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命体征-T P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八 章
生 命 体 观 征 察 的 与 护 理
linhui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什么叫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的观察在护理工作中有怎样的意 义?
生命体征:是体温(T)、脉搏(P)、 呼吸(R)、血压(Bp)的总称。
学习内容
• • • • •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第二节 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第三节 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第四节 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测量
2、用物准备
(1)体温测量盘内备一消毒容器(第一 次消毒用),另备清洁干燥容器(内放 体温计)、消毒纱布、记录本、笔及有 秒针的表 (2)清点体温计的数目及检查有无破损, 体温计的汞柱是否在35.0℃以下 3、环境:整洁、光线充足,测量肛温和 女性测量腋下温应有遮隔设备。
[操作步骤]
1、核对——解释,视病情选择合适的 测量 部位。 2、测量体温: 口温测量法 腋下测温法 直肠测温法
生理变化
肌 肉 活 动
剧烈肌肉活动可使骨骼肌紧张并 强烈收缩,产热增加。
小儿哭闹也可使体温暂时升高。
生理变化
其 他
体温增高
体温下降 日常生活中沐浴、 进食、情绪激动、 精神紧张等因素 安静、睡眠、饥饿、 均可出现体温一时性增高 服用镇静剂后可使体温下降
二、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发热 (二)体温过低
脉搏的产生
脉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脏的舒缩和动脉 管壁的弹性,当心室收缩时,左心室将血液 射入主动脉,动脉内的压力骤然升高,随之 动脉管壁扩张;当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动 脉管壁弹性回缩。 大动脉管壁的这种有节律的舒缩向外周血 管传布,产生了脉搏。
一、正常脉搏及其生理变化
1、脉率 2、脉律 3、脉搏的强弱 4、脉搏的紧张度(动脉壁的情况)
三、体温计的介绍
(一)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可弃式体温计、红外体温计
肛表 腋表 口表
水银贮槽
凹陷处
真空毛细管
腋温计
肛温表
口腔温度计
电子体温计
红外体温计
(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法
• 目的 保持体温计的清洁,防止体温计引 起的交叉感染
1、口表、腋表消毒法(70%乙醇、1%过氧乙酸、0.5 %碘伏) 个人专用:用后入消毒液浸泡,用前取出冲洗擦干。 集体测量:用后全部浸泡于消毒液内,5分钟后取 出清水 冲净,甩表低于35 ℃,擦干后,放入另一消 毒容器中进行二次消毒,半小时后取出清水冲净,擦 干放入清洁容器中备用。
1、口温: 禁忌证:不能控制行为的病人,如婴 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 口鼻手术、张口呼吸病人。 测量方法:斜放于舌下热窝。 闭紧口唇,勿咬体温计, 用鼻呼吸。测量时间为3 min。
2、腋温: 禁忌证: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 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 者不宜使用此方法。 测量方法: 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 。时间为 10min。
正常体温
部位
口腔
平均温度
37℃ (98.6 。F)
正常范围
36.3℃ -37.2℃
直肠
腋下
37.5℃(99.5 。F)
36.5℃(97.7 。F)
36.5℃- 37.7℃
36.0℃- 37.0℃
(四)生理性变化
• 1、年龄 • 2、昼夜时间 • 3、性别 • 4、其他
生理变化
年 龄
新生儿由于体温调 节功能发育不完善, 儿童由于新陈代谢 老年人由于代谢率 其体温易受环境温 旺盛,体温略高于 低及活动量少体温 度的影响而随之波 成人 略低于成年人 动
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传给机体 表层的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 其相接触的物体。根据这一道理, 可利用冰袋、冰帽等给高热病人降温。
对 流
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 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受气体或液体 的流动速度的影响, 如吹电扇,由于空气不断 流动将体热发散到空间。
2、肛表消毒法
• 用消毒纱布将肛表擦净,再按上述方 法进行消毒。
检查:
甩至35℃以下,放入已测好的40℃以下 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检查。若相差0.2℃ 以上者,玻璃管有裂痕,或者水银自动下 降者取出不用。
四、测量体温的方法
[操作前准备] 1、评估病人:病情、意识状态、测量 前体温状况、确定测量体温的方法、 检查测量体温的部位,如口腔是否有 破溃或手术伤口;肛门部位皮肤黏膜 完整性;腋下是否出汗等。
产热>散热 肌肉代谢增加:
散 热
寒战、疲乏 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苍白、干燥 无汗、畏寒。
观 察
(3)热型:各种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 热型根据病人体温波动的特点分类。
某些疾病的热型具有特征性,观察热型有助于诊断。 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 (一)体温过高:
• 又称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 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 原因,使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发 热 原 因
感染性发热
(infective fever)
由病原体以外的各 常见,主要由 种物质引起,如变 病原体引起。 态反应性疾病(风 见于各种急、 湿热、药物热)无 慢性传染病和 菌性坏死物质的吸 感染性疾病。 收(大手术后、内 出血、大面积烧伤、 癌、白血病)、体 温调节中枢功能失 常(颅脑损伤、中 暑)
辐 射
是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 的形式传至另一个与他不接触的 物体表面的一种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量同皮肤与环境温度差、 机体有效辐射面积有关。 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 若周围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时, 人体表面则吸收外界物体的红外线, 散热受到影响,体温反而升高。
传 导 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其接触
蒸 发
人体蒸发有二种形式: 不感蒸发和发汗 指从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中 人体即使处在低温中,没有汗液分泌时, 皮肤和呼吸道不断有水分渗出被蒸发掉, 吸收热的散热方式。 这种水分蒸发称为不感蒸发,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 24h为400~600ml,其中一半是呼吸道蒸发, 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另一半是由皮肤的组织间隙直接渗出而蒸发的。 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动称为发汗。汗液的蒸发 又称为可感蒸发 。汗液从皮肤表面大量蒸发 可带走大量体热而起到散热作用。
• 体温是怎样形成的? • 体温怎样能处于恒定? • 体温是怎样调节的?
(二)体温的产生及调节
1、体温的产生:
糖 脂肪 蛋白质 氧化分解 产生能量 热能 维持体温
转移到ATP中
最终仍转化为 热能 辐射、传导 对流、蒸发 散发于 体外
2、产热与散热
产热过程
(肝脏、 骨骼肌)
散热过程 (皮肤、 呼吸、排 泄)
观 察
(2)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渐升 伤寒 骤升 肺炎 骤退 大叶 肺炎 疟疾
渐退 伤寒 风湿 热
体温上升期
产 热
高热持续期
产热==散热 呼吸、脉搏加快, 头痛,消化:食 欲不振,恶心、 呕吐 皮肤血管舒张: 皮肤潮红,灼热 伴有水分丢失: 口干、尿少。
退热期
产热<散热 汗腺分泌增加, 大量出汗由于 丧失大量体液, 老年体弱病人 和心血管病人 易出现血压下 降、脉搏细速 等循环衰竭症 状。
非感染性发热
(noninfective fever)
观 察
(1)发热程度的判断
临床分度:以口腔温度为例:
程度 体温 ℃
。
F
低热
中等热 高热 超高热
37.3~38.0
38.1~39.0 39.1~41.0 ≥41
99.1~100.4
100.6~102.2 102.4~105.8 ≥105.8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 升高超过41 ℃,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达43℃ 很少存活,
想一想
病人李某,发热一周,体温持续在39-40℃,拟诊发 热待查于上午8时入院。测T40.3 ℃,P110次/min, R28次/min,BP135/9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 红,口唇干裂,体质消瘦,卧床不起,食欲差。上 午8:20给予退热剂后,体温降至38.9 ℃,大量出汗, 口干,下午2 :00体温升至39.8 ℃。 请问:1.李某发热呈何热型? 2.入院时的发热程度? 3.请根据病人情况提出护理措施。
生理变化
昼 夜 差 异
正常人体温在24h内呈周期性波动 清晨2—6时最低,午后2-8时最高, 但波动范围不超过平均数上下0.5-1℃。 夜间工作者,也可能表现为倒臵现象。
生理变化
性 别
女性体温平均比 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 男性高0.3℃,因 随月经周期出现规律 女性皮下脂肪比男 性的变化,排卵后由 于孕激素水平上升, 性厚 体温可上升0.2-0.3℃
3、肛温: 禁忌证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死者。 测量方法: 一般可采用侧卧、俯卧、屈膝仰卧位 。 插入前先润滑肛表水银端,再插入肛门3~ 4cm。时间为3min。
第二节 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什么是脉搏(pulse) ? 脉搏是怎样形成的?
脉 搏(pulse)
定义:随着心脏有节律的收缩和舒 张,动脉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 缩的搏动,在表浅动脉上可触及动 脉搏动,称脉搏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 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间歇数小时、1天、2 天不等。 多见于疟疾等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 不规则,持续时间不 定。 多见于流行性感冒、 肿瘤性发热等
观 察
(4)、伴随症状 寒战 淋巴结肿大 出血现象 肝、脾肿大 结膜充血 单纯疱疹 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
本次课教学目标
•1、熟悉人体产热和散热的方式, •2、掌握体温、脉搏的正常值以及生理 变动。 •3、掌握体温、脉搏的测量方法。 •4、掌握异常体温、异常脉搏的观察及 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三、体温的测量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一)体温的概念: 通常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中枢神 经的温度,又称体核温度。 身体表面的温度又称体表温度。
1、什么是脉率?正常值是多少? 脉率(pulse rate)受哪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 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 动范围不超过1℃。 多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 寒等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24 小时体温差在1℃以上, 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 平。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化脓性疾病等
(二)体温过低
• 概念 体温过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 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体温在35.0℃以下 • 原因: (1)散热过多 (2)产热过少 (3)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 症状:
皮肤苍白,口唇耳垂呈紫色,轻度 颤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 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 • • •
轻度:32—35 ℃ 中度:30—32 ℃ 重度:<30 ℃ 致死温度:23--25 ℃
•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至少 每小时测量一次体温,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且 稳定。 (2)保暖:提高室温,以24~26℃为宜; 采取相应保暖措施,如增加盖被、置热水袋、 给予热饮料等,以提高机体温度 (3)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4)心理护理
3、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
自主性(生理性) 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性体温调节
(三)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身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一般大脑和 肝脏的温度最高,暴露皮肤的温度最低。 临床上测体温常以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
下温度
通常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下温度。 温度可用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 来表示。 ℉=℃×9/5+32 ℃=(℉-32)× 5/9
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 ★ ★
①降低温度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冷毛巾、冰袋,温水擦浴、乙醇擦浴。 行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 ②加强病情的观察 测量体温应每日4次,高热时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 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量2次。
③保暖 ④补充营养和水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 消化的流质 或半流质食物。2500— 3000ml. ⑤保持清洁舒适 注意休息;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⑥心理护理 ⑦安全护理
生 命 体 观 征 察 的 与 护 理
linhui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什么叫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的观察在护理工作中有怎样的意 义?
生命体征:是体温(T)、脉搏(P)、 呼吸(R)、血压(Bp)的总称。
学习内容
• • • • •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第二节 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第三节 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第四节 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测量
2、用物准备
(1)体温测量盘内备一消毒容器(第一 次消毒用),另备清洁干燥容器(内放 体温计)、消毒纱布、记录本、笔及有 秒针的表 (2)清点体温计的数目及检查有无破损, 体温计的汞柱是否在35.0℃以下 3、环境:整洁、光线充足,测量肛温和 女性测量腋下温应有遮隔设备。
[操作步骤]
1、核对——解释,视病情选择合适的 测量 部位。 2、测量体温: 口温测量法 腋下测温法 直肠测温法
生理变化
肌 肉 活 动
剧烈肌肉活动可使骨骼肌紧张并 强烈收缩,产热增加。
小儿哭闹也可使体温暂时升高。
生理变化
其 他
体温增高
体温下降 日常生活中沐浴、 进食、情绪激动、 精神紧张等因素 安静、睡眠、饥饿、 均可出现体温一时性增高 服用镇静剂后可使体温下降
二、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发热 (二)体温过低
脉搏的产生
脉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脏的舒缩和动脉 管壁的弹性,当心室收缩时,左心室将血液 射入主动脉,动脉内的压力骤然升高,随之 动脉管壁扩张;当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动 脉管壁弹性回缩。 大动脉管壁的这种有节律的舒缩向外周血 管传布,产生了脉搏。
一、正常脉搏及其生理变化
1、脉率 2、脉律 3、脉搏的强弱 4、脉搏的紧张度(动脉壁的情况)
三、体温计的介绍
(一)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可弃式体温计、红外体温计
肛表 腋表 口表
水银贮槽
凹陷处
真空毛细管
腋温计
肛温表
口腔温度计
电子体温计
红外体温计
(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法
• 目的 保持体温计的清洁,防止体温计引 起的交叉感染
1、口表、腋表消毒法(70%乙醇、1%过氧乙酸、0.5 %碘伏) 个人专用:用后入消毒液浸泡,用前取出冲洗擦干。 集体测量:用后全部浸泡于消毒液内,5分钟后取 出清水 冲净,甩表低于35 ℃,擦干后,放入另一消 毒容器中进行二次消毒,半小时后取出清水冲净,擦 干放入清洁容器中备用。
1、口温: 禁忌证:不能控制行为的病人,如婴 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 口鼻手术、张口呼吸病人。 测量方法:斜放于舌下热窝。 闭紧口唇,勿咬体温计, 用鼻呼吸。测量时间为3 min。
2、腋温: 禁忌证: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 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 者不宜使用此方法。 测量方法: 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 。时间为 10min。
正常体温
部位
口腔
平均温度
37℃ (98.6 。F)
正常范围
36.3℃ -37.2℃
直肠
腋下
37.5℃(99.5 。F)
36.5℃(97.7 。F)
36.5℃- 37.7℃
36.0℃- 37.0℃
(四)生理性变化
• 1、年龄 • 2、昼夜时间 • 3、性别 • 4、其他
生理变化
年 龄
新生儿由于体温调 节功能发育不完善, 儿童由于新陈代谢 老年人由于代谢率 其体温易受环境温 旺盛,体温略高于 低及活动量少体温 度的影响而随之波 成人 略低于成年人 动
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传给机体 表层的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 其相接触的物体。根据这一道理, 可利用冰袋、冰帽等给高热病人降温。
对 流
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 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受气体或液体 的流动速度的影响, 如吹电扇,由于空气不断 流动将体热发散到空间。
2、肛表消毒法
• 用消毒纱布将肛表擦净,再按上述方 法进行消毒。
检查:
甩至35℃以下,放入已测好的40℃以下 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检查。若相差0.2℃ 以上者,玻璃管有裂痕,或者水银自动下 降者取出不用。
四、测量体温的方法
[操作前准备] 1、评估病人:病情、意识状态、测量 前体温状况、确定测量体温的方法、 检查测量体温的部位,如口腔是否有 破溃或手术伤口;肛门部位皮肤黏膜 完整性;腋下是否出汗等。
产热>散热 肌肉代谢增加:
散 热
寒战、疲乏 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苍白、干燥 无汗、畏寒。
观 察
(3)热型:各种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 热型根据病人体温波动的特点分类。
某些疾病的热型具有特征性,观察热型有助于诊断。 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 (一)体温过高:
• 又称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 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 原因,使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发 热 原 因
感染性发热
(infective fever)
由病原体以外的各 常见,主要由 种物质引起,如变 病原体引起。 态反应性疾病(风 见于各种急、 湿热、药物热)无 慢性传染病和 菌性坏死物质的吸 感染性疾病。 收(大手术后、内 出血、大面积烧伤、 癌、白血病)、体 温调节中枢功能失 常(颅脑损伤、中 暑)
辐 射
是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 的形式传至另一个与他不接触的 物体表面的一种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量同皮肤与环境温度差、 机体有效辐射面积有关。 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 若周围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时, 人体表面则吸收外界物体的红外线, 散热受到影响,体温反而升高。
传 导 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其接触
蒸 发
人体蒸发有二种形式: 不感蒸发和发汗 指从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中 人体即使处在低温中,没有汗液分泌时, 皮肤和呼吸道不断有水分渗出被蒸发掉, 吸收热的散热方式。 这种水分蒸发称为不感蒸发,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 24h为400~600ml,其中一半是呼吸道蒸发, 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另一半是由皮肤的组织间隙直接渗出而蒸发的。 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动称为发汗。汗液的蒸发 又称为可感蒸发 。汗液从皮肤表面大量蒸发 可带走大量体热而起到散热作用。
• 体温是怎样形成的? • 体温怎样能处于恒定? • 体温是怎样调节的?
(二)体温的产生及调节
1、体温的产生:
糖 脂肪 蛋白质 氧化分解 产生能量 热能 维持体温
转移到ATP中
最终仍转化为 热能 辐射、传导 对流、蒸发 散发于 体外
2、产热与散热
产热过程
(肝脏、 骨骼肌)
散热过程 (皮肤、 呼吸、排 泄)
观 察
(2)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渐升 伤寒 骤升 肺炎 骤退 大叶 肺炎 疟疾
渐退 伤寒 风湿 热
体温上升期
产 热
高热持续期
产热==散热 呼吸、脉搏加快, 头痛,消化:食 欲不振,恶心、 呕吐 皮肤血管舒张: 皮肤潮红,灼热 伴有水分丢失: 口干、尿少。
退热期
产热<散热 汗腺分泌增加, 大量出汗由于 丧失大量体液, 老年体弱病人 和心血管病人 易出现血压下 降、脉搏细速 等循环衰竭症 状。
非感染性发热
(noninfective fever)
观 察
(1)发热程度的判断
临床分度:以口腔温度为例:
程度 体温 ℃
。
F
低热
中等热 高热 超高热
37.3~38.0
38.1~39.0 39.1~41.0 ≥41
99.1~100.4
100.6~102.2 102.4~105.8 ≥105.8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 升高超过41 ℃,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达43℃ 很少存活,
想一想
病人李某,发热一周,体温持续在39-40℃,拟诊发 热待查于上午8时入院。测T40.3 ℃,P110次/min, R28次/min,BP135/9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 红,口唇干裂,体质消瘦,卧床不起,食欲差。上 午8:20给予退热剂后,体温降至38.9 ℃,大量出汗, 口干,下午2 :00体温升至39.8 ℃。 请问:1.李某发热呈何热型? 2.入院时的发热程度? 3.请根据病人情况提出护理措施。
生理变化
昼 夜 差 异
正常人体温在24h内呈周期性波动 清晨2—6时最低,午后2-8时最高, 但波动范围不超过平均数上下0.5-1℃。 夜间工作者,也可能表现为倒臵现象。
生理变化
性 别
女性体温平均比 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 男性高0.3℃,因 随月经周期出现规律 女性皮下脂肪比男 性的变化,排卵后由 于孕激素水平上升, 性厚 体温可上升0.2-0.3℃
3、肛温: 禁忌证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死者。 测量方法: 一般可采用侧卧、俯卧、屈膝仰卧位 。 插入前先润滑肛表水银端,再插入肛门3~ 4cm。时间为3min。
第二节 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什么是脉搏(pulse) ? 脉搏是怎样形成的?
脉 搏(pulse)
定义:随着心脏有节律的收缩和舒 张,动脉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 缩的搏动,在表浅动脉上可触及动 脉搏动,称脉搏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 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间歇数小时、1天、2 天不等。 多见于疟疾等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 不规则,持续时间不 定。 多见于流行性感冒、 肿瘤性发热等
观 察
(4)、伴随症状 寒战 淋巴结肿大 出血现象 肝、脾肿大 结膜充血 单纯疱疹 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
本次课教学目标
•1、熟悉人体产热和散热的方式, •2、掌握体温、脉搏的正常值以及生理 变动。 •3、掌握体温、脉搏的测量方法。 •4、掌握异常体温、异常脉搏的观察及 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三、体温的测量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一)体温的概念: 通常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中枢神 经的温度,又称体核温度。 身体表面的温度又称体表温度。
1、什么是脉率?正常值是多少? 脉率(pulse rate)受哪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 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 动范围不超过1℃。 多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 寒等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24 小时体温差在1℃以上, 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 平。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化脓性疾病等
(二)体温过低
• 概念 体温过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 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体温在35.0℃以下 • 原因: (1)散热过多 (2)产热过少 (3)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 症状:
皮肤苍白,口唇耳垂呈紫色,轻度 颤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 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 • • •
轻度:32—35 ℃ 中度:30—32 ℃ 重度:<30 ℃ 致死温度:23--25 ℃
•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至少 每小时测量一次体温,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且 稳定。 (2)保暖:提高室温,以24~26℃为宜; 采取相应保暖措施,如增加盖被、置热水袋、 给予热饮料等,以提高机体温度 (3)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4)心理护理
3、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
自主性(生理性) 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性体温调节
(三)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身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一般大脑和 肝脏的温度最高,暴露皮肤的温度最低。 临床上测体温常以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
下温度
通常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下温度。 温度可用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 来表示。 ℉=℃×9/5+32 ℃=(℉-32)× 5/9
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 ★ ★
①降低温度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冷毛巾、冰袋,温水擦浴、乙醇擦浴。 行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 ②加强病情的观察 测量体温应每日4次,高热时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 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量2次。
③保暖 ④补充营养和水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 消化的流质 或半流质食物。2500— 3000ml. ⑤保持清洁舒适 注意休息;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⑥心理护理 ⑦安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