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行也》说课课件(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选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 流)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在对 比中理解大同社会形态。展 开想象,描绘心目中的理想 社会,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又鼓励了学生大胆 的奇思妙想。让他们真正成 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堂结 ,激励学生
激励学生从小关注社会, 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五、学情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课标要求:
1、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 应重视朗读和默读。逐步培 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 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 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 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 容。
(三)、默读课文,试译短文
自 • 1.结合书下注释圈点勾画,翻译课文
主 • 2.小组互助答疑,交流讨论
学 习
• 3.教师适时点拔、引导。



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图:注解较清

楚,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
自主阅读,树立阅读文言
文的信心.
(四)、选择学生再读课文, 理清文章层次,了解主要内容。
大 第一层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冲破现实羁绊,大 胆追求理想的精神 和智慧; 2、激发学生树立 远大的理想,为人 类造福,做一个真 正的社会人。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 五、学情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
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 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
劣势:农村初中学生底子薄, 本文内容较艰深,不宜要求 过高,能理解内容大意即可, 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五、学情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写作背景相关资料;熟读课文。 教师:课前准备视频音频资料:孙中山 “天下为公”题款;《大道之行也》音频朗读。
设探计究意创图新:法自
主多学媒习体,辅积助极教学法
参与课堂;反
复朗读,树立
背朗诵读信法心。
学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讨
论相结合的方法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三、、说教教学学重重难难点 点 四、说教教学法重学难法点 五、学情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优势:1、初二学生经过 一年的文言文学习,掌 握和积累了一定量的文 言字词。 2、有活力,表现欲强。
三维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1、 重视诵读,力 1、学习古人敢于
1、积累一些 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 圣哲关于人类 社会的伟大构 想,把握“大 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3、背诵全文。
求读得好,诵得快 ; 2、整体感知文意, 理清文章脉络,尽 快形成背诵思路, 提高诵读能力; 3、 联系实际,探 求未知,逐步培养 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采取听读、自由读、齐读,单个读的多种 朗读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下面理解文意 作铺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憧憬美好的社 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 作品的主题。本单元中的课文,都是传 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 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 《大道之行也》这篇文言文是《礼记·礼 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 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表达了“天下为 公”的思想。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 幸福、平等的生活。
七、板 书 设 计
大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之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行 也 大同社会的局面
为实现 大同社 会的理 想而努 力奋斗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 《桃花源记》
中的理想社会与《 大道之行也》中 “大同”有无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突出朗读,当堂成 诵;对比阅读,培养对比分析 的习惯。
一、教材分析研 二、教学目标 三三、、说教教学学重重难难点 点 四、教法学法 五、学情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朗读法
教法:
讨论法与点拔法相 结合
道 (第一句)
之 第二层 行 (第二、三句)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 第三层
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
(第四句)
2、学生齐读短文第二层。讨论“大同”社 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天 1、人人设都计受意图到:全理社清会文的关爱 天
下 为
2、人人章同都思”能路含对义安理很居解关乐“键业,大
下 无
公 3、货尽有其水用到渠,成人之尽效其力
• 5、讨论: “大同”社会和陶渊明描绘的 那个“世外桃源”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 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两者都描绘 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 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丰 衣足食的理想社会。
• 思考:6、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 会吗?请用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
本文也许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理想社会的
文献,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 又折射出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康德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肃然起 敬,一是深邃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的道德 良知。”我们相信,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实现 这个理想。让我们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找到 自己的人生坐标。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小 学 语 文 教 师个人 述职工 作报告 _1 小 学 语 文 教 师个人 述职报 告
小 学 语 文 教 师个人 述职报 告
一 学 年 来 ,本 人热爱 教育事 业,服从 学校分 配,对 学生实 施全面 素质教 育,尽职 尽责,为 人 师 表 ,注 重 身教。 回顾一 年的教 育教学 工作,我 主要做 了以下 几项工 作:班 主任工 作 中 ,结 合 班 级实际 ,有计划 地对学 生进行 思想、 道德、 纪律和 心理素 质的教 育。 加 强 学 生 的 思想品 德教育 ,使学生 全面发 展是班 主任工 作的首 要任务 。我充 分利用 班 会 课 、 品 德课,有 针对性 在开展 多形式 、生动 活泼、 丰富的 中队活 动,提高学生的 思 想 品 德 素 质。学 生零钱 多,喜欢 买零食 ,吃喝;学 习怕 苦怕累 ,无上进 心,不想 读书, 我 针 对 这 一 现象,认 真地组 织学生 开展“新 学年 新打算 ”、“我 为集体 做贡献 ”、“家 乡 的 变 化 ”、 “爱祖 国,勤奋 学习”、 “跟奶 奶比童 年”等 主题会 ,引导学 生把零 花钱用 在 学 习 ,使 学 生认识 至今天 的幸福 生活来 之不易 ,教育他 们要珍 惜今天 的幸福 生活, 激 发 学 生 的 学习积 极性,提 高了学 生的自 信心和 竞争意 识。并 用“小 学生首 则”、“ 日 常 行 为 规 范”严格 要求学 生,规 范学生 言行,提 高全班 学生的 思想素 质,促进 了良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熟课文,整体感知
(三)默读课文,试译短文。
(四)再读课文,探究文意 (五)课堂小结,激励学生
——
天 下 为 公
孙 中 山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民 族 、 民 生 、 民 权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 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 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 —“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 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 话。它包含了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完 美的社会构想。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 含义?为什么被孙先生奉为一生理想?其 实,它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 作——《礼记》。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 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班 风 学 风 的 形成。
在 班 级 管 理 中,一些 老师往 往希望 全体学 生向最 好的学 生看齐 ,是不利 于调动
大道之行也
《礼记》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五、学情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五、学情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3、讨论: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 、大同、大道之行也?
•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 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 ,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 平的大同社会。
4、论论:文中告诉我们应 该怎样实施“大道”实现 “大同”呢?
——天下为公,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文章出处和背景(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互为补充,教师点拔.)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 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 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 礼记》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 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 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 番言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