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优质高效的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优质高效的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课题组

一、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所呈现出的诸多弊端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如何真正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所有的课堂元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等,成为广大教师热议的话题,于是,主张构建生态课堂,实现优质高效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

总的来说,构建生态课堂,实现优质高效教学,源自多方面的需要。

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下,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课堂,促进和谐、科学发展,理应成为我们思考和聚焦的重点。

其次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传统教育存在“惟科学”和“惟工具”的两大误区,教育必须从这两大误区中走出来,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理解生命的意义,研究生命的规律,挖掘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价值。

再次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的使命在于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然而受功利主义影响,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见物不见人”,一切以知识为重,学生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激情正一点点丧失,课堂沦为知识的加工和传输场,全然没有了智慧的对话、精神的召唤和生命的会晤。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有必要在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重新解读教育,重新发现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进一步探究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彼此联系,实现有效教学。

最后,是我校自身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地处苏南的城镇初中,具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现有22个班级,在校生1000余人,84名教职工。过去,学校存在着生源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群众满意度较低的窘境。近几年学校不断加大教改力度,努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努力向课堂要质量,学校先后组织教师赴洋思、东庐等学校学习取经,并结合学校实际稳步推进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打拼,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由后几名逐步跨入教学先进行列,但被动的局面依

然存在。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目前学校的现状,在拼师资、争生源、往死里揪的背后,师生已竭尽全力,而教育发展的空间却很小,因此,我们只有对课堂教学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彻底的改革,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态课堂,构建优质高效的生态课堂,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进入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让师生享受学习、享受工作,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共同实现生命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对生态课堂的研究是从分析课堂的生态系统开始的。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1932年就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国外研究通常把“课堂生态”界定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从相关文献中也可以看出,国外对生态课堂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课堂生态的分析,从中延伸出生态课堂的研究。

我国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台湾地区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要早于大陆。方炳林最先著成一本有关教育生态学的专著——《生态环境与教育》。此后,大陆的研究专著有吴鼎福的《教育生态学》、范国睿的《教育生态学》、任凯、白燕的《教育生态学》等。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但有关生态课堂的专著,至今国内还没有,只是在范国睿的《教育生态学》一书中列有专章来对课堂生态进行研究。任凯和白燕的《教育生态学》则是以班级环境一章来对课堂生态进行研究的。吴鼎福的《教育生态学》虽然没有直接涉及课堂生态,但是课堂的生态观还是散见在其各章的论述中。这些研究都对生态课堂的构建与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从中国知网(CNKI)中输入“生态课堂”可以得到论文555篇(2010年2月1日检索),经过分析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对生态课堂的涵义、本质及特征的论述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周士勤的《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特征及认识》,从生态的辞源上来探讨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指出生态课堂具有整体性、适应性、多变性的特征,并认为生态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建的和谐课堂,是考虑到了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以人为本的课堂。

2.对如何构建生态课堂的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金建生、王嘉毅的《构建生命发展生态课堂》、黎琼锋的《试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陈伟的《建设生态课堂教学加强学生有效学习》、

姚远峰、齐礼良的《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杨超有的《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策略》、袁幸军的《遵循生态规律,构建生态课堂》等。

除了这些对生态课堂的研究以外,我国有大量的关于课堂生态观的论文发表,从几个角度对课堂生态进行分析,对生态课堂的理论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李森的《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徐陶、彭文波的《课堂生态观》等,这些研究对于在课堂生态观下对各科教学进行探索,对各科的教学等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工作者己经充分的认识到课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且注重从生态学的视角去审视如今的课堂,并且提出了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也努力向生态课堂前进,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有关生态课堂的理论还不够系统,其著述还没有,只是散见在各种教育生态的专著里,使得生态课堂的理论不够完善和具体。对生态课堂的涵义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大多研究者都是对生态课堂的特征的一个探讨,对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生态课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第二,对什么是生态课堂和课堂生态的混淆,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发现,很多研究者对生态课堂的特征和课堂生态的特征的理解几乎重合,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生态学与生态主义的区别。第三,对生态课堂的研究仅限于生态课堂的本身,并没有与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是泛泛而谈。研究生态课堂的目的是要从生态的视角来审视教学、促进教学,因此研究要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内部,才不失研究的意义。

综合文献可知,关于本课题方面的现有研究大都是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进行的,对教师的教学和环境的影响涉及的不多,且不全面、不系统。对于如何构建生态课堂的描述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对于像我校这样的城镇初中,总结研究构建优质高效的生态课堂的策略,让其变得易于操作,便于推广,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有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既能佐证生态课堂相关理论,又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对丰富教学论思想有一定的意义。优质、高效教学是大家都追求的目标,但是通过文献搜集,发现关于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于构建优质高效的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还比较少,角度还不够全面,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少研究也是散见于报刊杂志的零星文章之中。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能佐证生态课堂应是优质高效的课堂这一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