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表意性图像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表意性图像探析

发表时间:2018-04-02T11:53:37.803Z 来源:《红地产》2017年7月作者:邓思杭[导读] 中国当代建筑艺术中所存在的符号性已经逐渐颠覆了其传统定义,许多表意性图像结构也随之被赋予了超脱于传统的丰富意义。

一、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表意性图像结构

建筑艺术之中存在着诸多表意性图像结构,这些结构通常是由时代、地域、民族和其他元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如春秋战国时期以阶梯型土台为基础架设立木结构房屋的新形式、秦汉铺地砖繁复的装饰花纹、辽金时期应县木塔外观上显示出的韵律节奏感、清朝用来分隔空间的多种清式内檐装修等,均带有明显而独特的艺术符号及形式特征。若将这些建筑图像放置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之中,则可以看出这些图像结构均带有许多强烈的、基本处于传统定义之内的“能指”意义,让人能够较为容易地从中感知到建筑里原有艺术特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等特征——这便是其表意性的直接体现,图像结构较为稳定。

而将视角放置于中国当代建筑艺术里面来看,那些传统建筑中的图像符号则会被赋予更多意义,表意性不仅会被改变,且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结构。“……它的能指部分所指涉的所指部分,往往在不断地阐释中叠加变大,在嬗变的结构中产生出意义表达的所指往往超越了能指的符号形式结构。”[ 李倍雷,赫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第 85 页 ] 传统建筑艺术里面的图像符号本应属于他们在历史元叙事中的社会及历史语境(譬如北魏嵩岳寺佛塔,其十二边形的塔身、莲花花瓣柱头柱础、火焰券面的装饰等艺术特征明显受到印度建筑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而生),但在有的当代建筑里,这些图像结构开始逐渐丧失原有的文化象征意义(如宗教功能),逐步转换为不带任何文化倾向的当下片段,最终使得传统建筑中的历史元叙述被逐步解构,并开始与当下结构交互、融合、改变,最终形成新的意义组合。

所以,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表意性图像结构的改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元叙事意义,在更多现实的情况下,很多设计者与建造者时常会把那些传统元素与当下片段组合起来。这种新出现的表意性图像结构开始成为中国当代建筑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案例,并逐渐开始影响到中国建筑艺术未来的发展走向,不可忽视。

二、表意性图像结构的历史元叙事与当下片段

有很多当代建筑所使用的传统历史元叙事元素已经突破原有文化涵义。设计者与建造者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将其原有意义逐渐消解并开始化用这些元素,使当代建筑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和艺术诉求所表达的新媒介。一般而言,传统建筑中原有的许多实际功能会被替代,而那些被替代的部分将会成为文化象征性的躯壳、符号,元叙事也随之改变。

比如在当下很多餐饮所用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大量“革命元素”在表意性图像中大量出现。在这些建筑里,除了外形上会类似于营房、公社等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建筑外,多以白色和军绿色为主的色彩粉刷墙壁,建筑结构也尽量减少当代建筑常见的空间构造,还会在外观装饰上大量使用革命宣传画与宣传语(如 “工农联合起来”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用多重元素共同还原和营造出带有特定意义的艺术氛围;但,这样的装饰并非是对传统简单复制,而是有意融合了大量当下元素(比如把宣传画中的工人和农民手里的铁锹、大锤换成筷子、火锅、可乐,宣传标语改成),甚至颠覆性“恶搞”起严肃化的政治元素,“有些艺术家把历史的陈重消解在普通的生活片段中……但他们更靠近大众化的层面来叙事”[ 李倍雷,赫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第 91 页 ],最终会形成不一样的建筑文化体。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设计者与建造者解构了传统符号所带有的本身含义、历史元叙事的本身目的,并将那些传统元素带入至新的叙事结构之中,使得建筑艺术中的表意性图像结构也随之产生新的改变,元叙事自然也随之而产生变化了。这样的改编很难定义其孰优孰劣,也直接体现出历史元叙事与当下片段在融合的过程中的碰撞及矛盾。要提出的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有的呈现出趋于对资本的附庸关系,有的则呈现出对时代审美和大众审美的融合关系,二者关系非常微妙。“把历史的符号拼贴在当下某个生活的状态中…… 强调主体的单向感受并非指涉历史的叙事……使符号向市场发生变异”[ 李倍雷,赫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第 95 页],当然,他们也会向时代审美和大众审美发生变异。比如在成都市原生态文化体验综合体——猎户森林部落的建筑里,设计者与建造者首先购买了一幢传统的川西乡野民居并原封移动到文化基地之中,随后,他们以这栋传统建筑为主体对其内部进行了修缮和重新装修,除了保留原有木制结构、总体建筑材料之外,还在空间里还原了川西坝子的火塘、谷仓等传统功能空间的设置,兼配有川西文化中常见的酒壶、猎枪、面具等原生文化元素,表面看起来整座建筑显得格外古朴、原始、亲切;出于高端餐饮文化的使用目的,他们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的设计改造,加入了现代建筑材料(如硅藻泥、塑木材料等)和电子服务设施,扩充原有建筑功能,提升使用感受。改造后的建筑一方面尤关注建筑的逻辑性和线性趋向、融合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另一方面力求达到塞尔特所言的“建筑之精神质量”、更加从细节处考虑使用者的精神诉求和空间直观感受,最后呈现出来的建筑效果虽牺牲了原有民居的传统表意性图像结构和历史元叙事倾向,但却较好平衡了传统元素与当下片段的融合关系,最终构成了一个带有明显商业性特征、既符合时代及大众审美又兼有文化消费和服务体验作用的新建筑文化综合体——其建筑艺术的表意性图像结构便由此被改变,并最终回归到当代艺术的叙事及意义表达语境之中,成为历史元叙事与当下片段融合的建筑代表实例之一。

当然,中国当代建筑艺术也不乏通过表意性图像结构来表达对当代文化的批判精神之实例,通过当下片段的表达来对历史元叙事进行批判、解构、重组的情况屡见不鲜。言余,亦可由此窥见历史元叙事与当下片段的融合并非处处平顺——这取决于表意者的本意,及其构建其的表意性图像之本质结构。

三、总结及思考

表意性图像结构的历史元叙事与当下片段之间的融合关系在中国当代建筑艺术中多有体现,对此进行研究是必然、必要的。正如《我们在城市中飘荡,灵魂却无所凭依》一文中所言,“现代建筑的千篇一律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让人们在绝对平等的关系中失去了方向……城市越来越拥挤,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变得越来越遥远。”[ 王廷信:《谈艺论教》,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第 2—3 页 ] 中国建筑艺术中表意性图像的历史元叙事功能诚然已与时代、大众渐行渐远,但却代表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秉性和民众生活精神,亦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当下片段与西方建筑关联更甚,亦代表着建筑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向,十分重要。二者在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表意性图像中应当如何融合,又应当如何平衡之间的“度”,仍需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倍雷,赫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 王廷信:《谈艺论教》[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