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文化形象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青岛城市文化的解析
“青岛”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中,“青岛”有明确的最早记载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貌保护城市,青岛秉承“打造优美环境,构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造就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个性突出、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
4.1 青岛城市形象特质分析
城市形象特质是城市历史与现实文化精华的浓缩体现,是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总概括。从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总和的最基本定义出发,城市形象特质正是城市文化资源的总呈现。青岛从开埠起便成为异族侵略的领地,在城市形成的初期便被洋化了,走在青岛市的中心地带,如同置身于异国他乡。但来自胶东各地及四面八方的中国人仍不同程度地守护着他们的生活习俗,听着他们喜欢的乡音、乡曲,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传承着地域的传统文化。因此,青岛市一个华洋混杂,中西合璧的城市,是旧中国饱受殖民统治城市的缩影。4.1.1 由岛名到市名
“青岛”原本是胶州湾入海口青岛湾中的一个岛屿,因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后来,北岸市区扩展始享其美名,原岛屿更名为小青岛。自明代开始“青岛”这个名字便从海中逐渐移向了陆地,当时在“青岛”对岸陆地上的一个村庄就被称为青岛村,而其附近的海湾、河流、山脉基本都是以“青岛”二字来命名,如“青岛”北面的海湾被称为青岛湾;青岛村南的小河被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据《胶州湾》记载,1898 年10 月12 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这是“青岛”二字第一次成为城市的名称。当时的青岛范围很小,只有如今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小部分,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销,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那时起,青岛才正式成为市区名。由此可见,“青岛”这个名称是
由岛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区名,最终到了今天的市名。这一过程曲折而又漫长,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青岛城市的发展历程。
4.1.2 城市空间布局:区域特色显著
在对城市的视觉识别汇总,城市空间布局是最直接的风格体现。历史上的青岛城市空间布局比较稳定,形成了比较显著的区域特色。青岛市区清末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从清同治年间《即墨县志》的“仁化乡”版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在“青岛”对岸的北部市区一带已形成了很多的自然村落,其中有“青岛村”、“会前村”、“大鲍岛村”、“杨家庄”、“小村庄”、“四方”、“水清沟”等等,并且青岛城市的区域形成也是以这几个村落的地标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如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四方区、沧口区以及当初的崂山县。在改革开放后的数年间,青岛行政区域随之也发生过很多变革,直到1994 年,青岛行政区划重大调整为七区五市的格局。从新调整的青岛各区的经济建设规划来看,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特色的确日趋显著,如市南区侧重金融商务旅游业发展,市北侧重港口商业流通等服务业发展,崂山区则以高新技术开发生产及旅游为主要特色。
4.1.3 保留传统的整体性与完整性
传统不仅仅指历史的遗存,即历史文物也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生活方式的传统意义。青岛的传统与内陆地区不同的是,它是一个与时俱进,融汇古今中外,吸纳内陆文化过程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在塑造青岛保留传统性的意义上,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资源以及物质载体上,如自然风貌,建筑街巷等。
4.1.4 作为口岸城市的特质
青岛地处我国南北交通的要冲,背腹中原,前瞻黄海,有730 多公里的海岸线,气候宜人,港阔湾深,甚至不冻不淤,有着良好的港湾泊位,素有“天然良港”之城。自古以来青岛海航发达,海上贸易繁荣,是北方转口贸易的重要枢纽和集散地,被称为“航海者的福星”。同时,青岛港又是我国东大门和海防重镇。因此,青岛人常说:“未有青岛市,先有青岛港”,港口是青岛这座海滨城市最早的城市属性和象征。青岛以港口著称,港口又成就了青岛。显然,作为口岸城市的青岛,选择了不同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开放性与商业性并
重,塑造了不同于内陆黄色文明的,面向海洋的“蓝色文明”风格。
4.1.5 以我为本的“西化”模式
自1898 年德国占领青岛,1914 年日本帝国主义从德国人手中接管了青岛,直到1922 年,中国才从日本人手中收回胶澳租借地,青岛虽与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但青岛从未被彻底地“西化”。青岛对于西方的姿态是持平的,保持着一种“为我所用”的态度,也因此,始终保持着深厚的传统与个性。这一以我为本的“西化”模式,使青岛的城市风格体现为:中西融合的城市气质与风貌;务实的善于改造的发展道路;独特的传统个性注入了西化背景。
4.2 青岛城市形象的焦点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貌保护城市,青岛秉承“打造优美环境,构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造就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个性突出、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主要定位为“海滨城市”、“啤酒之乡”、“帆船之都”。因此,关于青岛的众多海报中不乏以这三个城市定位为形象出现,可见青岛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更容易被设计者使用以及被观赏者接受。
4.2.1 “海滨城市”
从自然地理上看,青岛优美绵长的海岸线形成了青岛海洋文化的物质基础;从历史上来看,青岛原属东夷海岱文化区域,青岛先民自古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其生活模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及其相关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海洋文化特色。19 世纪末青岛开埠后,青岛的港口、青岛的城建、青岛的市容、青岛的饮食、青岛的服务行业、青岛的文学艺术,包括大学的兴建如中国海洋大学等等,这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充分显示出了青岛文化的“海味”。人们称青岛是“东方瑞士”,人们赞赏青岛的绿树、红瓦、碧海、蓝天,青岛栈桥、八大关、崂山、海水浴场、海鲜、海派建筑等等乃至青岛人的生活审美情趣都带有海洋特色。青岛还是一个海洋科技城、海洋产业城,它的经济科技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海洋药物正在成为青岛市海洋经济“大家族”中的名牌产业和拳头产业,青岛市目前重点放在开发新一代抗肿瘤类、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