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新)
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dd130462e3f5727a5e962f4.png)
林, 王 焱( 述)岳 启安 ( 综 , 审校)
文章编号 :0 62 8 2 0 )238 .3 1o _04(0 8 2 —4 8o
( 潍坊 医学 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 山东 潍坊 2 l4 ) 6 o 2 文献标识码 : A
摘要 : 多病毒感染性疾病不仅传染性强 , 许 而且病死率高。 目前尚缺乏理 想的抗病毒西药, 而有 些 中草药对病毒有一定 的抑制作用, 成为近年来医学研 究的热点。本文综述 中药抗呼吸道、 消化道 、 肝炎、 单纯疱疹病毒作用 的研究进展, 为具有抗病毒作用 的某些 中药在 抑制 病毒复制的 同时, 认 还可 以延缓细 胞炳变 , 且可以提高机体诱 生干扰 素的能力。
关键 词 : 毒 : 病 中药 ; 病 毒 ; 晨 抗 进
Ree rh P 0 rs t i l f cso a mo a ie eMe iie s a c r g esi An i r f t f n v a E e Tr d n l Chn s dcn ⅣC 一 ,, L 9Ⅳ
的 抑 制 作 用 。体 外 实 验 发 现 , 芩 根 煎 剂对 流感 病 毒 黄 P 8株 、 洲 甲型 流 感 病 毒 R 亚 显示 出一 定 的对 抗 作 用 ; 黄芩 根 中提 取 出的黄芩 黄酮 F 6 5, , 三羟 基 一 甲 氧 3 ( 74 8 基黄 酮 ) 特 异性 地 抑 制 流 能 感病 毒 唾 液 酸 酶 活 性 j 可 , 有效 抑 制 小 鼠 感 染 流 感 病 毒 , 抑 制 流感 病 毒 的膜 融 并 合及脱 壳现 象 。国外采用 体
ve d cepr essi f t 0 m0 C ieeme iieo ntrs ja0vvm s a t e tmvms a . iwe h U se ne cs ft md n hn s dcn na i e rtr i ,ni ne i . n . p .
中药材EBV抗病毒活性研究
![中药材EBV抗病毒活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983670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3.png)
中药材EBV抗病毒活性研究概述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资源,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随着EBV(Epstein-Barr virus)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寻找具有EBV抗病毒活性的中药材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材在抗EBV病毒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材的筛选方法、抗病毒活性的评价方法以及已经报道的具有EBV抑制活性的中药材。
一、中药材筛选方法1. 传统经验方法传统中草药的筛选方法通常依靠医药专家的经验和临床观察。
这些专家会根据他们的临床经验和观察到的病例,选择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中草药进行进一步研究。
2. 高通量筛选方法高通量筛选方法使用化学和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大量中草药进行快速筛选。
例如,通过建立细胞系或动物模型,利用高通量筛选平台,可以筛选出具有抗EBV活性的中草药。
二、抗病毒活性的评价方法1. 细胞毒性测定细胞毒性测定是评估中药材是否对宿主细胞产生有毒作用的重要方法。
通过细胞存活率、细胞增殖和细胞形态等指标,可以判断中药材对细胞的影响。
2. 细胞内EBVDNA测定细胞内EBVDNA测定是评估中药材对EBV病毒复制抑制作用的重要方法。
通过检测细胞内EBVDNA的减少,可以评估中药材对EBV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3. 细胞外EBVDNA测定细胞外EBVDNA测定是评估中药材对EBV病毒释放抑制作用的重要方法。
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BVDNA的减少,可以评估中药材对EBV病毒释放的抑制作用。
三、具有EBV抑制活性的中药材1. 柴胡柴胡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柴胡中的柴胡多苷具有抗EBV活性,并且可以抑制EBV引起的细胞凋亡。
2.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补血中药,研究发现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抗EBV 活性。
丹参酮可以抑制EBV的DNA合成和病毒颗粒的产生。
3.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活性。
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苷具有抗EBV活性,并且可以抑制EBV引起的细胞增殖。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研究报告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7d87e2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3.png)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研究报告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的研究报告
摘要:
艾滋病毒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寻找抗艾滋病毒的新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中草药因其天然、低毒性、多组分的特点,被广泛地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
本研究旨在评估一些中草药对抗艾滋病毒的功效。
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一些中草药,并进行了分析和筛选,选择出具有抗病毒潜力的草药。
接下来,我们使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来评估选定的草药对抗艾滋病毒的效果。
进行细胞实验时,我们使用HIV感染的细胞系,观察草药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进行动物实验时,我们选择了小鼠作为模型,给予草药治疗,并观察其对病毒感染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结果:
经过筛选,我们选择出了10种中草药,分别是X草、Y草、Z草等。
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其中有3种草药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草药在小鼠模型中也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草药能够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增强其对病毒的抵抗力。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一些中草药具有抗艾滋病毒的潜力,并能够增强宿主的免疫系统。
这些中草药可能成为开发新的抗艾滋病
毒药物的候选物。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艾滋病毒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关键词:艾滋病毒,中草药,抗病毒,免疫功能,安全性,有效性。
中药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ece37462e3f5727a4e96207.png)
康
审校
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试验 , 结果表 明, 其对京科 6 —1株病毒 8 在感染 同时给药显 示作用 , 对仙 台株病 毒感染 同时给药 和 感染前给药均 能显示作用 。研 究发现苯 乙醇苷类 、 黄酮 类 及木脂素类成分是连翘抗 流感病毒作用 的主要物质基础。
黄芩中提取 的黄酮类化 合物通 过抑制 内涵体/ 酶体 溶 膜的融合 , 能减少流感病毒感 染小 鼠的病毒复制 ; 当黄芩黄 酮类加到流感病毒感染的犬肾( D K 细胞时 , 减少病毒 MC) 能
l cbokd lc aei n
d v lpn eif r aoy c tkn s i i e eo i g h a ̄fi e e et n m u r il n z ̄a t yo ie ,nt c l r r d n e  ̄ l ig .i u t n .0 O.0 : 1 3~2 0 . e a d v n e n cr lai 2 0 1 l 2 0 l e 0 l 9
浙江临床医学 20 年 l 0 8 2月第 1 卷第 l 期 O 2
下含服活心丹后症状均能得到缓 解。 活心丹通过扩张冠脉 , 保护 内皮稳定 脂质斑块 和促进 治疗性血管新生 , 造成心血 管危险事 件的多种途 径发挥 从
1Pah D,bn rsk " rhuS cadaem B, ̄na R,e 1 ea一如 r ryD a l .B t a
2 B iaiF ,G l n s dl r I s al a ,D c t l a .T mo c i,fco d c liv s i e ae n r u me mss a t ra al o a — i n t
作用 , 遏止和延缓 了冠心病发 生 、 发展过程 , 减少 心血管危
抗病毒中药研究进展
![抗病毒中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3428de1cc175527062208a4.png)
作用,抑制率高达98%。俄罗斯也曾利用甘草提取的甘草酸研制出减 缓艾滋病病毒增殖的新药。我国各种联合抗病毒疗法,即“鸡尾酒疗 法”目前开展的并不普遍。但是在应用中西药物,尤其是以传统中医 中药的方法治疗爱滋病患者、改善病人生命最后阶段生活质量上积累 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在相对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联合抗 病毒疗法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对爱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
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具有明显的保肝 作用,能迅速降低谷丙转氨酶,提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对乙 肝病毒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经研究发现,苦参碱是对乙、丙型肝炎 病毒均有效的药物。苦参素具有明确的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抗 心律失常,抗病毒,抗寄生虫等药理作用,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 治疗,适应症同干扰素,治疗效果与干扰素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无 干扰素的副作用。
对HBV的治疗,尚没有一种特效的药物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而 从中草药中可分离得到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肝炎药物。从中草药中分离 有效成分作为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改造,是防治慢性肝炎药物研究 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1/5/21
4
用于乙肝治疗的几种中药
(1)苦参素 苦参素是由苦参及苦豆子中提取的,其中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可减
(5)大黄 用大黄提取液进行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研究。结果表明,药液对
HSV-1和HSV-2的有效浓度分别为50μg·mL-1和20μg·mL-1 ,说明大黄 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HSV感染的药物。且大黄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低, 临床常以煎剂口服,故可作为全身抗HSV感染的治疗用药。实验证实, 大黄不能保护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不能直接杀灭病毒,提示其抗病 毒的作用是在病毒进入细胞后的某个环节产生,故不宜作为预防用药。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a783cd3360cba1aa811da15.png)
动。
另一方面是对外固定器设计理念的研究,骨折治疗的观点从AO 到BO 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自从AO 技术之始,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了若干严重的不足。
AO 所强调的早期恢复骨折解剖学连续性力学的完整性,既强调坚强的内固定,就是其生物力学片面性的表现。
但人们也发现,如此应力下产生的无骨痂一期愈合,其骨折愈合质量并不理想。
有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重点维护局部软组织血运”的生物学为主的骨折治疗概念,即BO (B i ol ogical Q steosynthesis )概念。
为了更加全面合理地阐述其内涵,AO 学派的Pal m ar 提出“骨折治疗需着重寻求骨折稳定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
Gautier 等也曾于1994年提出将加压获得的坚强固定,改为“小而合理的固定”,为BO 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注释。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称为中国接骨学(Chinese O steosynthesis )简称CO [10]。
其“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十六字方针是当代CO 代表人物尚天裕学术思想的核心。
其中动静结合之“动”,包括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和外力的作用。
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传达到骨折端,产生轴向的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
外力则是通过牵引使骨折断端获的合适的生理应力刺激。
“静”即固定,有效合理地固定是骨折治疗的中心环节。
中国接骨学的固定蕴含着弹性固定和有限固定的原则。
过分强调“静”必然导致“绝对固定”,其结果是应力遮挡等不良反应。
过分强调“动”,就丧失了骨折端愈合的基本条件。
CO 学派一贯主张力争解剖复位,必须功能复位,绝对保证折端的骨膜软组织少受损伤,维持断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
随着人们对骨折的进一步认识,外固定的设计原则也由原来的要求生物力学的固定转变为生物学固定。
2 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前景现在,临床上应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还仅限于开放性,严重软组织损伤等无法手术内固定的骨折,但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大家对外固定认识的改变,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手术创伤小,保护骨膜,保护断端的软组织,又可进行断端的加压,符合BO 的理论,也是CO 骨科工作者不断研究,不断改良的结果,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材料的改进、构型的更新、固定的合理已基本消除了使用者对骨外固定器的疑虑。
中草药抗病毒及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病毒及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f693b57f01dc281e53af0b2.png)
中草药抗病毒及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中草药,本文通过搜集多味中草药的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中药的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以及现代多用的中草药提取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来使读者了解中草药研究的发展近况。
关键词:抗病毒、中草药、单体成分、提取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从中草药中筛选和寻找出一些高效抗病毒药物,其中有些已被开发应用于临床。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中草药抗病毒研究必将走向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这对研究并开发高应用价值的中药制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单味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证实,有些中草药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作用。
在临床上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单味中药如清热药的板蓝根、黄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叶下珠等, 解表药的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防风、薄荷等。
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药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能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的中草药, 常用的有醋、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蒿、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虎杖、侧柏叶、二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等; 二是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
在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或抗病毒研究较深入的单味中草药有下述中药。
人参人参对 HSV - 1、柯萨奇 B3病毒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表现出对病毒感染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对疱疹型口炎和口腔溃疡效果显著,有效率达 88.8 %和 76.9 % ,其作用机理是直接杀伤病毒。
艾叶据研究,艾叶对腺病毒 3型、鼻病毒、疱疹病毒,副流感 I型病毒仙台株和流感病毒 A等呼吸道病毒进行抑制实验, 结果表明,艾叶对这几种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研究进展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27faf9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a.png)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的教育与培训
培训对象:医 生、护士、药 师等医疗从业 人员
培训内容:中 医药抗病毒疗 法的基本原理、 临床应用、疗 效评价等
培训方式:线 上课程、线下 讲座、实践操 作等
培训效果:提高 医疗从业人员的 中医药抗病毒疗 法水平,促进中 医药抗病毒疗法 的推广与普及
01
02
03
04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中医药抗病毒疗 法研究进展
汇报人:XX
目 录
01
中医药抗病毒疗 法概述
03
中医药抗病毒疗 法的应用前景
05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 研究的挑战与对策
02
中医药抗病毒疗 法的研究进展
04
中医药抗病毒疗 法的推广与普及
PART 01
中医药抗病毒疗 法概述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的历史背景
中医药历史悠久,具 有丰富的抗病毒经验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的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在疫药抗病毒疗法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癌症治疗:中 医药抗病毒疗 法在癌症治疗 中的作用和效
果
添加标题
心血管疾病治 疗:中医药抗 病毒疗法在心 血管疾病治疗 中的作用和效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 支持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的研 究和应用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 抗病毒疗法的研发和推广
加强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的宣 传和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 和接受度
建立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的临 床应用规范和标准,确保疗 效和安全性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的社会认知与接受度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的疗效和优势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推广 中医药抗病毒疗法的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调查结果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d642afbba1aa8114531d9ad.png)
长久以来,由 微 生 物 感 染 引 起 的 疾 病 曾 一 直 困 扰 着 人 类, 自 1929年人类首次发现青霉素开始,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发现 并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然 而由于病毒结构的特殊性,时至今日仍然缺乏特异性的抗病毒 药物。面对不断涌现的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新病毒种类,我们 迫切地需要研制 出 疗 效 肯 定、具 有 针 对 性、安 全 风 险 低 的 新 型 药物。中药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效果,近年在 国际上也掀起了研究中药制剂抗病毒的热潮。本课题组针对 目前常见病毒种类及中药疗效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2 乙型肝炎病毒
到目前为止乙型肝炎病毒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安全的全球性问 题,目 前 对 于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缺 乏 特 异 性 疗 法, 临床上主要应用的干扰素以及核苷类药物存在副作用大、应答 率低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新型低毒性的抗 HBV药物。目前 发现的有效抗病 毒 单 味 中 药 主 要 有 黄 芩、苦 味 叶 下 珠、赛 菊 宁 黄质、姜黄属、绿茶多酚、刺槐、虎杖、红背叶根等。赛菊宁黄质 为台湾柳杉中提 取 的 一 种 活 性 成 分,一 项 研 究 表 明 [8],赛 菊 宁 黄质能够抑制肝癌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与表达,主要机 制是抑制 HBsAg核心启动因子转录复合物的形成。苦味叶下 珠属大戟科油柑 属,具 有 利 水 解 毒、平 肝 清 热 等 功 效。 近 年 研 究[9]表明苦味叶下珠可体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 RNA转录, 也能够通过减少转录因子 C/EBP与乙型肝炎病毒 DNA的结 合,特异性抑制 HBVEnhI的活性。吴莹等[10]发现经叶下珠提 取物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伴急性肝炎的小鼠模型,其病毒 的表达与复制受到明显抑制,经叶下珠处理过的 HepG2细胞 中的乙型肝炎病毒 DNA释放量也明显减少。苦参中含有苦参 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够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实验表明[11]氧化苦参碱能抑制 HBV的 DNA复制。黄芪的主 要活性成分包含 黄 芪 总 苷、黄 芪 多 糖,能 够 通 过 调 节 慢 性 乙 型 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发挥保肝作用。吴晓蔓等[12]将等量黄芪药 液分别作用于健康受试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单个 核细胞,于 48小时后收集上清液,结果显示黄芪能明显提高慢 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体内的 Th1类细胞因子的表达 水平,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Th1类细胞因子上升水平显著高于 健康受试者组。表明黄芪能够通过上调 Th1类细胞因子水平 参与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用。
中草药提取物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提取物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425293ef111f18583d05aa0.png)
粗提物抑制不同亚型 的人类或禽流感病毒进行研究 , 研究结 果发现板蓝根粗提物 对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无效 ( S , R V)对不 同亚型 的人类或 禽流感病毒 的 I 5 C 0分别为 03 ~ .m mL . 43  ̄ 。 9 胡梅等对板蓝根 、 黄芪水 提取 物体 外抗猪繁殖与 呼吸综合征 病毒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板蓝根水提物对 P R V具有显著 R S 的直接 杀灭作用;黄芪水提物对 P R V具有明显的阻断和 R S 抑制作用 。 黄芩又称山茶根 、 土金茶根 , 属于唇形科植物 (ct l i Suea a lr b i l s eri, a a ni G og)产于河北 、 ce s 辽宁 、 陕西 、 内蒙古 、 黑龙江等 地, 黄芩 以根入药 , 清热燥湿 , 有 解毒功效。黄芩 在临床应 用 方 面具有显著 的抗菌作用 , 而且不会使 细菌产生抗药性 。张 凤 英等对黄芩茎 叶提 取物体外抗柯萨奇病毒 B (V 3的作 3C B ) 用进行研究 , 研究结果发现黄芩茎 叶提 取物对 C B 具有 抑 V 3
根 , 国各 地 均 产 , 以根 、 中 常 叶人 药 。i n a g 等 对 板 蓝 根 Zf g Y n , e
作用进行研究 , 究结果发现黄芩提取物 的半数 中毒浓度为 研
3. m , 49 mg L 其对 C /6细胞 的最大安全浓度为 4  ̄n , 63 m rL 黄芩 提 取 物 对 JV 无 直接 灭 活 作 用 ,当 黄 芩 提 取 物 浓 度 在 E 1m / 6g mL以上 时对 J V具有抑制作用 , E 其半数有效浓度 I5 C0 为 2 .m / , 1 g 7 mL 其治疗指数 T 为 2 I 。刘文辉等对不 同的黄芩 提取物抗 流感病毒方 面的差异性进行研究 , 研究结果发现黄 芩水提物 和黄芩 醇提物均对流感病 毒有不 同程 度的抑制作 用, 并且黄芩醇提物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 比黄芩水提物对 流感病毒 的抑制作用强。
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新)
![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新)](https://img.taocdn.com/s3/m/5c9fafc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4.png)
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新)中草药抗病毒的机理及兽医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近况、中草药抗病毒机理、抗病毒中草药的兽医临床应用、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思路4个方面论述了目前国内外中草药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中药研究的思路与出发点。
为进一步发掘祖国的医药资源和研发高效低毒的抗病毒中草药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目前,我国因病毒感染导致动物死亡的比率在所有病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死亡率,占36(8, ,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很多病毒结构简单,仅由一种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有严格的寄生性,需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繁殖。
病毒只能在敏感的细胞内培养或感染易感机体,抗病毒药物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可作用于病毒。
不少抗病毒药物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从而大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
因此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必须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又能特异地抑制病毒复制中的某些关键步骤,而且应当不影响机体细胞的代谢。
然而由于许多代谢步骤为病毒和细胞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
然而,祖国医学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病毒性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中成药、单味草药与复方制剂都有。
在祖国医学中,[1]虽无“病毒”之名称,但有关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早有记载,并在数千年的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已从中草药中筛选和寻找出一些高效抗病毒药物,其中有些已被开发应用于临床。
现就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近况、中草药抗病毒机理、抗病毒中草药的兽医临床应用、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思路4个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抗病毒中药研究近况1.1 单味抗病毒中药现在研究已证实,有些中草药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作用。
在临床上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单味中药如清热药的板兰根、黄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叶下珠等,解表药的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防风、薄荷等。
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药可分为两大类。
兽用抗菌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进展
![兽用抗菌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5e1f07ff46527d3240ce01d.png)
[收稿日期]636 [第一作者简介]杨小林(6),男,湖北荆州市人,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讲师兽用抗菌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进展 杨小林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陈关平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综述了抗菌抗病毒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以及提取分离技术,并对抗菌抗病毒中草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草药;兽医临床;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8531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06)02015104兽用中草药是应用纯天然植物及某些矿物药来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或促进动物生长的药物。
由于中草药一般不会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的药物残留,所以受到了广大畜禽养殖户和大型养殖企业的欢迎。
为此,有专家认为,兽用中草药由于不会对人类的食品安全构成大的威胁,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化学药品[1]。
目前,我国养殖业中因细菌和病毒感染导致动物死亡的比率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二位,而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很多病毒感染动物形成多种急慢性传染病,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
药物防治作为抗菌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进展十分迅速。
兽用中草药是我国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对畜禽的繁殖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
1 抗菌抗病毒中草药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中草药抗菌抗病毒的物质基础是中草药中所含的各种活性成分。
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具有清热、解毒、补养等作用的许多中草药,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具有调节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和全方位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特点,是治疗许多细菌病和病毒病的重要辅助药物。
研究表明,各种中草药中含有的主要有效成分有生物碱类、黄酮甙类、蒽醌甙类、皂甙类、香豆精甙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的以及萜类等,如黄连、黄芩、黄柏中的小檗碱,穿心莲中的穿心莲内酯类和黄酮类,大黄中大黄酸、大黄酚,芦荟中的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甘草甜素、甘草甙,秦皮中的七叶内酯和七叶甙等[3]。
中药有效成分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c52ad19cc7931b765ce1536.png)
V 3病毒 具 有 体外 抗 病 毒 作 用 。刘 晓 玲 ( 0 2 o Vr eo 血素水平。 板蓝根多糖 、 黄蔑多糖和山药多糖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的 物 碱 对 C B 细胞和大 鼠原代心肌细胞 中加入不 同稀释度苦参系列生物碱后 最佳剂量分别为 2 g g3 g g 5 g g 0 / 、 m/ 和 0 /。 m k 0 k m k
1 / 治 7 mL . 0 衰老等复杂的功能。张红英等( o 用现代的微波处理与传统 4 . g , 疗 指数 为 6 。 2  ̄ o 的水 煎 醇沉相 结 合的方 法从 板蓝 根 、 黄茂 、 中提 取植 物 多糖 , 24 咖 啡酰 奎 宁酸 类 山药 . 金银 花原 名忍 冬, 为常用 中药 。 功能 为清 热解 毒, 凉散风 热 。 其 并用观察细胞病变法研究了它们 对 P R V感染 Mac 15细胞 R S r 4 一 生 抗 解 抗 抗生 的影 响 。 结果发 现 : P 对 P R V感染具有 显著 的阻断 作用 。 P 生物潘 l主要 为抑 菌 、 病毒 、 热 、 氧化 、 育 和降血 脂 。马 AS R S I S R 2 5 ̄ o 3 对 P R V感染具有 显著 的阻断作 用和 直接 杀灭作用 。C P 在 高 双成( o f 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 1 种咖啡酞奎宁酸类化合物 R S YS
黄酮类化合物是金银花中的有效成分之一。黄酮类成分具 有止咳 、 祛痰 、 平喘 、 抗菌的活性。马双成( 0)J2银花当中提 2 6%k 0 1 ,  ̄ 取 出来木犀草甘和木犀草素,采用观察细胞病变的方法进行了
中草药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动态及展望
![中草药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动态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f534813831126edb6f1a1042.png)
病 毒 性 疾 病 是 目前 国 内 外 流 行 的主 要 传 染 病 , 其 是 近 尤
化瘀 , 至 补 益 类 药 中 , 存 在具 有 显 著 抗 病 毒 活性 者 。 用 甚 也 采
两年 来,由冠状病毒引起 的 S R A S及由流感 病毒 引起 的禽流 感给动物及人类带 来的严重危 害, 是人所共 知的 。由于各种 疫 苗的不 断 出现 , 病毒 病 已得 到 了有 效 的控 制 , 一些 但是 病 毒病 的治疗 尚无有效 的解 决方 法。化学抗 病毒药 如利 巴韦 林、 金刚烷胺 、 吗啉双胍 等西药在杀灭病毒的 同时 , 对宿 主细
[ ] 刘宏祥借 的骨软骨病[. 京农业大学学报 ,9 1 1 ( ) 12 6 J北 】 19 。7 3 :2 一
l 6. 2
[ 张苏 强. 7] 种猪肢蹄 病的病 因分析及预 防措 施[. J 龙岩师专学 报 . 】
19 1 ( )5 — 4 9 9。7 3 :3 5 .
在 运 动 场 进 出 口处 设 置 脚 浴 池 . 内 盛 装 01 0 %福 池 . %~ . 5 尔 马林 溶 液 , 能 预 防继 发 感 染 , 能 治 疗 继 发 感 染 。 因 蹄 既 又
胞 也 有 一 定 毒 性 。而 中草 药 在 治 疗 疾 病 方 面 具 有 生 物 同 源
呼吸道合胞病毒 ( S , R V)单纯性 疱疹 性病毒 ( V)柯 萨奇 B HS , 型病 毒 ( B , C V) 腺病 毒 ( V) 流感病 毒 ( V) 副流 感病 毒 AD , A , ( F , 泡 性 口炎 病毒 ( S , 髓灰 质 炎病 毒(oi V , P V)水 V V)脊 Pl ) o
轮 状 病 毒 ( o vrs , 鸭 肝 炎 病 毒 ( B , 城 疫 病 毒 R t i )雏 a u DH V)新
中草药抗病毒机理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病毒机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f82212ba5e9856a561260cc.png)
中草药抗病毒机理研究进展病毒以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致使许多病毒性疾病至今仍缺少效果确切的防治方法。
目前对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疫苗防治,抗病毒的化学合成药物及外源性细胞因子治疗等。
疫苗防治为最常用的方法,但病毒种属多,血清型多,为疫苗的应用带来困难;抗病毒的西药数量较少,临床效果不理想,且多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抗病毒合成药物产生;医用外源性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能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前景良好,但费用昂贵,目前仍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
而中医药临床防治毒副作用小,药源丰富,价格低廉,能调节整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致细胞病变,改善临床症状,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1 中药抗病毒的应用现状临床上用于防治病毒感染的中药制剂主要包括两类:一为单味中药提取物制成的中药制剂;二为中药复方制剂,是经典方剂或者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中药制剂,如复方金银花颗粒等,也包括一些中西药复方制剂如复方感冒灵颗粒等。
2 中药抗病毒作用机理2.1 直接抗病毒作用主要是指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以及阻断病毒对正常细胞的吸附、穿入、复制等环节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直接杀灭是指药物对病毒侵入细胞前的的杀灭作用。
王志玉(1996)报道,大黄醇提液中的蒽醌类对病毒有直接杀灭作用;李铁民(1994)报道,甘草甜素对带状疱疹病毒具有直接杀灭作用;张其威(2005)报道.板蓝根对疱疹病毒有杀灭作用而非抑制作用。
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和穿入张为民等人报道,黄芪巾A6组分对流感病毒包膜功能及病毒对敏感细胞的吸附和穿入有较明显的阻止作用。
许小琴等人(2004)报道,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中的黄酮类,多糖及其衍生物,三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甘草甜素衍生物)、生物碱及苷类等,都是阻止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过程,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的。
抑制病毒的复制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甘草对艾滋病病毒有较强的抑制增殖作用,如1毫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加入0.25毫升甘草甜素,或者等剂量静脉注射,就可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全部死亡,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_王英燕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_王英燕](https://img.taocdn.com/s3/m/5a921a354b35eefdc8d33356.png)
实验证明,牛蒡根抗突变作用的能力与其多酚含量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8]。
菊糖广泛存在于包括牛蒡在内的菊科植物中,活性广泛,也具有抗肿瘤的功能[6]。
3.3 抗衰老作用将牛蒡根水煮浓缩后对大鼠灌胃30d 后,发现大鼠的肝组织、血清中的SOD 活性明显提高,而脑组织、血清中的MDA 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牛蒡根具有抗衰老的作用[9]。
3.4 清除重金属离子的作用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的机体,并产生多种疾病,而牛蒡根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清除作用,其吸附能力依次是Pb >Cd >Hg >Ca >Zn 。
另外,牛蒡根中所含有的天门冬氨酸、精氨酸具有健脑的功效[4];牛蒡菊糖具有治疗冠心病、糖尿病等作用[6];绿原酸还能抗爱滋病病毒,抗过敏等[7]。
相对于牛蒡子而言,牛蒡根以其作为特种蔬菜而得到广泛种植的优势,以及其在抗癌、治疗爱滋病、抗衰老、健脑以及清除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在制药、保健品、环保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1] 江苏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下)[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88.[2] 孟楣,廖自荣,周建理.牛蒡的生药学研究[J ].基层中药杂志,2000,14(4):27-28.[3] 袁昌齐,冯熙,王鸣,等.欧美植物药简况及研究和开发对策.药用植物研究与中药现代化[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0.[4] 胡喜兰,刘存瑞,曾宪佳,等.新疆不同地区牛蒡根中氨基酸和八种元素的含量分析[J ].广西中药,2002,25(2):55-56.[5]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31.[6] 郝林华,陈靠山,李光友.牛蒡菊糖及其制备方法的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34(3):423-428.[7] 林学政,柳春燕,陈靠山,等.不同地域牛蒡叶绿原酸的含量及其抑菌实验[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4):328-330.[8] 刘玲,唐莉莉.牛蒡抗突变作用的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1997,17(4):343-344.[9] 李玉洁,刘树民,李淑莲,等.牛蒡根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9):545-546.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王英燕,王海(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大庆市163111)摘 要:近年来抗病毒中药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其研究和认识角度是多方面的。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ad374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5.png)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⑵连翘 中医认为,连翘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疏散风热,治温病初起发热恶寒,热入营 血致高热烦躁,及热毒痈肿疮毒等。其所 含挥发油、连翘酚、齐墩果酸、三萜皂甙 等具有活性治疗作用。具抗病原微生物、 解热、抗炎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 感冒、肺脓肿、皮肤感染、急性传染性肝 炎等。其制剂有银翘散、桑菊饮等。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⑶板蓝根 具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现实验研究
表明,其提取物对出血热病毒、单纯疱疹 病毒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对流感病毒有明 显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腮腺炎病毒,缩 短治疗水痘的疗程,同时表现出对多种病 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 行性感冒杆菌等的抑制作用。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⑸鱼腥草 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主治
热毒痈肿、肺痈、痰热咳嗽等。其鲜草含挥发 油,主要成分为癸酰乙醛,月桂烯、月桂醛等。 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 炎双球菌、痢疾杆菌、钩端螺旋体等有抑制作 用。鱼腥草煎剂及合成的鱼腥草素可促进人外 周血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从而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多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 染、慢性支气管炎、肺脓疡、大叶型肺炎等。 如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就利 用了鱼腥草抗病毒的功效。
常见疾病
常见病毒性疾病包括:
流感、艾滋病、麻疹、风疹、天 花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水痘、 呼吸道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脊髓 灰质炎、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流行性 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中药抗病毒机理
(1)直接病毒作用 直接杀灭作用: 是指中药对病毒侵入细胞前
的杀灭作用; 阻挡浸入作用: 是指中药阻止病毒对细胞吸
中药抗病毒主要优势
⑴是在抗病毒同时,许多药物兼有解热、抗 炎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感染具有多重作 用,如缩短发热的时间、控制炎症的扩散、 促进炎症的吸收等,即多途径、多方位起 作用;
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30f642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5.png)
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抗病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方法: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主要采用细胞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现代药理学等多种方法。
研究人员通常通过体外细胞试验、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等方式来验证中药的抗病毒效果,同时也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二、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中药抗病毒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来消除病毒。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刺激并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例如,中药复方连花清瘟口服液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三、中药的直接抗病毒作用:除了免疫调节作用外,中药还可以直接针对病毒产生抗病毒作用。
中药中的复合物、生物碱、多糖等活性成分可以通过与病毒的结构蛋白相互作用,阻止病毒进入细胞、复制和释放等关键过程。
例如,勾蛇藤中的活性成分岩白菜甙可以抑制HIV-1病毒的复制,通过抑制病毒蛋白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四、中药的抗炎作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一种典型反应,而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抗病毒。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苷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抗病毒。
五、中药的抗氧化作用:病毒感染常伴随氧化应激的增加,导致细胞内氧化反应的失衡。
而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来抗病毒。
中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免受病毒的侵害。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病毒感染过程中的氧化应激反应。
总结起来,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了免疫调节作用、直接抗病毒作用、抗炎作用和抗氧化作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来抗击病毒感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为中药在抗病毒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新)中草药抗病毒的机理及兽医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近况、中草药抗病毒机理、抗病毒中草药的兽医临床应用、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思路4个方面论述了目前国内外中草药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中药研究的思路与出发点。
为进一步发掘祖国的医药资源和研发高效低毒的抗病毒中草药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目前,我国因病毒感染导致动物死亡的比率在所有病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死亡率,占36(8, ,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很多病毒结构简单,仅由一种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有严格的寄生性,需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繁殖。
病毒只能在敏感的细胞内培养或感染易感机体,抗病毒药物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可作用于病毒。
不少抗病毒药物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从而大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
因此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必须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又能特异地抑制病毒复制中的某些关键步骤,而且应当不影响机体细胞的代谢。
然而由于许多代谢步骤为病毒和细胞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
然而,祖国医学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病毒性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中成药、单味草药与复方制剂都有。
在祖国医学中,[1]虽无“病毒”之名称,但有关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早有记载,并在数千年的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已从中草药中筛选和寻找出一些高效抗病毒药物,其中有些已被开发应用于临床。
现就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近况、中草药抗病毒机理、抗病毒中草药的兽医临床应用、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思路4个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抗病毒中药研究近况 1.1 单味抗病毒中药现在研究已证实,有些中草药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作用。
在临床上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单味中药如清热药的板兰根、黄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叶下珠等,解表药的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防风、薄荷等。
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药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能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的中草药,常用的有醋、黄芪、板兰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篙、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辛黄、虎杖、侧柏叶、二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等;二是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疫功能而间接达到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
1.2 复方抗病毒中药利用两味或两味以上中药相配伍,研究中药在抗病毒方面的协同作用,最终以取得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新中成药为目的的研究,是目前中草药抗病毒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双黄连粉针剂本方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组成。
研究表明,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A3V、RSV、ADV-3、HSV-1、HSV-2、CBV-3、CBV-4、新型肠道病毒71型(EV71)的作用;对[2]PolioV-3、ECHO6V、麻疹病毒(MV)、VSV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荆防口服液此口服液由辽宁省兴海制药厂生产。
经鸡胚法和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对A V(FM1株)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体内实验研究表明,10g/kg剂量的荆防口服液能有效抑制1/6页[3]FM1株引起的小鼠肺炎病变的产生。
抗病毒胶囊本方由板蓝根、虎杖、红条紫草、菌陈、苍术组成,方2由黄柏、西洋参、虎杖、黄芪、知母组成。
经透射电镜负染法观察发现,两方药物与HSV-2相互作用后,病毒颗粒形状明显改变,出现病毒颗粒变形、大小不均、包膜裸露或破损以及病毒颗粒凝集融合成块或结构模糊不清等。
说明此胶囊在体外对HSV-2颗料的形状结构、表面成分和分散度均[4]有显著的破坏作用。
热毒清本方由金银花、鱼腥草、大青叶、蒲公英等药味组成。
经体外实验研究、用RT-PCR 检测感染细胞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和HCMV感染孕妇的治疗试验研究发现,“热毒清”对HCMV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HCM胞病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孕妇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5](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迅速恢复正常水平。
病毒清口服液本方由板蓝根、连翘、贯众、大青叶、金银花、藿香、生地、甘草等10 [6]味药组成,体外实验表明,对HSV-1和ADV-3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病毒清颗粒剂本方由板蓝根、连翘、大青叶、甘草等10余味药组成。
经体外法和鸡胚法实验证实,对ADV-7、RSV、HSV-1、A3V均具有抑制作用;临床应用,对呼吸道感染伴有咽[7]痛、头痛、发热病证者疗效亦十分显著。
菊蓝感冒冲剂本方由解放军309医院研制。
经鸡胚法实验研究表明,其提取液对甲、[8]乙型A V和ADV-3有抑制病毒繁殖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对ADV亦有抑制作用。
熊胆粉牛黄丸本方主要由熊胆粉、人工牛黄、青黛等药味组成。
体外实验研究表明,[9]其水提液对AD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RSV(南京株)无效。
复方冬夏丸本方由冬夏草、山豆根、板蓝根、黄芪等10多种中药和海洋生物组成。
用酒精和水提法得水溶性有效成分,经体外法和间接免疫酶标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对[10]Epstein-Barr 病毒(EBV)抗原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清温败毒饮本方由生石膏、生地、玄参、黄芩、牡丹皮、知母、黄连、栀子、淡竹叶、桔梗、甘草组成。
郝氏等用清温败毒饮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20例,结果:治疗组平均发热天数、尿蛋白转阴天数钧明显短于病毒唑对照组,说明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疗效[11]显著。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配方应如海、蒋作功精选具有较强抗病毒作用和促进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诱导干扰素产生、抗菌消炎作用的10余种中草药, 经水提制成复方中药抗病毒合剂,并首先试验用于抗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
结果表明,抗病毒合剂对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IBDV) 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免疫系统和重要实质器官有明显保护作用。
防治冠状病毒引起的SARS中药复方制剂2003年SARS流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推荐6个预防性中药处方,在治疗方面,分早期、中期、极期、恢复期,推荐4个方案。
付琦等报道,中西药联合治疗SARS,进展期用国药2号,极重期用国药3号,恢复期用国药4号。
临床[12]实践证明,中西药联合治疗组治愈率高达95.56%。
2.中草药及方剂抗病毒作用的机理 2.1直接抗病毒作用主要是指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以及阻断病毒对正常细胞的的吸附、穿入、复制等环节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2.1.1直接杀灭是指药物对病毒侵入细胞前的的杀灭作用。
如王志玉(1996)报道大黄醇提液中的蒽醌类[13]对病毒有直接杀灭作用,李铁民等人(1994)报道甘草甜素对带状疱疹病毒有直接杀灭作用[14][15],张其威等人(2005)报道板蓝根对疱疹病毒有杀灭作用而非抑制作用。
2.1.2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和穿入2/6页张为民等人(2001)报道,黄芪中A6组分对流感病毒包膜功能及影响病毒对敏感细胞的吸[16]附和穿入有较明显作用。
许小琴等人(2004)报道,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中的黄酮类,多糖及其衍生物,三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甘草甜素衍生物)、生物碱及苷类等,都是阻止病[17]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过程,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的。
2.1.3抑制病毒的复制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甘草对艾滋病病毒有较强的抑制增殖作用,如1毫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加入0.25毫升甘草甜素,或者等剂量静脉注射,就可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全部死亡,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杨海燕等人(2004)报道,中草药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以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质和RNA 的合成,同时也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
2.1.4阻止病毒由感染细胞向未感染细胞侵染李铁民等人(1994)报道带状疱疹病毒体外感染细胞16h后加入甘草甜素,可抑制病毒从感染细胞向未感染细胞扩散。
许小琴等人报道硫酸葡聚糖和硫酸戊聚糖能够抑制合胞体的形成和抑制HIV-1P24原向培养液的释放,从而阻止病毒由感染细胞向未感染细胞的侵染。
2.2间接抗病毒作用由于病毒感染机体后,必定寄生在机体的细胞中才能生存、繁殖,因而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激发调动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来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这一途径尤为重要,更符合中兽医的“扶正驱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基本思想。
2.2.1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机体的免疫器官包括胸腺、法氏囊等中枢免疫器官和脾脏、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它们的状况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童鲲等人(1995)报道,玉屏风散加味能增加小鼠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血清溶血素形成、空斑形成、细胞的[18]溶血能力以及增强脾细胞诱发的足跖迟发型超敏反应。
2.2.2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吞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血液中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他们具有强大的吞噬病原体作用,是机体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近年来发现许多中草药能不同程度的增加正常或免疫抑制机体的白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和吞噬能力。
贺玉琢等人(2004)报道,经口给犬服用固体饲料葛根汤后,在体温升高的同时,机体防御因子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增强,从而提高了免疫功能,故可抑制感冒病毒与流[19]感病毒等增殖,有效改善感冒症状。
周然等人报道玉屏风散不仅可显著性地增强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而且对环磷酰胺所造成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也有明显的2+激活作用,吴贺算等人(1984)报道,白虎汤中的Ca可以增强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成熟,白虎汤对肺泡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
2.2.3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体是抗病毒体液免疫的的主要因素,分泌型IgA可防止病毒的局部入侵,IgG、IgM 可中断已入侵的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
细胞免疫是T细胞介导的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因为抗体不能进入受感染的细胞,细胞内病毒的消灭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孙炜等人(2002)报道,小柴胡汤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2.2.4诱生干扰素(IFN) 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非特异免疫防御系统,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在入侵部位的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可渗透到临近细胞而限制病毒向四周扩散,干扰素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主要作用于正常的细胞,使之产生抗病毒蛋白和抑制病毒高分子生物合成,使细胞获得抗病毒能力。
现代研究证实,中草药中有许多具有内源性IFN诱生作用或促诱生作用的药物,如从香菇中提取的香菇素在小鼠中能诱导血清IFN,日本学者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制剂能诱生?型IFN,并对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