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政府机构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大陸政府機構改革

(演講提綱)

一.概念

你們出的題目是中國政府管理體制與機構改革的形勢和任務,把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與政府機構改革分開,這是有道理的。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與政府機構改革雖有交叉,但基本上是兩個領域。我們先看“體制"的概念。顧名思義,體制不是體系和制度的合稱,而是體系與機制的總和。行政體制,是指行政系統的權力劃分、組織機構、職能配置、運行機制等的關係模式。它至少包括以下幾層含義:第一.行政體制的核心內容是行政權力的劃分合行政職能的配置。行政權力的劃分決定行政職能的配置。行政職能的配置又左右行政結構和行政運行。

第二,行政組織結構是行政體制的表現形式。其中,行政機構是行政權力和行政職能的載體,若無機構,行政體制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運行機制是行政體制的靈魂。若無決策、執行反饋等連續不斷的運行活動,行政體制則無法運轉,變成空架子,毫無價值。

第四,行政體制是政治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與立法體制、司法體制連體,共同組成國家管理體制。因此,行政體制要受到政府體制的制約,也要受到立法、司法體制的監督和影響。

第五,共產黨的組織具有行政化的特徵,領導並與行政體制共同執掌行政權力,形成難分難解的黨政關係。所以,共產黨的執政體制也是行政體制的組成部分。

第六,行政規範、行政環境與行政體制也有密切關係,對行政體制也有重大影響。

這就是中國行政體制的基本內涵,實際上它包括行政系統的權力劃分、組織機構、職能配置、運行機制、各種關係以及行政規範、行政環境等諸種因素的有機結合。這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

政府機構的概念比較簡單,主要是指機構和人員,最多包括組織機構和各種關係。它與行政體制相比,其中有重合的部分,但內涵和外延要少得多、小得多。

但是在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實際操作的政府機構改革,與改革開放前已經大不相同,它是一個內容豐富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包括精簡機構和人員、轉變職能、政企分開、理順關係、提高效率,與行政體制改革相接近,甚至可以說基本吻合。因此,今天我講大陸政府機構改革,實際上也是在講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二.改革開放以前的三次機構增減

改革開放前的機構改革,實際上機構和人員的增減,不涉及政府管理體制的問題,沒有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政企分開、理順關係等問題,只是簡單的機構和人員的增加與減少。

1.1951~1952年,第一次機構改革,主要是將大區政府改變爲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大大壓縮了機構的數量。

2.1958~1960年,第二次機構改革,壓縮機構,減少人員三分之一,減少的人員下放到農村當農民。這是迫不得已的行爲。

3.1968~1970年,第三次機構改革,國務院機構減少至32個,實際上只管19個,人員減少三分之二,下放到幹校勞動。這是發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正常現象。

三.改革開放以後的五次機構改革

4.1982~1983年,第四次機構改革,中國中央政府機構激增至100個,這是常設機構,還有非常設機構100個左右,達到歷史最高峰。這次機構改革仍然就機構論機構,就人員論人員,仍然是比較簡單的合併與減少。

5.1987~1988年,第五次機構改革。第四次機構精簡之後,中央政府的機構和人員很快又膨脹起來,引起了政學兩界的高度關注。經過全國的研討,認爲機構改革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爲中心,達成了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的共識,並形成了“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方案。結果使第五次機構改革順利展開,反彈較小。

6.1993~1996年,第六次機構改革。這次機構改革考慮到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開始減少專業經濟管理部門。同時,出臺了地方機構改革的方案,精簡幅度在25%左右。省級政府有所動作,省以下則基本未動。

7.1998~2003年,第七次機構改革。這是朱鎔基總理領導的動作較大,影響全國的一次機構改革。大大壓縮專業經濟管理部門,精簡人員50%。國務院用半年時間不折不扣地完成了改革。地方政府機構的改革拖了四年時間,最後也沒有完成。經過這次改革,省、市政府真正經歷了一次改革,縣、鄉政府機構進行部分改革,沒有徹底完成。

8.2003年,第八次機構改革。這是溫家寶總理領導的一次動作較小的一次機構改革,主要是加強監管,合併重組了五個部門,機構和人員變動較小。

四.關於政府機構改革的思考

1.“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迴圈圈問題

2.轉變政府職能問題

(1)基本職能——社會管理職能的轉變

(2)管理許可權的轉變

(3)管理方式的轉換

(4)管理手段的轉變

3.政企關係問題

(1)政企錯位:

a.業不該辦的社會、學校、醫院等,要求政企分開,政府不辦或者少辦;

b.企業要有經營權,政府不給,自己去經營。

(2)政企關係是根本問題,根系在所有制。

所有制要定位,要分解。政企分開的關鍵是財政分開。競爭性、盈利性領域,政府要讓出來。

這個領域是市場最有效的領域,要讓給市場。政企分開,市場是隔離帶,只有市場才能把政企分開。政企分開首先要取消部門所有制,取消主管部門;其次要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最後是改造大中型國有企業。或盤活國有企業,加大支援力度;或民營化,或股份制,或租賃,或破産,只保留那些關係國計民生的少量的大中型國有企業。

4.機構改革的長期性問題

(1)中國大陸政府機構改革是長期的,五年進行一次,一次四、五年,長期堅持下去必有成效。

(2)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政府機構改革都是長期的,發達國家至今還在開展行政改革。

(3)機構改革爲什麽是長期的。我提出了政府機構改革平衡發展理論,用這個理論可以解釋機構改革的長期性。這個理論的要點是:

a.社會需求與政府職能的平衡發展;

b.社會利益與政府利益的平衡發展;

c.政府機構與外部環境的平衡發展;

d.政府機構內部結構的平衡發展。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謝慶奎

200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