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政府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0月1日正式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管理国家行政工作。
这套政权建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
1951年─1953年机构改革: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1956年机构改革: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1959年机构改革: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第一次1982年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第三次1993年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
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
1951~1953年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4~1956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
第1 页。
70年机构改革回顾
新中国70年政府机构改革历程回顾与成效政府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载体和保障。
作为上层建筑,政府机构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八次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政府机构,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新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以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为例,按照机构改革的主要特征和目标来划分,可大致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一)以精简机构、克服膨胀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务院,新中国的政府机构框架初步建立。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
随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通过,国务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政府机构设置进入正轨。
1954年后,随着各级机关的相继建立,政府机构开始增设,到1956年,国务院机构总数达81个。
为此,从1956年到1959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
从1960年到1964年,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政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
但到1981年,国务院部委达52个、国务院工作部门达到100个,数量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
1982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机构改革启动。
这次改革对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了撤并,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由100个减少为61个,国务院所属部委由52个裁并为42个。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机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改革不断,发展不止。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一、1954年,制定新宪法,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三个国家权力机构。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明确国家权力机构职责,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确立了中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二、1958年,进行大规模集中的机构改革,实行大跃进,建立了"人民公社"和"大寨模式"等,以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此次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失。
三、1965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
此期间,国家机构没有进行任何合理有效的改革,实际上,这一时期完全是以正确性来评价工作。
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期间,国家机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
五、198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国家的职能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方面规定。
宪法对国家机构改革也有明确的规定,在此后的努力中,国家机构得到了全面完善。
六、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法制行政体制。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减轻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帮助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
七、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此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总之,建国以来的国家机构改革,经历了曲折漫长和艰苦卓绝的历程,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方式。
中央及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方案
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02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 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机构改革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 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机构改革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 领域的改革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推动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
中央及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方 案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改革背景 • 总体要求 • 重点任务 • 组织实施 • 保障措施
01
改革背景
当前形势和任务要求
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机构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01
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加强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调整
,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02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机构改革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监管和服
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0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加
保障措施
严肃机构改革纪律- 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机构改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历次机构改革都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深入、广度兼具的方式探讨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1. 1949年后的初期机构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国家机构进行了重新组织、改革和建设,以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此时期中国的国家机构体系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机构改革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构改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 进入21世纪后的机构改革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机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目的是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对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机构改革都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机构改革不仅在制度上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也在思想观念上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从历次机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积极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机构改革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
通过这篇文章,我对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我相信,这对我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国家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积累,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行政管理学》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任课教师:***
班级:汉语言文学1001班
*名:***
学号: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也逐步推进。
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构成了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的保障。
具体如下:一、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二、1988年的机构改革。
中国六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废除干部终身制。
内容: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着力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等状况,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界限,精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结果:一是精简了机构和公务人员。
二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
三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条件为辅”,即经济性质仍然是计划经济。
这次改革只是一次数量增减性的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提出转变职能到开创“三定”局面。
内容:首次提出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设专业机构,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结果:一: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41个,直属机构从22—19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二:这次改革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到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期间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加了诸多限制,但经济性质已变成商品经济了。
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行政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
内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撤并了一些专业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的机构,将一部分专业经济部门转化为经济或服务实体,将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到宏观调控上来。
结果:一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二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转变工作方式三是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理顺上下左右关系。
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到大刀阔斧改革。
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行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以及直接管理企业的脱钩,同时大幅度裁并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人员编制。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010宜宾学院函授(高县点)行管班—彭阳松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是历届政府改革内容的重点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机构改革大致每隔5年进行一次。
1982年、199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隔5年开始一场调整或者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
第一次改革:“干部年轻化”时间: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背景:“文革”后开始启动改革开放政策,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建设和发展时期。
国务院机构数量达到100个,有些部门副部长达到20来个。
许多老干部落实政策,官复原职,这解决了“文革”期间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
但这又产生新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达到历史最高峰。
过程: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这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结果:此次改革主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第二次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时间:1988年背景:改革到了1987年时机构和人员已经迅速回潮,由于当时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轨,物资部门和流通部门开始通过双轨制改革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这为机构精简提供了职能转变的空间。
过程: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经济改革,与组织人员精简一样成为机构改革的主要手段。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后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情况进行简要梳理。
一、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方机构设置繁多、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为此,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1990年代,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着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加强宏观调控。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000年代,我国再次对地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4.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此次改革以精简机构、提高效能为目标,全国各级政府共精简行政机构10.3万个,减少编制140多万人。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5个减为29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6个。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主要目标是优化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得到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逐步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
4.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此次改革涉及党政军群等方面,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三、历次机构改革的影响和成果1.提高了政府治理效能:通过历次机构改革,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行政效率得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五次重要的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五次重要的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温故而知新。
回顾这些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17大之后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
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
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
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
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
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
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
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
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
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三、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国家机构改革
国家机构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国家机构改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国家机构是国家行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说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支撑。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一些国家的机构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亟需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探讨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改革的影响和挑战。
首先,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国家机构是国家政府的执行机构,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政府运行,其效率和公正性对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通过对国家机构的改革,可以调整权力结构,优化决策层次,提升政府的执行效率和决策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最后,国家机构改革还可以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其次,国家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是多样的。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机构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也不尽相同。
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机构改革之一是中国的改革开放。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国家中央集权,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通过削减行政层级、优化机构设置和调整职责权限,中国政府极大地提升了其执行效率和决策能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国家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也因国家和时代而异。
根据具体情况,机构改革可以涉及到机构设置的调整、职能权限的重新分配、人员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机构设置的调整主要包括合并、分解、重组、创办新机构等方式,目的是使机构间的职责更加明确,避免重复和冗余。
职能权限的重新分配则是为了优化决策层次和提升执行效率,通过将相关职责集中或下放给合适的机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同发展。
人员结构的优化则是指对公务人员的数量、素质和待遇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最后,国家机构改革也面临着一些影响和挑战。
一方面,机构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可能引起人员调整和流动的问题,对现有体制和人员产生一定的冲击。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政府治理效能而进行的重要改革举措。
该方案的目标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背景和意义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变革深入推进,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亟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效率。
二、总体目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能配置,提高政府责任落实和管理效能,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主要内容1.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和优化各级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取消重复、交叉和过度的职能,减少行政层级,提高决策效率。
同时,加强政府各个部门、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2. 职能转变和责任落实推动政府职能向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转移,逐步放权、减负、简政。
加快政务公开,推动阳光政府建设。
加强政府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确保政府责任的落实。
3. 部门协同和政策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沟通和合作,形成政策协调机制和工作协同机制。
推动政府工作重心从“管理”向“服务”转移,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和服务。
4. 提高行政效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服务方式。
推广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和便捷度。
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激励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服务质量。
四、实施路径和措施1. 制定改革方案制定具体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改革工作,确保改革部署有序进行。
加强改革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改革意识和能力。
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总结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前,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三次机构改革,即: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六次较大的变化调整:一、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改革内容主要以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1988年,国务院各部门从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三、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主要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四、1998年,不在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
朱总理形象地称“拆庙”。
五、2003年,国务院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
六、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
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政府机构改革艰难的表现,一是从表面看,政府机构人员数量的增减实际为权力政府部门权力的博弈;二是表现为政府部门权力博弈后面的部门利益调整;三是部分国家公务人员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增加了他们的反感与抵触情绪。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吴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在本世纪末以前的二十年内要抓紧四件工作,头一件就是进行机构改革,并作出了"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著名论断。
自此后的二十余年里,我们党在连续五届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提出了机构改革的任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于第五届和第七、八、九、十届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范围内,曾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可以说,二十年来差不多每一届政府,都以新的一轮机构改革拉开新政府的序幕。
尽管每一次改革目标都各有侧重,每一次改革成果都会给政府带来新的气象和新的进步。
但是与其他改革效果所不同的是,每次机构改革的成果很难持久巩固,总摆脱不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轨迹。
诚然,每次机构改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精简--膨胀"的循环而否认其改革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应该看到,二十年的机构改革历程,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迈向二十一世纪,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公共行政,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
一、决定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是选择好目标定位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机构改革始终具有特定的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涉及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又涉及到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相关内容;既有对旧体制弊端的改造,又有对新体制新机制的创新。
因此,历次机构改革的目标都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如1982年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领导体制问题,但同时又必须考虑领导班子的老化问题。
这就要求机构改革同时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提高工作效率,需要通过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解决多头管理,推诿扯皮、职责不清的问题;二是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解决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年轻化问题;三是要针对机关干部知识素质和专业管理水平不适应的状况,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
国务院机构改革主要内容
国务院机构改革主要内容
国务院机构改革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变革,旨在优化政府部门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主要内
容如下:
一、组建自然资源部
自然资源部整合了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水利部的职责,主要负责自
然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成立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整合了原农业部和农业部分职责,主要负责农业和农村经
济的政策制定、规划和管理等。
三、设立应急管理部
应急管理部整合了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应急管理办公
室等部门的职责,主要负责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的救
援和管理。
四、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整合了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的职责,主要负责保障市场秩序和商品质量安全。
五、组建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部整合了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主要负责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管理和发展。
以上是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整合和优化部门职能,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及说明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及说明一、背景中国国务院机构改革旨在优化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将介绍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及其相关说明。
二、方案概述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1.减少行政层级: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减少冗余岗位和行政层级,提高决策效率。
2.确定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权限,避免职能交叉和重复。
3.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行政资源,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强化监管职能:加强对各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政府机构运行的透明、高效和廉洁。
三、改革内容1. 行政组织架构调整为降低行政层级,部分部门进行合并或撤销,相关职能进行合理划分。
具体调整如下:•合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央党校,组建中国国家治理学院。
•合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合并中国民用航空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组建中国交通运输局。
2. 职能划分调整为避免职能交叉和重复,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权限。
具体调整如下:•将农业相关职责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划归农业农村部。
•将水利、海洋、气象等相关职责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划归自然资源部。
•将全面深化改革、市场监管等职责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划归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3. 资源配置优化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合作。
具体调整如下:•加强对省级政府的指导和协调,提高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加强对金融、科技、生态环境等重要领域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 监管机制强化为确保政府机构运行的透明、高效和廉洁,加强监督和管理。
具体调整如下:•加大对权力运行和决策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实现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提高机构内部管理效能,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的工作流程和机制。
四、改革目标与意义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优化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机构改革方案2023
国家机构改革方案2023国家机构改革方案20231. 引言国家机构的改革是国家发展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推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国家决定在2023年实施一系列机构改革方案。
本文将介绍国家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并详细阐述其中一些重要改革措施。
2. 背景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和要求,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决定进行机构改革,以使国家机构更加高效、灵活、透明。
3. 目标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目标包括:- 提高决策效率:简化机构设置和程序,加快政策决策的响应速度。
- 加强政策协调:优化机构职能,增强协调和整合各部门工作的能力。
- 推动政务公开:加强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部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 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权责清晰、服务高效。
- 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制度,提高执法公正性和垂直管理水平。
4. 改革措施4.1 优化机构设置国家将对各部门机构进行优化整合,以实现职能的协同配合和高效运行。
具体措施包括:- 减少重复职能:消除不必要的重叠部门,减少决策过程中的环节。
- 强化职能专一性:优化部门职责,使各部门更加专注于本职工作。
- 创新部门设置: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设立一些新的专门机构。
4.2 加强政策协调为了提高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国家将加强政策协调机构的建设和运行。
具体措施包括:- 设立政策协调机构:建立中央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重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 加强部门间沟通: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形成政策协同效应。
- 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确保政策协调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4.3 推动政务公开为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国家将推动政务公开工作。
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信息公开: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广度,方便公众获取有关政府工作的信息。
-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公众参与政策决策的制度和渠道,增加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国务院机构改革主要内容
国务院机构改革主要内容2018年3月1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是自2008年以来的第一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此次机构改革主要涉及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的调整和改革,旨在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此次机构改革中,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25个减少到了15个,主要调整如下:1.取消国家旅游局,将其职责划归文化和旅游部。
2.取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其职责划归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3.取消国家海洋局,将其职责划归自然资源部。
4.取消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其职责划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5.取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将其职责划归应急管理部。
6.取消国家体育总局,将其职责划归文化和旅游部。
7.取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其职责划归中央宣传部。
8.取消国家民委,将其职责划归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
9.取消国家质检总局,将其职责划归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10.取消国家统计局,将其职责划归国家统计局党组。
11.取消国家语委,将其职责划归教育部。
12.取消国家外国专家局,将其职责划归外交部。
13.取消国家烟草专卖局,将其职责划归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14.取消国家旅游局,将其职责划归文化和旅游部。
15.取消国家体育总局,将其职责划归文化和旅游部。
二、国务院职能调整此次机构改革中,国务院职能也进行了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服务能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2.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机构改革的意义此次机构改革的意义在于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调整国务院组成部门和职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大陸政府機構改革
(演講提綱)
一.概念
你們出的題目是中國政府管理體制與機構改革的形勢和任務,把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與政府機構改革分開,這是有道理的。
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與政府機構改革雖有交叉,但基本上是兩個領域。
我們先看“體制"的概念。
顧名思義,體制不是體系和制度的合稱,而是體系與機制的總和。
行政體制,是指行政系統的權力劃分、組織機構、職能配置、運行機制等的關係模式。
它至少包括以下幾層含義:第一.行政體制的核心內容是行政權力的劃分合行政職能的配置。
行政權力的劃分決定行政職能的配置。
行政職能的配置又左右行政結構和行政運行。
第二,行政組織結構是行政體制的表現形式。
其中,行政機構是行政權力和行政職能的載體,若無機構,行政體制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運行機制是行政體制的靈魂。
若無決策、執行反饋等連續不斷的運行活動,行政體制則無法運轉,變成空架子,毫無價值。
第四,行政體制是政治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與立法體制、司法體制連體,共同組成國家管理體制。
因此,行政體制要受到政府體制的制約,也要受到立法、司法體制的監督和影響。
第五,共產黨的組織具有行政化的特徵,領導並與行政體制共同執掌行政權力,形成難分難解的黨政關係。
所以,共產黨的執政體制也是行政體制的組成部分。
第六,行政規範、行政環境與行政體制也有密切關係,對行政體制也有重大影響。
這就是中國行政體制的基本內涵,實際上它包括行政系統的權力劃分、組織機構、職能配置、運行機制、各種關係以及行政規範、行政環境等諸種因素的有機結合。
這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
政府機構的概念比較簡單,主要是指機構和人員,最多包括組織機構和各種關係。
它與行政體制相比,其中有重合的部分,但內涵和外延要少得多、小得多。
但是在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實際操作的政府機構改革,與改革開放前已經大不相同,它是一個內容豐富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包括精簡機構和人員、轉變職能、政企分開、理順關係、提高效率,與行政體制改革相接近,甚至可以說基本吻合。
因此,今天我講大陸政府機構改革,實際上也是在講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二.改革開放以前的三次機構增減
改革開放前的機構改革,實際上機構和人員的增減,不涉及政府管理體制的問題,沒有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政企分開、理順關係等問題,只是簡單的機構和人員的增加與減少。
1.1951~1952年,第一次機構改革,主要是將大區政府改變爲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大大壓縮了機構的數量。
2.1958~1960年,第二次機構改革,壓縮機構,減少人員三分之一,減少的人員下放到農村當農民。
這是迫不得已的行爲。
3.1968~1970年,第三次機構改革,國務院機構減少至32個,實際上只管19個,人員減少三分之二,下放到幹校勞動。
這是發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正常現象。
三.改革開放以後的五次機構改革
4.1982~1983年,第四次機構改革,中國中央政府機構激增至100個,這是常設機構,還有非常設機構100個左右,達到歷史最高峰。
這次機構改革仍然就機構論機構,就人員論人員,仍然是比較簡單的合併與減少。
5.1987~1988年,第五次機構改革。
第四次機構精簡之後,中央政府的機構和人員很快又膨脹起來,引起了政學兩界的高度關注。
經過全國的研討,認爲機構改革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爲中心,達成了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的共識,並形成了“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方案。
結果使第五次機構改革順利展開,反彈較小。
6.1993~1996年,第六次機構改革。
這次機構改革考慮到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開始減少專業經濟管理部門。
同時,出臺了地方機構改革的方案,精簡幅度在25%左右。
省級政府有所動作,省以下則基本未動。
7.1998~2003年,第七次機構改革。
這是朱鎔基總理領導的動作較大,影響全國的一次機構改革。
大大壓縮專業經濟管理部門,精簡人員50%。
國務院用半年時間不折不扣地完成了改革。
地方政府機構的改革拖了四年時間,最後也沒有完成。
經過這次改革,省、市政府真正經歷了一次改革,縣、鄉政府機構進行部分改革,沒有徹底完成。
8.2003年,第八次機構改革。
這是溫家寶總理領導的一次動作較小的一次機構改革,主要是加強監管,合併重組了五個部門,機構和人員變動較小。
四.關於政府機構改革的思考
1.“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迴圈圈問題
2.轉變政府職能問題
(1)基本職能——社會管理職能的轉變
(2)管理許可權的轉變
(3)管理方式的轉換
(4)管理手段的轉變
3.政企關係問題
(1)政企錯位:
a.業不該辦的社會、學校、醫院等,要求政企分開,政府不辦或者少辦;
b.企業要有經營權,政府不給,自己去經營。
(2)政企關係是根本問題,根系在所有制。
所有制要定位,要分解。
政企分開的關鍵是財政分開。
競爭性、盈利性領域,政府要讓出來。
這個領域是市場最有效的領域,要讓給市場。
政企分開,市場是隔離帶,只有市場才能把政企分開。
政企分開首先要取消部門所有制,取消主管部門;其次要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最後是改造大中型國有企業。
或盤活國有企業,加大支援力度;或民營化,或股份制,或租賃,或破産,只保留那些關係國計民生的少量的大中型國有企業。
4.機構改革的長期性問題
(1)中國大陸政府機構改革是長期的,五年進行一次,一次四、五年,長期堅持下去必有成效。
(2)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政府機構改革都是長期的,發達國家至今還在開展行政改革。
(3)機構改革爲什麽是長期的。
我提出了政府機構改革平衡發展理論,用這個理論可以解釋機構改革的長期性。
這個理論的要點是:
a.社會需求與政府職能的平衡發展;
b.社會利益與政府利益的平衡發展;
c.政府機構與外部環境的平衡發展;
d.政府機構內部結構的平衡發展。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謝慶奎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