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一般路基设计(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路基面上的静荷载: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将列车和轨道荷载全部作为 静荷载计算,换算成具有一定高度与分布宽度 的土柱,计算时将路基面上的轨道静载和列车 竖向活载一起换算成与路基土体重度相同的矩 形土体。
-4-
PQ h0 r b0
-5-
6 -6-
二、路基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原则 (一)路肩高程
35 -35-
Kh:重型击实试验的压实系数;干密度/最大干密度 Dr:相对密度; (最大孔隙比-孔隙比)/(最大孔隙比-最小孔隙比) K30:地基系数(MPa/cm);载荷板下沉0.125cm时荷载强 度
36 -36-

K30
37 -37-
(四)路基基床

2.路堑基床 基床表层土,在年平均降水量大于 500mm的地区,当为易风化的泥质岩石 和塑性指数大于12、液限大于32%的黏 性土时,应采取换填或土质改良等措施。 基床表层土的压实度不应小于表2—6的 规定值,否则应采取压实措施。 基床底层为软弱土层时,其静力触探比 贯人阻力PS值不得小于1 Mpa.
-17-
(二)路基面形状 路基面可设成水平的条件:
岩质路基或用渗水材料(如碎石、卵石、砾石、 粗砂或中砂)修筑的路基,因填料具有良好的渗 水性能,降雨时短暂的湿润对强度影响不大, 故路基面不需设成路拱而作成水平状即可。
路基面的形状: 视路基材料是否为渗水材料而分为有路拱 和无路拱两种。路拱的形状为三角形。曲 线加宽时,仅将路拱外侧坡度放缓。
路基面宽度

2.区间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 区间单线: 外轨超高h3,道碴加宽△ 碴肩抬高h2,道碴边坡坡脚外移。 根据几何关系可推出公式。
25 -25-
区间单线曲线路基面加宽值
26 -26-
路基面宽度

2.区间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 双线和多线曲线地段 除按表2—2规定的数值加宽外,还应根 据双线线间距、外轨超高度、道床宽度 及其坡度、路拱形状等计算确定,确保 规定的安全行车空间所需的线间距加宽 值。
-18-


1)路拱的作用与形状
水的危害是造成路基病害的重要原因,保 证良好的排水条件是路基设计的重要原则。 因此,当路堤或路堑的土质为非渗水性土 时,路基面不是作成水平形状,而是作成有 横向排水坡的拱状,称为路拱。
4%
-19-
2)有路拱和无路拱地段的连接 由于石质或其它渗水材料的路基面不设路拱,而且 所需的道床厚度比普通土质路基小,因此当有路拱 和无路拱两类地段相连接时,无路拱地段的路肩实 际高程应高出有路拱地段的路肩,这样,才能保持 轨顶高程一致,如下图所示。 抬高的尺寸等于路拱高度加道床厚度的减少值。 路肩抬高后,在与有路拱一端的土质路基连接处应 向土质路基方向用渗水土作顺坡,顺坡的长度一般 不小于 10m 。
-14-
(二)路基面形状
•考虑因素:水与填料;排水问题 •工程处理:非渗水土和用封闭层处理的路基面应设路拱。 路拱形状为三角形,单线路基的路拱高0.15m,一次修筑 双线路基的路拱高0.2m,底宽等于路基面宽度,如图所 示,图中B为路基面宽度。曲线加宽时.路拱仍保持三角 形,仅将路拱外侧坡度放缓。既有线修筑双线时,第二 线路基面按4%排水横坡设计。
轨下
12 -12-

不同类型路基地段的轨面标高保持一致。

保证道砟厚度和路肩宽度满足要求。
路肩设计标高进行抬高或降低(曲线加宽段的曲线外侧、
路基面两侧需加宽的软土路堤和高路堤等)
-13-
渗水土和岩石(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mm地区的易风化泥质 岩石除外)的路基面均为水平面:其路肩高程高于非渗水 土路基的路肩。
•保证路基不致被洪水淹没;
•不致在地下水最高水位时因毛细水上升至路基 面而产生冻胀或翻浆冒泥等病害。
因此:路肩设计有 最小标高要求。
-7-
路肩高程


设计洪水频率标准为: I、Ⅱ级铁路为1/100,Ⅲ级铁路为1/50。 滨河、河滩路堤 路肩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包括河道 卡口或建筑物造成的壅水,河湾水面超 高)加波浪侵袭高或斜水流局部冲高,加 河床淤积影响高度,再加0.5 m。

现行《规范》规定其厚度和结构:
31 -31-
(四)路基基床
32 -32-
(四)路基基床


1、路堤基床
路堤基床表层填料选择: (1)应优先选用A组填料(填料组别见第二节),其 次为B组填料,但颗粒粒径不得大于150 mm。 (2)当选用B组填料中的砂黏土时,在年平均降水 量大于500mm的地区,其塑性指数不得大于12, 液限不得大于32%。 (3)当不得不使用C组填料中的细粒土含量大于 30 %的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和细粒土 中的粉土、粉黏土时,在年平均降水量大于 500mm的地区,其塑性指数不得大于12,液限 33 不得大于32%。 -33-
21 -21-
路基面宽度

1.区间直线地段路基面宽度

注意表下的注。
-22-
22
路基面宽度

1.区间直线地段路基面宽度 特殊情况下应计算路基面宽度 以单线非渗水路基为例:
H3=0.15(B-1.5)/B 2c=B-A-2x H4=0.15c/(0.5B)=0.15(B-A-2x)/B X=m(h1+h2+h3-h4)
W Q
第三章 一般路基设计
第三节
路基本体设计
-2-
一、路基荷载
中-荷载计算图式简介
现行列车活载图式为“中—活载”,是从1951年制定的 “中—Z活载”,经过几十年随着机车车辆的发展变化,不 断研究分析概化出的一种标准活载图式,它代表了我国客货 混运线上各种机车车辆对桥梁产生的最大影响,除了考虑线 路上的运营荷载外,还考虑了各种临时荷载,如施工荷载 (架桥机、铺轨机),并留有一定的强度安全储备。
A,C,h1,h2,m已知, 即可求解B
h3
h4
23 -23-
路基面宽度

2.区间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 原因: 外轨设置超高、外侧道床加厚、道床坡脚外移。 计算: 加宽值可按各级铁路的最大允许超高度计算确 定。 设置: 曲线外侧路基面的加宽量应在缓和曲线范围内 向直线递减。
24 -24-
27 -27-
双线路基面加宽原因: 外线车辆中部向内偏移 内线车辆两端向外偏移; 若外线超高值大于内线超高值,则两车 辆顶部相互靠近;
28 -28-
中部内凸 :w1=Z*Z/8/R 端部外凸:w2=(L*L-Z*Z)/8/R 车体靠近:w3=H*△h/1500

W1
W2
L
29 -29-
-39-
39
(3)加强排水:地面或地下排水。 (4)设置土工合成材料:当降水量大,同 时基床土为亲水性强的填料时,可在路 基面铺设不透水的土工膜或复合土工膜; 当水源为地下水时,可在路基面铺设透 水的无纺土工织物;当基床土为软弱土 层时,可在基床表层铺设土工格珊。 (5)综合措施:当并存的诸因素均可诱发 基床病害时,可采用上述措施的组合。

40 -40-
8 -8-
路肩高程


水库路基 设计水位+波浪侵袭高+加壅水高+0.5 未设防浪胸墙的滨海路堤, 设计高潮水位+加波浪侵袭高(波浪爬高) 加+0.5 m。
9 -9-
路肩高程
路肩最小高程 =
设计水位+波浪高+壅水高+ 0.5m富量
-11-
路肩高程


在铁路线路工程中,路基面的高程由线路 纵断面设计确定,并以路肩高程表示。 在线路纵断面设计图中,所确定的路肩高 程系按路基面为有拱路基面得出的。


4、路基边坡 形式:直线型,折线型,边坡平台型 边坡度:以斜坡上下两点间的竖直距离和水平 距离之比表示。 路堤边坡:

1:m m:1.5,1.75 1:n n:0.3~1.75,因路堑边坡土质差异较大,坡度变化 范围较大。

路堑边坡:


-30-
(四)路基基床
铁路路基面以下受列车动荷载作用和受水文、 气候四季变化影响的深度范围称为基床。 (前面讲过) 路基基床结构分为表层及底层,
38 -38-
(四)路基基床

3.基床加固措施 路基基床加固应根据土质及其压实度、 降水量、地下水类型及其埋藏深度、加 固材料来源等,经比选采用适宜的加固 措施。常用基床加固措施有以下几种: (1)就地碾压、重型碾压机械碾压。 (2)换土或土质改良: 换填 二灰土、三灰土(石灰、水泥、砂、炉 渣等掺和料)
-15-
站场内路基面的形状可根据站内股道数目的多少 选用单坡形、人字坡或锯齿形。路基面的横向排 水坡度为2%—4%,并在低谷处设置排水设备, 如图所示。
-16-
岩石、渗水土路基与非渗水土路基衔接时,自两 者的衔接处起,在岩石或渗水土地段由非渗水土 路基向渗水土路基顺坡,其长度不应小于l0m。 同时可使衔接顺坡地段的道床厚度能满足规定的 要求,如图所示。
-20-
(三)路基面宽度

依据:

铁路等级、正线数目、线间距、远期采用的轨道类型、 路基面形状、曲线加宽、路肩宽度等由计算确定。 路基面的宽度 =道床覆盖宽度+两侧路肩宽度+线间距

路肩宽度:
一般情况 困难情况下
路堤
I级铁路 Ⅱ级铁路 Ⅲ级铁路
路堑
0.6m 0.4 0.4
路堤
0.6
路堑
0.4
0.8m 0.6
(四)路基基床
1、路堤基床 • 路堤基床表层填料选择: (4)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填料,应采取土质 改良措施。 (5)严禁使用D、E组填料作为基床表层填 料。 路堤基床底层的填料 可选用A、B、C组填料。当不得不使用D 组填料时,必须采取加固或改良措施。

34 -34-
(四)路基基床
• •
1、路堤基床 基床土的压实度: 对细粒土和黏砂、粉砂应采用压实系数 Kh或地基系数K30作为控制指际; 对粗粒土(黏砂、粉砂除外)应采用相对 密度Dr,或地基系数K30作为控制指标; 对碎石类土和块石类混合料府采用地基 系数K30,作为控制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