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概述
第一节、现代主义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和特征
现代主义文艺又称先锋派文艺,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或流派的总称,它们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流派。
这些打着“先锋”旗号的文学流派,在否定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做了大胆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与格局。
而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20世纪西方社会变动的加剧,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发展的社会动因。
现实社会的不稳定,战争的威胁和极大破坏,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动摇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意识。
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温床。
在这种情况下,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获得了地盘。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综合影响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是现代主义的理论武器。
虽然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但作为极富于创新求变和反传统精神的现代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又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特征上
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慌、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始动摇以致崩溃,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实现,应予摈弃。
现代主义作家在“一切价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传统观念文化。
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极端的现象,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整个物质世界都被看成是人的异己力量,在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物质世界里,人变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
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评,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
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力图摆脱异化走向自然的愿望。
因此,异化也就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而这种异化主题,主要是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四方面表现出来。
(二)艺术特征上
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对外部现实的否定,必然使文学退隐到自我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便成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艺术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们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一种表象,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实,他们所要表现的主要是为现代心理学所阐述的内心,即以人的本能为主导的内心、潜意识。
为了写出人的潜意识,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写梦幻,因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无意识显现。
他们主张为写内心而写内心,其中意识流小说更是把写人的内心,把心理探索推到了极致。
2.艺术手法上有一些共同特征。
由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于内心隐秘世界的探索,相应地形成了其艺术手法上的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大量采用象征手法。
现代主义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外部世界变成“象征的森林”,借用外部的具体意象来暗喻、烘托、渲染内心的情绪和思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具体化;其次,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于是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的状态,即“意识流”;另外,怪诞变形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常用手法。
3.提倡“以丑为美”、“化丑为美”。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遵循波德莱尔“发掘恶中之美”这种美学观,去理解和描绘现实,但另一方面,作家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为美来肯定,而是企图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华为美,通过与丑的撕斗来表达对美的追求,而在这种追求的背后,蕴含着对人生的严肃而崇高的爱,但也有一些现代主义作家虽也是热衷于表现丑,但看不到人性的美与崇高,这样的“以丑为美”是不无消极成分的。
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高举反叛的旗帜,力求标新立异,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
对形式美的追求给现代主义文学带来了确实
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但不少作家把形式当成唯一,采用支离破碎的艺术形式来标榜反叛传统的态度,这种形式上的实验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如此普遍,使得不少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二、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一)象征主义与意象派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3、代表作家作品:法国瓦雷里的《海滨墓园》、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驶向拜占庭》和英国T•S•艾略特《荒原》(1922)。
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
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代表人:美国的庞德,《地铁车站》(典型的意象诗)
(二)意识流小说
1、意识流小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以英国为中心。
2、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是指各种不同程度的知觉和情绪的反应,包括从最低程度上未形成语言的模糊感觉直到最高程度上得到清楚表达的合理思维。
在某一特定时刻,一个人的意识是所有不同程度的感觉、思维、记忆、幻觉、联想所汇成的一股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流,这种流变幻多端、纷繁复杂,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常常是不符合逻辑和不符合理性的。
3、意识流文学主要表现在意识流小说中。
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
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超常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
4、意识流小说有着与传统小说相对立的模式,形成了明显特点:第一,意识流小说确立了“意识中心”,致力于深层心理的开掘与表现。
第二,意识流小说突破了自然时空的叙事结构,确立了“心理时空”的叙事结构。
第三,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艺术表现手法。
第四,意识流小说为了表现人物的深层意识,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常常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缺乏逻辑条理,甚至是颠三倒四,混乱不堪的。
(三)超现实主义要点:
1、人们所称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实际上是1919年春末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安德烈•布勒东,他先后发表过三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为超现实主义作了矢志不渝的努力,另外还有苏波、艾吕雅、阿拉贡、马松等。
2、超现实主义作家崇尚梦幻和无意识,认为梦幻可以用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而无意识甚至癫狂可以摆脱功利的狭隘现实,并有助于把想象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成为“超现实”。
超主义提倡反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他们猛烈地反对现实主义。
3、极力倡导“自动写作法”。
“自动写作法”是本来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在超现实主义看来,人们只有在无意识状态中才可能避免思想在清醒时所受到的限制,才可能让最不同的表达方式得到最大的发挥。
安德烈•布勒东认为,人们无论愿意与否,都继承了在学校培养起来的“批判意识”。
这种“批判意识”对于语言发展来说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是属于逻辑范畴、道德范畴和由“合乎礼仪的举止谈吐”的诡辩俗套决定的审美范畴;要使人类的语言恢复最初的纯洁和创造能力,要使各种表达方式避免僵化,就必须斩断这些障碍,为此,超现实主义把“批判意识”看作头号公敌,而对“疯人艺术”倒是赞赏备至,主张取消疯与不疯的界限。
“自动写作”本身就带有疯狂的性质,他们认为梦幻比理性更能真实地反映世界,所以要表现思维的实际功能,就必须摆脱逻辑、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一切束缚,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写作。
超现实主义在创作中利用催眠术或麻醉品进入半睡半眠状态,写出了一些
词句优美但晦涩难懂的诗歌和作品片段。
三、现代主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颠覆
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采取否定传统的态度。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主张对一切传统准则进行重新估价,全面否定社会、文明、基督教和传统的伦理道德。
在文学观念上,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形式、文学技巧都属于过去的时代,已成为作家创作的束缚,只有破除它们才能促进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只能跟在生活的后面,在生活的表面爬行,浪漫主义也难以将人类心灵的深刻内容真实地表现和揭示出来。
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和反拨,首先针对的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
从表现形态上看,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即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文学形象的符号化以及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
1、内容上的“向内转”,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说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性,即现代主义在整体表现上的主观化。
其二是指现代主义文学把自己的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潜意识心理和非理性的世界。
2、隐喻性的表现方式,是指现代主义文学往往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
3、形象的符号化,也可以理解为形象的象征性。
这种形态的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它隐喻、象征着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
它要求读者不能按照形象直接呈现的内容来理解形象,而要把这个形象视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感悟其隐含的内容。
从内在的意蕴上说,现代主义文学形象更追求某种抽象意味。
4、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
现代主义文学挖掘和展示了传统文学极少涉及的“异化”主题。
现代主义文学更关注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异化现象,对异化的反思、揭示和批判,是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的集中表现。
具体讲,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异化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1)在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方面,现代主义文学竭力表现这种人类难以沟
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图景,揭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只能是矛盾冲突的关系。
人的孤独感、失落感是许多作品的主题。
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名言:“他人就是地狱”,这可以看作后现代派在这个问题上的宣言。
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认为,时至20世纪中叶,对人的信任已完全丧失。
18、19世纪的小说当然也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但它一般局限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之中,例如老板与工人、店主与雇员、资本家与资本家、坏人与好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的剥削、斗争、欺诈、愚弄等等;后现代派的特点则是从本体论哲学的角度对人性沟通作了彻底的否定。
存在主义者认为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宇宙和人生的中心,离开了它,宇宙和人生便没有意义。
由此看来,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来说,只能是矛盾冲突的关系。
这就从人性和存在的本体论上否定了人际交往的可能性,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阴暗可怕,而且全面地取消了人类相互了解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
(2)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方面,现代主义文学揭示了人对生存于其间的社会的反对,表现了个人全面反对社会的倾向。
(3)在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方面,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资本主义发展对于人性的影响。
(4)在现代主义文学中,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主题,常常以现代都市生活与自然的对立、以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以技术、物质对人类的压抑甚至控制这类题材来表现。
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的影响
早在20年代,在法国留学的李金发就受到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不但读了许多象征派诗人的作品,而且将波德莱尔、魏尔兰等称为“我的名誉老师”。
1925年2月16日,《语丝》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象征主义诗篇《弃妇》。
同年12月,出版了他的诗集《微雨》。
在以后两三年中,他又接连出版了诗集《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
这些独树一帜的诗篇引起了毁誉不一的评价,但大家一致称他为“诗怪”。
有些诗人如冯乃超、王独清、穆木天、胡也频等也开始进行象征派诗歌的创作。
王独清出版了《威尼市》、
《圣母像前》等诗集,穆木天和冯乃超分别出版了诗集《旅心》和《红纱灯》。
这些年轻诗人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象征主义诗派。
30年代,象征主义诗歌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1932年,由施蛰存、杜衡、戴望舒主编的《现代》月刊和由戴望舒创办的《新诗》月刊更促进了现代派诗歌在中国的发展。
当时在我国不少著名的诗人都程度不同地受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戴望舒明显地受到象征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受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诗中也出现了丑恶的意象。
冯至受里尔克的影响,也用小草、小路、树木之类的形象表现自己所领会的抽象的哲理。
何其芳明显地受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的影响,与艾略特的诗风有近似之处。
现代主义在20—30年代对中国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施蛰存的意识流小说,如《梅雨之夕》,打破了正常的时间的界限,过去、现在、未来混淆在一起。
情节模糊,人物扑朔迷离。
五、如何评价现代主义文学?
我国评论界在对现代派文学的评价方面,意见并不一致。
有的对它全盘否定,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态度。
有的推崇备至,认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向。
比较普遍的意见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现代派作家及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这种态度是正确的。
我们认为;现代派的许多作品对我们具有认识价值和借鉴作用。
现代派文学的社会基础是垄断资本主义。
这是畸形的社会中出现的畸形的文学。
它曲折地反映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
例如卡夫卡的著名小说《变形记》就以人变为虫的象征性形象,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悲惨处境。
他变成虫后,不会说人的话,有苦说不出。
而且由于他不能赚钱了,连亲人也嫌弃他。
读了这样的作品,可以加深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
读了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使我们看到美国军队内部的种种黑暗现象。
而且使我们明白,垄断资产阶级政权实际是一个天罗地网,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
通过现代派文学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社会的弊端和一部分人的精神面貌。
这就是它的认识价值;此外,现代派文学注重艺术形式,在表现手法方面刻意求新,有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意识流、象征、联想、幻想、多层次结构等,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加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我国著名作家王蒙、茹志鹃等在创作中都借鉴了现代派文学手法。
他们的实践证明,运用意识流等手法能使作品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对现代派作品中民主性的精华应加以肯定,对其中的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等消极因素应采取批判态度。
对现代派作品中新颖的、受到读者欢迎的表现手法,应当大胆借鉴,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而又模糊的概念,欧美各国和我国学者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
理论界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在哲学、宗教、建筑、文学、艺术中均有充分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而不是一种创作倾向,更不是一个文化运动。
对后现代主义可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从广义上说,现代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学家都具有某种“后现代主义”的色彩。
一切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哲人,像韦伯、霍克海姆、本杰明、阿多诺、卢卡奇、弗洛姆、萨特、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皆是如此(但他们在思维特征上又可以是现代主义者或反现代主义者)。
从狭义上说,是指以拉康、德里达、福柯和罗塔德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阐释学”“消解主义”等思潮。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而产生的理论背景有:(1)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2)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3)尼采和海德格尔的非理性主义和非道德主义观点;(4)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5)解释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冲击;(6)结构主义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兴盛。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
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
容各种不同的标准,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
其中重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学思潮,不仅不同流派的作家在创作上相距甚远;即使是同一种文学思潮、流派的不同作家,也往往存在差异。
但从其总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来看,后现代主义文学明显具有以下几点共同的思想艺术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精神。
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传统理性文化的价值规范,怀疑一切,批判一切,带有鲜明的反传统精神和悲观色彩;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传统的反叛、对世界人生的悲观态度,比现代主义都更为彻底、决绝。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有什么责任感、使命感、拯救精神,也不再有什么英雄,不再表现什么理想、价值和意义。
在艺术形式方面,现代主义文学既反对亚里士多德以来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且也反对现代主义文学所建立起的新的文学规范;主张无中心、无权威、多元化与多样性;甚至自我否定,主张“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从事写作”(弗·利奥塔德),对小说、戏剧体裁以及叙述行为本身进行解构,写出大量的所谓“反小说”“反戏剧”等作品。
2.不确定性原则。
如果现代主义毕竟还把世界看成是整体,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干脆视世界为“碎片”,不但如此,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否定中心意义和为这种中心意义服务的结构的存在,还蓄意让作品在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倒。
在后现代主义作家们看来,世界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纷纭复杂、不确定的,如果把它写得清晰、有条理、意义明确,则违反了生活真实,因此,“要从各个角度去写,把现实的飘忽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罗布-格里耶)。
3.缺乏深度、平面化。
与现代主义文学厌弃文学创作直白浅露、刻意追求深度模式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推崇所谓的“零度写作”,“拒绝意
义”,拒绝深度,极力追求无深度的平面化、平淡化效果,写作消失了内容,只在形式上不断花样翻新,作家的创作和读者作为“创作”的阅读都是为了享受创作(阅读)带来的欢悦,是一种表演、操作。
4.创作方法多元化。
去中心、多元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受此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创作中,常常把传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等多种元素拼凑、融合,从而呈现出多元并存、拼贴杂糅的艺术特征。
像现代主义文学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荒诞、意识流等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也时有所见。
5.语言实验、话语游戏。
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中,作品的内容、意义被消解后,创作重点转向写作自身,语言也由此而成为创作的中心。
后现代主义作家们认为语言本身就具有意义,无需借助对现实的描摹或情感的表达,“语言就是目的”。
他们常常沉醉于语言文字、技巧手法、叙述语言方面种种新奇怪诞、花样无穷、无休无止的创新实验中,把它们作为为所欲为的领地,从而使写作回归自身,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一特征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6.大众化。
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眼中,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学艺术,文学不该“学院式”。
他们不再是高远理想的追索者,削平玄而又玄的理念之网与深度模式,不再有建构“本质规律”的乌托邦冲动,记录诸如日常琐事及人的本能需求等平浅而空泛的内容,使文学成为展露性欲而无爱情、倾情粗鄙而无崇高、展示日子而不见憧憬的世俗复制。
他们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的作品干脆以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的形式出现,并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一)存在主义文学:
1、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
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