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如何渗透新史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史如何渗透新史观教学

摘要:人物史进行新史观的教学必须立足各种史观的着眼点,以此为基点处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在接受和运用新史观时必须要处理好各种史观的关系,注意使用新史观的术语,注重进行世界意识的教育。要充分利用高考资源,强化新史观的意识。

关键词:人物史;新史观;教材;教学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则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以阶级斗争解释全部历史的观念已经被摈弃,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的合理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也不再是一种史观统领全部。尤其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专题,有基于革命史观的设计:“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有基于现代化史观的设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有基于全球史观的设计:“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也有基于文明史观的设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各版本的教科书实际也是各种史观缤彩纷呈。那么选修教材又要如何进行新史观的教学呢?

一、高中教师首先要清楚各种史观的着眼点,以此为基点处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北京大学的罗荣渠教授率先开展研究,现代化史观随之产

生。罗荣渠教授认为:“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存在多种社会形态”,因此现代化理论从生产力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并强调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现代化包括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其中尤其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并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现代化史观”则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具体到人物身上,就是要重点关注近现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甘地等,了解他们对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乃至整个社会变革的影响和贡献,如克伦威尔的对内对外政策、华盛顿对美国共和制的影响、拿破仑的《民法典》、孙中山的中华民国等,并从这个角度认识和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如对克伦威尔的争议、拿破仑的非议、甘地的质疑等。

全球史观的着眼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全球史观(即整体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通过解读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甘地等近现代杰出的历史人物的相互影响及其体现出的一系列共性,了解人类发展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当然从全球史观(即整体史观)出发,不仅要研读西方文明,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同时也要重视东方文明,如孔子对人类历史的卓越影响以及孙中山、甘

地等为世界历史所作出的奉献。

文明史观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同时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显然,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两个层次,即整个人类的文明和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史观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因此十分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

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如通过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学习和研究,理解孔子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相对而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现实意义比较薄弱,可以适当削弱。其次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像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如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这就涉及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华盛顿设计的美式共和制、拿破仑颁布的法典、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等,这些应该成为学习相关人物需要重点介绍和阐述的内容。物质文明方面,列宁和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理应成为学习相关历史人物的重点。精神文明方面,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格局的影响、孙中山的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的精髓、华盛顿的崇高品格对美国和世界人民的巨大辐射力量等都是历史人物留给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于同一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各种合力的激荡作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明,我们应承认历史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别,都有同等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

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

从区域走向全球。全球化的进程必定是文明的多元化共存。经济技术、社会组织、信息手段等领域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价值上的统一。因此既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也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比较、华盛顿与孙中的比较、孙中山与甘地的比较,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在把握历史线索和阶段划分时,改变按社会形态“由底向高”的传统做法,以中国文明的发展演变为主导线索,并按照中国文明在某一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征进行历史分期。此外更应明了一些基本原则:宽容差异、包容分歧、鼓励多元、寻找合作与共识、求得共赢与多赢。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如果说文明史观侧重于宏观,社会史观则侧重于微观。这就要求重视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话题,如儒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等。甚至可以适度突破教材增加相关的一些内容,如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的移风易俗措施、甘地的经济主张等。

二、教师应通过全球史观进行世界意识的教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