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民族团结 教学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学方案
廊坊二中
李占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和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了解少数民族迅速发展情况。
(2)掌握党和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民族工作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
(1)梳理知识、提炼结论: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各族人民在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
(2)识图、想象与知识迁移:通过学习教材插图及课件图片,使学生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认识到各民族的大团结,学生逐步提高丰富的历史想像、联想、知识迁移和正确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3)积极思考、交流合作:鼓励学生以此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继承传统、树立责任: 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宣传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各族人民在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要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
(3)学习英模、积极进取: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树立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1.教学重点及解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并补充大量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教学难点与解决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为什么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中学生难以把握。可指导学生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抗敌、争取独立斗争的资料,从而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课堂上,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学生交流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但同时各民族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四、教法、学法
采取讲解、启发、探究式为主,同时讲、说、议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并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借助课件展示历史材料,训练学生从历史图片、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学生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识读、表述和归纳等方法,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初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通过探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通过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说明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等,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
3.比较法。比较解放前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变化,来论证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五、课前准备
(1)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2)根据教学需要准备有关教学资料,如相关图片、音像音频资料等。
(3)学生根据教师指导,查找相关我国自古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资料、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知识的资料,学唱民歌,搜集有关孔繁森的事迹等。
六、板书设计
原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
民族团结意义
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七、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八、教后记
1.学习本课知识,要联系历史学科前面所的包括古代的、近代等相关知识点,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及相关新闻节目知识等。课前在指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注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从而为本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本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并联系地理、政治学科相关知识内容,创设了全新的历史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融入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中来,并且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把握最佳切入点,适时指导、点播,以及问题情境的创设等,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