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的培养和形态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线菌的培养和形态观察

胡雪芳 201300261033

【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放线菌培养基的特点和培养方法。

2.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3.掌握弗氏、白色或者青色链霉菌的形态特征。

4.掌握放线菌菌落形态特征。

【实验原理】

1.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

高氏I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因此,在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二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要补加微量元素,如高氏I号培养基中的FeSO4·7H2O的量只有0.001%,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需预先配成高浓度的FeSO4·7H2O贮备液,然后再按需加入一定量到培养基中。可溶性淀粉的配制方法。

2.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简称“基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有

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

气丝。有的放线菌只产生

基丝而无气丝。孢子丝的

形态特征是放线菌的重要

鉴定指标。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

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

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孢

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

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

图1. 孢子丝的形态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的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保持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

3.插片法/印片法观察放线菌

插片法:将放线菌划线接种在高氏I号培养基琼脂平板上,扦插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利于保持放线菌生长员态,观察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印片法:取干净载玻片或者盖玻片在均苔表面轻压,使孢子丝和气

生菌丝以原始形态粘附在上面,主要观察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特征。【实验材料】

1.菌株及其培养条件

表1. 菌株。

2.染色液和试剂

0.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

3.其他

普通光学显微镜、吸水纸、擦镜纸、滤纸、载玻片、酒精灯、接种环、记号笔、镊子等。

【实验步骤】

1.放线菌培养

(1)倒平板:取融化并冷却至约55℃的高氏I号培养基倒平板,凝固待用。

(2)接种:无菌操作,用接种环挑取菌种斜面培养物在琼脂板上密集划线接种。

(3)插片:以无菌操作用镊子将灭菌的盖玻片以大约45°倾斜角扦插到琼脂内,扦片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定。

(4)培养:将划线平板和插片平板倒置,28℃培养,培养时间根据观察的目的而定,通常3~5天。

图2. 划线平板和划线扦插平板

2.放线菌制片

插片法:

(1)将放线菌划线接种在高氏I号培养基琼脂平板上,扦插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

(2)用镊子小心拔出盖玻片,擦去背面培养物,然后将有菌的一面朝上放在盖玻片即可。

(3)观察时直接镜检,宜用略暗光线,先用低倍镜找到适当视野,再换高倍镜观察。

(4)如果用0.1%美蓝对培养后的盖玻片进行染色后观察,效果会更好。

印片法:

方法一:

(1)解剖刀划出一块培养物,菌面朝上置于载玻片上。

(2)取干净载玻片或者盖玻片在菌苔表面轻压,使孢子丝和气生菌丝以原始形态印于其上。

(3)印迹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进行固定。

(4)石碳酸复红或者美蓝染色1~2分钟,水洗晾干。

(5)用油镜观察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特征。

方法二:

取一干净盖玻片,用镊子轻放于菌落上轻轻按压一下,再用镊子取出盖片,有样品面朝上(或者朝下),直接显微镜下观察。尽量不染色,依赖着显微镜的光圈大小,调节视野明暗,呈现典型结构。【实验结果】

印片法结果不清晰,插片法结果较好。

1.弗氏链霉菌

a

b c

图3. 弗氏链霉菌(a-10*40倍,b,c-10*100倍,油镜)

培养基中弗氏链霉菌为圆形,呈暗黄色,表面略凸,弗氏链霉菌基内菌丝略短,较密,多分枝,气生菌丝呈厚絮状,孢子丝是直条状。

2.白色链霉菌

白色链霉菌观察结果如下:

a

b c

图4. 白色链霉菌(a-10*40倍,b,c-10*100倍,油镜)

白色链霉菌在培养基上是铅白色,白色链霉菌基内菌丝无色,气生菌丝呈絮状,白色链霉菌孢子丝是紧密或松散螺旋形,含10-50个孢子。孢子球形至卵圆形,表面光滑。

3.青色链霉菌

a

图5. 青色链霉菌(a-10*40倍,b ,c-10*100倍,油镜) 青色链霉菌基内菌丝较长,疏松且多分枝,,气生菌丝呈毛状,孢子丝是紧密或螺旋形。

【分析与讨论 】

注意事项:

1. 倒平板时要厚一些,接种时划线要密。

2. 插片时要有一定角度并与划线垂直。

3. 观察时,宜用略暗光线,先用低倍镜找到适当视野,再更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

4. 如果用0.1%美蓝对培养后的盖玻片进行染色观察,效果会更好。 分析讨论:

1. 镜检时,如何区分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孢子丝形态各异,末端有孢子脱落。

b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