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的角度解析鲁迅的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陆梅.试论林语堂的人生哲学[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2 (4).
[3]刘文浩.余秋雨散文中的文人形象及精神[J] .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2007(7).
[4]司马晓雯.论余秋雨散文的双重对话[J] .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2006(3).
[5]余秋雨.余秋雨文集· A 卷[M] .南海:南海出版公司,2003. [6]葛培贤.林语堂现代小品文创作渊源浅析[J] .中央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007(4).
难懂,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有清醒的意识,但他同时也明确阐明了 自己的目的。“固有的白话文不够用,便只得采些外国的句法。比较 的难懂,不像茶淘饭似的可以一口吞下去是真的,但补这缺点的是精 密”。“但这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 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这最要紧 的是我们自己的批判。” 所以从“益智、移情”与改造汉语的角度来 讲,这一方法是恰当的。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反 思,勇于面对和承认本国文化的不足,极力想通过翻译来输入新鲜的 血液,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出于这一目的而采取的策略又何尝不应 肯定呢?
而老庄之精神在焉”的明证。“天人合一”是老庄哲学的最高境界,也 是林语堂最为推崇的,他用“性灵”来代替“天人合一”,强调了人对无 穷自然的认知的局限性和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还将明代公安派 的“性灵说”融入进来,讲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注重作者内心的 真情实感的表达,将传统“淡雅”进行了革新。
余秋雨所处的背景则不同,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对新中国 成立前后作家的美学理想和话语方式的清算之后,散文从原来的题 材、观念中走向新领地,转向抒发作家的自身观照和个人性灵,主张 精神和个性的解放。但又不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散文被等同于抒 情美文,认为散文就应精美、雅致、玲珑,拘泥于身旁琐事和个人隐私 的叙说,于是“小女人散文”大量涌现,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柔媚有 加、厚重缺乏,精英文化逐渐失落,知识分子阶层面临着人文精神的 失落和理想价值消解的危机。余秋雨感叹:“做不成现代人是悲哀 的,斩断了自己的生命根源的现代人,就更悲哀了。”他毅然辞去上海 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自觉肩负起一个文化精英历史的及现实的使 命:“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 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 在那纷乱、喧嚣、浮躁的年代,他 将自己关在书斋,以古籍为伴,静心探寻民族文化的命脉,认真反思 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力及其结构性缺陷,成就一系列“雅正”散文。
“我们的译书……首先要决定译给大众中怎样的读者。将这些大众, 粗粗的分起来: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 几的。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的范围之外,启发他们是图画、演讲、 戏剧、电影的任务,在这里可以不论。但就是甲乙两种,也不能用同 样的书籍,应该各有供给阅读的相当的书。供给乙的,还不能用翻 译,至少是改作,最好还是创作,而这创作又必须并不只在配合读者 胃口,讨好了,读得多就够。” 可见,笼统地说,鲁迅的意向读者是甲 乙两类读者,而就严格意义的翻译而言(即非创作的翻译),他的意向 读者更多的是甲类读者。
而且,鲁迅的意向读者的主体应是前面提到的甲类读者,可以称 为是精英读者,“这些人由于不需要进行文字上的启蒙,故而可以跳 过文字通俗与否这种浅层次的问题,而直接吸收西文原著的精密的 表达法和先进的思想。” 所以,从“目的决定策略”的“目的论”来看, 鲁迅的直译主张无可厚非。
四、结语 “目的论”中“目的决定策略”的理论为我们解读鲁迅的翻译策略 提供了途径,为了达到“启蒙思想”与改造汉语的目的,鲁迅的翻译策 略可谓恰当。不仅如此,鲁迅的翻译策略还移情又益智,丰富了汉语 的表达法。我们应当辩证地认识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也将读者对象纳入考虑范围,认为译者在完成其翻译目的时,必 定有其意向读者,因此翻译策略的制定也应考虑到意向读者。“目的 论”的出现为我们解读一些译者的翻译观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二、鲁迅的翻译目的与意向读者 1.鲁迅的翻译目的 鲁迅在翻译方面,“基本观念是既定的,那就是以思想启蒙和政 治救亡为目的的功利翻译观”。 简而言之,即是想通过思想启蒙来 改造社会、救亡图存。而要想进行思想启蒙,文艺是较为有效的办法。 关于这一点,鲁迅自己也说过,“我们在日本留学时,有一种茫漠的希 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 然的想到介绍外国新文学这一件事。”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鲁迅总 是翻译一些弱小国家或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意欲“传播被虐待者的苦 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除此之外,鲁 迅还站在改造中国语言的高度,想通过翻译来改造汉语。他一直认 为汉语不够严谨,需要借鉴外语来丰富我国语言,所以鲁迅的译本, “不但在输入新的译本,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中国的文或话,法子 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讲话的时候, 也时时要词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 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进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 可以据为己有”。 “翻译,的确可以帮助我们造出许多新的字眼,新 的句法,丰富的词汇和细腻的、精密的、正确的表现。” 2. 鲁迅的意向读者 鲁迅提倡对读者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读者采取不同的对策,同 时他也认为在开始翻译时,就应确定自己的意向读者。他明确宣称,
作家评论 2009.09. B
从目的论的角度解析鲁迅的翻译 策略
田玲
引言 鲁迅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涉及翻译理 论中的很多方面,但常有不少人因为鲁迅所提出的“宁信而不顺”的 口号而对其加以质疑和诟病,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为了达到 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可以采取任何翻译策略。因此本文将从“目的 论”出发,对鲁迅的翻译策略进行解析,以便人们能正确认识鲁迅的 翻译。 一、目的论的基本思想 “目的论”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维 米尔创立,后来由克里斯蒂安·诺德继续发扬,属于功能主义学派。 “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 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 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 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有目的 的行为,因此,译者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译文文本作者,而是在一定 社会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带着特定的目的与任务走进原作的译者。 而原文目的与译文目的不一定会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目的论首 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 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 这样一来,译者 所追求的就不是与原文“等值”的译文,而是能达到译文与译者目的 的文本。在“目的论”目的决定策略的观照下,只要能达到预期目的, 不管是直译也好,是意译也罢,各种策略皆可采用。根据“目的论”, 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在于译文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而是在于译 文完成预期目的的适宜性,即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目的
作者简介: 覃忠盛(1950—),男,广西宜州人,河池学院中文系 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111177
MOUNTAIN FLOWERS
Edited by Foxit Reader Copyright(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2005-2006 For Evaluation Only.
林语堂和余秋雨,作为两代文化精英的代表,同具尚“雅”审美取 向,鉴于所处文化背景不同,林语堂取向消极遁世的“淡雅”,余秋雨
取向积极处世的“雅正”,虽然所取文化定位各异,但传递中华文明 的文化人格却同质。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0 卷[M] .长春: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 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雷亚平、张福贵.文化转型:鲁迅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社 会进程中的意义和价值[J].鲁迅研究月刊,2000,(12).
[4] 鲁迅.论外国文学[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5] 鲁迅.鲁迅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a). [6]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0. [7]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b). [8] 鲁迅.二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9] 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10] 陈漱渝.“相得”与“疏离”:林语堂与鲁迅的交往史实 及其文化思考[A].子通.林语堂评说七十年[C].北京:中国 华侨出版社,2003. [11] 刘少勤.论鲁迅如何处理翻译的几重关系[J].华侨 大学学报.2007,(2). [12]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c). [13] 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d). [14] 杨莉.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12).
三、“目的论”观照下鲁迅的翻译策略 1. 翻译选材 鲁迅的翻译策略之一即体现为其对翻译材料的选择。为了达到 启发民智、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的选材以有益于社会和人民为基本 原则,因此他的选材“没有摆脱‘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科学小 说’的范畴,与当时救亡图存的政治倾向相契合”。最初,鲁迅选译了 一些科幻小说,因为当时尤其是“科学小说,乃如麟角。知识荒隘,此 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பைடு நூலகம்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 说始”。可见,鲁迅想通过科学小说扩大国民的眼界,陶冶国民精神; 后来,他翻译了不少童话,因为童话可以反映真善美,使人们心中充 满美好的希望;但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他深感国民的斗志薄弱,革 命意识亟待唤醒,遂一反“欧洲文学中心论”的观念,侧重译介俄国、 波兰、北欧及东欧诸国的作品,“从异邦的被损害民族中寻求叫喊和 反抗的雄声,意在激发国人的斗志,以改变旧中国遭受异族奴役和列 强欺侮的悲惨状况”。总的说来,在选材方面,鲁迅完全基于其“启蒙 思想、政治救亡”的目的,置个人的喜好于不顾。有人这样概括:“鲁 迅弄翻译,跟一般译家很不同。他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文 化,他就从外国搬运什么样的文化。他本人适宜搬运什么,胜任搬运 什么,喜欢搬运什么,只好置之度外了。” 2.翻译方法 鲁迅初期受晚清意译风尚的影响,也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但 在后期他的翻译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鲁迅后期认为:“如果还是翻 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 少是知道何时何地,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 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 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为了保存洋气, 传播异域的思想,同时也为了改革中国语言,给汉语输入新的表达 法,鲁迅后来一直力主直译,并为此前未取直译法而后悔。1925 年, 在《出了象牙塔》的“后记”中他又强调:“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 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 也不甚颠倒。” 请看下例: Seeing the police laying hands upon her, the unfortu- nate woman struggled with them. But when she was securely seized she manifested the deepest grief. While two poli- cemen were pushing her along, each holding one of her arms, she shouted,“I have done no harm, I assure you! It is the gentleman who interfered with me. I am not guilty; I im- plore you to leave me alone! I have done no harm, really, really!” 彼不幸之女子,见巡查之捕己也,乃离抗之,然终被捕。尔时渠 乃婉转悲鸣,巡查各执其双手,曳令行。女子呼曰:“余未为害,余可 保必无,彼绅士实先击余者,余实无罪,乞就此释余,余害未为一害 也,实如是,实如是。” 这段话的翻译完全体现了鲁迅直译的手法,句式基本未作调整, 只有些许的微调,内容上也没有删减,完全是逐字逐句的直译。 正因为他有时对原句语序也不作调整,所以他的一些译文晦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