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型..

合集下载

清末财政改制的历史经验及意义

清末财政改制的历史经验及意义

清末财政改制的历史经验及意义李佳欣;陈勇【摘要】清末财政改制是一场综合性的财政改革.此次改革从清理财政入手,拟划分国地两税,引进西方现代预算制度.财政改制涉及财政机构、财权划分、财政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改革,是清末宪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财政改制具有明确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表,在取法西方的同时,也能参酌中国实际,将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关系做出了初步的界定,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对民国初年的财政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6【总页数】4页(P78-81)【关键词】财政改制;国地分税;预算制度【作者】李佳欣;陈勇【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9满清王朝在经历庚子之变的巨大打击后,财政经济趋于崩溃。

为练兵兴政,以苟延残喘,清政府不得不于1905年始对传统的财政制度做出重大调整,由此开启清末财政改制的历程。

清末财政改制是一场综合性的财政改革,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此次改革从清理财政入手,划分国地两税,引进西方预算制度,从而促进了晚清财政制度的转型,奠定了近代财政体制的基础,并且为民国时期财政改革提供了模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界对清末财政改制的过程及前因研究较详,但就其历史经验及意义的总结和探讨,成果并不多见①。

清末财政改制的第一项工作是对各省财政的清查。

自咸丰军兴以来,由于中央库储空虚,无力筹措巨额军费,只得允准地方“就地筹饷”,各养各兵,导致财权不断下移。

军事平息后又是几十年的兴办洋务,也是“以地方之财办地方之政”,地方财权膨胀。

而中央政府并不知晓地方财政的实有规模,对掌控财政全局无能为力。

因此为统筹全国财政收支,编制预算,必须对各省财政情况有一个准确地把握。

一些有识之士甚至将此视为财政改制是否成功的关键,如赴奥地利考察宪政的清官员李经迈曾在奏折中称:“比年以来,内外财政日形困弊,若不及早清厘,必有不复能支之一日”,认为今日理财之道,“必先由调查入手。

中国财政大转型

中国财政大转型

中国财政大转型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现象,一个统一王朝运行到中期的时候,各种矛盾集中爆发。

这个时候历史往往会给这个王朝一次机会,如果出现一个明君或者贤臣,搞一次大改革,成功了,王朝就会“中兴”。

但是,如果矛盾爆发的方式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那历史就不会给机会了,王朝覆灭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为什么没机会了?从财政税收的角度来说。

首先,农民起义会往哪里跑?当然是最富有的地方才有饭吃。

所以,起义过后,王朝最富有地区的税收来源往往都被破坏了,这个好理解。

还有一点更重要,王朝在扑灭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往往病急乱投医,破坏了原来的财政和税收的分配结构,权力关系因此也就彻底改变了。

比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都是这样。

为了扑灭起义,朝廷给了各地军阀各自征税的权力,等起义被扑灭后,再把财政权力收回来就不可能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般规律,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晚清。

你想,太平天国起义的规模和破坏性非常大,刚才我们讲的两个结果这次全部产生了:第一,扰乱的就是当时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第二,天平天国之后,汉人督抚的权力变得极大,朝廷的威权被削弱。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清朝还又延续了将近50年呢?在这50年里,居然还有“同光中兴”!刚才不是讲规律,农民起义之后,就没有再给机会的可能了吗?为什么清朝可以缓过来?要知道,清代康乾盛世的时候,政府的年财政收入是不到5千万两白银。

雍正的财政改革很成功,成功的一大证明就是国库里攒下了六七千万两银子。

但是这个数跟晚清就没法比,从1841年到1911年这70年中,财政支出总量从3700万两白银增长到3.39亿两白银,增长了8倍多。

清朝灭亡的时候,财政状况不仅比前面的康乾盛世要好得多,比后来的北洋政府也要好得多,这背后发生了什么?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清末国门打开,资本主义来到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财政收入当然水涨船高了。

宏观地看,的确如此。

问题在于,资本主义来到中国,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中国也做配合,搞大改革啊。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型共25页文档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型共25页文档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型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Nhomakorabea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第十章 清后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第十章  清后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1192300 586900 586900 1716700
19191700
23274400
五、官业支出
官业支出是指清政府在兴办近代军事或民事工业上的资本性 支出。清政府财政对近代企业的投资始于洋务运动期间,这 一时期的官业支出也称为洋务费。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近代企业的财政投资情况发生了 一些新的变化。其具体表现在:
第十章 清后期的财政
第一节 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及财 政特征
一、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二、清后期的财政特征
一、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嘉 庆 、 道 光 年 间 , 西 方 殖 民 主 义 者 为 弥 补 正 常 贸 易 逆 差 , 大 肆 走 私鸦片以攫取私利。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以中国政府禁绝 毒品、销毁鸦片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以此为开端,在 西方列强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击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 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而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使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厘金本是临时性的筹措经费措施,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 应及时裁撤,但因清政府财政支出日绌,厘金已经成为清朝财政 弥补财政亏空的重要收入,于是临时性的捐厘变成了经常性的正 税,直到1931年国民政府开征统税后,才同常关税一并裁撤。
(二)厘金税制的演变
厘 金 虽 是 清 政 府 解 决 财 政 困 难 的 重 要 手 段 , 但 清 政 府 没 有 制 定 统 一的税制,而是责成各地根据本省情况自订章则,自行设置机构 征收,因而厘金的名目繁多、内容庞杂、税率高低不一、办法各 异。
债务收入在清末亦逐步成为清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形式。
图10-2
清后期财政收入规模 (单位:万两)

晚清财政制度变革

晚清财政制度变革

课题论文财税制度现代化的开端:晚清财政制度变革姓名:院(系)别: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史学号:2014年12月摘要清朝财政到嘉、道年间已因多年来收支失衡,形致拮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费支出浩大;战败后,英国侵略者借机敲榨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困难。

内外交困,财政改革势在必行。

无论财政改革抑或革命,经济实力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的过程中,与经济紧密联系的财政和与改革紧密联系的官吏,二者有机结合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无疑对晚清及后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影响巨大。

本文试图分析晚清时期财政制度、财政收支状况,探讨晚清中央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势在必行又难行”、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晚清各种势力矛盾的激化,及财政变革深层原因和对其历史教训的思考。

关键词:财政制度;财政收支;财政变革ABSTRACTQing finances to Kerry, said years have been due to years of payments imbalances, shape-induced constraints. 1840 Opium War, fighting huge expenses;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British invaders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blackmail a huge indemnity, increased the Qing government financial difficulties. External and fiscal reforms.Whether fiscal reform or revolution,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ength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fell in the process, and closely linked to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lose contact with officials in China, the two combine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is undoubtedly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later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and society a tremendous imp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financial system, fiscal balanc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late Qing to explor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imperative and hard-line", the central and local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of adjustment, the various forc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tradictions intensific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reform and ponder their history lessons.Keywords: Financial institution;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financial reform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背景 (1)1.2文献综述 (1)1.2.1国内综述 (1)1.2.2国外综述 (2)1.3主要内容和实现意义 (2)1.3.1主要内容 (2)1.3.2现实意义 (2)第二章内外交困的晚清财政变革 (4)2.1晚清时期财政收支状况 (4)2.2晚清财政结构变革 (4)第三章晚清财政变革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第一章绪论1.1背景清朝初年,由于明末王朝四十多年的残酷统治和满洲贵族的屠杀劫掠,中国经济一片萧条。

试论清代财政体系的近代转型

试论清代财政体系的近代转型

在近代转型过程中,清代驿传体系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首先, 管理体制的变革是其中之一。清政府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对驿传体系进行 改革。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邮传部,将驿传体系纳入现代邮政管理的范畴。这 一变革不仅提高了驿传体系的管理水平,也使其更适应了近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运营模式的创新也是清代驿传体系近代转型的特点之一。清政府开始 大力发展电报等新兴通讯方式,以提升驿传体系的效率。此外,为了解决驿站分 布不均、效率低下等问题,清政府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裁撤冗余驿站、 发展快递业务等。这些创新举措使驿传体系逐渐具备了现代邮政运输的功能和特 点。
关键内容提炼
清代古籍版本学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关键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版本鉴定、 文献校勘和史志目录。版本鉴定是清代学者鉴别古书版本的主要手段,对于研究 书籍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流传过程至关重要。文献校勘则是清代学者在版本鉴定 基础上进行的文字校正和整理工作,旨在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史志目录则是清 代学者版本源流的重要体现,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2、建立现代预算制度
为了更好地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我们需要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具体而言,应 加强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发挥人大和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作用;同时,应完善 预算审批程序,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此外,还应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 监督力度,防止预算超支和随意调整。
3、推动财政透明度建设
提高财政透明度是现代财政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公开财政收支信息, 让公众了解政府的财税政策、支出安排和债务情况等。此外,还应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和问责机制,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其次,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也提示我们,要注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驿传体系的运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 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变革,邮政部门必须注重创新,不断改进运营模式,提升服务 水平。例如,可以借鉴清代发展新兴通讯方式的经验,加大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 应用力度,提升邮政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

晚清“晴雨表”: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与失控

晚清“晴雨表”: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与失控

晚清“晴雨表”: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与失控作者:陈思瑜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06期[摘要]在社会大转型的重要时期,政府的财政实力是其主动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实现基础。

在清末烽烟四起、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下,政府应对财政危机的举措严重失当,限制了政府国家与社会资源能力,减缓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主权的丧失,阻碍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关键词]晚清财政厘金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6-0274-01一、晚清财政状况鸦片战争前,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中,田赋一直是支柱性的财源。

在晚清时期,田赋虽然还是很重要的收入来源,但由于一系列的社会原因,它的支配性地位已被关税和厘金所取代。

二、晚清财政措施实施的原因鸦片战争爆发,经济进一步衰竭。

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利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列强外侵,为了赔款,清政府将关税、盐税、厘金作为担保,使清政府控制了晚清财政。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庞大的财政危机迫使清王朝举借内债、增加税收。

三、晚清财政措施及产生的问题为了推行财政清理,清政府在中央设立了清理财政处,在地方成立了清理财政局,并下派财政监理官,代表中央到地方实施监督,自上而下地推行财政整理。

在这次财政清理中,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实行印花税抵补原有的鸦片税厘;进行币制改革,修改货币本位制、清理大清银行并整顿纸币发行;对盐斤加价以增加财政收入;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明确两税的界限;编订预决算、规范财政运行机制;发行公债、筹措赔款及战时经费等。

开征厘金,铸大钱、官票、宝钞。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一,盲目无序,操之过急清末新政改革涉及各行各业,如兴学、练兵、宪政等当务之急的问题。

然而,清末政府财力不可能支撑骤然间暴增的新政支出,这里有一个统筹计划、循序渐进的问题,然而推行新政的清政府却思路混乱、盲目无序、操之过急。

第10章 清后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10章 清后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791年 1812年 1842年 1881年 1891年 1899年 1903年 1910年
图10-1
清后期财政支出规模
• 二、军费支出
• 鸦片战争前,清朝军费支出主要以满汉兵饷、 军需装备、武职养廉、临时战费构成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军费支出结构和数额均 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 帝国主义利用取得的特权和条件,加紧了对华的 经济侵略
• • • • 其一,在中国开矿、进行工业投资 其二,外资商业规模扩大 其三,进行铁路和矿山投资 其四,在华设立银行和控制中国财政
– 帝国主义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也将先进的科 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不自觉地传入了中国,为中国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不仅官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民族资本工业也有 了发展的机会,工厂设立逐年增加,金融业应运 而生并有所发展
– 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了财政支出绝对额的急 剧膨胀(见图10-1) – 财政支出绝对额的迅速膨胀,加剧了清政府财政的困 难,从而形成大量的财政赤字
表10-1 清朝政府财政支出数量和财政赤字数量变化情况
年 份 乾隆56年(1791年) 嘉庆17年(1812年)
财政支出 3177万两 3510万两
– 总体来说,清后期军费支出的数额明显增加,其 经常性军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 左右。至清末该比重虽有所下降,但绝对额却不 断增长
• 三、赔款支出
–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多次对中国进行侵略, 战争的结果都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结果是 清政府被迫接受列强提出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这些条约中,列强不仅获得了一些列在华的经济 和政治特权,而且也索取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 光绪二十二年(1894年)前,主要有四项,合计 白银3在西方列强发动一 系列侵略战争的打击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 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而破坏了中国的主 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使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 从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西方列强还处 于自有资本主义阶段,其侵略目的以经济利益为 主,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 – 中日甲午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在中国获取了开设 工厂、开采矿石和建筑铁路的特权,获取了“租 借地”,并划定了“势力范围”,中国的主权被 大肆攫夺

晚清财政制度变革

晚清财政制度变革

课题论文财税制度现代化的开端:晚清财政制度变革姓名:院(系)别: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史学号:2014年12月摘要清朝财政到嘉、道年间已因多年来收支失衡,形致拮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费支出浩大;战败后,英国侵略者借机敲榨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困难。

内外交困,财政改革势在必行。

无论财政改革抑或革命,经济实力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的过程中,与经济紧密联系的财政和与改革紧密联系的官吏,二者有机结合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无疑对晚清及后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影响巨大。

本文试图分析晚清时期财政制度、财政收支状况,探讨晚清中央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势在必行又难行”、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晚清各种势力矛盾的激化,及财政变革深层原因和对其历史教训的思考。

关键词:财政制度;财政收支;财政变革ABSTRACTQing finances to Kerry, said years have been due to years of payments imbalances, shape-induced constraints. 1840 Opium War, fighting huge expenses;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British invaders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blackmail a huge indemnity, increased the Qing government financial difficulties. External and fiscal reforms.Whether fiscal reform or revolution,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ength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fell in the process, and closely linked to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lose contact with officials in China, the two combine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is undoubtedly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later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and society a tremendous imp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financial system, fiscal balanc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late Qing to explor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imperative and hard-line", the central and local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of adjustment, the various forc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tradictions intensific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reform and ponder their history lessons.Keywords: Financial institution;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financial reform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背景 (1)1.2文献综述 (1)1.2.1国内综述 (1)1.2.2国外综述 (2)1.3主要内容和实现意义 (2)1.3.1主要内容 (2)1.3.2现实意义 (2)第二章内外交困的晚清财政变革 (4)2.1晚清时期财政收支状况 (4)2.2晚清财政结构变革 (4)第三章晚清财政变革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第一章绪论1.1背景清朝初年,由于明末王朝四十多年的残酷统治和满洲贵族的屠杀劫掠,中国经济一片萧条。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意义:“三民主义”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 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
“德先生”与“赛先生”
背景:1.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 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又将人们的 希望击得粉碎。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 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 引进民主和科学。
构建历史的通感(纵向横向)
结构化背书(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概念与概 念之间的联系)
世界体系的形成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走出中世纪)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文明的孕育) 工业社会的来临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世界体系的裂变: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体系的重建:二战后
“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因:社会转型的 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 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 春秋战国: 晚清民初: 20世纪70年代末:
总结:
1、社会转型期会促进思想的巨变,同时 ,也应看到,思想的变革,也是影响社会 转型的关键。(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 思想史。)
2、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 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 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 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 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财政转型的脉络剖析

中国近现代财政转型的脉络剖析

理论基础之一是社会形态演化论 ,认为 中国战国时代到清朝灭亡 ,与西欧封建庄 园制时代同属于封建
社会 ,这受到学术界的质疑 ( 冯 天瑜 ,2 0 0 7 ;陈启云 ,2 0 0 7 ) , 鲫 这一分类办法从上世纪末 以来很少被 运用 。公共财政论将财政分为家计财政 、国家财政 和公共财政三种类型( 张馨 ,1 9 9 9 ) 。 H 哒 一分类方法
共财政是在个人 自由平等基础 上 ,实现了通 过公共决策、公共监督 的公共选择过程 的高效运行 的财政 类型 ,过程与结果均导向公共利 益 ,用公共收入提供公共品满足公共需要 ( 崔潮 ,2 0 1 2 ) 。 网 宪政财政
是公共财政 的初级 阶段 ,公共财政是财政的理想状态 。
自鸦片战争以来 ,在西方文明一波又一波 的冲击下 ,我 国财政领域发生多次转型。本文采用财政 主体结构论 的财政类型划分方法 ,试 图对中国近现代的财政制度变迁 的各个阶段 的特征及联系进行剖
析 ,在理清财政转型脉络的基础上 ,对深化财政改革提出建议 。
二、 中国近现代财政转型 的脉络
晚清 以来 ,我 国经历 了帝 国财政崩溃 ( 分两个 阶段) 、全能财政试验与宪政财政 建设三次大的财
政转型。帝 国财政崩溃可分为晚清阶段和民国阶段 。晚清时期出现帝 国财政被动解体的过程 ,民国时
中国近现代财政转型 的脉络剖析
崔 潮
(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 学校 财税研究所 , 河南 郑州 4 5 1 4 6 4 )
摘 要 :近现代 以来 , 中国财政 转型经历 了帝国财政崩 溃、全能 财政 试验 与宪政财政 建设 三 次 大变迁 的过程 。鸦 片战争后 ,我 国的帝 国财政 制度走 向瓦解 ,民 国时期试 图进行 变革但 没有成

第七章近代财政制度的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龚

第七章近代财政制度的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龚
第七章 近代财政制度的变迁
一、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二、财政管理机构与制度的演变 三、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 四、内债与外债的发生
一、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一)清代:集权—分权—争权
❖ 清代前期,集权体制:财权由户部掌握;税收由户部统一 定制;开支由户部统一核销。
起运存留:起运是“凡州县经征钱粮,运解布政使司, 候部拨用”;存留就是“凡州县经征钱粮,扣留本地,给 经费”。
❖ 中央财权旁落,形成地方割据局面
财政厅长由最初的表面呈请任命,逐渐变成自行委任; 对中央直接管辖的烟酒、常关、印花、官产等地方机构, 强行派人接管;有些省份插手盐务机关,把盐运使、运副、 榷用局的用人之权操诸自己手中。中央无法对各省财政厅 进行控制,中央专款被地方政权任意截留。
(三)国民政府时期:国地财政划分的逐步完善
解协款饷:地方政府所征各项收入,先就本省情况存 留,多余或不足由户部进行省级调控协拨,除了存留和协 款外,地方剩余银两由地方悉数解司,中央政府严格规定 解款期限和数额。
奏销制度:自基层州县至中央户部,按照留存、起运、 拨用、余剩,逐级造册,如户部认为不符“部例”,则需 要地方限期答复或重新造册。
库藏制度:户部银库为“天下财赋总汇”,各省布政 司为户部的地方分支,是中央财政的地方专员。
❖ 借鉴西方财政模式,推行预算制度、决算制度、库藏制度
1908年,清政府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并设立了清 理财政处,隶属于度支部,专司审核中央和地方的预、决 算报告,汇编中央与地方的预、决算报表,然后汇总成册 (国家预算)报度支部,奏请实施。1910年,又拟定 《预算册式及例言》,详细规定了编制预算的具体步骤和 工作方法。
地方税收权的扩大: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应付对外 赔款,为了省事起见,把还款的本息分解到各省,只要各省 能偿还款项,允许可以采取一切办法。这等于开放了地方税 收范围、税率以及征收办法的权限。由此地方政府随意扩大 税项,提高税率和征税渠道,权力越来越大,财政税收体系 也越来越乱,中央财权实际已经架空。

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 演示文稿

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 演示文稿
2.分别简述阶段特征
清朝面临着“数千年来一大变局”
清政府应对变化的态度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论为半殖民半封 建社会,但是中国政府没有及时调整经济 政策,拒绝主动开放和改革旧制。
为何会变呢?是什么促成了税收的转变。
什么是财政的近代化转型
由农业型财政向商业型财政过渡,这一 过程可以称为清代财政的近代化转型。
外来冲击下,关税的变化
税务司制度。咸丰十年(1860年),经 恭亲王奕訢奏请,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专办外交事务。
同治时期关税征收的主体是洋关征收, 它的征收数量由 700 万两增加至1200 万两, 远远超过了常关税的征收。
伴随着洋税的大幅度增长,导致这一时 期的总体关税增长迅速 。
内忧:太平天国
清代农业型财政? 清代的财政收入主体是田赋、漕 粮、盐税和关税。
关税
关税是商品流通税,按照一定的比例征 之于货物或船只,因而是最具扩张性的税 种,和财政税收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关系密切。
清代的税关包括常关和洋关,涵盖了国 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所有商品,常关主要 针对国内贸易商品征税,洋关主要针对国 际贸易商品征税。
太平天国起义前,清朝财政收入以田赋 为主。
太平天国起义横扫江苏、浙江、安徽、 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加上捻军起义等, 导致这些省份的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无 法得以正常征收。尤其是江南地区,是清 代最重要的地丁钱粮征收之地,为太平军 所占领后,清廷的田赋征收自然大受影响。
内忧:太平天国
咸丰、同治时期最重要的财政创新当属 厘金。厘金是商税的一种。厘金得到推广, 厘金制度也愈发完备,种类和程序也愈发 复杂,既有征收于日用百货的普通厘金, 也有专门征收于盐、茶、洋药、土药(鸦 片)的特种厘金。

民国财政体制的现代化转型

民国财政体制的现代化转型

民国财政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中国从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财政从传统财政转为现代财政,这一过程是极其曲折和复杂的。

中国财政现代化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财政史中,民国财政历史只是极其短暂的篇章。

但就是这极其短暂的历史篇章却奠定和完成了中国财政现代的转型,民国时期中国财政现代化开辟了中国财政史的新时代。

中国财政现代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令人瞩目的一种历史现象,民国时期中国财政现代化既有承袭晚清财政改革的一面,又有在其独特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资本主义化的一面,是传统财政体系日益瓦解和新的财政制度体系日渐形成这两种趋势的交织,也是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移植融合渗透中国传统财政机体的过程。

可以说,民国时期是中国财政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代,是为中国未来财政思想起飞和制度建设而服务的“创造前提的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现代比较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正是建立在这个时期。

因此,研究民国时期中国财政现代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民国初期,仍然延续了满清末年藩镇割据的局面。

袁世凯原本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来进行现代财政体制的改革,在1913年底颁布相关财政法案,把田赋、盐税、关税、厘金、矿税、契税、牙税等大宗税种及拟开征的营业税、所得税、出产税、印花税等收归中央,零星税种保留给地方。

这次财政体制改革由于不顾政治现实,极大侵害了地方军阀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各地军阀截留中央税款,以备自用,结果在1914年就破产。

而其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都是平衡各方和军费支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支出基本没有。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中国,才使中国真正的现代化财政体制建立起来按照现代政府事权与财权安排相对称原则,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现代财政体制。

1、关税的自主1927年7月,国民政府就开始寻求关税自主,通过艰难反复的与列强谈判,到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了大部分的关税自主权,关税计价也改成按金价计算,大幅提高我国的关税收入。

2、废除厘金制度,建立统税制度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裁撤自太平天国以后形成的厘金制度,此一恶疾,是几乎无物不税,无地不税,重复征收,在中国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终于被废除,结束了市场条块分割的状态,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流通,为形成统一的市场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与国家治理

近代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与国家治理

近代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与国家治理作者:马金华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3期关键词:预算制度国家治理近代中国摘要:近代中国传统财政预算制度向近代西方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

清后期是我国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过渡尝试期,北洋政府时期是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创立构建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期间是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论文分析了中国传统预算制度如何演进为具有显著的现代化标志的近代预算制度体系的。

透过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王权治理体系框架内的君民治国理政思维如何转换到包括国家管理者和民众在内政治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公共事业治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 F811.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8)03012310Transformation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in Modern ChinaMA Jinhua (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e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Key words: the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 ChinaAbstract: The modern Chinese traditional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modern western budget system, which beg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was develop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a transitional one for the modern Chinese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The period of Northern Government is its establishment and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hinese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budget system to the modern budget system with marked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financial budget system,analyze how the syst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eople governing thinking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ower management switch to the public utility management thinking including country managers and the public to all members.第3期馬金华:近代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与国家治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6卷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清末民初的经济变革及其原因分析

清末民初的经济变革及其原因分析

清末民初的经济变革及其原因分析清末民初的经济变革浅析摘要:清末民初是我国政治经济转型时期,在近代史上的意义非凡。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奈何无力回天。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也都采取了有利于振兴实业的基本方针。

这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记述了清末民初我国经济变革的过程,对中国的资本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民初;经济变革;原因;内容自甲午战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崩溃,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和挽救民族危机,清政府和民初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加快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土崩瓦解,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对近代经济变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其经济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一、清末民初经济变革清朝的贸易在鸦片战争前期一直是顺差,财政收入比较稳定,但自鸦片战争后,政府财政状况恶化。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挽救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使得清政府被迫改变传统的经济政策,由“重农抑商”转向为农工商并举。

政治上,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危机四起。

随着清政府的不断战败和不断退让,国内的百姓遭受着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情况,尤其是庚子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协助外国帝国主义镇压反帝运动,挫伤了人民对清廷的信心,更加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军事上,巨额的军费开支和战争赔款导致国库亏空。

自鸦片战争之后,一系列战争及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以及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清廷不断扩充军事力量。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既要承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国内动乱局势又日益严重,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急于加强军事力量。

张之洞、袁世凯等新军的设立,扩大各省的陆军数量;《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廷丧权辱国的面目暴露于国人面前,清廷预感大难将至,急于添练新军,1903年在京师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财政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目的,然后详细介绍了国民政府财政改革在行政、财政及税务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最后指出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巩固国民党政权,所以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国民政府时期处于我国由封建统治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我国开始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逐渐摆脱传统的封建思想,实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也深受国民政府时期财政管理体系的影响。

所以研究这一时期的财政改革,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财政模式的转变,而且为我国未来的财政改革方向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1.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要研究其财政变革,应该了解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

在政治上,一方面是国内局势紧张,国民政府采取反共态度,同时国民党内部军阀混战。

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尚未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危机严重。

在经济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外国基本主义迅速膨胀,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随着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受到打击,农村经济日益衰落。

在财政方面,孙中山建立的民国政府一方面整顿农田赋税,革除一系列工商恶税,采取国家信用政策和战时财政政策。

1.2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目的和意义国民政府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增加国库收入,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而巩固国民党对国家的统治地位。

由于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的改革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财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国家财政体系的有序化运行,加快了我国财政制度的近代化步伐,对我国近代以来财政制度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钱粮差役的加重:
虽然甲午战争后清朝财政制度出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变化,但就整体而 言,财政管理仍然弊窦丛生,尤其在征收赋税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清 末地方财政割据势力就是利用这些弊病进行贪污中饱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清政府坚持以银两作为赋税标准,但实际上赋税的主要货币形式还 是制钱,经收官吏利用赋税的标准货币与实际货币形式的不统一,利用 银钱比价波动所造成的差价,上次其手,进行贪污。尤其甲午战争以后, 比价急剧变动,加之全国性的钱荒,抗议的舆论强烈起来,于是清政府 一方面企图独吞这块向来为经征官吏侵渔的肥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安 抚一下舆论,下令各省核减钱价。
(2)西方预算思想的传播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对外部世界深闭固拒的清王朝 以巨大的冲击,英国的炮舰不仅粉碎了清王朝的武装 力量和冲破了天朝闭关自守的经济大门,也在思想意 识领域引起了第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从此开启了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1842年前后一批中国人开始 编写和介绍西方和世界的书籍,如《海国图志》等, 为中国人打开观察世界的窗口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述财政收支规模、结构的较多, 而对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论述不够,特别是让广大 纳税人行使决策、监督权论述不够。可见,没有近代 民主政体就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预算制度和思 想,中国近代预算思想和预算制度不是从中国社会内 部自发产生的,而是伴随着近代西潮东渐而从西方舶 来的。
(4)入不敷出的财政收支
财政困难的原因: 1、税源流失,丁杂税、盐税严重课征不足; 2、大量战争开支、赔款以及英军掠夺和勒索钱款,一次次巨大军资耗费, 使清王朝不断陷入财政危机; 3、银贵钱贱的冲击,当时清朝财政极易受到钱银比价波动的影响,银价 高涨: 第一,加重人民赋税负担,租赋积欠严重; 第二,促使盐商亏本,无法完纳盐课; 第三,造成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脱节; 第四,改变了田赋中货币成分与实物成分的比例。 4、河患和自然灾害、河务机构的贪污腐败破坏了农业经济,给人民的生 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限制了人民的贡赋能力,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清政 府防河、赈济的巨额开支; 5、官吏贪污严重,清政府整个财政机构已经腐烂,不能发挥应有职能; 6、国内经济状况恶化,鸦片贸易以及伴之而来的白银外流、银价高涨和 赔款支出向人民的转嫁,严重的自然灾害,官吏的贪污腐化,这一切都促 使了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加剧了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矛盾激化。
4、不合理的税则,加重人民负担(课本P184)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遭受破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 始有所发展。税收制度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由以田 赋为主逐步转向以工商税收为主。 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厘金的征收,厘金的征收在实施过程 中弊端丛生。首先,不仅对本国商民和消费者造成极大 的伤害,而且沉重打击了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商业; 其次,阻碍了商品流通,抑制生产的发展,减少了商品 卖者的盈利而加重了买者的负担;再者,厘金收入被经 办人大力侵蚀,国家所剩无几;最后,从厘金的用途来 看,主要用于军费开支,最终承担战争负重的仍旧是老 百姓
(5)财政体制的变化和中央同地方的矛盾
1、 财政运行方式的变化:解协饷制度与奏销制运行失效。 清代的解协饷制度是清朝调度全国财政的基本制度,它的 运行基础是各省的财政经常费用开支稳定,收支平衡,并 由中央政府控制。但是,太平天国时期,在财政危机形势 下,无论是奏销制度还是解协饷制度都无法正常运行了, 到战后,虽然财政形势趋于好转,但是,由于财政权的增 长,奏销制度的松弛,中央政府无法掌握全国财政收入情 况,这是不能保证中央财政支出增长需要的。因此,清政 府只能变通解协饷的制度的运行方式,除了指拨之外,还 采取了中央专项经费和税收分成的办法。
(二)宏观层面
第一,在秦至清代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下,财 政管理是高度集中的,财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 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制度之上 第二,清代前期的财政是我国封建财政发展的巅峰, 清代财政是我国封建的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的重要 演变阶段. 第三,清末财政的重点由“征农”而转向“征商”, 却没有切断与其自然经济母体联接的纽带,从而成 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桎梏,这构成了清末财政发展演 变的一个重要内容。
2、财政权的下移与破坏: 第一,地方督抚可以自筹经费; 第二,自动拨款,截留本属户部调拨正供钱粮、漕粮 以及仓谷; 第三,统兵大员可以“就地筹饷”; 第四,奏销制度的废弛。 在财政权下移过程中,地方的截留是中央所需军费失去了 保证;督抚权力的膨胀,“块块”财政体系的出现,进一 步加剧了中央同地方争夺财权和收入的矛盾。不仅存在着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矛盾,而且地方与地方之间、地方与统 兵大员之间在如何重新分配财政权益的问题上,同样是矛 盾重重。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课本P179) 第一,海关税则制定权的丧失。 第二,海关税务行政管理权的丧失 第三,税款支配权和保管权的丧失 关税自主权丧失后果:(课本P181) 第一,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使关税完全丧失了保护本国民族工商业的作用 第二,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是中国丧失了民族尊严,加速 了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三,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使近代财税具有了半殖民地性质
(3)财政自主权丧失
财政和作为财政核心的税收,是国家机器的经济基础, 是一个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 财政自主权全面丧失: 第一,西方帝国主义篡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海关行政管 理权,抢走中国的大门钥匙; 第二,西方列强向清政府勒索巨额赔中国关税和其他赋税的征收、分配大权,扼住中国财政 的咽喉。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型
主讲人:陶晓芸 PPT制作人:邓义山、黄翔 搜集资料:王希玥、冯丹、龙 兰、杨嘉豪,王希玥
综述 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
现代财税体系框架基本确立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显著 财政赤字攀升与弥补
建立分税制和较为完善的预 决算管理体制
清末至民国时期财政大转型背景
(一)综述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论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国政府没 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拒绝主动开放和改革旧制。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成为中国工业化的起点,经济进步主要集 中在军事工业、船舶工业、运输工业和纺织等轻工业领域。这一时期经 济发展十分缓慢,所追求的现代化逐渐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到政治制度 的现代化。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财政日益困难,以关税、盐税乃至厘金、田赋为担 保,不断向列强举借外债。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体系之中,清代的财政运行也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本主义市场环境的制约, 在银价暴跌、物价上涨的冲击下,中国的海关税收收入和整个财政收入 的实际价值大大地跌落了。晚清财政史,同时也是列强对中国的财政掠 夺史。太平天国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于鸦片战争以后赋税急剧加 重致使社会矛盾白热化而激起的。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朝的 财政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政权逐渐下落到地方督抚手上,地方吃 财政日益发展,解协饷制度趋于瓦解,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财政体系无 可挽回地走向了没落。中国传统经济破产、社会矛盾激化,内外战争与 割地赔款等一次次内忧外患加重了中国人忧患意识。
(三)微观层面
(1)中国古代财政思想不足以满足发展要求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很早就出现了国 家预算制度和国家预算思想,但立足于农耕文明和封建 专制制度之上的中国古代预算和预算思想只能算是国家 预算和预算思想的萌芽。因为,第一,统治者个人的财 产、生活收支与国家财政的收支没有严格的区分,财政 收支往往因皇帝或大臣的随意性而变化,因而不可能有 完整系统的国家财政管理制度来规范皇室财产、生活开 支与国家财政收支活。第二,由于商品货币关系尚不发 达,不可能对国家财政收支事先进行详细的计算。第三, 古代专制社会财政收支及财政监督之权均操之君主,国 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手续,更没有审 批的机关。
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显著
北京政府时期的财政支出
北京政府时期财政支出特点: 1、财政支出经常性的财政赤字 2、军事费、债务费时财政支出的大宗 3、财政支出的来源主要依靠税收和发行内外债 4、地方财政割据,军阀独揽地方财权
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支出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支出特点 1、军务费、债务费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占绝对比重 2、公共财政支出极度缺乏:真正用于实业费、交通费、建设 费、教育文化费等生产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1933年 为3.5%,1934年为6.3%,1935年为6.5%,1936年为8.5% 3、赤字财政
晚清内债: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垫借,主要有三次。第一 次是1894年“息借商券”,第二次是1898年“昭信股 票”,第三次是1911年“爱国公债”。 由于近代中国金融业不发达,政府信誉差,发行的内债大 多都以失败告终,因而外债在财政中的作用远远大于内债, 近代中国的外债大多被政府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清 末外债具有如下几点特征: 第一,经济上的掠夺性 第二,政治上的奴役性 第三,用途上的非经济性 财政摊派与收刮: 在清王朝统制危机日益加深,控制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 它的财政收入竟然还能以每年数千万两的速度扩张,这一 时期清王朝财政得以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央政府直 接采取了财政摊派的手段。摊派,就是掌握财政中枢的户 部(度支部)在无法指拨钱款的情况下,通过中央政府的 命令,强迫地方督抚筹解中央政府所需要的款项。
3、财政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变动: 在全国内战结束之后,为迅速摆脱财政的窘迫状态, 应付正日趋严重的边疆危机和国内的自然灾害,清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筹款措施,使得财政规模继续了太平天国时期 以来不断扩大的趋势。
清末财政收入筹措方式 举债: 第一,国家公债:助国宝券(是失败的);赎路公债,由于清 政府债信已坏,发行以后无人应募,因此由交通银行出面向西方国 家借款,所谓的内债变成彻头彻尾的外债;富签债票,1909年,农 工商部又抛出了试办劝业富签公债券的计划,所谓“富签债票”是 将彩票与公债相结合的一种公债形式,俗称有奖公债;爱国公债, 更是无人应募。 第二,地方公债在各省份纷纷兴起,但是发行成功的并不多, 有:直隶公债、福建公债、湖北公债、安徽公债、湖南公债、吉林 公债、云南公债、江南公债、奉天公债、四川公债、江西公债以及 一些二次公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