细胞膜相互融合 。血凝素在病毒导入宿 主细胞的过程中扮演了 重要角色
HIV对CD4或T细胞表面的子
抗病毒药物设计:阻止病毒与宿主表面的吸附
2. 病毒的侵入(penetration)
病毒的吸附和侵入
1. 病毒的吸附(Adsorption)
静电吸附:非特异吸附,可逆 特异性吸附: 病毒表面的位点,一般为蛋白质,与宿主 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受体位于细菌细胞壁、细胞膜上
特异性吸附是病毒感染的开始
细胞受体(receptor) 存在于细胞表面,能被病毒吸附蛋白特异识别并与 之结合的组分 化学本质是蛋白聚糖、糖蛋白、脂类或糖脂 单纯疱疹病毒的受体是硫酸乙酰肝素 狂犬病毒的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