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7月
第32卷 第4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J uly2000
Vol.32No.4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Ξ
温州师范学院 马清华
提要:传统上把比喻意义归入修辞研究的范围。koff(1987)、K veses(1990)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比喻意义,开辟了一个新方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隐喻意义的取象观点,指出各种语言取象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文章着重探讨导致取象差异的文化和认知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隐喻意义、取象、文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0)04-0267-7
一、引言
语义研究应该包括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的研究,但传统上把后者归入修辞研究范围。贾彦德(1986,1992)、石安石(1994)从传统语义角度对比喻意义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新意,但基本上仍属于描写语义学的范畴,没有触及比喻意义的形成及其解释。Lakoff(1987)属于认知语义学范畴,从身体经验的角度解释隐喻意义(比喻意义的一种)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面。K veses(1990)研究Emotion Concepts(情感意念),并着重研究喜怒哀惧这四种基本感情的隐喻表达。隐喻有时也译作比喻,这里从之。林书武(1998)分析了英、汉语关于“愤怒”的概念隐喻,指出前者最主要的概念隐喻是“AN GER IS FIRE”(愤怒是火),后者最主要的是“愤怒是气”。这是解释语言学运用于语义研究的一种尝试。但是林文到此为止,至于英汉两种语言为何有此差别,则没有说明。隐喻表达法的一般形象模式叫做取象。英汉隐喻意义的取象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是很复杂的。本文即讨论不同语言的隐喻意义为何有不同的取象。
二、隐喻意义取象的异同
11相同点
被作为对象叙述或描绘的感情叫“对象感情”,被说话人附加在话语上的感情色彩叫“说话人感情”1,只有对象感情才可抽象为意念。感情意念的隐喻表达法涉及感情意念的取象。感情意念的理据常带有较强的形象性,故叫取象,它由表情体和体态两部分组成。表情体指参与表情线索的躯体(如眼、牙、脸、头、颈、口、胸、腹、腰、身、手、足、肝、肠、肺、胆、心脏)、躯体形态(如皱纹、酒窝)、体液(如血)、体毛(如眉、发、须)、分泌排泄物(如泪、尿、屎)、精神(如魂、魄、心灵)及其它跟感情活动有关的事物。体态指表情体的动作(如抖、跳、叫、咳嗽、笑、哭等)与情状(如热、甜、痒、轻、醉、晕等)。如喜悦意念的取象有[口/开][眼/眯][泪/流]等,[ ]内为取象,/线左是表情体,/线右是体态2。
Lakoff(1987)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论认为,在起点领域和目标领域间有一系列存在的(ontological)或认识的(epis2
・
7
6
2
・
Ξ本文的写作得到林书武研究员的悉心指导,特致由衷的谢意。
temic )对应关系,如:“‘液体的热’是‘怒’”表明
存在的对应关系,而以下则表明起点和目标领域间的认识对应关系:
起点———液体强烈增热的影响是容器增热、内压增大,于是液体沸腾的容器摇晃。
目标———强烈愤怒的影响是体温上升、身体内压
增大、心身摇动。
3它特别强调比喻之间的产生和推论关系。下列表达愤怒意念的句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具有普遍物性特征的脉络,因而是可推导的: 身体是感情的容器
He w as f illed with anger.(他充满愤怒)
ψ愤怒是容器中液体的热
Y ou make my blood boil.(你使我热血沸腾)
ψ愤怒强度加大,所以液体上升
His pent-up anger welled up inside him.(郁积的愤怒翻涌起来)
ψ激愤产生了蒸汽
She got all steamed up.(她气得冒汽)
ψ激愤对容器产生了压力
He w as bursting with anger.(他因愤怒而爆发)
很明显,概念隐喻强调的取象生成规则是建筑在普遍生理、心理、物性和感情发生时的事态相关性(马清华1999)基础上的。Lakoff (1987)把后者作为约束其规则性分析的前提,
他说,“可以预见,世界上所有语言表达愤怒意念的比喻中,绝不会出现与皮肤温度上升或脉
搏增速等生理反应相矛盾的语例”
(日译本,p.500)。首先,从一般生理学角度看,人类的生理
组织和生理反射基本相同,许多语言只要以人类相同的生理基础为取象,取象结构就常常是相似的。比如,不管属于哪种文化的人,发怒时都有体温上升、内压增大、心跳急速、胆汁增多、呼吸加快、鼻孔扩张、胸部升高、全身发抖、充血等生理反应。比较汉语和日语/英语对愤怒意念的表达:
[鼻息/响]—
——(日语)鼻息((はないき)を鸣(な)らす(暴跳如雷(ω鼻息在响))~(汉语)像一头困顿的
发怒的狮子被关进铁笼,不住地喷着响鼻(《天》)[额筋/暴露]———(日语)额(ひたい)に筋(すじ
)を立(た
)てる(怒容满面(ω额上青筋暴露))~(汉语)额角上的青筋条条绽起(《
天》)[身/颤]———(英语)He w as quivering with rage (他
愤怒得浑身颤抖)~(汉语)当下气得浑身打颤
(《
贾》)[血/沸腾]———(英语)Y ou make my blood boil (你让
我气愤万分(ω你使我热血沸腾))~(汉语)心血沸
腾,怒火如焚(《
叶》)[脸/变红]———(英语)He w as red with anger (他气得满脸通红)~(日语)满面(まんめん
)朱(しゅ)を注(そそ
)ぐ(怒容满面(ω满脸通红))~(汉语)脸红得像斗鸡的冠,眼圈也红了(《
围》)把[鼻息/响][额筋/暴露][身/颤][血/沸腾][脸/变红]这样一组取象群综合起来,感情当事人就如同一个盛着沸腾液体的加盖铁桶暴涨着、鸣叫着、摇动着。其次,感情发生时未经反省的动物性心理反射行为也在人类中普遍存在。能用木棍从树上打落果子的猿猴,斗殴时便远远抛弃木棍,咬牙切齿(彼特鲁舍夫斯基1955),人类愤怒时,也咬牙切齿,两眉倒竖,两眼圆睁,伸拳捋袖,怒打怒骂(伍棠棣等1980);[牙/咬]是出于报复心理的动物性反射行为,是普遍适用于人类语言的表怒取象。汉日英三种语言中怒与[牙/咬]的关系相似,比较:(汉语)瑞宣不敢再看,低下头,他把嘴闭紧,待了一会
儿,他的牙咬出响声来(《
四》);马希山狠狠地咬着牙根骂道(《林》)~(日语)牙(きば)を啮(か)む(咬牙切齿(ω咬牙)),牙(きば)を鸣(な
)らす(切齿痛恨(ω牙咬得格格响))~(英语)He
set his teeth (他气愤(ω他切齿)),bite one ’s
head of f 或bite one ’s nose of f (愤怒,怒责某人(ω咬断某人的头/鼻子))。这是语言取象的相
同点。
21差异
感情意念取象一旦跟文化和语言相联系,马上就显露出复杂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其规则性常为约定性所掩盖。表情本身的文化差异(孟昭兰1989),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都会引发不同语言间取象的差异4。具体地说,其差异性成因有如下几种:
1)文化习俗差异 受社会规范制约,取象
・
862・2000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