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同伴群体中收到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那些不善于与同伴积极主动交往,在同伴心目中没有地位的幼儿产生孤独感、自卑感,不但对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阻碍个体在青少年,乃至成年期社会适应能力的获得。《学前心理学》中指出: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良好的同伴关系,能让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合作性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从小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成为具有健康心理,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挑战的新一代,意义非常深远。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对大(一)班36名幼儿进行了一年的“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调查、初诊
首先,对全班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了一次粗略的调查、诊断。
(一)调查
1、用“同伴提名法”让幼儿根据“我最喜欢的小伙伴”提名3——4名同伴,并计算每个幼儿的同伴接受分(被提名次数和)
结果发现:2名幼儿被半数(18)以上幼儿提名为明星儿;1名幼儿仅被提名1次为忽视儿;1名幼儿无人提名为孤独儿;其余幼儿被提名次数分布不均;男女幼儿中各有由3——4名组成的小集团2个。
可见,班级里存在不良结构成分:即小集团及少数孤独儿、忽视儿。
2、进行为期两周的自然资源观察,发现我班幼儿在与同伴相处中19.7%(7名)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其中3名尤其突出;60%(22)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不能自己圆满解决,求助于老师;8%(3名)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的兴趣。
3、和每位幼儿进行个别交谈“你为什么愿意和***小朋友做朋友?”、“你如果想和***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会怎么做?”结果发现:80%的幼儿对“朋友”关系理解非常具体、肤浅。如“他给我糖吃,他和他好”、“我和***是哥儿们,他被别人打,我就帮助他去打别人”、“因为我妈妈和他妈妈认识,我就和他做朋
友。”等等。
(二)诊断
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有:
1、幼儿的择友标准
幼儿普遍喜欢能干的,教师经常称赞的小朋友,如两名明星儿各方面能力都较突出,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并作为全班学习的榜样。幼儿不喜欢动作粗暴、攻击性强的小朋友,如那名孤独儿的自控能力差,喜欢独占玩具,与同伴发生冲突多用拳头解决问题,幼儿还偏向喜欢与同性别的、志趣相仿、能力相当的小鞥有交往,因此友伴范围狭窄,形成了几个小集团。
2、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是人际关系的反映,那些能顺利与同伴交往,和睦友善地与伙伴相处的幼儿,同伴接受分相对较高。那些被忽视获拒绝的幼儿常常缺乏交往的兴趣、勇气或者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要改善同伴关系,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二、措施与策略
为了改善幼儿间的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我采取了一些列措施。
(一)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引导他们形成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交往,就是你来我往,共同相处,要有给有取,轮流交换,分工合作。幼儿由于思维的局限,不善于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现在的孩子又基本全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更不容易在交往中体察别人的利益和需要。幼儿有其自己的择友标准,但由于他们对事、对人的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且易受别人(尤其是教师)的影响,所以,常常不能平等看待和选择同伴。幼儿对“朋友”理解非常具体,友伴观念尚未发展。为了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我主要从从方面入手。
1、利用故事进行移情教育,使幼儿更好理解同伴之间的交往行为和友伴关系
幼儿的思维非常具体、形象,优美的故事为他们所喜爱。我发现《幼儿教育》杂志“百花园”栏目里的故事简短有趣,很多都讲述了同伴间交往的感人情节,就常讲给他们听,并组织讨论谈话,让孩子们在体验故事中小动物情感的同时,受到启发,加深理解,如《兔宝宝找快乐》让幼儿明白:帮助别人,为朋友做事,
让朋友开心是最快乐的事情;《小熊理发师》告诉小朋友,真正的朋友是用心去互相理解、关心帮助的等等。
2、积极肯定,评价幼儿间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只有心中有他人,顾及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时,才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如:分享、谦让、安慰、合作)。所以,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幼儿间的亲社会行为,并有意识地进行强化教育。如:对能够自己编游戏、分角色,一起快乐玩耍的小朋友,对把自己的玩具物品让给别人的小朋友,能够给同伴以帮助的小朋友,哪怕是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关切的话语,都予以热情地赞扬肯定,并号召其他幼儿来学习、模仿。每周评选小红花,把关心别人,与同伴和睦相处作为一项重要条件;班级里还特别设立了“爱心奖”,每个月对最能为别人着想、最有爱心的小朋友进行奖励,在期末家长会上,点名表扬获得过“爱心奖”的小朋友。
3、引导幼儿发现同伴的“闪光点”
老师首先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避免“偏爱”行为,而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幼儿,特别要慎重运用批评,注意对事不对人,尊重幼儿的人格的需要,发现每个孩子的真、善、美的一方面,使幼儿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同时,在评选小红花时,鼓励幼儿自由讨论、交谈,找一找同伴身上的“闪光点”,对能客观、全面评价同伴的幼儿予以肯定。
当然,帮助幼儿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教育引导,从而使幼儿逐步形成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
(二)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幼儿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幼儿间的交往,要求幼儿能够理解他人,体会他人的情感,有同情心你的感情共鸣。幼儿间的交往还必须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要忍让,能等待。这就要求幼儿能够自我控制。”而幼儿间的交往是其建立同伴关系的必要前提,这里提出的同情心,感情共鸣,自我控制,不是光凭教师的说教就能形成的,必须让幼儿参与到共同的游戏和活动中去,不断实践、感受、体验,日益积累交往的经验,这样才能建立起彼此平等、协调、和睦的同伴关系。
1、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因为合作是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条件,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而协作性游戏中的内容、情节、角色、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