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因素对父母教育期望影响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父母期望指的是父母依据其自身经验为自己的孩子所做出的一系列计划,以期达成希望孩子到达的高度。 [1] 当下,根据期望的性质不同,又可以将期望分为对于教育学识方面、职业生涯方面、品德修养方面等等。但是整体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划分,即家长对儿童期望的价值观念和对自身期望的价值观念。对儿童期望得价值观念指的是在现实意义上孩子得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对自身期望的价值观念指的是包含短期对孩子设立的目标,例如完成某项工作,学会某项技能等等。同时也包含长期对于孩子未来人格的塑造以及职业的发展规划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期望并非能够通盘接受。值得注意的是,合理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孩起到鞭策作用,促进孩子的进步与发展;但是过度以及不合理的期望对孩子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压力和伤害,反而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关数据表明,现阶段整个社会对于教育意义重要性的认识都处在一个较高水平,学生的目标与父母的期待形成了高度统一。对于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追求的学生自身和父母期待自己孩子能够获得以上学历的人数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2] 宋保忠为了研究关于教育方面的具体情况,特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对孩子学历的期待要求较高。例如希望孩子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占到将近一半的人数;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在意的有2/3以上。 [3]
结合我国国情,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增多、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促使家长在不同时期对于子女的期待也在不断变化。对于该变化的产生原因,也有多种: (1) 希望子女顺利成才,成为社会栋梁。相比农村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期待更多的是希望其能光耀门楣,城市家长往往对培养孩子的自身能力上面颇为重视。 [4] (2)将教育孩子作为一项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该项心理的产生往往受到家长自身狭隘的思想限制,其将子女的教育单纯的作为一种责任,对于孩子成才与否持放任态度。甚至于部分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直接认定其继续学习没有出路迫使其放弃学业,这些都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3) 结合孩子的自身条件,对其进行正确的身心教育。持有这种心态的家长往往能够更为理性的制定与孩子自身能力相适应的计划,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更加重视。正确培养孩子的心理。[5]
黄淑惠学者在研究影响家长对孩子期待问题是,提出影响该期待的主要有以下因素:一、家庭环境。一线城市或者二三线城市、农村或者都市、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情况、父母整体的受教
育水平等等都是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待的重要因素。二、孩子自身状况。孩子的智力水平、性别性格等也会影响父母期待。 [6] 三、社会状况。社会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多样化。[7]
杨春华在研究父母期待问题时,从职业和学历两个方面切入,对父母期待与父母自身的经济实力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分析。她发现自身素质较高的父母往往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求也会更为严格,而自身学历较低的父母相对的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会偏低一些;关于职业方面的影响,往往相同职业的父母由于其接触的事物与环境较为类似,往往在不同家庭中其对孩子的教育期待却会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另外,由于地区的差异,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存在很大差异。[8]
根据调查显示,家庭经济水平的差异也会直接导致父母父母对于教育的看法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较为富裕的家庭,其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重视程度往往更高,学习教育只是诸多教育中的一小部分;普通家庭是社会的绝大多数,其对待教育的态度往往是整个社会最为主流的态度。但是由于普通家庭中,其每个家庭对待教育的态度又直接受到父母自身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长对孩子在在教育上的要求往往更高,其也愿意花时间与经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下功夫;最后,条件较差的家庭中多数家长会认为自身目前的职业与地位就是受到自身教育劣势的影响,所以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学习好,就愿意适当的增加教育投入,反之,就不愿意对孩子增加教育投入。[9]
从实践上来看,此研究能为父母如何树立正确的期待提供相关理论支撑。根据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促使家长从更深的层面总结与反思其对孩子的具体期待,并且能够结合孩子的自身情况,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另外,针对现阶段,发生的很多孩子压力过大的现状,本文也将从家庭背景角度切入,去追究其问题的内在发生原因,进而给家长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以期促使其对自己的孩子形成一项合理的期望,帮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1.2名词解释
1.2.1家庭: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在婚姻以及血缘等关系之上,结合组成的社会群体。[10]
1.2.2家庭背景因素:主要指家庭成员的社会经济地位,即家长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包括父母的婚姻是否圆满、家庭的组成模式、家长的学历高低等[11]
1.2.3期望: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期望这一词下的定义就是:对未来的事物或者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12]
1.2.4教育期望: Spenner & Featherman立足于社会角度,将期望认为是一种为了获取一个普遍被人认可的地位
,而在该过程中不断进行任务的分化,最终达到目标的行为过程。 [13]
1.3本研究假设
(1)男孩和女孩的父母教育期望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父母教育期望不存在显著差异;
(2)父母的年龄对父母教育期望有显著影响,不同年龄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性差异;
(3)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父母教育期望有显著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性差异;
(4)家庭经济水平对父母教育期望有显著影响,不同经济水平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性差异;
(5)父母的职业状况对父母教育期望有显著影响,不同职业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性差异;
(6)家庭结构对父母的教育期望有显著影响,不同家庭结构中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性差异;
(7)独生与非独生家庭中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性差异。
2 文献综述
2.1教育期望的研究
2.1.1教育期望的界定
对于教育期望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从广义概念指的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份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来自社会的帮助、教育等,并且根据其自身发展的状况对其未来进行的一项合理预测。狭义的概念指的是,每一家庭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作出的计划安排,从而对其未来收益的一种期待。 [14]
对于教育期望的问题,国内外均有专门的理论研究。在国外,教育期望其内涵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aspiration,更多的是指向对于孩子的一种美好期待,其往往要求更高;二是expectation,是针对孩子的自身状况对其进行的合理的科学预测。 ( Vryonides & Gouvias, 2012)。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此种区分进行反驳,认为其不应当被如此区分,本质上是一致的 (Grosman, etal. 2011)。国内的研究中一般采取后一种理论,不对此进行专门区分。
2.1.2 教育期望对幼儿的影响
根据布劳和邓肯(Blau & Duncan, 1967)关于经典地位的研究理论成型之后,有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身评价。子女对其自身的要求往往会直接成为影响其未来地位与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 [18] 整体上来看,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期待越高,获得较为优异成绩的孩子的概率相对会更高。
父母对孩子做出的期望往往会外化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的重视,其会使家长将更多重心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期望值必须契合孩子自身条件,否则过高的期待将会导致孩子的压力过大,长期的挫败感会使孩子的身心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过低的期待又不能够完美的发挥出其本身的价值,反而会使孩子自身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长此以往也必然对孩子
不利。 [19] 高期待所带来的并不一定是高收益,这是家长需要注意的,孩子的心灵往往相比大人而言更加脆弱,一旦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孩子的崩溃也是迟早的事情;另一方面,为了控制对孩子的压力不能过大,而刻意的去降低对他的要求,会使孩子其原本的天赋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掘,长久来看对孩子的未来并不负责。 [20]
2.2 家庭背景因素的研究
2.2.1家庭背景因素的界定
家庭背景是一个集合了多种内在含义并且外延并不十分界定清晰的概念,它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家长的职位、家庭生活条件、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家庭出身也被认为是一项判断家庭背景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其组成部分又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价值观、文化内涵等也被包含在内。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家庭背景下一个清晰的概念似乎并不可能。(谢西金,杜屏,2009)
2.2.2 家庭背景因素的分类
理论上讲,家庭背景可以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两个角度去分析。精神方面即家人之间对互相的一种心理状态,整个家族一直都生活在一起,其对待生活的态度等各方面都会耳濡目染,具有高度相似性;家庭的文化可以在某些层面上理解为类似于“家风家德”等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所向下传递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对家族成员的影响能力是巨大的,很多时候,家中人员的性格、特点、成长、道德等观念的形成与改变都源自家族文化的影响。物质方面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经济基础条件不同的前提之下,所导致接触到的资源的不同,进而产生的行为与道德上的差异。 [21]
2.2.3 家庭背景因素对家庭或者幼儿的影响
幼儿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幼儿在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思想的之前,耳濡目染各种事物从而逐渐发展起适应社会的自己人格的过程。其影响因素涉猎广泛,与自身年龄与认知程度有关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家庭的影响。一般来说,白领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其对幼儿的发展问题更重视,其与孩子独处的时间往往会更久,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往往更有优势。 [22]
家庭背景亦包括家庭的环境、氛围。幼儿从出生开始,就是在家庭的怀抱中长大的,家庭的物质条件、家长自身的教养、家庭教育方式和成员间的关系等,都和孩子个性、品德都有紧密的联系,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效果。家庭关系的融洽对孩子亲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杜春霞的研究中发现,通过观察家庭的亲密度和矛盾性这两个因素,能够预知幼儿亲社会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亲社会行为越多的孩子
,他们生活的家庭氛围是非常融洽的,成员之间都非常的亲密有爱[23]
2.3 家庭背景因素对家长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
2.3.1相关的国外研究
不同的家庭背景会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同的结论已经得到了证实,虽然教育期望是一个心理学与社会学上的概念,但是深受背景的影响。罗森(CRothon)在此问题上提出,可以从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去观察教育期望。前者主要是从孩子自身的接受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评价分析,将重点放在其自身属性上面。而后者主要与父母的学历水平、家庭背景等因素有关。 [2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决定指标主要包含父母的职业,比如从事体力活动抑或是脑力活动等,收入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地位。只不过往往从事脑力工作的职业者收入也会相对高一些。与此同时,多名学者曾经将父母的学历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往往也与其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系。西维尔的“威斯康辛模型”的建立,被认为是最先对该问题进行的研究得到的成果,在该成果中就明显发现教育期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期望往往越高。 [25]
结合美国的一项研究调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居于影响力榜首,而家庭经济地位又是由父母职业和学历水平决定的,其三者之间呈现一种正向关系。[26]
也有学者将家庭社会成本纳入了影响因素之一。卞一(Byun)等人在一项研究中甚至发现其作用要大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特别是处于发展劣势的地区,期望值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与孩子进行学习上的沟通能够直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27]
2.3.2相关的国内研究
在我国由于对于该概念的认识较晚,因此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并不是很多。现有的关于该问题的国内研究成果主要有:杨春华针对两市不同年级的学生与家长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家长的学历水平越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往往越大;并且,家长的职业也对教育期望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了上述两个因素,还有研究表明地区差异也会造成教育期望的差异。(杨春华,2006)。
杨习超、姚远、张顺主要从家庭文化资本角度进行切入。由于代代相传的教育方式非常普遍并且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形成适当的教育期待作用也不容忽视。 [28] 胡咏梅、杨素红在其研究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家长对孩子期待较高的,孩子对于上大学的愿望往往也会更为强烈。安雪慧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家庭社会资本、文化资本都直接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影响方面包括孩子对学习的热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