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分析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8289b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c.png)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分析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毕业论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术成果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因此做好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工作,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撰写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分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了解研究领域的总体趋势、研究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选题提供有力的依据。
同时也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问题。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素质、学生能力、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都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例如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显著影响。
2.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研究: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
例如有学者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过程管理等措施。
3. 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研究: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价毕业论文质量,一些学者致力于构建完善的评估体系。
这些评估体系包括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三、研究现状分析目前关于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视角有限:现有研究往往从单一角度出发,缺乏多维度的分析和探讨。
例如有些研究只关注教师或学生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有些研究只关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而忽视了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2. 缺乏实证数据支持:现有研究在论证过程中往往缺乏充分的实证数据支持。
虽然一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了一些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无法为研究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撑。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a83ce243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c.png)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
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1. 研究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100字左右):首先简要介绍研究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说明该领域在学术、实践或社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2. 相关概念和术语的定义(150字左右):对于该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和术语进行定义和解释,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后续文献综述的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400字左右):对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可以按时间或主题进行分类,逐步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并指出各研究成果的优缺点。
4.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缺口(50字左右):分析当前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缺口,说明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5. 文献综述的结论(0字):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可以指出整个领域可能存在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总的来说,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应该简洁明了地介绍研究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对关键概念进行定义,详细综述国内外研究现
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缺口,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700字的篇幅可以较为全面地综述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并展示自己对该领域的了解和把握,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万能模板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万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5d9193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f.png)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万能模板1. 引言(200字左右)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为了进行科学的研究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十分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万能模板,帮助研究生更好地撰写文献综述部分,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文献综述方法在书写文献综述之前,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方法和步骤:1.选题范围确定: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确定文献综述的范围。
2.文献搜索:利用学术搜索引擎和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信息,使用适当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3.文献筛选:根据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等信息,筛选出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
4.文献阅读与理解:仔细阅读选取的文献,了解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内容。
5.文献整理与总结:将阅读过的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归纳出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
6.综述撰写:根据文献整理和总结的结果,进行综述的撰写。
包括综述的结构、内容及逻辑的安排等。
3. 文献综述的结构文献综述的结构是一个清晰而有序的逻辑框架,可按照以下格式进行组织:3.1. 引言简要介绍研究领域的背景和意义,概括当前研究的发展状况,并明确本文献综述的目的和意义。
3.2. 关键概念和定义对于研究课题中的关键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确保读者对相关术语的理解一致。
3.3. 相关研究综述对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按时间顺序或主题相近的方式进行组织。
重点介绍各个研究的方法、结果和不足之处,指出自己的研究与之有何不同和亮点。
3.4.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明确研究课题对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的重要意义,论述自己的研究在理论扩展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创新点。
3.5. 研究的目标和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目标和研究问题,引出后续论述。
4. 注意事项在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引用文献:对引用的文献进行准确的标注和引用,避免抄袭和知识产权纠纷。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_开题报告三篇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_开题报告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31ec22f705cc17542709b8.png)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_开题报告三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篇一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技术经济班设计(论文)题目: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指导教师:200年4月21日目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论文题目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4.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5.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6.进度安排文献综述1资本运营运作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结论1.1资本运营的涵义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1.2.2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1.2.3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1.2.4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1.3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1.3.1概念1.3.2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1.3.4并购方式1.4研究课题的意义2目前研究阶段的不足参考文献1.论文题目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企业资本运营是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纵观当今世界各大企业的发展历程,资本运营都起到过相当关键的作用,并且往往成为它们实现重大跨越的跳板和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
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将资本运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获得了成功。
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的瓶颈,认识到资本运营同生产经营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
可以预见,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特会越来越大。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为背景,比较全面描述了国内外资本运营的现状,深入地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以及对于国外资本运营经验的借鉴和教训的吸取。
在研究领域发展方面,国外对资本运营的研究和运用都多于我国。
在中国,资本运营是一个经济学新概念,它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投资管理学科基础的理论学科。
资本运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课程。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8b6e2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d.png)
开题报告⽂献综述格式及范⽂开题报告⽂献综述格式及范⽂ ⼤学⽣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学⽣们都在认真的做毕业设计,在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呢?下⾯是⼩编整理的开题报告⽂献综述格式及范⽂,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献综述格式⼀般包括: (1)⽂献综述的引⾔:包括撰写⽂献综述的原因、意义、⽂献的范围、正⽂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2)⽂献综述的正⽂:是⽂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向,⽽且便于他⼈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点,是在他⼈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献综述的结论:⽂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4)⽂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献,说明⽂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步检索。
2、⽂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献的重复、罗列和⼀般性介绍,⽽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
因此,⽂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献综述范⽂ 论⽂题⽬:“问题——探索——交流”⼩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章,研读了五⼗余篇。
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 (2)现代教学模式——“学⽣中⼼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法以及教学管理等⽅⾯均以学⽣为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得到迅速发展。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样例)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样例)](https://img.taocdn.com/s3/m/5419ff4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1.png)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文献综述1.1 频率合成技术简介频率合成是指从一个高稳定的参考频率, 经过各种技术处理, 生成一系列稳定的频率输出。
频率合成的概念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参考频率通过一些转换, 产生一个或多个频率信号的过程。
频率合成技术一般分为直接式(DS)、间接式(PLL)和直接数字式(DDS)三种基本形式。
早期的频率合成采用直接式的方式, 是由一个或多个晶体震荡器经分频、倍频、混频对一个或几个基准频率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产生所需要的频率信号, 并通过滤波器产出, 这是最早的频率合成信号源的方法。
目前该方法仍在使用, 主要是因为它频率转换速度、相位噪声低, 比较容易实现。
但是该方式涉及的合成器体积过于庞大, 而且成本较高, 结构复杂、产生任意波形的可控性较低。
间接合成式是基于锁相环的原理, 即PLL。
它与前者相比, 输出频率的稳定度和准确度都有明显的提高, 频谱纯度等性能也有较大改善。
主要是因为信号源的振荡频率被固定在频率计数器的时基上, 也就是说以稳定度高的振荡器为基准。
因此, 锁相环的输出频率就与基准频率一致, 振荡器输出信号和参考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固定的常数, 而且锁相环的突出优点是能够抑制叠加到输入信号上的噪纠。
这是直接式频率合成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PLL还有体积小、性价比较高等一系列优点。
但是PLL技术也有明显的缺点, 采取闭环控制, 系统的输出频率改变后, 重新达到稳定的时间也就比较长, 一般为毫秒级, 很难满足高频率分辨率与快速转换率同时具备的要求, 因此也有明显瑕疵。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从原理上实现了突破。
前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对基准频率进行运算得出, 而DDS技术则是从相位的概念进行频率合成。
它按一定的相位间隔, 将待产生的波形幅度的二进制数据存储于高速存储器作为查找表, 用参考频率源(一般为晶体振荡器)作为时钟, 用频率控制字决定每次从查找表中取出波形数据的相位间隔, 以产生不同的输出频率, 对取出的波形数据通过高速D/A转换器来合成出存储在存储器内的波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ab1bd0d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a.png)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献综述什么是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在研究⽅向确定后,研究者在前期研究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将研究课题论证、设计、计划付诸于⽂字的研究⽂件,是研究的初步⽅案。
撰写开题报告和撰写课题申报书有许多类似之处,是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能⼒。
什么是⽂献综述?真正意义上的“⽂献综述”,可以理解为“关于⽂献的⽂献”,是对⽂献再加⼯⽽成的第三次⽂献,即综述的作者并不需要⾃⼰去做第⼀⼿的⼯作,但却可以凭借⾃⼰的学识和判断⼒对某⼀领域的研究做出综合性的介绍,并加⼊⾃⼰的预测和判断。
⽂献综述是写给谁看的?多数同学都认为⽂献综述是写给⽼师看的,容易出现种种糊弄⽼师的现象。
⽂献综述写作主要是作者帮助⾃⼰吃透题⽬、理清思路、找到⽅向,所以⾸先应当是写给⾃⼰看的。
怎么做开题报告与⽂献综述?WH法:研究框架What: 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界定问题When: 实效性;通过时间缩⼩范围Where: 研究地;通过空间缩⼩范围Who with Whom for Whom: 作者与读者Why: 阐明理由,设定⽬标,预期内容How: 理论武器,技术⼿段,研究⽅法怎么做开题报告与⽂献综述?以问题为导向:以⽬标为导向:以⼿段为导向:选题过程提出问题:以“内⾏”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
(兴趣;关键词)选择问题:以“内⾏”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
(“剥笋”)陈述问题:凝练核⼼观点的过程。
观点应当来⾃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不是为了套理论⽽“削⾜适履”或“⽆病呻吟”。
(收缩话题)通过“⽂献阅读”及“⽂献综述”作判断和决断。
如何做⽂献综述?⽂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法的整理评论性的( Review ),因此要带着作者本⼈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献,⽽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背景描述 (Background Description)问题产⽣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关注的是现实层⾯问题。
本科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本科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eee42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e.png)
本科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题目:探究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献综述: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通讯工具,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其接触和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和频率都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然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却一直备受争议。
许多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Bazelon等人(2013)的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增加青少年的社交能力,提高其社会参与度,并通过提供情感支持来降低抑郁的风险。
另外,还有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以及提供信息和资源(Gross & Acquisti, 2012)。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社交媒体的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负面影响。
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Twenge et al., 2018)。
此外,社交媒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睡眠问题、身体形象问题以及网络欺凌等问题(Jones & Funk, 2017)。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因此,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引
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社交媒体,防止过度依赖和负面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干预措施来降低潜在的风险。
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是什么意思
![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f8a2c9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3.png)
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是什么意思引言在进行学术研究或者科研项目时,开题报告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于对所要进行的研究或项目的目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而作为开题报告的一部分,文献综述则是对已有研究成果和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回顾的过程。
本文将对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进行深入探讨,并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文献综述的定义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是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相关书籍、刊物等文献资料的系统检索、筛选、整理和分析,以获取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
文献综述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基础,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当前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文献综述的意义和作用1.阐明研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在开题报告中明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者能够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研究在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基础:文献综述为研究者提供了有关该领域前沿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全面了解。
这有助于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方案和方法时有条不紊,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
3.揭示研究现状和问题: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这有助于研究者在开题报告中准确描述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并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与前人研究的关联性和创新点。
4.引导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文献综述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者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设计和方法,确定自己研究的合适路径和方法。
文献综述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时,研究者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研究领域和范围:在开始综述前,首先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有助于筛选和检索相关文献。
2.检索和筛选文献:根据研究目标和关键词,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搜索引擎等途径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
然后根据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进行初步筛选,选取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献。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范文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6e9a68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c.png)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一、引言开题报告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环节,它旨在对研究课题进行初步探讨和论证,并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对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部分进行探讨,以期为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提供一些参考。
二、文献综述的意义文献综述是开题报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研究生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生可以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
三、文献综述的方法在进行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文献检索: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等渠道,检索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
在检索过程中,可以使用关键词、主题词等进行筛选,以获取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
2.文献筛选:在检索到的文献中,研究生需要进行筛选,选择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和综述。
在筛选时,可以根据文献的题目、摘要等信息进行初步判断,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
3.文献阅读与总结:在阅读文献时,研究生需要对文献的内容进行仔细理解和分析,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将文献按照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分类,以便于后续的综述和参考。
四、文献综述的内容在进行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研究背景:介绍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为什么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
2.研究现状:综述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介绍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显示自己的研究创新点。
3.研究方法:介绍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和技术,并阐明其优势和适用性。
4.研究预期:阐述研究课题的预期目标和预期结果,说明自己的研究有何独特之处和创新之处。
五、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在撰写文献综述时,研究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引用: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需要准确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抄袭和剽窃的行为。
开题报告范文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范文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e9cb7c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4.png)
开题报告范文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范文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导言开题报告是研究生阶段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当前研究领域的现状与文献进行综述,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以期达到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第一部分:研究现状综述1.1研究领域介绍在本研究领域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XXX的问题。
XXX的定义为XXX。
XXX的研究首先从XXX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对XXX进行了深入探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在XXX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XXX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在国内,XXX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1.3研究热点与难点当前,XXX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XXX、XXX和XXX等方面。
其中,研究热点主要包括XXX和XXX;而研究难点则集中在XXX和XXX上。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2.1 国内文献综述在国内,对于XXX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较为优秀的文献发表。
例如,XXX(作者,年份)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XXX;XXX(作者,年份)提出了XXX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验证。
2.2 国外文献综述在国外,XXX的领域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
例如,XXX(作者,年份)提出了XXX的概念与理论框架,并通过大量实证研究验证了其有效性;XXX(作者,年份)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XXX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3 研究现状总结从综合文献综述的结果来看,可以发现目前XXX领域的研究较为活跃,已经有了一些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实证研究成果。
然而,由于研究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亟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结论本文从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XXX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XXX研究的重要性与发展潜力。
未来,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XXX,并力求取得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1] XXX[2] XXX[3] XXX。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与研究背景分析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与研究背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dff98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7.png)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与研究背景分析一、文献综述在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对于研究的深入和全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献综述是对相关领域内已有研究成果和观点的梳理、总结和分析,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避免重复前人的工作,同时也可以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经验。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首先,我们需要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情况。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热点和趋势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指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1.3 研究空白和创新点最后,我们需要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空白和创新点。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指出前人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未被充分关注的方面,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和创新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独特性和价值。
二、研究背景分析在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时,研究背景分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把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1 社会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研究所处的社会背景。
当前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之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研究将会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我们的研究如何与社会发展相契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的问题。
2.2 理论背景其次,我们需要分析研究所涉及的理论背景。
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了解其内涵和逻辑,明确其在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bcca06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0.png)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收集、整理和总结有关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文献综述在很多学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目的在于收集、整理、评估和总结在特定领域内发表的文献成果,从而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为企业或组织的决策和研究项目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文献综述的意义文献综述对于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好处在于可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多地了解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根据文献综述了解到的背景和现状,可以更好地选择其他研究中的主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文献综述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快速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有效方法,同时为之前的研究结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文献综述的方法文献综述的方法可以根据所要求的研究范围来分,一般来说,文献综述可以分为宏观文献综述和微观文献综述。
宏观文献综述是对一个学科的研究成果的概括性的评估,旨在了解这一学科的研究动态;微观文献综述是对某一特定话题的深入研究,其内容一般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文献类型、文献数量、文献来源、文献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总结出该话题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四、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是对计划撰写的文献综述的详细说明,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文献收集标准等。
开题报告的内容和结构一般如下:1.题报告标题:即针对要撰写的文献综述的简要说明。
2.究背景及意义:此部分主要说明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及其独特的价值,以及与现有文献的差异。
3.题内容:此部分主要说明撰写本文献综述的领域或话题的范围、范围、内容,以及其预期的研究成果。
4.作进度:此部分说明撰写本文献综述的总体工作进度,包括文献检索、文献解读、数据收集和整理等。
5.献来源:此部分要求指明本文献综述要收集的文献来源及其特点。
以上就是本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内容概要,希望能为研究提供有益而及时的帮助。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范文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4cf8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2.png)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XXX领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由于XXX问题的日益突出,其对于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因此,开展XXX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XXX领域的深入分析和探讨,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外,XXX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XXX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XXX研究也逐步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XXX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调查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验证研究假设和结论。
四、相关文献综述本部分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不同角度阐述XXX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同时,将重点介绍国内外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五、预期目标与创新点本研究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对XXX领域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本研究将力求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为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做出贡献。
六、研究计划与时间表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1. 文献调查阶段: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和分析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预计用时X个月。
2. 案例分析阶段: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预计用时X个月。
3. 实证研究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验证研究假设和结论。
开题报告陈述(通用15篇)
![开题报告陈述(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01bba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2.png)
开题报告陈述篇1(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
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
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
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
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
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
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
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三)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
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3f29f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b.png)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怎么写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
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
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模板.doc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模板.doc](https://img.taocdn.com/s3/m/a595f69d9b89680203d82583.png)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模板范文意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
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等。
下面是我整理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给大家参考。
【一】农林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号学生姓名专业英语导师姓名职称学院课题性质设计论文课题来源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社会实践问题学生自选课题其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认知转喻视角下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对象、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案、预期成果等)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回避谈论某些话题或避免使用某些词语,因为不愿、或不能随便谈及那些话题或使用那些词语,于是就找到一些模糊的、听起来顺耳的说法或词语来代替,这些说法和词语所形成的表达方式就是委婉语(euphemism)。
委婉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就像美国学者hughrawson(1981:1)所说的:“委婉语如此深深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的确,委婉语是语言交际的“润滑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已经渗透于政治、军事、外交及生活等各个方面。
本研究借鉴不同时期中外学者关于委婉语、委婉语的认知阐释以及英汉委婉语的研究成果,以认知转喻为视角,对英汉委婉语的认知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以图发现其共同和不同的规律性特单凭修辞、社会心理、文化、语用这类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满足对委婉语生成机制及其内在本质的探究,于是便开始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隐喻、转喻先后从修辞层面上升到认知层面,并被广泛而又深入地探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认知隐喻或认知转喻的视角来研究委婉语。
然而,认知转喻与委婉语的本质又存在着许多相似性,可以说委婉语产生的基础就是认知转喻,所以从认知转喻视角来研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和内在本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万能模板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万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a40b3c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1.png)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一、背景
(此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可以引用相关研究成果,说明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存在的空白)
二、分析
(此部分分析已有文献研究成果,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与比较,可以按不同研究方向或观点进行分类)
1. 研究方向1
(此部分详细介绍某一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包括作者、发表时间、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等)
2. 研究方向2
(此部分详细介绍另一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包括作者、发表时间、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等)
3. 研究方向3
(此部分详细介绍另一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包括作者、发表时间、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等)
三、结果
(此部分总结已有文献研究结果,并指出不同研究观点之间的异同,可以根据已有研究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
四、建议
(此部分结合文献综述的结果,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和建议,并说明完成该研究所需的方法和步骤)
五、参考文献
(此部分列出已引用的文献,格式按照要求)
参考文献:
1.作者1. (年份). 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 卷(期), 页码.
2.作者2. (年份). 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 卷(期), 页码.
3.作者3. (年份). 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 卷(期), 页码.
4.作者4. (年份). 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 卷(期), 页码.
以上为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万能模板,根据具体的研究任务,可酌情增删内容和调整结构,重点突出研究的背景、分析、结果和建议等部分,全面、详尽地介绍已有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开题报告中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中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20305a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0.png)
开题报告中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在进行任何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背景和动机。
研究背景是指研究问题所在的实际情况和相关领域的现状。
它可以揭示问题的存在和引起研究兴趣的原因,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研究背景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问题,逐渐引导到具体的研究问题。
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 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介绍相关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说明其对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影响。
2. 存在的问题或挑战:指出该领域仍存在的问题或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说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前人研究的局限性: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找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便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合适的切入点。
研究背景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述,使读者了解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并继续阅读下去。
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的范围和目标,发现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介绍文献综述的目的和意义:说明文献综述在研究中的作用,如揭示前人研究的现状、找出研究空白、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等。
2. 文献来源和筛选标准:说明文献的来源和选取的原则,如选择近几年的高水平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
3. 文献分类与整理:根据研究的主题和目标,将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可以按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进行分类。
4. 文献综述:对每个分类的文献进行概括性的综述,总结前人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结果,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或争议。
5. 文献比较与分析:对不同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比较与分析,指出共性和差异,并从中找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加深对研究领域的理解,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点,并避免重复前人的研究。
三、总结开题报告中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部分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ba7942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1.png)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篇一」研究现状是文献综述的主体,叙述某一时期某一学科领域的现状、水平和成就。
依次综述各个问题,列举出各种观点、理论、方法、数据,并对每一项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列举历年来的成果、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进行推演和论证。
研究现状在写法上可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层层递进;或按课题所含的几个方面(主题)分路挺进;或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都应在全面系统的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做客观公正的反映;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详略得当。
研究现状基本写作思路可分为三块:第一步,概括。
即对所选文献的研究重点、研究手段及研究结论先进行概括;第二步,分析评价这些文献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影响、优点与不足;第三步,整合回顾,提出改进的方向与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
研究现状的基本程式用语,现举一例如下:已掌握的文献资料显示,理论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1)××××××××××(中心句)×××××××××××××××(文献支撑句)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介绍研究的背景情况。
(2) 对于××××××××现状和不足的分析。
一是××××××××二是××××××××三是××××××××将同一问题归类,由重到轻,由大到小地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题 目 3P 模式在商务口译中的应用姓 名 章 钦 盈学 号 3044115148专业班级 2004级英语5班指导教师 刘 冰分 院 外国语分院开题日期 2008 年 1 月 15 日宁波理工学院Literature Review1 Literature ReviewChina has been speeding up on its opening-up courses, and as a result, business activities cross boundaries take place frequently. A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is more emphasized.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business interpreting in terms of its definition, history, range of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features, particularly concentrate on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practice of ―3P‖ model in business interpreting. With this, I wants to draw more attention to business interpreting, and helps business interpreters overcome language and culture difficulties to achieve a successful business communication.As it is clear to us all that interpretat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everal categori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 widely accepted classification should be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nd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From interpreting on business setting, ZUO Yanq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g Province As it has been illustrated above, the job of business interpreters is mostly related to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as most of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are concerned with mutual contact by intermittent communicating, and during this course the interpreter serves as a bridge. The complexity of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barriers between languages makes it really hard to fulfill sufficien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such a case,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narrowing down the gap between the parties.Thus, the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s weknow, the interpreter experience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analyzing during the extremely limited period of time. Then what happens during the process? What kinds of factors influence interpreter and finally his performance? Through study in this essay, we can access to some factors of the pathway influencing or even leading to the interpreter’s decisions.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factors that should be accounted is listed below base on the ―3P‖ model:Phase1 (preparing)nguage skills: basic skills for a qualified interpreter2.Psychological quality: qualify of interpreting under great pressure3.business knowledge and vocabulary: basic needs in business interpreting4.cross-cultural awareness: behave decently under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Phase2 (performing)1.the features of spoken language2.the style of the speech3.accents of the speakers4.the speakers’ purpose of the speechc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speakers6.idiomatic phrases7.equivalent words8.quality of note takingPhase3 (packaging)1.assessment by oneself2.summaryThe book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put forward a model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bases 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The author still held to the equivalence principle and so her theory is bases 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One of her students named Vermeer gave up the source-text-centered linguistic translation theory altogether. Bases on action theory, he defined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humanactivity that takes a place in a given situation. He put forward ―skopostheorie‖ which serves as function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Skopos‖ is a Greek word for ―purpose‖, and ―skospostheorie‖ means the theory of the purposeful action. Skostheorie theory includes three principal rules. That is, the skopos rule, the coherence rule, and the fidelity rule.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se former theories or rules will still affect interpreter s’ decisions in an indirect but profound way..The book <Field Interpreting> (including Teacher’s Edition and Student’s Edition) teaches students how to deal with field interpreting for different activities, especially for business activities. Interpreting at the top level is an extraordinarily demanding task. Absolute accuracy is just the starting point; the really skilled interpreter also has to convey the nuances and subtleties, the thoughts behind the words, the mood and character of the speaker, all without intruding his personality or views. He must be able to cope with the interpreter’s worst nightmare, the untranslatable joke or pun. And when interpreting Chinese, he has to bridge culture as well as linguistic divide. Above all, he has to give person being interpreted the confidence that his message is getting across to his counterpart in all its aspects. It is a highly responsible role and few interpreters aspire to perform it at the very highest level.The book teaches hard-core interpreting skills rather than academic theories such as the ―skopostheorie‖ above. The author inhabits in Great Britain. In making this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widely available to others in this way, the author is performing an invaluable public service. The 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are expanding rapidly in every field. On the Chinese sides they range from the great cities of the eastern seaboard with their long history of contact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to the previous remote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the interior. Standard of spoken English are indeed improving rapidly in China. Even though we still need many high quality interpreters to meet future need.The book < 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 discusses what the differences are between translation andinterpretation, what influences these differences lead to on the translator or interpreter. And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he question that how the differences will make its affect on the decision of the translator or interpreter.Translation is the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in another language. As to interpretation, it means it means an extempore oral reproduc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They both have characteristics in common while with their pro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book is launched o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alysis their pro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theory, category, learning skills, etc. Otherwise, this book also point out some little tips which should be recognized in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learn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bilities better.2 Weak Points of Previous StudiesThere are several achievement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among which stands the Xiamen model. Xiamen University is famous throughout China for its achievements in interpretation study. It is illustrated as follows.The training model for interpretation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g ProvinceA (D + CC) (discourse +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 (SL + K) (comprehension in source language + knowledge)R (TL + K) (reconstruction in target language + Knowledge)S + P (skill + professional standard)Althoug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interpretation field in the past decades in China, researches on interpretation are still not so fruitful when compare with thos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in translation field. Furthermore,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concentrate on interpreting process As we know, translation has two natures: the product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an gain us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translation product.3 My Improvement―3P‖ model re fers to 3 phases for interpretation, that is: Preparing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Performing (interpreting performance), Packaging (post-interpreting packaging). In field interpreting for business, we should also spare no effort in every phase. In preparing phas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language proficiency, special knowledge and vocabulary,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While in the phase of performing, we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decoding, memorizing, encoding and cooperating. For improve our skills for interpretation, we must make a summery and an assessment in the post-interpreting packaging phase.In the book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the author Gile proposed two models as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Phase1: CI=L+N+M+C, Phase2: CI=R+R+P, CI=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L=listening and analysis, N=note-taking, M=short-term memory, C=coordination, 1stR=remembering, 2ndR=note-reading, P=production)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I=L+M+P+C, SI=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L=listening and analysis, M=short-term memory effort, P=speech production, C=coordination). Both of them subject to ―3P‖ model as they are different forms of interpretation.BibliographyDavid, K. 2004. 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Kevin, Lin. 2004. Field Interpret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Nida, E. A. & Taber, C. R. 2004.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Nord, C.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Reiss, K. 1971.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Research Proposal1 Research Background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nd the complexity and extensiveness of business activities make it by no means an easy task to make an interpreting perfectly. Such factors as rhyme, tune puns and anecdotes cannot be paraphrased exactly even in the original discourse, let alone be explained faithfull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refore, there is always some loss of information in its transmission. Thus, we should find a model that specialized for minimize the possibility of losing information in interpretation.Owing to different forms they tak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are assumed to b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processes, though both refer to the same act of producing in a target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text. Both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volve careful analysis of sens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a speech with in specific context it occurs, as well as the writer’s or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xtra-linguistic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The significance lies in, as Nida has pointed out, the speech with which an interpreter must make decisions, the enormous tension to keep up the rapid flow of spoken language,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necessary for instant recall, and the willingness to produce something that may not perfect.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Business activities are becoming internationalized in various secto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expansion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It is under this situation that I pick out the topic for my thesis, English is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 business activity than before. Some people may hold that it is of little significance to mak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because very limit time is at the interpreters’ disposal before they produce interpreted versions. And there is not enough time to consider translation theories such as information equivalence or other similar principles. Some may even believe that some deficiencyin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should be allowed. It is true that making some mistakes in interpreting, which allows little time for thinking, is inevitable or even reasonable. Our supervisor Liu Bing considers interpretation as a regretful art,. However, sometimes a slight mistake i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ay makes a difference in the outcome of a business activity. This thesis is intends to put some theories into practice with the aim of discovering some better models for interpreters to follow and make them achieve a higher level in interpreting works.3 Research CreativityIn the ―3P‖ model, both preparing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performing (interpreting performance) and packaging (post-interpreting packaging) process need attentions. In preparing phas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language proficiency, special knowledge and vocabulary,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While in the phase of performing, we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decoding, memorizing, encoding and cooperating. For improve our skills for interpretation, we must make a summery and an assessment in the post-interpreting packaging phase. This model may among those best models of interpreting process.4 A Brief Outline of the Research ProcessIn the previous models, the authors always give priority to the comprehension during interpreting. The comprehension model is ―comprehension=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 extra linguistic knowledge + anal ysis‖. While in the innovation ―3P‖ model, we give priority to the whole process, this relates to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target version and original version.In the first section, say preparing section, we talk about the ways to improve our language skills to adapt to pressing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environment, to broaden our knowledge and to enlarge vocabulary on business and to enhance our cross-cultural awareness.In the second section, say performing section, we talk about decoding without being interrupted by object factors and subject factors, about using notes and otherthings to ensure our instant memory, about encoding avoid disturbed by other factors.In the last section, say packaging section, we move on to assessment and summary of the business field interpretation.This paper also refers to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from different views. They are factors of language, factors of culture, and factors of psychology and factors of environment. In language, the features of spoken language, linguistic repertoire of speakers are majo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Idiomatic phrases forms of discourse, business terms and equivalent words i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stance, attention and mood of the interpreter in psychology can also influence the process.5 Research ApproachThis thesis introduces a brief review of an interpreting process under ―3P‖ model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model, focuses on the whole business interpreting process, and discusses ways to ensure the information equivalence. Th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is by means of referring to some books in the library and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and other methods. With regard to the method used in the thesis, some examples have been given, which is used to describe, compare, or explain the specific of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The surveys also involved setting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collection, designing research and so on. They were conducted to get a general view of the ―3P‖ model in business interpreting.6 Research GoalBoth the interpreter himself and the outside world are full of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every response the interpreter make. The interpreter can make better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assumption of the situation he is going to face. And the assumption is made on the base of his knowledge about the differe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is interpreting process. By means of discussing and compa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 on, between ―3P‖model and other models, between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other fields, some advices willbeen given to ensure the process as well as product of the interpretation.7 Research ScheduleDec. 2007 – Jan. 2008: choosing the title of the thesis.Jan.16th2008 –Jan.21th2008: collecting enough materials, writ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drawing out the outline of the thesis.Feb. 2008 – Apr. 2008: writing the first draft of the thesis.Apr. 2008 – May. 2008: revising and finishing the second draft of the thesis.May. 11th, 2008 – May. 25th, 2008: finishing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thesis.BibliographyGile, D.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Nida, E. A. 2000.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Nida, E. A. & Taber, C. R. 2004.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Nord, C.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uttleworth, M. & M. Cowie 1997.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