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建议①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多、城乡分布不均匀、“未富先老”问题突出,且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这虽然为商业银行服务老龄产业提供了机遇,但却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业分布,也不利于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

对此,商业银行需要充分抓住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业务领域,合理调配贷款行业分布,推行物理网点和电子渠道综合经营策略并积极开展异业合作,以服务老年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由于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所以在各项经济决策时自然需要考虑人口老龄化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需要充分发挥其调配金融资源的作用,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项挑战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为降低因为寿命延长而导致的长寿风险做出积极的贡献,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一、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现状及趋势
从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且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呈加速发展态势。

1970年代前半期,我国人口年轻化的特点突出,直到1982年我国的人口结构仍然是成年型。

1982-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提高2.1个百分点,增速相对较低。

在此之后,受生育率下降、寿命延长以及人口惯性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且问题日渐突出。

按照联合国人口司的界定标准,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此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有了较快的增长。

2000-2012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提高了2.4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提高。

从人口绝对老化进度看,我国所用的时间比发达国家少一半还要多。

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富先老”的特点尤为突①原文发表于《西南金融》,2014年第2期,第27-28页。

出。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基本与工业化、现代化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相对较高,美国、日本、韩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依次是7000美元、1.1万美元、1.5万美元。

而我国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为949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

虽然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2012年我国的人均GDP也只有6102美元,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1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9.4%,比同期7.7%的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比不含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高出3.6个百分点。

就国内的情况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表现为: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较大。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8822万人,2002年突破一亿人,成为全球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且是老年人口唯一过亿的国家。

二是农村地区老龄化超前于城市和乡镇地区。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0.06%,而城市和乡镇地区该比值分别是7.68%、7.98%。

三是人口高龄化与老龄化同步出现,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严重。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总数为2098.93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57%。

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看,21世纪前半叶,我国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增长的态势,后半叶增速趋缓,但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持续凸显。

一是从65岁及以上人口的绝对数看,2055年以前其数量将持续增加,2055年达到3.42亿人的峰值,之后进入绝对数总数下降的时期,到2100年降至2.89亿人。

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比届时所有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出约5000万人,老年人口全球第一的位置将保持到2080年代。

二是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看,大致呈稳步增长态势,2040年占比将超过20%,2100年占比为27.5%。

三是高龄人口数量和占比加速增长。

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2052年将超过1亿人,占全球高龄人口总量的25%。

21世纪前半叶,高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02%,分别是老年人口、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7倍、20倍。

二、人口老龄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温饱型消费,对生活质量、精神慰藉和健康水平的要求更高,现代老龄产业纷纷出现并呈较好的发展势头。

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市场消费的年需求已达1万亿元,2020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2万亿元、8万亿元,为商业银行在银色经济时代开辟新的市场提
供了机遇。

但是,人口老龄化也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降低其盈利能力,为商业银行服务渠道转变及部分业务的开展带来不便。

第一,人口老龄化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有负面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降低资本积累和投资。

人口老龄化引发储蓄率降低,资本积累减少和价格提高,抑制投资扩大,加上老年人口的消费属性强于投资属性,其数量增加会减少各项投资,从而削弱投资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其次,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创新动力。

2012年,我国的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靠简单的复制和模仿已难以维持经济稳步快速增长,必须更多地依靠创新。

但老年人口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较低,不利于以创新助推经济增长。

商业银行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的依赖性较高且顺经济周期特点突出,由于人口老龄化而影响宏观经济稳步快速增长,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利。

第二,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从存款方面看,老年人口的储蓄率相对较低,这将增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提高其吸收存款的成本。

从贷款方面看,银行业对优质客户的竞争,以及借款主体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决定了商业银行难以提高贷款利率。

从存贷款利差看,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减少及价格上升,抬高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和服务业产品价格,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率提高。

日本、韩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都出现了因农产品和服务业价格提高引发较高的通货膨胀。

商业银行贷款的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若名义利率不变,通货膨胀率提升将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实际利率和利差。

国内商业银行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第三,人口老龄化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分布。

一方面,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将导致总需求结构的变化,其对耐用消费品、住房消费、经营性贷款的需求会减少,而对医疗保健、健康产业的贷款需求会增加,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需求结构。

另一方面,受“未富先老”的影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2011年开始呈下降趋势,但资源禀赋优势尚未从劳动充裕转到资本、技术充裕阶段。

在贷款行业分布方面,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行业发展前景不被看好的问题,结合人口老龄化发展及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的趋势,信贷支持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又不符合现阶段的比较优势,面临两难的选择。

第四,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

移动支付、网络贷款的兴起对商业银行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此,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商业银行需要从依赖物理网点渠道,逐步转向物理网点和电子渠道共用,并最终演化到更多地依赖电子渠道,发展互联网金融。

上述经营渠道的有效变化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方式有较高的依赖。

老年人口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对较慢,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也更难以改变,日常生活中对电子产品、互联网的依赖较低,为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金融服务渠道带来不便。

特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分布不均匀,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绝对数和占比均较高,且农村地区人均收入、人口密度、文化水平较低,信息通讯基础设施较差,网络普及率较低,更不利于电子金融服务渠道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长期存在且不可逆转。

商业银行需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在发展战略制定方面从长计议,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灵活应对人口老龄化引致的挑战。

第一,充分利用并挖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人口老龄化于商业银行经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商业银行服务老年人口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帮助老年人口维持活力,为其健康生活提供金融服务;二是为老年人口利用其积累的经验服务社会开拓渠道。

遵循这一思路,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健康水平的领域开展金融服务,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老年公寓、老年医疗、老年疗养、老年旅游、老年用品等行业,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对老年人口就业予以支持,支持适宜于老年人口就业的行业发展。

为切实抓住这一机遇,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呼吁监管机构根据人口老龄化研究设计相应的监管框架,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加大对老年人口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发展中间业务。

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消费倾向、消费行为等均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趋于专业化、特色化。

对此,商业银行
需要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对人口老龄化及其引发的各类风险的研究预测,分析老年人口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为老年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尽量保障其可以享受生活、安度晚年,降低老年人口的长寿风险,并以此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如商业银行可结合老年人口的风险偏好,开发收益相对稳定的理财产品。

在存贷款利差缩小和贷款需求减少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服务性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

第三,合理调配贷款的行业分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推进,从资源禀赋的角度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稳步减少,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优势将趋于弱化,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却尚未大规模发展起来。

商业银行在做好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信贷支持的同时,需要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规律,逐步加大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支持,减少信贷投放的行业性风险。

同时,商业银行也可加强对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积累行业的信贷支持,通过支持教育培训行业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抵充其数量的减少,通过信贷投放行业分布的优化逐步引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四,推行物理网点和电子渠道相结合的综合经营策略。

商业银行利用电子渠道发展网络金融服务是一大趋势。

然而,受知识结构、行为习惯和身体条件的限制,老年人口通过电子服务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存在诸多不便。

同时,老年人口对商业银行各项服务变化的接受相对缓慢,更多地需要通过面对面互动的方式获取金融服务,新型的服务项目更是如此,物理网点在服务老年人口中的作用仍不容忽视。

对此,商业银行需积极利用电子渠道开展金融服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覆盖的广度,增强服务便利性。

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物理网点在金融服务中便于开展互动交流的优势,赋予物理网点更多的内涵。

全面实行电子渠道和物理网点相结合的综合经营策略,使老年人口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有效分享实体经济发展成果。

第五,做好异业合作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新兴消费领域不断出现,不仅催生了以老龄产业为代表的行业发展,也将带动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单独由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显然无法满足其需求。

为此,商业银行在为老年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时要注意做好异业合作,以此扩大客户来源,减少信息不对称,分散服务老年人口的风险。

如在服务老年人口时,
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和养老服务机构,以及提供老龄旅游、老龄用品的机构等专业服务于老年人口的机构合作,与其合作研发服务老年人口的金融产品,或者通过便利的资金结算服务老年人口,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昉.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J].国际经济评论,2012,(1):82-95.
[2]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11):90-93.
[3]刘士杰,原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问题与政策[J].中州学刊,2011,(6):122-126.
[4]潘英丽.金融转型与整体金融改革[J].中国金融,2013,(6):39-41.
[5]西村清彦.人口老龄化、金融服务和监管[J].中国金融,2013,(2):23-24.
[6]谢平等.反思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
[7]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140-145.
[8]原新.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与问题[J].理论视野,2007,(9):14-16.
[9]原新.中国人口问题的承上与启下[J].探索与争鸣,2012,(5):51-55.
[10]钟南山.我国老年人市场年需求达1万亿元[EB/OL]. /c/2013-09-01/033028100325.shtml,2013-09-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