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语法参考书目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课主要参考书目一、重要参考书现代汉语方言(詹伯慧)湖北教育出版社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语文出版社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苏培成)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汇(符淮清)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语法答问,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语法丛稿,朱德熙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现代汉语虚词散论,陆俭明、马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汉语语法研究,张斌、胡裕树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汉语语法三百问,邢福义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现代汉语句法论,陆俭明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汉语语法专题研究,高更生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高更生、王红旗等著,语文出版社,1996年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涤华、胡裕树、张斌、林祥楣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语法学词典,王维贤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刘月华等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陈昌来,书海出版社,2002年二、一般参考书汉语语法问题试说,高更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长句分析(修订版)高更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汉语语法研究,高更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汉语语法专题与研究,李志霄著,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年汉语如是观,史有为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词·词组·句子,张静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汉语比较变换语法,李临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现代汉语句型,李临定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汉语的句子类型,范晓主编,书海出版社,1998年描写语法学初探,徐思益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张伯江、方梅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语法和语法体系,胡明扬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语法论稿,方光焘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汉语语法纲要,王了一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1946年开明书店初版)汉语语法理论研究杨成凯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汉语语法学,张斌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汉语语法学史稿,邵敬敏著,页数:360,1990年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语法问题思索集,邢福义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汉语语法学,邢福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汉语如是观,史有为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萧国政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词汇语法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郑定欧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袁晖、戴耀晶编,语文出版社1998年三国平面的语法观,范晓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文法简论,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武柏索等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当代中国语法学,申小龙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沈阳主编,语文出版社,2000年1月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沈阳、郑定欧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沈阳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吴竞存、侯学超,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6月描写语法学,徐思益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语病汇析,郑文贞、余纲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动词和动词性结构,马庆株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语素,徐枢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单句复句划界研究,陈信春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汉语复句研究,邢福义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现代汉语复句研究,赵恩芳、唐雪凝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现代汉语复句句式研究,徐阳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下列10种语法著作,都是解放前出版的1982-1985年间商务印书馆作为“汉语语法丛书”重印①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98~1900年②国文法草创,陈承泽著,商务印书馆,1922年③国文法之研究,金兆梓著,商务印书馆,1922年④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著,商务印书馆,1924年⑤高等国文法,杨树达著,商务印书馆,1930年⑥中国方法革新论丛,陈望道编,重庆文聿出版社,1943年⑦中国文法论,何容著,商务印书馆,1942年⑧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42年⑨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43年(上册1943下册1944)⑩汉语语法论,高名凯著,开明书店,1948年下列几种语法著作,在20世纪50年代影响较大语法修辞讲话,吕叔湘、朱德熙著,1951年6~12月在《人民日报》上连载,1952年北京开明书店初版,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第2版语法学习,吕叔湘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汉语语法常识,张志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著,科学出版社,1955年现代汉语语法探索,胡附、文炼著,东方出版社,1955年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商务印书馆,1961年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5月汉语的词类问题(一),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中华书局,1955年汉语的词类问题(二),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中华书局,1956年汉语的主宾语问题,吕冀平等著,中华书局,1956年主要期刊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国外语言学)方言语言文字应用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研究语文建设主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1998)商务印书馆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刘洁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语言文字规范手册(1997年重排本)语文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关于汉语方言的论著

关于汉语方言的论著

关于汉语方言的论著
《中国方言概论》- 作者:刘月华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主要方言,包括方言的分类、历史演变、语音、语法等方面,是一部较为全面深入的方言学著作。

《中国方言音韵学》- 作者:张义达
该书从音韵学的角度出发,详细探讨了中国各大方言的音韵现象,分析了方言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为方言音韵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方言地图集》- 主编:张义达
这本地图集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方言分布情况,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方言的地理分布特点,对方言地理学有着重要贡献。

《中国方言的语法研究》- 作者:陈有进
该书通过深入研究各个方言的语法结构,对方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详尽剖析,为理解和比较中国方言的语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支持。

《中国语言学通论》- 作者:杨焕明
这本书虽然不仅仅聚焦于方言,但其中涉及到了对汉语方言的一
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理解汉语方言学有一定的帮助。

这些著作都为了解汉语方言提供了深入而系统的学术资料,涵盖了方言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历史、音韵学、地理分布等。

《西充方言语法研究》出版

《西充方言语法研究》出版

《 充方言语法研 究》出版 西
西南大学王春玲著 《 西充方言语法研究》于 2 1 年 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是 《 0 1 西南大学博雅论丛》 之一种。本书对作者母语四川西充方言的语法进行了研究。全书共 6章。第一章 “ 绪论” ,分节对西充方言 的归属、西充方言语法研究现状等进行了概述。第二章 “ 词缀 ” ,分节对西充方言后缀 “ 家”“ 些”“ ”及 头 “ 儿尾 与儿化 ”“ 子尾 ”进行 了描 写分析 。第三章 “ 重叠 ” ,分节对西 充方言 的名 、量 、数 、动 、形、叹、拟 声 、副等 词类 的重 叠进 行 了描写 分析 。第 四章 和第五章分别 为 “ 虚词 ( ) 虚词 ( ),分节 对本方言 的 上 ”“ 下 ” 助词、连词 、副词、介词进行了描写分析。第六章 “ 句式及结构” ,分节对西充方言的处置、被动、使役、 比较、选择等句式及述补、“ V人”等结构进行 了描写分析。 《 充方 言语法 研 究》定价 4 元 。 西 5 ( 本刊讯 )
2 0 ( ). 06 2
肆 结语 41英 山方 言 表现 事物 程度 的表达 手 法灵 活 多 . 样 ,重 叠 的形式丰 富复杂 ,“ x得 儿 x”即为其 一 。 “ 得 儿 x”从表 达 的程 度量 级上看 ,是 生动夸 张 x 的最 高级形 式 ;从 语义上 看 ,重在对 事物状 态作 出 评判 ,主观 感情 色彩较 浓 ,口语化 强 ,富有 韵律感 。 42 “ 得儿 x”是英 山方言形 容词 生动形式 . x 中 的一种 ,无论 是从构 成形式 、语 义特征 、程度量
[] 4 汪国胜 ,苏俊波. 05年 的汉语方 言研究 [] 汉语 学报 , 20 J.
2 0 ( ). 06 4
() 8 屋的搬得个窒 =窒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未必连根纱也有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

当地流行的民间故事
日常会话材料
山歌、谚语、谜语
广泛收集自然语料
要注意记音的准确性
01
有些单字音与双字音不同
02
词性不同读音不同
03
广州话 普通话
04
白白啲 略白
05
白白 很白
06
长长啲 略长
07
长长 很长
08
我要吃炒饭;我要去炒饭。(吴语)
你去学校唔去?(你去不去学校)
佢睇电影唔睇?(你看不看电影)
闽南话:
汝有读册无?(你有没有读书)
你爱去阿唔?(你要去吗)
汝有看戏无?(你看戏吗)
你去看电影无?(你去看电影吗)
疑问句
语法调查表格的类型主要有:概略调查、全面调查、专题调查三种。
01
概略调查:用较短的时间进行概括性的调查,可以了解方言里最常见、最有方言特色的语法特点。
思考:你所熟悉的方言与普通话语序差异大吗?
1
2
语序不同
01
谓语动词的位置
02
闽南话用“来去”代替“去”,如:
03
我来去睇戏。(我去看戏)
04
来去!来去食饭!(去!去吃饭!)
05
梅县话“去……来”,相当于普通话的“到……去”
06
你去哪儿来?(你到哪儿去)
07
啀去广州来。(我到广州去)
语序的不同1
双宾语的位置:
05
把字句
06
被字句
要注意随时发现问题
注意一些语法现象的发展变化
04
注意两种说法同时并存
03
注意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不同说法
02
首先是核对所记录的语言现象是否符合语言实际,有没有不够翔实以至错误之处。

【精品】语言学方言学专著论文索引

【精品】语言学方言学专著论文索引

【关键字】精品语言学、方言学专著、论文索引1.胡双宝.文水话的量词、代词和名词.语文研究,1983,2.宋玉柱.河北昌黎方言双音形容词的重叠方式.中国语文,1986,3.宋秀令.汾阳方言的“圪” .山西方言研究,1989,4.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语言学论文选,1991,5.邓少君.广州方言常见的语气词.方言,1991,6.胡双宝.文水话的自感动词结构“V+人” .中国语文,1984,7.史冠新.山东临淄话单音形容词的重叠用法.中国语文,1986,8.王继同.“一+动量词”的重叠式.中国语文,1991,9.龚千炎.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中国语文,1991,10.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方言,1992,11.贺巍.获嘉方言的疑问句——兼论反复问句两种句型的关系.中国语文,1991,12.钱曾怡罗福腾曹志耘.山东诸城方言的语法特点 .中国语文,1992,13.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14.侯精一.长治方言志.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15.贺巍.获嘉方言的语法特点.方言,1990,16.胡双宝.文水话的量词、代词和名词.语文研究,1983, 117.胡双宝.文水话的自感动词结构“V+人” .中国语文,1984, 418.侯精一.长治方言志.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19.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20.史冠新.山东临淄话单音形容词的重叠用法.中国语文,1986, 221.宋玉柱.河北昌黎方言双音形容词的重叠方式.中国语文,1986, 322.宋秀令.汾阳方言的“圪” .山西方言研究,1989, 123.贺巍.获嘉方言的语法特点.方言,1990, 224.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语言学论文选,1991,25.邓少君.广州方言常见的语气词.方言,1991, 226.王继同.“一+动量词”的重叠式.中国语文,1991, 227.龚千炎.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中国语文,1991, 428.贺巍.获嘉方言的疑问句——兼论反复问句两种句型的关系.中国语文,1991, 529.钱曾怡罗福腾曹志耘.山东诸城方言的语法特点 .中国语文,1992, 130.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方言,1992, 231.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32.何伟棠.增城方言的语法特点.方言,1993, 233.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的语缀.方言,1993, 334.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35.杨绍林.成都方言ABB式形容词的特点.方言,1995, 136.马重奇.漳州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 237.崔建新.可重叠为AABB式的形容词的范围.世界汉语教学,1995, 438.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的述补式.中国语文,1995, 639.李宇明.论汉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 140.方小燕.广州话里的疑问语气词.方言,1996, 141.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42.徐烈炯邵敬敏.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1997, 243.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 .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44.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5.陈泽平.福州话的否定词与反复疑问句.方言,1998, 146.李宇明.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中国语文,1998, 247.游汝杰.游汝杰自选集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9.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50.王力.汉语语法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1.何伟棠.增城方言的语法特点.方言,1993,52.马重奇.漳州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53.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54.李宇明.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中国语文,1998,55.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56.朱德熙.语法讲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7.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8.崔希亮.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59.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0.徐慧.益阳方言语法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61.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62.崔建新.可重叠为AABB式的形容词的范围.世界汉语教学,1995,63.李宇明.论汉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64.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 .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65.陈泽平.福州话的否定词与反复疑问句.方言,1998,66.游汝杰.游汝杰自选集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的语缀.方言,1993,68.杨绍林.成都方言ABB式形容词的特点.方言,1995,69.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的述补式.中国语文,1995,70.徐烈炯邵敬敏.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1997,71.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3.方小燕.广州话里的疑问语气词.方言,1996,74.王力.汉语语法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5.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76.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括.语言学习,2001,77.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世界汉语教学,2002,78.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概要.方言,2002,79.孙玉卿.大同方言的词缀“忽” .方言,2002,80.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81.戴昭铭.浙江天台方言的代词.方言,2003,82.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语言研究,2004,83.白云.晋语“圪”字研究.语文研究,2005,84.周一民.现代北京话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5.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2002,86.罗自群.襄樊方言的重叠式.方言,2001,87.崔容.太原方言的语气词.语文研究,2002,8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9.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0.李蓝.湖南城步青衣苗话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民族语文,1996, 691.朱德熙.语法讲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2.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3.崔希亮.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19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5.徐慧.益阳方言语法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96.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括.语言学习,2001, 197.周一民.现代北京话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8.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2002,99.罗自群.襄樊方言的重叠式.方言,2001, 1100.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世界汉语教学,2002, 3 101.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概要.方言,2002, 3102.孙玉卿.大同方言的词缀“忽” .方言,2002, 4103.崔容.太原方言的语气词.语文研究,2002, 4104.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10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6.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7.戴昭铭.浙江天台方言的代词.方言,2003, 4108.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语言研究,2004, 1109.白云.晋语“圪”字研究 .语文研究,2005, 1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方言学与音韵学论著目(供研究生参考)

方言学与音韵学论著目(供研究生参考)

方言学一、古代方言1.方言西汉杨雄著,晋郭璞注。

四部丛刊影印本。

《方言》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原本15卷,今存13卷。

杨雄以周秦残存的方言材料为基础亲自向从全国各地来京的人士调查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用了27年时间,到他70岁(公元17年)才完成这一工作。

《方言》体例仿《尔雅》,类集古今各地同义词语,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并于每组词语后说明其通行区域。

书中所收词语,还掺杂少许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

参看《中国语文》1956年第5期周因梦《扬雄和他的<方言>》。

2.方言疏证清戴震著。

《四库全书》本,《戴氏遗书》本。

3.方言笺疏清钱绎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红蝠山房刊本影印本,1984年5月出版,末有《宋本方言校勘记》。

中华书局1991年11月出版李发舜、黄建中点校本,未附罗佑保《方言笺疏索引》。

4.方言音释丁惟汾著。

齐鲁书社1985年1月初版。

5.方言校笺及通检周祖谟校笺,吴晓铃通检。

科学出版社1956年9月初版。

6.杨雄方言研究刘君惠、李怒豪、杨纲、华学诚著。

巴蜀书社1992年10月初版。

7.续方言新校补、方言别录、蜀方言清张慎仪著。

张永言点校。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书首有张永言《点校前言》,对三书内容作了介绍与评论。

《续方言新校补》是杭世骏《续方言》、程际盛《续方言补正》的订补本,汇集了见于六朝以前古籍的方言俗语和方言资料,这较前二书详审。

《方言别录》原名《唐宋元明方言国朝方言》,实际是前书的续编或补编,取材范围广泛。

《蜀方言》原名《今蜀俚语类录》,主要收录见于记载当代仍然行用的四川方言词语,一一考其本字,徵引广博。

8.唐五代西北方音罗常培著。

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院1933年印。

9.蜀语校注清李实原著。

黄仁寿、刘家和校注。

巴蜀书社1990年6月初版。

10.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董遵章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初版。

语法音韵须读书目

语法音韵须读书目

语法必读: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影印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首选)选读:楚永安《文言複式虛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

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修訂本),語文出版社,1997年。

何樂士等《古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出版社,1985年。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

呂叔湘《文言虛字》,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呂叔湘、王海棻編《〈馬氏文通〉讀本》(第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馬漢麟《古漢語語法提要》,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宋紹年《〈馬氏文通〉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良明《中國古代語法學探究》(第2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中華書局,1981年。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語文出版社,1992年。

(首选)楊樹達《詞詮》,中華書局,1978年。

俞敏、谢纪锋《虚词诂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中華書局,1997年。

音韵必读: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中華書局,1980年。

选读: (宋)陈彭年《广韵》,中国书店,1982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中華書局,2001年。

高本漢(瑞典)《中國音韻學研究》,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

胡安顺《汉语音韵学通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榮《切韻音系》,科學出版社,1956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1980年。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中華書局,1983年。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中華書局,1980年。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力《漢語音韻學》,中華書局,1982年。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基本参考书目
(带“?”必读)
一、现代汉语语法(含现代汉语教材中的语法部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7)《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主编(2007)《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
●卢福波(2011)《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修订版),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杨玉玲(2011)国际汉语教师语法教学手册,高教出版社。

杨德峰(2009)《对外汉语教学核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施春宏编著(2009)《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德金(2002)《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参考语法
●陆庆和(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施春宏编著(2010)《国际汉语教学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房玉清(1992)《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李德津、程美珍(1988)《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刘月华、潘文娱、胡韡(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偏误
●周小兵(2007)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京:北京语
言大学出版社。

肖奚强(2009)外国学生汉语句式学习难度及分级排序研究,高教出版社。

彭小川(200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商务印书馆。

汉语方言语法二 方言语料及用字

汉语方言语法二 方言语料及用字

活鬼道:“那里有这话?神道岂是替人养儿子的?” 雌鬼道:“莫道无神却有神。既有这个老法则,我们 去试试也不落脱啥官衔。倘得一男半女,也不枉为鬼 一世。”活鬼道:“试试诚然不妨。但到那里去求 好?”形容鬼道:“我闻得孟婆庄那里有座五脏庙, 庙里有个天尊,极是有灵有圣。姐夫要求,须到那里 才是。”活鬼道:“这里到孟婆庄,路程遥远的,那 里便当?”形容鬼道:“路程虽远,都是水路。坐在 船里,与游春白相一般,有甚不便当?”
《缀白裘》——钱德苍
《缀白裘》,是清代刊印的戏曲 剧本选集,收录当时剧场经常演 出的昆曲和花部乱弹的零折戏。 书名《缀白裘》是“取百狐之腋, 聚而成裘”之意。全书12编 (集)48集,由钱德苍根据玩 花主人的旧编本增删改订,陆续 编成,并由他在苏州开设的宝仁 堂刊行。《缀白裘》(新集)发 行后,深受读者欢迎,各地书坊 不断翻印。
四层是此书把世间一切事事物物,全部看得米小米小;凭你 是天皇老子乌龟虱,作者只一例的看做了什么都不值的鬼东 西。这样的态度,是吴老丈直到“此刻现在”还奉行不背的。 综观全书,无一句不是荒荒唐唐乱说鬼,却又无一句不是痛 痛切切说人情世故。这种作品,可以比做图画中的 caricature;它尽管是把某一个人的眼耳鼻舌,四肢百体 的分寸比例全部变换了、将人形变做了鬼形,看的人仍可以 一望而知:这是谁,这是某,断断不会弄错。
缀白裘·金锁记·思飯
(付破衣上)
【雙勸酒】天不湊人,失時落運。積年欠銀,挪移誰 信?又沒處捱身紮囤。〔好窮吓!〕窮得我進退無門!
我張驢兒只為嫖賭無閑暇,家事光光乍;帽兒沒了邊, 褲兒沒了衩。老娘餓不慣,瘦得牙齒[齒巴]。卽日到街 坊,娘兒同叫化。(丑內叫介)大個,拉厾囉裏?我 要飯吃吓。(付)咳!亦厾叫哉。人家有子個樣娘, 做兒子個就該窮起哉。(丑破衣搖頭扶杖上)

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概况及方言调查
教材及参考书目
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2版) 语文出版社 2001 丁声树 李荣 汉语音韵讲义 《方言》1981 丁声树 方言词汇调查手册 《方言》198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商务印书馆 李荣等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 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 1990
中古音系——声母
三十六字母; 四十字母; 声母的系组; 声母的清浊; 洪细与尖团
聲母表
發音部位 新稱 舊稱 雙唇 唇音 重唇 舌頭 舌尖 半舌 舌音 舌尖後 舌上 發音方法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全清 幫p 滂p 並b 明m 端t 透t 定d 泥n 來l 徹 知 澄 孃 舌尖 齒頭 精ts 清ts從dz 心s 舌尖後 莊t 初t崇d 生 半齒 正齒 昌 章t 船d 書 t 舌面 日 全濁
1955年汉语方言普查 1960年《昌黎方言志》
现代方言研究


当代方言研究


文革后
《方言》创刊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成立
四 方言研究方法
调查 描写 比较
五 方言学
方言学:以方言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 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社会语言学的 主要方面。


历史方言学 描写方言学 方言地理学 普通方言学 汉语方言学等

广州等地元音分长短。 广西玉林有声母ɬ ,并有10个声调。
思考
粤语的特点是什么? 粤语哪些地方有古汉语、少数民族语和 英语的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硕士研究生汉语方言学书目

硕士研究生汉语方言学书目

硕士研究生汉语方言学书目硕士研究生汉语方言学书目A类:方言研究概论丁声树、李荣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版社赵元任论音位标音的多能性《赵元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詹伯慧等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商务印书馆周祖谟《方言》校笺中华书局李荣语文论衡商务印书馆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历史层次语文出版社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北大出版社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大出版社罗杰瑞汉语概说语文出版社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徐通锵20世纪中国语言学北大出版社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B类:方言专题研究聂建明、李琦汉语方言研究文献目录社科文献出版社语言所昌黎方言志钱曾怡主编山东省方言研究齐鲁书社罗常培厦门音系山东教育出版社(罗常培文集一)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语文出版社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商务印书馆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志丛书语文出版社鲍厚星主编湖南方言研究丛书(之一)湖南教育出版社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邢向东、张永胜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李新魁等广州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研究刘勋宁(晋语、官话)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朱德熙有关汉语方言语法的论文(朱德熙文集二、三)山东教育出版社莫超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方言学论文李荣、侯精一、张振兴、詹伯慧、贺巍、丁邦新、梅祖麟、钱曾怡、曹志耘、刘丹青、项梦冰、沈明、赵日新、邢向东、莫超等。

C类:工具书周殿福国际音标自学手册商务印书馆语言所方言调查字表商务印书馆语言所方言词汇调查表《方言》1981,3期北大中文系汉语方音字汇语文出版社北大中文系汉语方言词汇语文出版社陈章太、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文出版社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语文出版社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商务印书馆D类:相关学科论著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教程商务印书馆王理嘉音系学教程北大出版社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胡安顺汉语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科出版社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大出版社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大出版社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汉语方言学教学大纲

汉语方言学教学大纲

汉语方言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意义“汉语方言学”是汉语言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一方面,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介绍汉语各大方言的特点及其历史来源背景;另一方面,从一般理论学习和实际动手实践方面,指导学生通过具体语言进行方言调查训练。

通过教学,对于学生了解方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汉语方言的特点和方言分区的原则,培养学生进行方言调查的技能和技巧,具备初步的从事方言工作的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方言研究与方言调查的意义,了解汉语方言调查的历史,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方言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要求学生在学习方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地掌握国际音标的发音,能独立地进行方言调查实践。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方言和方言学2.方言的形成、发展及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3.汉语语音的基本常识4.国际音标的发音5.汉语方言的调查(二)难点1.国际音标的发音2.汉语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实际调查,如调查步骤、调查时应注意的问题和调查后资料的核对和整理、资料的分析研究等。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共36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内容]第一节方言和方言学一、方言二、方言和普通话三、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四、方言学五、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第二节汉语方言学一、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概述二、汉语方言的意义和作用[知识点和教学要求]1.方言和方言学,要求学生掌握定义。

2.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学生掌握方言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过程3.方言和普通话的异同,通过已经掌握的普通话的知识加深对方言的深入了解第二章语音基础知识(16学时)[内容]第一节发音器官一、肺二、喉头和声带三、口腔和鼻腔第二节国际音标发音训练一、什么是国际音标二、国际音标的优点第三节元音一、舌面元音二、舌尖元音三、卷舌元音四、鼻化元音五、单元音与复合元音第四节辅音一、音的发音部位二、辅音的发音方法第五节声调一、声调二、辨调法三、声调基本类型的发音四、标调法第六节汉语音韵常识一、中古音的声母二、中古音的韵母三、古今声调的演变情况[知识点与教学要求]:1.发音器官和国际音标,要求学生掌握发音器官的种类和国际音标的具体发音方法,学会标准发音。

1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参考书目

1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参考数目
●马建忠:《马氏文通》,见《汉语语法丛书》,商务印书馆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见《汉语语法丛书》,商务印书馆
●何容:《中国文法论》,见《汉语语法丛书》,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见《汉语法丛书》,商务印书馆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见《汉语法丛书》,商务印书馆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见《汉语法丛书》,商务印书馆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1999年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1997(又收入《朱德
熙文集》)
●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
●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范晓等:《语法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2002年
●邢福义:《邢福义学术论著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年
●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有关南充方言的书

有关南充方言的书

有关南充方言的书引言南充是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的一个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作为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地方,南充拥有独特的方言系统。

本书将介绍南充方言的起源、特点以及相关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第一章:南充方言简介1.1 起源与发展南充方言是四川话的一个分支,形成于古代巴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差异,南充方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和词汇特点。

1.2 区域分布南充方言主要分布在南充市及周边地区,包括阆中、营山、蓬安等县市。

由于交通和人口流动的影响,部分南充方言也可以在四川其他地区听到。

第二章:南充方言音韵系统2.1 声母南充方言声母与普通话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b”、“d”、“g”等声母在南充方言中有时会发音为“p”、“t”、“k”。

2.2 韵母南充方言的韵母系统相对较为简单,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韵母。

例如,“-ou”、“-ei”等。

2.3 声调南充方言的声调系统与普通话相比较为复杂,有四个声调。

声调在南充方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改变词义。

第三章:南充方言词汇特点3.1 借词与新词由于南充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南充方言受到了周边地区的影响,吸收了一些外来词汇。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词也在不断涌现。

3.2 方言词语本章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南充方言词语,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解释。

例如,“搓衣板”(普通话:洗衣板)、“摇把子”(普通话:摇杆)等。

第四章:南充方言语法规则4.1 句子结构南充方言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直接,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句子结构,例如“把……给……”等。

4.2 语法特点本章将介绍南充方言中一些常见的语法特点,如“把字句”的使用、动词时态的表达等。

第五章:南充方言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保护5.1 方言地位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南充方言在日常交流中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然而,在特定场合和群体中,南充方言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5.2 方言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南充方言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和学者积极进行方言保护与传承工作。

《方言》1979.1—2003.3篇目索引

《方言》1979.1—2003.3篇目索引

《方言》1979.1—2003.3篇目索引本《索引》里有重出篇目,这些文章的作者均是两人以上,为了便于从作者角度查找,每位作者都单独出一次。

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叶祥苓苏州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陈承融平阳方言记略1979.1陈汉清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1979.1朱建颂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1979.1本刊使用的音标1979.1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1979.2范继淹重庆方言“下”字的分化1979.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贺巍获嘉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上)1979.2方言工作者调查表1979.1稿约1979.2廖綸璣《拍掌知音》影印本1979.2黄典诚《拍掌知音》说明1979.2施文涛宁波方言本字考1979.3白宛如北京方言本字考1979.3罗杰瑞闽语里的“治”字1979.3第一届吴语研究联络会议1979.3司马侃欧美之吴语研究1979.3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1979.3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子尾1979.3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儿尾1979.3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下)1979.3关于英文稿1979.3稿约1979.3张盛裕潮阳方言的文白异读1979.4罗杰瑞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1979.4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声调及其演变1979.4张惠英崇明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4朱德熙篙屈栾解1979.4张家茂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叶祥苓再论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编者按1979.4杨乾明评《汉语方言词汇》温州部分1979.4国际音标(修改至1979年)1979.4侯精一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1980.1张惠英崇明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0.1游顺钊香港粤语的语助词1980.1贺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1980.1熊正辉南昌方言里的难字1980.1朱建颂武汉方言单音词汇释(上) 1980.1稿约1980.1赵元任一套标调的字母1980.2国际音标(修改至1951年)1980.2吕叔湘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1980.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二)1980.2李荣吴语本字举例1980.2陈慧英广州方言熟语举例1980.2朱建颂武汉方言单音词汇释(下) 1980.2李申徐州方言词汇(上) 1980.2稿约1980.2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1980.3林茂灿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1980.3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1980.3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一)[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0.3 叶祥芩苏州方言中[ts ts‘s z]和[t§t§‘§½]的分合1980.3白宛如广州话本字考1980.3高葆泰兰州音系略说1980.3李申徐州方言词汇(下) 1980.3《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第一篇至第九篇总目录1980.3稿约1980.3吕叔湘丹阳方言的指代词1980.4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一)1980.4傅佐之温州方言端透定三母语的腭化现象1980.4黄敬旺温州方言端透定三母的腭化现象1980.4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二)[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0.4 张成材西宁方言记略1980.4谢自立苏州方言的五个合音字1980.4高玉振深县方言本字考1980.4黄典诚闽语人字的本字1980.4朱文献江苏海门话的“交关”1980.4田懋勤四川话的“安逸”1980.4梁洁英广州话的“亲”字1980.4方言编辑部《方言》两年1981.1贺巍济源方言记略1981.1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1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二)1981.1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三)[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1.1 梅祖麟明代宁波话的“来”字和现代汉语的“了”字1981.1颜逸明平阳县和泰顺县方言情况1981.1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一)1981.1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一)1981.1白宛如广州方言的ABB式主谓结构1981.2厉兵长海方言的儿化与子尾1981.2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2汪平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2沈同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二)1981.2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二)1981.2语言所方言组方言调查词汇表1981.3甄尚灵遂宁方言里的“有”和“没有”1981.3陈蒲清益阳方言的边音声母1981.3梅祖麟古代楚方言中“夕()”字的词义和语源1981.3 张家茂《三言》中苏州方言词语汇释1981.3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三)1981.3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三)1981.3丁声树撰文汉语音韵讲义1981.4李荣制表汉语音韵讲义1981.4沈同上海话老派新派的差别1981.4罗福腾牟平方言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1981.4小川环树苏州方言的指示代词1981.4李熙泰厦门方言的一种构词法1981.4温端政太原方言词汇1981.4稿约1981.4李荣汉语方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1982.1汉语方言学会章程1982.1汉语方言学会成立大会1982.1侯精一平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1熊正辉南昌方言里语助词的读音1982.1白宛如广州方言连读音变举例1982.1李熙泰厦门方言的“熊”字1982.1贺巍获嘉方言韵母的分类1982.1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切脚词”1982.1叶国泉信宜方言的变音1982.1唐志东信宜方言的变音1982.1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一)1982.1 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一)1982.1方言编辑部赵元任1982.2侯精一平遥方言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2沈同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二)1982.2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二)1982.2杨焕典桂林方言词汇1982.2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二)1982.2李荣论北京话“荣”字的音1982.3熊正辉南昌方言里曾摄三等读如一等的字1982.3易家乐论潮州方言古去声浊声母字今调类的分化1982.3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1982.3张盛裕潮阳方言的声象字重叠式1982.3叶祥芩苏州方言形容词的“级”1982.3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形容词的子尾1982.3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三)1982.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同音字汇1982.3涂光禄对《贵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一文的几点意见1982.3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三)1982.3李荣论“入”字的音1982.4谢自立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4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单字调1982.4平田昌司休宁音系简介1982.4岩田礼连云港市方言的连读变调1982.4郝凝安庆方言词汇1982.4熊正辉南昌方言词汇(一)1982.4李荣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1983.1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1983.1 叶祥芩吴江方言声调再调查1983.1甄尚灵四川方言代词初探1983.1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记略1983.1熊正辉南昌方言词汇(二)1983.1李荣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983.2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的声韵调1983.2王太庆铜陵方言记略1983.2李熙泰厦门方言阴平和阳平的变调1983.2易家乐南雄方言记略1983.2王玲玲《北京话单音词词汇》的补充1983.2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一)1983.2李荣《切韵》与方言1983.3梁玉璋福州方言连读音变与语义分别1983.3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3.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连读变调1983.3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罗杰瑞闽语里的古方言字1983.3汉语方言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1983.3颜森新干方言本字考1983.3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二)1983.3甄尚灵四川方言的鼻尾韵1983.4沈同祁门方言的人称代词1983.4陈昌仪都昌(土塘)方言的两个特点1983.4侯精一长治方言记略1983.4钱乃荣关于苏州方言连续变调的意见1983.4石汝杰关于苏州方言连续变调的意见1983.4汪平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调格式1983.4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三)1983.4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3.4颜逸明江苏境内吴语的北部边界1984.1鲍士杰浙江西北部的吴语边界1984.1许宝华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1游汝杰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1蔡勇飞吴语的边界和南北分区1984.1方松熹舟山群岛的方言1984.1叶祥芩关于苏州方言的调类1984.1张盛裕银川方言的声调1984.1甄尚灵遂宁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1984.1贺巍获嘉方言形容词的后置成分1984.1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自成音节的鼻音1984.1张惠英“何”与“何物”1984.1林茂灿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颜景助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孙国华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4.1 颜逸明南通金沙话的归类1984.2敖小平南通金沙话的归类1984.2叶祥芩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4.2钱兴奇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4.2蔡国璐丹阳方言的分区1984.2曹剑芬沙洲县的方言1984.2周维勋沙洲县的方言1984.2鲍士杰浙江东南沿海的吴语与闽语1984.2傅佐之平阳蛮话的性质1984.2郑张尚芳平阳蛮话的性质1984.2熊正辉怎样求出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1984.2傅国通武义方言的连读变调变调1984.2白宛如广州话元音变化举例1984.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训读字1984.2梁猷刚琼州方言的训读字1984.2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三)1984.2黄典诚闽语的特征1984.3张振兴福建省龙岩市境内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分界1984.3台湾省语言地图八幅1984.3张成材青海省汉语方言的分区1984.3俞敏哥儿、哥儿俩、哥儿们1984.3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考1984.3梁猷刚琼州方言的训读字(二)1984.3李申徐州方言词汇续稿1984.3叶祥芩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方言1984.4许宝华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汤珍珠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游汝杰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方松熹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傅国通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傅佐之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颜逸明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严振洲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钱文俊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翁寿元读《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4梁猷刚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1984.4梁猷刚海南岛琼文话与闽语的关系1984.4俞敏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影响1984.4贺巍洛阳方言记略1984.4陈洁雯上古音复声母:粤方言一个半音节的字所提供的佐证1984.4 张喆生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苏晓青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吕永卫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庆祝吕叔湘先生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六十年1985.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1985.1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1985.1陈宁萍宁波方言的变调现象1985.1李行德广州话元音的音值及长短对立1985.1郑张尚芳蒲城方言的南北分区1985.1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1985.1许宝华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汤珍珠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游汝杰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梁猷刚语言复杂的海南岛儋县那大镇1985.1张喆生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苏晓青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吕永卫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一)1985.2梁猷刚广东省北部汉语方言的分布1985.2鲍明炜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1985.2颜景常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1985.2贺巍河南省西南部方言的语音异同1985.2翁寿元无锡方言的归属1985.2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1985.2张盛裕敦煌音系记略1985.2白宛如南宁白话[Âai33]与广州话的比较1985.2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二)1985.3贺巍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1985.3张振兴闽语的分区(稿)1985.3杨焕典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梁振仕广西的汉语方言(稿) 1985.3李谱英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刘村汉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张洪年镇江方言的连续变调1985.3熊正辉南昌方言的文白读1985.3钱曾怡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曹志耘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罗福腾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黄雪贞福建永定(下洋)方言语音构造的特点1985.3 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李荣三个单字调的方言的调类1985.4钱曾怡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高文达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张志静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周振鹤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1985.4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1985.4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1985.4汉语方言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1985.4刘村汉广西蒙山语言图说1985.4闭克朝桂南平话的入声1985.4梁德曼四川省渡口市方言的现状和未来1985.4陈慧英广州话的“噉”[kŒm35]和“咁”[kŒm33] 1985.4 潘家戆山西闻喜方言古帮组声母字的读音1985.4郑戆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1985.4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傅国通吴语的分区(稿)1986.1蔡勇飞吴语的分区(稿)1986.1鲍士杰吴语的分区(稿)1986.1方松熹吴语的分区(稿)1986.1傅佐之吴语的分区(稿)1986.1郑张尚芳吴语的分区(稿)1986.1郑张尚芳皖南方言的分区(稿)1986.1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1孙维张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路野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李丽君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贺巍冀鲁豫三省毗连地区的方言分界1986.1董绍克山东阳谷梁山两县方言的归属1986.1卢今元吕四方言记略1986.1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一)1986.1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一)1986.1侯精一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温端政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田希诚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张盛裕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2 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2 李荣温岭话“鹹淡”倒过来听还是“鹹淡”1986.2 叶祥芩赣东北方言的特点1986.2陈淑静河北保定地区方言的语音特点1986.2黄雪贞成都市郊龙潭寺的客家话1986.2梁猷刚海南岛文昌方言音系1986.2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音系1986.2冯爱珍福建省顺昌(城关)方言的连读变调1986.2 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二)1986.2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二)1986.2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3周磊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3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1986.3郭正彦黑龙江方言分区略说1986.3崔荣昌四川省西南官话以外的汉语方言1986.3崔荣昌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1986.3李锡梅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1986.3刘光亚贵州省汉语方言的分区1986.3张振兴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1986.3梁猷刚广西钦州地区的语言分布1986.3李崇兴宜都话的两种状态形容词1986.3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三)1986.3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三)1986.3贺巍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钱曾怡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陈淑静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1986.4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1986.4鲍厚星湖南方言的分区1986.4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1986.4李大业兴和音系略说1986.4巢宗祺苏州方言中“勒笃”等的构成1986.4张宁昆明方言单音词汇释1986.4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四)1986.4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四)1986.4国际语音学会关于国际音标的说明1987.1俞敏北京话全浊平声送气解1987.1马希文北京方言里的“着”1987.1朱建颂武汉方言的重叠式1987.1汪平湖北省西南官话的重叠式1987.1张宁昆明方言的重叠式1987.1翟时雨陕西省南部地区方言的归属1987.1张振兴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闽语1987.1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的变调1987.1蔡权广西廉州方言音系1987.1周祖瑶广西容县方言的小称变量1987.1汪平苏州方言的特殊词汇1987.1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1987.2罗杰瑞邵武方言的归属1987.2梁德曼成都方言名词的重叠式1987.2刘自力仁寿方言名词的重叠式1987.2张惠泉贵阳方言动词和重叠式1987.2方松熹舟山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7.2张盛裕银川方言三字组的连调1987.2贺巍获嘉方言的轻声1987.2杨顺安五度字调模型在合成汉语语音中的应用1987.2 万幼斌鄂州方言词语举例1987.2《国际语音学会关于国际音标的说明》补正1987.2熊正辉广东方言的分区1987.3林焘北京官话区的划分1987.3钱曾怡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曹志耘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罗福腾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石明远山东省莒县方言音系1987.3周庆生郑州方言的声韵调1987.3李蓝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1987.3涂光禄贵阳方言的名词重叠式1987.3杨发兴湖北长阳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1987.3冯爱珍福建省顺昌县境内方言的分布1987.3锺隆林湖南省来阳方言记略1987.3周日健广东省惠阳客家话音系1987.3日本国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教授逝世1987.3张均如记南宁心圩平话1987.4李未广西灵川平话的特点1987.4黄雪贞惠州化的归属1987.4张振兴广东海康方言记略1987.4汉语方言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1987.4储诚志安徽岳西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李济源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谢伯端嘉禾土话“一二两”的读音及用法1987.4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1987.4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词汇(一)1987.4方言编辑部李方桂1988.1李荣渡江书十五音序1988.1平田昌司闽北方言“第九调”的性质1988.1鲍士杰浙江西北部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8.1刘俐李焉耆音系记略1988.1崔荣昌四川乐至县“靖州腔”音系1988.1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记略1988.1黎纬杰广州话量词举例1988.1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词汇(二)1988.1《中国语言地图集》出版1988.2梁敏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互相影响1988.2 张均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互相影响1988.2 朱建颂武汉方言的演变1988.2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归属1988.2陈淑静河北满城方言的特点1988.2吴英俊海南省儋州方言单字音表1988.2高福生安义方言同音字汇1988.2傅国通武义方言数词和量词的变调1988.2刘村汉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1988.2肖伟良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1988.2施其生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1988.2俞敏北京话本字劄记1988.2张华文《昆明方言单音词汇释》补正1988.2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音系1988.3汪平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1988.3俞光中嘉兴方言同音字汇1988.3甄尚灵《西蜀方言》与成都语音1988.3Peter Ladefoged 国际音标的修订1988.3李荣“捐”字的音1988.3颜景助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1988.3林茂灿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1988.3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1988.4俞敏北京话口语“看不见、找不着”一类词1988.4刘育林陕北方言略说1988.4张盛裕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汪平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沈同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冯爱珍福建省福清方言的语音系统1988.4郑戆德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1988.4俞光中嘉兴方言本字考1988.4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相当于北京话“的”字的语法成分1989.1 徐丹北京口语中非指人的“他(它)”1989.1郭建荣孝义方言降升调韵母中的间歇1989.1翟英谊山西娄烦方言同音字汇1989.1崔荣昌四川达县“长沙话”记略1989.1沈同祁门方言的语音特点1989.1张光宇海口方言的声母1989.1冯成豹海南省板桥话的语音特点1989.1张振兴闽语的分布和人口1989.1颜森黎川方言的仔尾和儿尾1989.1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续考1989.1周一民《北京方言词典》订正1989.1丁声树河南省遂平方言记略1989.2丁声树方言调查词汇手册1989.2李荣丁声树1989.2熊正辉跟丁声树先生在昌黎调查方言1989.2谢自立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刘丹青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石汝杰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汪平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张家茂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白宛如广州话中的省略性变音1989.2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1989.2赵日新安徽绩溪方言音系特点1989.2胡士云涟水方言同音字汇1989.2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本字考1989.2吴建生永济方言咸山两摄韵母的分化1989.2李改样水济方言咸山两摄韵母的分化1989.2方言1979——1988年英文总目录1989.2李荣中国的语言和方言1989.3海外华人人口资料三份1989.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一)1989.3 史瑞明杭州方言里儿尾的发音1989.3熊正辉南昌方言同音字汇1989.3鲍厚星湖南邵阳方言音系1989.3张成材商县方言两字组的连续变调1989.3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囝”字1989.3谢自立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刘丹青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石汝杰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汪平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张家茂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逆序词1989.3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形容词汇释1989.3稿约.音标及其他记音符号1989.3方言1979——1988年英文总目录1989.3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1989.4《中国语言地图集》目录1989.4詹伯慧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1989.4张日昇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1989.4张盛裕潮阳方言形容词的程度状语补语与宾语1989.4 李如龙闽南方言的“相”和“厮”1989.4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二)1989.4 汉语方言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1989.4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1989.4翟英谊娄烦方言的声韵调1989.4凌培《二拍》中湖州方言词语汇释1989.4钱嘉猷《二拍》中湖州方言词语汇释1989.4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s t§的类型1990.1刘斌赣榆(刘沟)方言同音字汇1990.1彭小川广东南海(沙头)方言音系1990.1陈忠敏鄞县方言同音字汇1990.1曹志耘金华汤溪方言帮母端母的读音1990.1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三)1990.1 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的儿化1990.1李锡梅江津方言词尾“头”和方位词“高”1990.1 朱永锴香港粤语词语汇释1990.1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一)1990.1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一)1990.1石明远古庄章知三组声母在莒县方言的演变1990.2苏晓青海州方言同音字汇1990.2乔全生山西汾西方言的归属1990.2万幼斌鄂州方言儿化1990.2冯爱珍福清方言声母与《广韵》声母比较1990.2 贺巍获嘉方言的语法特点1990.2项梦冰连城(新泉)话反复问句1990.2张惠英广州方言词考释(一)1990.2贺阳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1990.2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二)1990.2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二)1990.2蒋希文黔东南汉语方言1990.3董正谊湖南省攸县方言记略1990.2陈昌仪余干方言同音字汇1990.3梁玉璋武平县中山镇的“军家话”1990.3张树铮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形容词1990.3陈有恒湖北蒲圻话的人称代词1990.3喻遂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1990.3肖黎明贵州省沿河白话的“些”字1990.3黄佩文《北京话单音词典》再补1990.3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三)1990.3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三)1990.3李荣颱风的本字(上)1990.4罗杰瑞江山方言中类似闽语的成份1990.4冯爱珍福清方言韵母与《广韵》韵母的比较1990.4 卢今元吕四方言里的阳上字1990.4詹伯慧广东境内三大方言的相互影响1990.4何伟棠广东增城方言同音字汇1990.4顾黔泰兴方言同音字汇1990.4蔡权廉州方言形容词的特殊形式及其用法1990.4 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1990.4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四)1990.4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四)1990.4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动词汇释1990.4李荣颱风的本字(中)1991.1曾宪通明本潮州戏文所见潮州方言述略1991.1邱尚仁南城方言的语音系统1991.1周磊吉木萨尔方言同音字汇1991.1孟庆海阳区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1991.1李永明新加坡潮州话的外语借词和特殊语1991.1 林彬吴川方言新属称谓词1991.1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词汇(一)1991.1李荣山西省方言志丛书序1991.2李荣山东省方言志丛书序1991.2。

上海市区方言的书籍

上海市区方言的书籍

上海市区方言的书籍上海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支,属于吴语方言的一种。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方言也有着广泛的使用。

上海方言在一些独特的音韵规律、词汇和语法方面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

对于想要了解上海方言的人来说,一本好的书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上海方言的特点。

下面将介绍几本关于上海市区方言的书籍。

1. 《上海话大全:常用口语与文化小常识》本书是一本适合初学者的上海方言学习指南。

书中内容包括上海方言的发音规则、基本词汇、常用口语和文化小常识等。

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实例和对话的方式,帮助读者掌握上海方言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巧。

同时,书中还融入了一些上海市区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使读者在学习方言的同时,也能了解上海市区的风土人情。

2. 《上海话词典》这本词典是一本全面收录了上海方言词汇的工具书。

书中收录了上海方言中的常用词汇和短语,以及对应的汉语普通话翻译。

词典采用了简洁清晰的排版,方便读者查找和学习。

除了词汇解释外,词典还附有一些语法提示和用法说明,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上海方言。

3. 《上海方言语法与用法》这本书是一本研究型的书籍,适合对上海方言有一定了解的人进一步深入学习。

书中详细介绍了上海方言的语法结构、语音规则和词汇用法。

通过对比上海方言与汉语普通话的区别和联系,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上海方言。

除了语法内容之外,书中还包括一些方言的变体和历史演变,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4. 《上海话漫谈》这是一本以幽默风格写成的上海方言交流指南。

作者以自己在上海生活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和情景,向读者展示了上海方言的独特之处。

书中包括了一些方言的典故、俚语和谚语,读起来轻松愉快,很适合初学者和对上海方言有兴趣的人阅读。

上述几本书籍都能够满足对上海市区方言了解的需求,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学习。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巧。

关于扬州方言的书

关于扬州方言的书

关于扬州方言的书
以下是几本关于扬州方言的书籍推荐:
1. 《扬州方言词典》:该词典详细收录了扬州方言中的词汇,并提供了释义和例句,适合学习者查阅和了解扬州方言的用法。

2. 《江苏方言志·扬州方言卷》:这本书是《江苏方言志》系列的一部分,专门介绍了扬州方言的音韵、语法、词汇等方面内容,对于研究扬州方言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 《扬州方言探微》:该书由扬州方言专家撰写,系统地介绍了扬州方言的历史渊源、音系特点、词汇表达等内容,同时还包含了一些方言故事和民俗文化,非常有趣且深入浅出。

4. 《扬州话大全》:这本书是一本较为综合的扬州方言教材,涵盖了基础词汇、常用表达、语法规则等方面内容,适合初学者学习扬州方言的入门读物。

这些书籍可以通过线上书店、图书馆或者电子书平台获
取。

希望对你了解扬州方言有所帮助!。

708中国语言文学综合参考书目

708中国语言文学综合参考书目

708我国语言文学综合参考书目一、汉语语言学1.《现代汉语》(第三版)李健清主编2.《现代汉语语法教程》张养民著3.《现代汉语词法学》王士雄著4.《汉语音系学》张钰如著5.《语言学概论》(第七版)汪德海著二、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陈道明著2.《古代汉语基础教程》王力著3.《古代汉语语法教程》沈亚之著4.《古代汉语学》(第二版)李学勤著5.《古代汉语字典》许钧著三、我国文学史1.《我国现代文学史》穆旦著2.《我国古代文学史》高罗佩著3.《我国文学史》(上下册)王士元著4.《文学概论》蒋翩著5.《我国文学发展史》贺敵著四、我国古代文学1.《我国古代诗歌史》钱钟书著2.《我国古代诗论史》曹丕真著3.《我国古代小说史》陈箴著4.《我国古代散文史》杜正勇著5.《我国古典文学概论》郁振武著五、我国现代文学1.《我国现代诗歌史》钱谦益著2.《我国现代小说史》王佐良著3.《我国现代散文史》沈西清著4.《我国现代戏剧史》周树春著5.《我国现代文学概论》陈敏著六、我国文学批评1.《我国文学批评史》何恕著2.《我国文学批评论著名选》李菊如主编3.《当代我国文学批评史》黄杰彬著4.《我国文学批评三十年》刘祎著5.《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刘笑梅著七、我国语言文学史论1.《我国语言史论》罗雪峰著2.《我国古代语言文学史论》谢翰君著3.《我国古代文学语言史论丛稿》李佳宁著4.《我国现代语言文学史论纲要》田州著5.《我国现代语言文学史论》白玉田著八、中外文学交流史1.《中外文学交流史》吴卫锦著2.《我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交流史》朱锋著3.《我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交流史》王铁生著4.《中外文学比较论丛》程维藩著5.《中外文学评传论》杨贤行著以上书目为我国语言文学综合参考书目,覆盖了汉语语言学、古代汉语、我国文学史、我国古代文学、我国现代文学、我国文学批评、我国语言文学史论以及中外文学交流史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书目涵盖了大量的知识,可供学习者深入学习和研究我国语言文学领域。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

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電子檔目錄壹句型一、被動句 (1)二、比較句 (2)三、處置句 (3)四、存現句 (5)五、動賓句 (5)六、動賓補句 (6)七、否定句 (7)八、“給”字句 (8)九、兼語句 (9)十、緊縮句 (9)十一、“來”、“去”句 (10)十二、連動句 (10)十三、判斷句 (11)十四、雙賓句 (11)十五、疑問句 (11)十六、主謂謂語句 (15)十七、“有”、“無”句 (15)十八、其他句型 (16)貳句法結構一、定中結構 (17)二、同位結構 (18)三、聯合結構 (18)四、中補結構 (18)五、狀中結構 (20)参語序和省略一、語序 (21)二、省略 (22)肆名詞一、名詞重疊式 (24)二、名詞的語綴 (25)四、名詞逆序構詞 (34)五、名詞的兼類 (35)六、方位詞 (35)伍動詞一、動詞重疊式 (36)二、動詞的語綴 (42)三、動詞的音變 (44)四、動詞的兒化 (45)五、動詞逆序構詞 (46)六、動詞的兼類 (47)七、趨向動詞 (47)八、助動詞 (49)陸形容詞一、形容詞重疊式 (50)二、形容詞的語綴 (52)三、形容詞的兒化 (54)四、四字格 (54)柒數詞和量詞一、數詞 (56)二、量詞 (59)三、常用量詞和名詞配合調查表 (61)捌副詞一、程度副詞 (72)二、重複、連續副詞 (73)三、範圍副詞 (73)四、肯定、否定副詞 (73)五、情態副詞 (74)六、時間副詞 (74)七、語氣副詞 (75)九、副詞調查表 (75)玖代詞一、人稱代詞 (78)三、疑問代詞 (81)四、指示代詞 (83)拾介詞與連詞一、介詞 (87)二、連詞 (93)拾壹助詞一、結構助詞 (99)二、動態助詞 (100)三、語氣助詞 (108)拾貳擬聲詞和嘆詞一、 擬聲詞 (119)二、 擬聲詞調查表(一) (119)三、 擬聲詞調查表(二) (120)四、 嘆詞 (122)五、嘆詞調查表 (123)附錄一《漢語方言調查簡表》語法例句 (126)附錄二《方言調查詞彙表》語法例句 (128)附錄三《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語法例句 (136)壹句型一、 被動句(一)語序不同1.碗叫他給打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版主整理书目
方言语法参考书
作者: 项梦冰时间: 2003-10-10 17:33 标题: 方言语法参考书
石汝杰补充整理2005/10/6
项梦冰兄整理的方言语法专著书目,很有用。

但是顺序等不好,还有重复。

我今天抽空补充了一些,并把书目按作者姓名的拼音顺序重新排列了一下。

希望大家使用起来方便些。

又,作者姓名后加*号的书并不是方言语法专著,但其中讨论方言语法的部分值得浏览一下。

还希望大家来补充。

曹茜蕾(H. Chappell)、柯理思(Ch. Lamarre) 2005 客家话的语法和词汇(瑞士巴色会馆所藏晚清文献)École des hautes étude en sciences sociales, 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Paris
陈辉龙 1934 台湾语法台北无名会出版部
陈淑梅 2001 鄂东方言语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陈泽平* 2003 闽语新探索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戴昭铭* 2003 天台方言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戴昭铭主编 2003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邓思颖 2003 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方小燕 2003 广州方言句末语气助词暨南大学出版社
高华年* 1980 广州方言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古川裕主编 2005 中国語普通話文法と方言文法の多様性と普遍性に関する類型論的認知学的研究(关于汉语普通话语法和方言语法的多样性及普遍性的类型学、认知学研究)大阪外国語大学
郭骏* 2004 溧水方言探索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何耿镛 1993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胡明扬主编 1996 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等编著 2001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
黄伯荣主编 1996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
李如龙、张双庆主编 1997 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如龙、张双庆主编 1999 代词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如龙、张双庆主编 2000 介词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献璋 1950 福建语法序说东京:南风书局(423页,32开。

封面、著者都用中文,里面全是日文。

本书信息承学习君提供)
李小凡 1998 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陈定方* 1995 广州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李永明* 1986 衡阳方言湖南人民出版社
李永明* 1991 长沙方言湖南出版社
林寒生* 2002 闽东方言词汇语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林立芳 1997 梅县方言语法论稿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
林璋、佐佐木勳人、徐萍飞 2002 东南方言比较文法研究(日文)好文出版
卢小群 2004 湘南土话代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罗肇锦 1988 客语语法(修订再版)台湾学生书局
Stephen Matthews and Virginia Yip 1994 Cantonese:A Comprehensive Grammar, Routledge [本书有日文译本:広東語文法。

東方書店2000]
莫超 2004 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彭玉兰 2005 衡阳方言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钱奠香 2002 海南屯昌闽语语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钱乃荣 1997 上海话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钱曾怡主编* 2001 山东方言研究齐鲁书社
乔全生 2000 晋方言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施其生* 1996 方言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
汪国胜 1994 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伍云姬编 1996 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湖南方言语法系列之一)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伍云姬编 1999 汉语方言共时与历时语法研讨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伍云姬主编 1998 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伍云姬主编 2000 湖南方言的代词(湖南方言语法系列之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项梦冰 1997 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邢向东* 2002 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 [515-693 为《语法篇》]
邢向东、张永胜 1997 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徐慧 2001 益阳方言语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徐烈炯、邵敬敏 1998 上海方言语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许宝华、汤珍珠主编* 1988 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法部分为游汝杰执笔)杨秀芳 1991 台湾闽南语语法稿大安出版社
余霭芹(Anne Yue-Hashimoto)1993 Comparative Chinese Dialectal Grammar:Handbook for Investigators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 en sciences sociales, 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Paris
曾毓美 2001 湘潭方言语法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张安生* 2000 同心方言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
张洪年 1972 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
张惠英 2001 汉语方言代词研究语文出版社
张惠英* 2002 汉藏系语言和汉语方言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
张双庆主编 1996 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 2001 成都方言语法研究巴蜀书社
郑谢淑娟1981 台湾福建话形容词的研究台湾学生书局
周一民 1998 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语文出版社
周一民* 2002 现代北京话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另外,吴启主、鲍厚星等主编的《湖南方言研究丛书》17本(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5本,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本,1998-1999年)每本都全面描写,统一体例,都有语法部份。

方言语法参考书
有两位听课的同学想多了解一些近年出版的方言语法专著方面的情况,下面提供一份书目,当然不完整,而且其中一些我既没有读过,也没有买到。

加*号的书并不是方言语法专著,但其中讨论方言语法的部分值得浏览一下。

自然,还会有很多书应当加上星号列在书目里,可惜我没有时间去做这个工作。

陈辉龙 1934 台湾语法台北无名会出版部
李献璋 1950 福建语法序说东京:南风书局(423页,32开。

封面、著者都用中文,里面全是日文。

本书信息承学习君提供)
张洪年 1972 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
*高华年 1980 广州方言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郑谢淑娟1981 台湾福建话形容词的研究台湾学生书局
*李永明 1986 衡阳方言湖南人民出版社
*许宝华、汤珍珠主编 1988 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
罗肇锦 1988 客语语法(修订再版)台湾学生书局
杨秀芳 1991 台湾闽南语语法稿大安出版社
*李永明 1991 长沙方言湖南出版社
Anne Yue-Hashimoto 1993 Comparative Chinese Dialectal Grammar:Handbook for Investigators ECOLEDESHAUTESETUDESENSCIENCESSOCIALES,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I’Asie Orientale,Paris
何耿镛 1993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汪国胜 1994 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Stephen Matthews and Virginia Yip 1994 Cantonese:A Comprehensive Grammar, Routledge[本书有日文译本:広東語文法。

東方書店2000]
*施其生 1996 方言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
*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陈定方 1995 广州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张双庆主编 1996 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胡明扬主编 1996 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伍云姬编 1996 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伯荣主编 1996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
项梦冰 1997 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林立芳 1997 梅县方言语法论稿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
邢向东、张永胜 1997 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钱乃荣 1997 上海话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如龙、张双庆主编 1997 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小凡 1998 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伍云姬主编 1998 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