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化学与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免疫组化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
50年代还仅限于免疫荧光技术,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建立起高度敏感,且更为实用的免疫酶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的全过程包括:1.抗原的提取与纯化;2.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的纯化;3.将显色剂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4.标本的制备;5.免疫细胞化学反应以及呈色反应;6.观察结果。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1)脱蜡、水化;2)PBS洗2~3次各5分钟;3)3%H2O2(80%甲醇)滴加在TMA上,室温静置10分钟;4)PBS洗2~3次各5分钟;5)抗原修复;6)PBS洗2~3次各5分钟;7)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20分钟。
甩去多余液体。
8)滴加Ⅰ抗50μl,室温静置1小时或者4℃过夜或者37℃1小时。
9)4℃过夜后需在37℃复温45分钟。
10)PBS洗3次各5分钟;11)滴加Ⅱ抗40~50μl,室温静置,或37℃1小时;12)II抗中可加入0.05%的tween-20。
13)PBS洗3次各5分钟;14)DAB显色5~10分钟,在显微镜下掌握染色程度;15)PBS或自来水冲洗10分钟;16)苏木精复染2分钟,盐酸酒精分化;17)自来水冲洗10~15分钟;18)脱水、透明、封片、镜检免疫组织化学的概念: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抗体有哪些?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细胞化学技术(cytochemistry)-1
细胞化学技术(cytochemistry)-1细胞化学技术(cytochemistry)是在保持细胞结构完整的条件下,通过细胞化学反应研究细胞内各种成分(主要是生物大分子)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成分在细胞活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的技术,可以通俗地说,这类技术让人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内大分子的位置。
这类技术包括光镜和电镜水平的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等。
一、酶细胞化学技术酶细胞化学技术(enzyme cytochemistry)是通过酶的特异细胞化学反应来显示酶在细胞内的分布及酶活性强弱的一种技术。
早期的酶细胞化学工作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的,称为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 y),随着电镜技术的发展开始用电镜观察酶的分布,称为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electron microscopic enzyme cytochemistry)。
酶细胞化学技术对研究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以及细胞器的相互关系曾发挥重要作用。
近来酶细胞化学技术的单独运用大为减少,但是这一技术的原理导致免疫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技术的诞生和不断更新,而后者则是研究细胞中大分子定性和定位最简便有效的手段,正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
因此有必要了解酶细胞化学技术。
(一)酶细胞化学技术的原理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细胞内的酶,通过酶细胞化学反应才能间接地反应酶的存在位置。
酶细胞化学的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组织细胞内的酶与其底物相互作用,形成初级反应产物,再用捕捉剂在酶的作用部位进行捕捉,使其在显微镜下可见。
这一反应过程所示如下:┌──── 酶细胞化学反应──────┐初级捕捉剂最终酶+底物────> 反应产物─────> 反应产物└─ 酶反应─┘└── 捕捉反应───┘从上式可见,酶细胞化学反应实际上由两项反应组成。
前面的酶反应相当于细胞内自然条件下发生的酶促反应,后面的捕捉反应则是为了使酶反应可见而人为造成的。
生物显微技术 第三章 细胞化学和组织化学
❖ 常用方法: 苏丹黑B法、油红O法、硫酸尼 罗蓝法 、苏丹Ⅲ染色法等
❖ 基本要求 ⑴ 不用石蜡切片. ⑵ 固定剂一般用Formalin保存磷脂较好. ⑶ 方法: ① 物理法:脂溶性染料,不溶于水,属 偶 氮染料.常用苏丹Ⅲ,Ⅳ,苏 丹黑 ,油红O等. ② 化学方法:硫酸尼罗蓝显示脂肪酸. ③ 选择 性提取法(对照)
❖ 差不多与此同时(1900-1935年),发现疾病组织中出 现的物质变化,更促进了化学技术在病理学染色方法 中的应用,也丰富了在显微镜下显示无机物、色素、 脂类、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组织化学内容, 此后又出现了酶的组织化学等。由此可见,“组织化 学”一词的含意是随时代而变化的,由定位趋向于与 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 3、灌注固定法:从心血管途径将固定剂灌注到全 身或某一个器官,使细胞保持生活时的状态而不发 生移位,固定后再迅速取材。
三、制 片
❖ 涂片法、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 ❖ 最常使用的为恒冷箱冰冻切片法。
四、注意事项
❖ 1、实验所用的器械、器皿都必须清洁无污染。 ❖ 2、配制试剂时应使用双蒸馏水。 ❖ 3、固定、取材都应在冷的环境下进行。 ❖ 4、各种试剂的pH值都要调准,否则影响反应结果。 ❖ 5、所用试剂要纯,都必须达到分析纯(A·R级)。 ❖ 6、同时、同条件情况下做阴性和阳性对照。 ❖ 7、了解和掌握被检组织中所要测定的化学物质或
❖ 以下介绍McGee-Ruseell核固红法。 ❖ 1、操作步骤 ❖ (1) 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 (2)核固红染液染色2一10分钟。 ❖ 核固红染液的配制:核固红2g,蒸馏水100ml洗涤2次,剩
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DOC)
临床病理学特殊技术第1节组织与细胞化学(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概念】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技术方法显示组织细胞结构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并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定位、定量,从而分析研究生物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的代谢、机能及形态变化规律。
细胞化学是研究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在细胞活动中的变化和定位的学科。
对细胞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区别着色是细胞化学中最基础的工作。
组织化学是指利用细胞或组织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生成有色沉淀物,对细胞组织中的这些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的特殊技术方法。
细胞化学和组织化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都是建立在细胞学、组织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基础上。
【基本原理】用于组织与细胞化学研究的染料可以是碱性的也可以是酸性的。
酸性染料的生色基团是硝基和醌基;碱性染料的生色基团,包括着偶氮基吲胺基。
染色的原理是基于在酸性染料中具有染色作用的阴离子和细胞内的碱性物质相结合,而碱性染料中的阳离子和细胞内的酸性物质相结合,所以酸性的细胞成分被碱性染料所染色,而碱性的细胞组分则被酸性染料染色。
组织与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和其相应的底物呈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于显微镜下可见到的反应产物呈色。
常见的细胞化学物质成分染色方法见表2-1,组织化学物质成分染色方法见表2-2。
表2-1 细胞化学物质成分的鉴定* 黏多糖类是蛋白多糖分子中的糖链部分,是黏液(人体的粘膜上皮分泌出来的湿滑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
由于含酸基的不同,而又分为中性黏多糖(中性黏液)、酸性黏多糖(酸性黏液)和混合性黏多糖(混合性黏液)。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失水而成,是一类分子机构复杂且庞大的糖类物质。
表2-2 组织化学物质成分的鉴定色素分为人为色素和自生性色素。
人为色素是由于固定剂与组织中某些成分相作用而产生,例如福尔马林色素等。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细胞代谢所产生的沉着的色素,如脂褐素、黑色素、含铁血黄素、嗜银颗粒及组织内的微量金属离子等,需要一些特殊染色加以证明(表2-3)。
植物酶的组织和细胞化学定位研究方法
酶是广泛分布于生命有机体的组织细胞内具有催化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参与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功能活动进程。
有些酶类还是不同亚细胞器的标志酶,如酸性磷酸酶是溶酶体的标志酶,过氧化氢酶是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葡萄糖-6-磷酸酶是内质网的标志酶,氨肽酶是微粒体的标志酶,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是线粒体的标志酶[1–2]。
目前,由国际生物化学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ssion, EC)认定并注册登记编号的酶约有2000多种。
按照酶对底物的特异性、催化性和来源,酶的命名可分为6大类:氧化还原酶(Oxidoreductase, EC 1)、转移酶(Transferase, EC 2)、水解酶(Hydrolase, EC 3)、裂解酶(Lyase ,EC 4)、异构酶(Isomerase, EC 5)和合成酶(Synthetase, EC 6), 这些酶中已知能被现有的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原位检测显示的酶仅有200多种[3]。
1980年,简收稿日期: 2014–01–09 接受日期: 2014–04–17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作者简介: 林植芳(1936~ ),女,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cn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4, 22(5): 525 ~ 536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植物酶的组织和细胞化学定位研究方法林植芳*, 刘楠(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510650)摘要: 酶是参与植物体内生化反应的特殊蛋白质。
在保持活组织和细胞结构完整性的条件下,利用组织化学、细胞化学、免疫学和显微检测等技术研究酶的即位定位,是了解酶在组织、细胞和亚细胞中的分布、活性动态与定量及酶功能等的重要途径。
对植物体中酶定位的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的概念、原理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根据国际酶化学分类编号顺序,分别介绍了25种酶的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所用的反应介质和染色方法及46种酶的细胞化学定位方法的参考文献。
细胞化学法的名词解释
细胞化学法的名词解释细胞化学法是一种常用于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技术,旨在通过利用某些特定类别的分子标记或化学反应对细胞内的不同分子进行可视化和定量研究。
它在揭示细胞结构、功能和互动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胞化学法,包括免疫荧光染色、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染料等。
一、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目标分子的方法。
这种技术常用于检测细胞内蛋白质的位置、数量和相互作用。
在免疫荧光染色中,首先将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样本固定,并使用适当的抗体特异性地结合到目标蛋白上。
然后,通过给予荧光染料标记的第二抗体与第一抗体结合,从而生成荧光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被荧光显微镜观察,并通过相关的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研究。
二、原位杂交原位杂交是一种用于检测或定位特定核酸序列的技术。
这种方法利用荧光或放射性标记的探针与细胞或组织样本中的目标DNA或RNA分子杂交结合。
通过探针与目标分子的互补配对,可以确定目标分子的位置、数量以及相互作用方式。
三、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的技术,旨在检测、定位和分析特定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在免疫组织化学中,细胞或组织样本首先经过固定和切片处理,并使用特定抗体特异性地结合到目标蛋白质上。
然后,通过给予适当的检测方法(如酶反应或荧光染色)产生可视化信号。
免疫组织化学可以提供有关细胞类型、蛋白质定位和表达情况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细胞和组织的功能及其异常变化的机制。
四、荧光染料荧光染料是细胞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标记工具。
它们可以与细胞或组织样本中的特定分子结合,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不同的荧光染料可以标记不同的分子,例如DNA、蛋白质、细胞器或细胞骨架等。
荧光染料广泛应用于细胞成像、细胞追踪、分子定位和定量分析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荧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高亮度和高稳定性荧光染料不断涌现,为细胞化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和有效的工具。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是几乎所有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
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营养、新陈代谢、免疫、再生、发育和调节其他生物过程等。
中国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研究发展史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早在20世纪初,勤苦勤勉的中国科学家们就把中国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研究发展推上了有史以来蓬勃兴起的新高潮,而他们的研究努力也为中国的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学术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必争之路。
比如,早在1920年,中国人古德门士先生对中国人古长空蛋白进行了首次诊断测定,他的成果令世界震惊,也奠定了中国组织化学的研究基础。
此外,中国学者们还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比如,中国科学家以诱人的研究方法探索了噬菌体生物特性、多糖结构及其功能等复杂问题,也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
同时,中国在细胞分化及保护调节机制、基因修饰、细胞分子及疾病治疗领域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展了新事业。
在最近几十年,中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技术力量,关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研究开发。
许多备受赞誉的研究成果都是中国科学家们努力力作的结果,如如基因突变、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和细胞凋亡等基本研究;而且,中国科学家们还积极参与发育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走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继续将技术力量投入到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研发领域中,将全力以赴,努力促进国家的儿童发展,为全球社会及生态家园做出贡献。
总之,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科研人员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未来也将积极参与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研究和应用,从而不断推进组织化学和细胞化。
现代组织化学组织化学
通过显示酶的活性来检测酶的存在。
常用光镜酶组织化学 显示法反应原理
酶组织化学基本反应原理
酶特异性底物 + 相关捕获剂
(孵育液内)
酶
(组织细胞内)
反应产物沉淀(有色)
镜下观察
反应产物沉淀(无色)+置换剂 有色沉淀
1、金属-金属盐显示法
方法Ⅰ:钙-钴法
R-PO4Na2 +
H2O
CaCl2 酶作用
R-OH + CaHPO4
(无色沉淀)
CaHPO4 Co(NO3)2 Co3(PO4) 2
Co3(PO4) 2 (NH4)2S CoS ↓(显色)
1、金属-金属盐显示法
方法Ⅱ:铅法
Pb2+
R-PO4Na2 + H2O 酶作用 R-OH + PbHPO4
PbHPO4 (NH4)2S PbS ↓(显色)
2%CaCl2 5%MgSO4 双蒸水
10 ml 10 ml 20 ml 1 ml 5 ml
酸性磷酸酶(ACP)
1、反应原理(铅法):
R-O-PO3Na2 (β-甘油磷酸钠)
ACP pH 5.0
R-OH + H3PO4
H3PO4 + Pb2+ Pb3(PO4)2 + (NH4)2S
Pb3(PO4)2 PbS↓(棕黑色)
N—N—C6H5 酶作用 N=N—C6H5 +2H C6H5—C
N—NH—C6H5 + HCl
N=N—C6H5
四唑盐(无色)
甲月朁 (红色)
3、色素形成法
II、靛酚蓝法:
H3C CH3 N
+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或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是细胞学(cytology)或组织学与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ing)是在血细胞的原位上研究其化学成分的性质,包括蛋白、脂类、糖类、无机盐和酶等,在保持细胞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的定位、定性及半定量的观察,是血液病形态学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细胞免疫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染色,是鉴定某些细胞或组织的病态细胞(如微小巨核细胞)和白血病的重要的辅助性检验技术。
一、涂片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一)细胞化学染色1.铁染色正常骨髓中存在一定量的贮存铁,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多分布在巨噬细胞内,称为贮存铁。
骨髓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含有铁颗粒,为细胞内铁,含内铁的细胞称为“铁粒幼细胞”,少数成熟红细胞也含有小的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以上铁质均可用普鲁士蓝反应加以显示。
(1)原理:骨髓内含铁血黄素的铁离子和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在盐酸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生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普鲁士蓝反应),定位于含铁粒的部位。
(2)试剂:铁染色液(临用时配制):200g/L亚铁氰化钾溶液5份加浓盐酸1份混合;复染液:1g/L沙黄溶液。
(3)操作:取新鲜含骨髓小粒的骨髓涂片,于铁染色架上,滴满铁染色液;室温下染色30分钟,流水冲洗,复染液复染30秒;流水冲洗,晾干后镜检。
(4)结果判定1)细胞外铁:细胞外铁呈蓝色的颗粒状、小珠状或团块状,细胞外铁主要存在巨噬细胞胞质内,有时也见于巨噬细胞外。
“-”为涂片骨髓小粒全无蓝色反应;“+”为骨髓小粒呈浅蓝色反应或偶见少许蓝染的铁小珠;“++”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片状或弥散性阳性物;“+++”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密集小块或成片状;“++++”为骨髓小粒铁粒极多,密集成片。
细胞化学与组织化实验一~实验四
一 、实验目的
掌握细胞内碱性蛋白的鉴别方法并了解碱性 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
学会制作血涂片并掌握制作技巧。
细胞化学与组织化实验一~实验四
二、实验原理
由于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所带的碱性和酸性基团的数目 不同,在pH值不同的溶液中,蛋白质分子所带的净电 荷多少不同。如在生理条件下,整个蛋白质所带负电 荷多,则为酸性蛋白质;带正电荷多,则为碱性蛋白 质。据此,可将标本经三氯醋酸处理提出核酸后用不 同pH值的固绿染液分别染色,细胞内的酸性蛋白和碱 性蛋白质显示出来。
细胞化学与组织化实验一~实验四
A液(0.2mol/L乙酸液):冰醋酸1.2ml加蒸馏水100ml 。 B液(0.2mol/L乙酸钠液):NaAc.3H2O 2.72g加蒸馏 水至100毫升。 取A液30毫升+B液70毫升+蒸馏水300毫升。 6)6%淀粉肉汤:牛肉膏0.3g ,蛋白胨1.0g,NaCl 0.5g,可溶性 淀粉6.0g,蒸馏水100ml,煮沸灭菌,4℃保存,使 用时热水浴融化。
4.使用药品、试剂和各种药品注意节约,爱护器 材。洗涤和使用仪器时应仔细,防止损坏仪器。 严格遵守 仪操作规程,在未知正确操作程序时, 不要独自使用,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细胞化学与组织化实验一~实验四
5.实验废弃物、毒害性实验材料应倾倒在指定地 点,统一处置。 6.实验时一律穿工作服,不允许穿拖鞋进实验室, 以免溅落的腐蚀性药品或掉下的玻璃器皿伤 及裸露的皮肤。 7.节约水、电、气,燃气灯应随用随关。最后离 开实验室时,要将室内检查一遍,关好水、电、 气,锁好门窗。 8.实验室内一切物品,未经本室负责教师批准, 严禁携出室外。借物必须办登记手续。 9.实验结束,将实验记录交指导教师审阅并做好 室内清洁工作。
细胞化学与组织化实验一~实验四
组织与细胞化学技术-2
试剂方面:因抗体不纯、标记的酶和荧光不纯或标记过量等
消除方法
A. 加 1抗前加正常血清10~30分,以封闭组织中带电荷的基因,避免与1抗的非 特异性结合。
B . 减少非特异性染色: a.免疫酶组化染色时,加1抗前,用0.3%的H2O2甲醇溶液将组织切片处理30分 (3%H2O2甲醇溶液,5~10分) b.免疫荧光染色时,用0.01~0.05%伊文思蓝稀释荧光抗体
2. 根据标记物是否与特异性第一抗体结合分类
(1)直接法 (2)间接法,灵敏度高于直接法。
附:免疫组织化学标本制备过程及要求 1. 取材
实验动物:麻醉 (处死〕,锋利刀片切成大小适中,厚度3mm- 4mm; 小型实验动物:灌注(流)固定(生理盐水和4%多聚甲醛) 取材
人体材料:活检组织、手术标本、细胞和组织
特性 组成 特异性 亲和力 交叉反应
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特性比较
多克隆
单克隆
多种类抗体的混合物
单一种类的抗体
低针对多个抗原决定族 高针对单一的抗原决定族
平均亲和力较高
不定,较低
高
低
五、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特点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在抗体的轻链和重链的可 变区中有3个特殊的易变部位,即在第30位、50-60位和第100位氨基酸 残基附近,这些部位称为超变区。超变区直接参与抗原接合部位的组 成,形成的接合部位是一个浅平穴槽,槽大小约I.5nm×0.6nm×0.6nm 抗原决定族在空间呈互补性地嵌入槽内,借分子间的范德华力、疏水 作用静电引力以及氢键而相互结合。
组织化学技术分类及基本要求
分类
1. 化学方法:在组织切片上生成沉淀以表示定性定位的存在 2. 类化学方法:用特异性染色显示,如胭脂红显示糖原 3. 物理学方法:用荧光分析、组织吸收光谱等研究组织细胞内的化 学成分 4. 显微烧灰方法:对组织中无机物质和微量元素进行测定 5. 免疫学方法:用免疫学原理 6. 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
2016现代组织化学技术-组织化学
(5) 可重复性
二、标本的制备
1. 取材(draw material)
(1) 组织标本取材:
准备充分、麻醉或处死方法合适、操作迅速、刀应锐利、适当 清洗、离体即固定(或冷冻切片,或保存于-80℃冰箱)、大小 适中(约2.5cm×2.5cm×0.2cm,宁可面积大,不能厚)
冲洗液
固定液
动物
二、标本的制备 2. 固定
(5) 影响固定的因素:
① 组织块不宜过大: 组织块过大会影响固定剂的渗透 ② 固定液的量要合适:固定液的量要超过组织块大小的20倍-30倍,可 在固定组织的瓶底垫上脱脂棉或几层滤纸,保证组织块各个方向都 有利于固定剂的渗入 ③ 选择合适的固定剂:根据不同的组织以及后续研究方法的特点选择 合适的固定剂,渗透性强,又不使组织过度收缩或者膨胀
微镜技术》中“超薄切片技术”,光镜水平的标本包埋常用
水性树脂-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
① 包埋剂配制:分别配制浸透剂和催化剂
② 标本固定和脱水: 醛类固定剂常用,梯度酒精脱水,但
是脱水可不彻底
③ 包埋:先入浸透剂,后入浸透剂和催化剂混合液中进行聚
合包埋
二、标本的制备
4. 切片(section)
必须切成薄片才能染色 重点介绍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和振动切片
3. 包埋
(3) 石蜡包埋: ② 透明(clearing):
脱水剂一般跟石蜡不互溶,用透明剂置换脱水剂,并使组织 呈现透明状态,便于浸蜡和包埋 常用透明剂为二甲苯、苯、甲苯、氯仿、正丁醇、香柏油等 二甲苯透明能力强,易使组织收缩变脆,因此时间不能太长。 可以经常观察透明进展。如果脱水不彻底,会出现“枣核”
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培训课件
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
27
Ab-2(Ho)
Ab-1 (Mo)
Ab-3(Mo)
细胞
免疫酶桥联(APAAP)法染色原理
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
28
卵白素(Avidin)
生物素化Biotion (HRP/AP)
ABC复合物
生物素化二抗
Ab-1
ABC法染色
细胞
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
原理图
29
三、多聚螯合物法(ELPS)
体-抗补体荧光抗体复合物。此法敏感性较高。但其较 易
出现非特异性染色,而且操作过程相对较复杂。
(四)双标记法
运用两种荧光素在不同的激发光下显示不同颜色的特
点,将不同荧光素分别标记所需的特异性抗体。可在同
一
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
19
单色荧光染色
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
20
双色荧光染色
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
种,酶反应所需的底物基质液和偶联剂品种也很丰富。在双重 标
记技术中可选用一些显示色差异较明显的显色系统。但往往由 于
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
8
1.原 理
过碘酸氧化多糖类中的乙二醇使之成为双醛基,后 者与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化合物。定位于含多糖 类的细胞质内。多糖类物质含量决定了色泽的深浅。
2.参考范围:(正常阳性细胞)
①粒细胞系—原粒细胞多呈阴性,通常随细胞不断成 熟阳性反应由弱渐强,至细胞完全成熟后达到最大 强度。其中中性粒细胞呈胞浆内弥散状红色阳性, 嗜酸粒细胞S颗粒之间的胞浆呈红色阳性,嗜碱粒 细胞呈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紫红色阳性。
(二)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
利用不同荧光素在激发光下呈现不同颜色这一特点,如异硫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时间要视组织块的厚薄、固定液的种类 及浓度、温度而定。原则上,组织块大小与固定 时间成正比,固定液的穿透力及浓度与固定时间 成反比。
组织固定后必须彻底冲洗。
这种反应多用于显示细胞中的糖类和细胞核内的DNA, 前者称为PAS反应,后者称为Feulgen反应。此外,还可用 于检查细跑中的粘蛋白和不饱和脂类。
四)联苯胺法原理
过氧化氢酶分解H2O2产生新生氧,后者 可将无色联苯胺氧化,生成联苯胺蓝,进而 变成棕黑色化合物。此法主要显示细胞中的 过氧化物酶。
五)色素形成法原理
要视研究目的,观察部位而定。取材时应考虑: 主要病灶,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远离病灶的正常 组织。
4.取材时间 原则上,应尽快取材,但较大的手术标本如胃、肺、
肠等器官,最好先固定后取材。组织要求离体后30min 内浸入固定液,尤其是开展分子生物学工作。动物组织 取材要求心脏还在跳动时取材,脑组织和神经组织应采 用灌注预固定后,再进行后固定。 5.注意包埋方向,包埋时要平整。 6.保持材料的清洁 7.切除不需要的部分,骨组织需脱钙 8.明确编号,登记
(2) 4%多聚甲醛固定液
(3) Bouin’s液
苦味酸饱和水溶液 75ml
甲醛
25ml
冰醋酸
5ml
渗透速度快,收缩小,组织固定均匀,保持结构 完整,适合于各种胚胎连续切片,对于肝、皮、胰腺 特殊染色效果好。固定为12~24小时,但固定过久, 对碱性染料着色不利。
(4)Carnoy氏液 纯酒精 氯仿 冰醋酸
例如吖啶橙可以同时对细胞内的DNA和RNA染色,细 胞核的DNA呈亮绿色-黄绿色荧光,胞质和核仁的RNA呈桔 红色荧光。
组织与细胞材料的制备
一、组织取材注意事项
1.注意防止人为因素的影响 刀和剪要快,刀要足够长。
2.组织块的大小 大小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长1cm×宽1cm×厚
0.2~0.3cm。 3.动物和人体组织的取材位置
一、组织化学发展简史
组织化学是在组织学和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早在十九世纪,人们把显微镜与化学技术结合 起来,开始观察组织中的化学反应,解释生物界中 的生理现象。
(1890一1920)随着显微镜的改进和组织细胞 学染色技术的发展,组织细胞化学开始从生理组 织学的概念转为显微化学。
依赖细胞内的某些酶催化特异底物的化学反 应形成酶细胞化学。
2.化学反应要求在细胞或组织内进行,须有定位 的准确性。为此必须控制反应的时间和条件, 使反应的产物不移位,不弥散。
3.反应物须有显色性和定量的可能性,即必须是有色的 沉淀或结晶,沉淀颗粒细小连续、色深、不溶,并能 保留在原位上。颜色深度要与物质含量或酶的活性具 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4.反应物要有稳定性和重复性,以利于观察研究和验证。 5.反应物有灵敏性和特异性,以利于对比观察。 6.反应产物有对照,否则难以判断其结果的可靠性。
是一组显示酶定位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在 酶的作用下,使无色的化学物质在细胞局部形成 色素沉着,以此确定待测酶的存在部位。
色素形成法主要包括四唑盐法(NBT、 MTT)、靛蓝形成法等。其中四唑盐法用于定性 各种氧化还原酶、多种脱氢酶、转移酶。靛蓝反 应用于酯酶、磷酸酶等
六)底物标记法原理
底物标记法是指用同位素、色素、金属标记酶的底 物,在酶的作用下,底物分解后沉着于酶所在的部位。
三、细胞化学技术显示的化学成分:
蛋白质:显示某些特定蛋白、某些氨基酸或功能基; RNA和DNA; 糖类:如糖原、粘多糖和糖脂等; 脂类:如中性脂肪、磷脂和胆固醇等; 酶: 包括水解酶(如磷酸酶、酯酶、肽酶)、氧化酶(琥珀
酸脱氢酶、过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激酶、转移酶 等; 生物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类、组织胺等; 特异抗原:其化学本质可能是多肽、蛋白、糖蛋白等;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如铁、铜、锌、钴、镁等。
组织化学技术
序言
现代组织化学是介于细胞生物学、组织学、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已渗透和应用于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近几十 年来,组织化学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已产 生了许多分支,各类分支虽有特点,但都源于组 织化学。因此,组织化学已成为医学生物学科研 过程中必备知识之一。
二、细胞材料的准备
培养的活细胞可分贴壁和悬浮二种。贴壁细胞处理方法有: (1)细胞大量培养后,经消化将细胞制成悬液(106)涂在包被有切 片粘合剂的载玻片上,凉干后固定。 (2)将细胞直接培养在盖玻片上。 (3)将细胞直接培养在6孔或9孔板上,固定后备用。
胸水、腹水、尿液、脑脊液等体液多而细胞较少的标本,可用离 心沉淀法收集细胞。
三、组织标本的固定
1.目的 (1)防止组织细胞的死后变化,防止自溶和
腐败,以保持组织细胞的固有形态 (2)使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肪、糖和酶等各
种抗原成份转变成不溶性物质,以保持 它原有的结构与生活时相仿
(3)防止细胞过度收缩或膨胀而失去其原有 形态结构,固定剂兼有硬化作用
(4)经过固定的组织能对染料产生不同的亲 和力而着色清晰,便于辨认。
四、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
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和其相应的底物呈一 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在显微镜下可见到的 反应产物。常用组织化学方法的原理如下:
一)金属-金属盐沉淀反应原理
利用金、银、铜、铁、铝、钴等金属化 合物在与细胞化学成份反应过程中生成有色 沉淀,借以辨认所检查的物质。
如磷酸酶分解磷酸底物后,可与铅/钴形成磷酸铅,在 硫存在时形成 PbS或CoS的棕黑色沉淀,从而标出酶所在部 位。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相似于对单个细 胞进行细胞“CT”分析,并能研究活细胞和定量 分析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RNA、细胞器的 酶含量,细胞内各种荧光标记物(包括分子和离 子的浓度及其分布,如Ca2+和pH值等),
二、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要求
1.尽可能地保持组织和细胞生前的形态结构、化 学成分和酶的活性。必须选择适当的固定液和 恰当的处理方法。
二)偶氮偶联法原理
用人工合成的酶底物,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分解
产物,后者与重氮盐结合,引起偶氮偶联反应,而 形成不溶性的偶氮色素。
碱性磷酸酶+水
α萘基磷酸钠
磷酸氢二钠+α萘酚
α萘酚+FAST BLUE
偶氮染料↓
三)过碘酸Schiff氏剂反应法原理
利用细胞中多糖放出的醛基可将Schiff氏剂中的无色品 红转变为紫红色化合物,可于显微镜下观察到。
2.固定液的种类
固定液分为单纯固定液和混合固定液两种。 (1)甲醛固定液:
是一种还原剂,呈酸性,原液浓度为37%~40%,配成固定液的 浓度为4%甲醛。配制时取甲醛原液10ml,加双蒸水或缓冲液至 100ml,为甲醛固定液(习惯上称为10%福尔马林) 。
甲醛渗透力强,固定均匀。但脱水后有较大收缩,在某些方法 中要求中性甲醛,可在原装瓶内放入碳酸镁,pH为7.6,可长期保 持中性。甲醛固定后,通常需用流水冲洗12 ~ 24小时,否则影响 染色效果。
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 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原理与技术,对 组织与细胞的化学成分、化学反应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定性、定 位和定量研究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酶、多糖和 脂类等)在细胞内的结构和功能活动中的分布与变化以及亚细胞 组分和细胞器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等。
(5) Methacarn固定液:甲醇60ml,氯仿30ml,醋酸10ml, 混均后4℃保存备用,对核内抗原的保存效果较好。
(6) 丙酮及醇类固定剂:丙酮、乙醇类固定剂其固定原 理主要是使蛋白质沉淀而发生固定作用。酒精是一 种还原剂,用于组织固定以95%的浓度为宜,酒精固 定后的组织细胞核着色不良,一般用于糖元的固定。 甲醇、丙酮常用于细胞固定。
60ml 30ml 10ml
此固定液渗透速度快,2mm以下小块组织固定时 间2~4小时,它是细胞核极好的固定液,适合于细胞 分裂、RNA、DNA及糖元等固定。固定后直接入纯酒精 脱水。
(4) PLP固定液:过碘酸-赖氨酸-多聚甲醛固定液。该固 定剂较适合于富含糖类组织,对超微结构及许多抗 原的抗原性保存较好。
最常用的底物标记法为放射自显影术,即70年代后 兴起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其原理是用同位素标记底物, 在酶的作用下,带有标记的分解产物沉着于酶所在组织 结构上,通过放射自显影过程对沉着于酶所在部位的底 物进行捕捉。
七)荧光染色与免疫荧光法原理
荧光染色法是用特定的荧光染料对组织细胞中 的化学成分直接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对这些成分 进行直接观察。
70年代由于细胞显微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显微 光度法的建立,使细胞化学的成分得以定量,形 成了定量细胞化学。
80年代电镜细胞化学可以观察化学成 分的亚细胞定位。
80 ~ 90年代,先后流式细胞术、激光 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出现。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快速对单细胞化学成分定 量分析的新技术,每秒可测上万细胞信息,从一 个细胞中,可同时测量多种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