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与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季节性 由于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条件会对寄生虫及其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的消长产生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如温暖、潮湿的条件有利于钩虫卵及钩蚴在外界的发育,因此钩虫感染多见于春、夏季节;疟疾和黑热病的传播需要媒介按蚊和白蛉,因此黑热病和疟疾的传播和感染季节与其媒介节肢动物出现的季节一致。人群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会造成感染的季节性,如血吸虫病, 常因农业生产或下水活动而接触疫水,因此,急性血吸虫病往往发生在夏季。
3.保护易感者人类对各种人体寄生虫的感染大多缺乏先天的特异免疫力,因此对人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寄生虫感染的最直接方法。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必要时可在皮肤涂抹驱避剂以防吸血节肢动物的叮刺和预防服药。
由于大多数人体寄生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同时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较多,因此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难以奏效。目前我国对寄生虫病采取的是综合防治策略,即根据流行区的实际情况和流行规律,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证明,综合防治策略对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是切实有效的。
第四节 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为了了解寄生虫病的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掌握寄生虫病流行的规律和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常用的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有:
1.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判断某地是否存在某种寄生虫病,并了解流行率、发病率、感染度和传播方式等。描述性调查资料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资料。
第一节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作为传染源,其体内的寄生虫在生活史的某一发育阶段可以直接或间接进入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如丝虫的微丝蚴(microfilaria)、很多蠕虫的受精卵或含幼虫虫卵。
2.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借助于某些传播因素,侵入另一宿主的全过程。传播途径可以是某种单一的因素,如阴道毛滴虫可从传染源直接感染另一宿主;也可是由一系列因素所构成,如有些寄生人体的蠕虫,在离开传染源后,需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或繁殖至感染期后再感染另一宿主。
寄生虫进入人体的常见途径即感染途径有:经口感染,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 经皮肤感染 ,如钩虫、血吸虫等;经胎盘感染, 如弓形虫、疟原虫等;经呼吸道感染,如蛲虫、棘阿米巴等;经输血感染,如疟原虫等。此外,有的寄生虫,如微小膜壳绦还可在宿主体内重复感染(自身感染)。
5.血清学研究 血清流行病学是通过检测人群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以了解寄生虫病的过去和现在的感染情况。特异性抗体水平通常用人群抗体阳性率和人群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 reciprocal titer, GMRT)两项指标来表示。在流行区,人群对某种寄生虫的特异性抗体水平的高低与流行程度成正相关,防治措施见效后,人群抗体水平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乃至转阴。
2.分析性研究 根据描述性研究所提示的环境因素或生物因素(包括寄生虫和宿主)与寄生虫病发生的关系及其机理,利用回顾性及前瞻性调查,分析两者的关联性,是否有因果关系,如有因果关系,则其危险性有多大。
3.实验性研究 是用实验的方法,按随机分配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证实某种因素或某种干预措施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常常用来验证分析性研究的结果。在研究寄生虫病的防治对策时也常用到这种方法。
(5) 经节肢动物传播;某些节肢动物在寄生虫病传播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如蚊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白蛉传播黑热病等。经节肢动物传播的寄生虫病除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等特点外,还具有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一致的特点。
(6)经人体直接传播:有些寄生虫可通过人际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传播,如阴道毛滴虫可通过性生活而传播,疥螨可由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而传播。直接传播大多引起个别病例发生,病例的多少视接触的频繁程度而定。
3.自然疫源性 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地传播,这种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在人迹罕到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这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在脊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这类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则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的这种自然疫源性不仅反映了寄生于人类的寄生虫绝大多数是由动物寄生虫进化而来的,同时也说明某些寄生虫病在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复杂性。在涉及到野外活动,如地质勘探,探险和开发新的旅游区时,了解当地寄生虫病的自然疫源性是必要的。此外,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也可能形成新的自然疫源地。
6.分子生物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已逐渐将生物学技术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试图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的病因及其相关的发病过程和确定易感性标志。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含两种在形态学上难以区分但致病力显著不同的种群复合体,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现已确认溶组织内阿米巴存在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个不同的种,从而使阿米巴的高感染率和低发病率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2) 经食物传播:我国不少地区均以人粪作为肥料,粪便中的感染期虫卵污染蔬菜、水果,是常见的传播途径,因此生食蔬菜或未洗净、削皮的水果常成为某些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方式。鱼、肉等食品本身含有的寄生虫也是导致某些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如生食或半生食含感染期幼虫的猪肉可感染猪带绦虫、旋毛虫,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鱼肉可感染华支睾吸虫等。经食物传播的寄生虫病有患者同吃某一食物、未进食该食物者不发病的特点。
(3)经土壤传播:有些直接发育型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产的卵需在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性卵或幼虫,人体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有的寄生虫卵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如蛔虫卵能在浅层土壤中生存数年,由于日积月累的结果,它们可在土壤中达到惊人的数量。
(4) 经空气(飞沫)传播:有些寄生虫的感染期可借助空气或飞沫传播,如蛲虫卵、棘阿米巴可在空气中飘浮,并可随呼吸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人体寄生虫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水传播:不少寄生虫是经水而进入人体的。水源如被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期虫卵或幼虫污染,人可因饮水或和接触疫水而感染。如饮用被溶组织内阿米巴成熟包囊污染的水可感染阿米巴,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可感染血吸虫。经饮水传播的寄生虫病具有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均可发病等特点。经接触疫水传播的寄生虫病则具有病人均有疫水接触史,发病不仅有地区性和季节性的特点,而且有职业上的差别。
第三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1.地方性 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经常发生,无需自外地输入,这种情况称地方性。 寄生虫病的流行常有明显的地方性,这种特点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有关。如钩虫病在我国淮河及黄河以南地区广泛流行,但在气候干寒的西北地带,则很少流行;血吸虫病的流行区与钉螺的分布一致,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有些食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旋毛虫病等的流行,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在我国西北畜牧地区流行的包虫病则与当地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有关。
4.理论性研究 是以流行病学的模式,或以数学符号来表达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间内在的及其数量的关系。寄生虫完成生活史机率的大小,决定了寄生病传播的范围和速度,而生活史过程的完成又受寄生虫、宿主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有数量关系的动力学过程,这种传播过程的定量关系可用数学模型来表达。利用数学流行病学来研究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已愈来愈受到重视。
第二节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包括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通过对流行过程三个环节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地理环境会影响到中间宿主的孳生与分布,如肺吸虫的中间宿主溪蟹和蝲蛄只适于生长在山区小溪,因此肺吸虫病大多只在丘陵、山区流行;气候条件会影响到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及其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的孳生, 如血吸虫毛蚴的孵化和尾蚴的逸出除需要水外,还与温度、光照等条件有关,而适宜的温度又增加了人群接触疫水的机会,因而有利于血吸虫病的流行。
(李雍龙)
第五节 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切断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防治寄生虫病的基源自文库措施。
1.消灭传染源 在寄生虫病传播过程中,传染源是主要环节。在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和带虫者以及保虫宿主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在非流行区,监测和控制来自流行区的流动人口,是防止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的必要手段。
2.切断传播途径 不同的寄生虫,其传播途径不尽相同。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以及控制和杀灭媒介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是切断寄生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
3.易感者 易感者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人体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力多属带虫免疫,未经感染的人因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具有免疫力的人,当寄生虫从人体清除后,这种免疫力也会逐渐消失,重新处于易感状态。易感性还与年龄有关,在流行区,儿童的免疫力一般低于成年人,非流行区的人进入流行区后也会成为易感者。人群对某种寄生虫的易感性除受免疫力的影响外,还与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有关,如喜食生鱼片的人易感染华支睾吸虫,从事旱地种植业的人,其钩虫感染率较高。
2.生物因素有些寄生虫在其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这些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与否,决定了这些寄生虫病能否流行。如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在我国的分布不超过北纬33.7o,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无血吸虫病流行。
3.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以及人的行为(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常常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由于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一般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因素往往是可变的。因此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的进步和防疫保健制度的完善以及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起主导作用。
第三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通常称为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当这三个环节在某一地区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构成寄生虫病的流行。寄生虫病的流行过程在数量上可表现为散发、爆发、流行或大流行;在地区上可表现为地方性、自然疫源性;在时间上可表现出季节性;在人群中则有年龄、性别、职业及民族等不同分布的表现。此外,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也会对寄生虫病的流行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