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路设计总说明讲解

合集下载

四级道路总说明

四级道路总说明

说明书1 概述1.1 项目概述本项目为复兴镇烈神路改建工程,包含1条主线,2条支线,总长3653.295m。

本项目沿现有老路改建,局部优化调整。

本项目设计标准为单车道四级公路,设计速度采用20Km/h(局部路段受地形限制降低标准),路基宽度4.5m,局部受限路段参照重庆市农村公路管理办法。

1.2 任务依据1.我院与甲方签订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2.1/500地形图;3.其它相关资料。

4.有关规范、规定、标准、会议纪要。

1.3技术标准按照交通部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交通部交公路发[2004]372号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条件、项目在区域公路网中的地位与作用、交通量预测结果及与相邻路段技术标准的衔接及远期发展的需要,本项目按单车道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采用4.5m,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局部路段受地理条件及造价影响降低设计标准)。

其余各项技术指标参照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规定,主要指标见表1-1。

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11.5测设简述根据现状地形图,控制测量路线全长3.8km,本项目所采用坐标及高程系统均为假定独立系统。

1.6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走向及里程本项目位于北碚区复兴镇,路线总体为南—北走向,项目起点与小湾至白云水泥路平面交叉,向北可至小湾,向东南可至白云,本项目沿现有碎石老路向北至项目终点,终点为断头,设置回车场。

在K0+719.847处支一线与主线平面交叉,在K2+525.714处支二线与主线平面交叉。

路线主要控制点:本项目为原有道路加宽改建项目,主要控制点为沿线房屋、鱼塘,避免大量拆迁、占用。

路线里程:主线:2660.536m(K0+000~K2+660.536);支一线:282.759m(Z1K0+000~Z1K0+282.759);支二线:710m(Z2K0+000~Z2K0+710);本项目总里程3653.295m。

四级路设计总说明

四级路设计总说明

四级路设计总说明四级路是城市道路网络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宽度为30-40米的主干道。

它在城市交通中起到连接城市主要区域的作用,承担着大量的通行任务。

因此,四级路的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四级路的设计进行总说明。

首先,四级路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原则:四级路的设计应考虑行车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道路的横断面、纵断面、路面铺装、交通标志标线等。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应满足交通量的需要,确保车辆通行畅顺,同时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通行。

2.通行效率原则:四级路的设计应考虑通行效率,为车辆提供合理的交通流动条件。

这包括交通设施的设置和交通组织的合理规划。

例如,设置合适的信号灯、交通标志等,以便交通流量的合理分配和控制。

3.便捷性原则:四级路的设计应考虑交通参与者的出行便利,包括车辆、行人和非机动车。

道路的通行过程应简便快速,提供方便的通行条件,并尽量减少行驶时间和排队等候时间。

在四级路的横断面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交通量和道路功能的需求。

首先,需要根据道路交通量预测结果确定道路的设计标准,包括车行道宽度、人行道宽度、中央隔离带宽度等。

此外,应根据道路的功能需求确定交通设施的设置,如公交站点、停车泊位、候车亭等。

同时,还应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需求,提供相应的设施和通行空间。

在四级路的纵断面设计中,需要根据道路等级和周边环境进行设计。

例如,四级路可能需要通过跨越河流、铁路等水域或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桥梁或隧道的设计。

此外,应根据附近的地形和自然环境进行设计,确保道路的纵坡和线性能够适应地势,并确保道路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在四级路的路面铺装设计中,应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施工工艺。

铺装材料的选择应基于道路的交通量和预计的使用寿命。

同时,应考虑道路周围的环境因素,例如潮湿、高温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路面的平稳和使用寿命。

在四级路的交通标志标线设计中,应根据道路的交通量和功能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和路面标线。

S4-01【HS】路面设计总说明知识讲解

S4-01【HS】路面设计总说明知识讲解

西部开发省际通道重庆至长沙公路洪安(湘渝界)至上官桥段路基路面及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初步设计批复及施设外业验收会议纪要的执行情况对《西部开发省际通道重庆至长沙公路洪安(湘渝界)至上官桥段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如下:1 路基2 路面执行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维持初设面层结构不变,即表层采用4cmSBS改性AC-13C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采用5cmAC-16C与7cmAC-20C的沥青混凝土结构,中短隧道采用复合式路面,根据重庆市高发司对重庆待建高速公路隧道铺装的要求,本线特长隧道由原水泥混凝土路面调整为复合式路面。

五、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设计1 路基、路面排水系统1.1 路基排水系统1.2 路面排水系统⑴行车道路面排水:一般路段的双向路拱横坡为2%,路面雨水可经坡面漫流直接汇入填方排水沟或挖方边沟。

超高路段的弯道内侧采用超高横坡直接将水排出路面,弯道外侧路面雨水经超高横坡排入汇水沟,汇水沟纵向流经50m再通过Φ15cm横向短管进入中央分隔带集水井。

⑵整体式路基中间带排水:中间带汇水通过种植土竖向渗入下底32cm,上底72cm,高度40cm的纵向梯形碎石盲沟,为加大过水面积,盲沟底部纵向铺设Φ10cm透水软管,碎石盲沟汇水纵向流经50m(超高段)或100m(一般段)进入中央分隔带集水井。

集水井采用圆形明井,集水井净高100cm,内径72cm,底部与井壁采用M7.5浆砌C20预制砼块,顶部现浇C20井帽,搁10cm预制井盖。

中间带与超高外侧汇水沟的汇水进入集水沟后再通过Φ15cm的砼封PVC-U 管横向排出路基,在反向超高等特殊路段当横向排水管出口低于边沟底面高程时,可利用路线纵坡形成合成坡度将水排入边沟。

⑶分离式路基中间带排水:对于隧道进出口的分离式路基,宽度渐变的中间带两侧为1:10的路基绿化坡面,坡面(与超高路面)的汇水通过设置在中间带中部的弧形排水沟汇集,纵向每间隔50m(超高路段)或100m(一般路段)进入分离式中间带双室集水井(单室:60cm×60cm×110cm,顶面培土绿化),再通过Φ30cm的砼封PVC-U管横向排出路基。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书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书

总说明一、概述本项目位于闽侯县**乡,经业主委托对**现有道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路面改造,以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增强行车安全性。

本工程为旧路路面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注意交通组织,在确保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施工。

(一)设计标准1、公路等级:四级(福建省)2、设计速度:20km/h3、道路横断面:路基宽4.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3.5米。

4、高程、坐标系统:项目独立系统,详见平面图。

二、设计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等三、道路设计概述(k0+000~k0+580.617)(1)技术标准(a)四级,设计车速20Km/h;(b)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采用砼路面。

(c)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2)平面设计以现有路面线形为基础进行平面设计。

(3)纵断面设计纵坡设计主要考虑与前后原有道路的衔接,并尽量减少工程量,纵断面设计标高采用路基中线设计标高。

(4)横断面设计全段一般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道路外侧采用土路肩,保护路面,路拱横坡为1.5%,土路肩为2%。

具体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5)路基设计(a)路堤边坡为1:1.5;路堑边坡1:0.75。

旧路路基已基本形成,只需少量开挖。

(b)路基设计参照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木标准》和有关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c)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路基压实度0—80cm深度范围按重型击实法最大干容量密度达94%,80--150cm以下深度密度应达93%,150 cm以下深度密度应达90%以上。

(d)路基底面设计回弹模量值应大于30MPa。

路基填方方案掌握在易排水、干燥为原则。

路基顶面与路面设计横坡度相同。

(e)路基路面排水依靠路面纵坡及横向坡度汇集水流,排入自然山体。

(6)路面结构路面结构层:18cm厚水泥混凝土面层+15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垫层。

四级道路设计说明

四级道路设计说明

四级道路设计说明四级道路是指城市主干道和发达经济区的交通干线,其设计标准具有较高的要求。

下面是四级道路设计的详细说明。

1.交通组织和运行:2.道路工程技术:四级道路设计应满足道路工程技术的要求,包括道路线形、纵横断面、道路标线、交通信号控制、道路养护等。

道路线形要遵循自然地形,根据地面情况和交通要求进行设计,确保道路的稳定性和坡度均匀性。

道路的纵横断面应按照标准要求设计,确保排水良好,道路材料的选用应符合标准要求。

3.经济和社会环境:4.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1.调查与勘测:根据四级道路设计的范围,对道路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和勘测,包括地质、地貌、气候、交通流量等因素。

2.属性分析:根据勘测数据,进行属性分析,包括路段属性、交叉口属性、路段容量、车道需求等。

确定道路纵横断面宽度、交叉口形式、信号灯设置等。

3.路线选择:根据属性分析的结果,确定最佳的道路路线,选择合适的道路纵横断面形式,结合勘测数据和环境要求,确保道路能够适应不同的交通需求。

4.设计方案:根据选择的路线,对道路的纵横断面进行设计,包括道路宽度、车道数、边坡、人行道、自行车道等。

同时根据路段属性和交叉口属性确定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信号控制设施等的设置。

5.设计计算: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相应的设计计算,包括路段的纵坡、横坡、曲线、交叉口的容量、排队长度、信号控制时间等。

6.安全评价: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价,包括道路几何形状的合理性、交叉口的可视性、交通信号控制的合理性、交通流量的合理分配等。

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改进。

7.综合评价: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经济性、环境性、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8.编制施工图:根据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编制施工图纸,包括道路纵横断面图、交叉口示意图、标志标线图等。

综上所述,四级道路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交通组织和运行、道路工程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因素。

四级道路设计说明

四级道路设计说明

第一篇设计总说明一、概论1、项目名称:太平镇团碾村团鹅路B段延伸段改造工程2、测设依据及主要技术指标:测设依据:(1)《公路线形设计规范》JTJ001-2003(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6)《保山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7)《云南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D/TB01-2009)主要技术指标: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10.967%;路基宽 4.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 3.5米水泥混凝土路肩2×0. 5米3、测设简况、设计方案拟定(1)测设简况:测设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多次实地踏勘,详细了解道路所经地带的地形现状,用全站仪实地确定JD桩和平曲线半径以及曲线各要素。

本次测设所采用的坐标及高程均为假定。

⑵设计方案的拟定该项目为铜梁县太平镇农村公路2011年建设任务。

设计方案主要是极大限度的依托原土路面,局部地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有几处地方因弯道较急且调整路线会使工程量大增,根据太平镇人民政府指导意见,道路设计时使用最小极限半径。

1、路线起点、中间控制点、全长及工程概况。

路线全长845.536米,线名太平镇团碾村团鹅路B段延伸段,为太平镇2011年农村公路改造项目之一。

2、主要工程数量该工程路基挖方4148立方米,填方6378立方米,路基土石方量已包括水沟开挖量;水泥混凝土路面2959.376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路肩1 268.374平方米。

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与道路建设的关系1、地形、地貌该路线地貌纵、横向起伏较大,展线较为困难,设计时基本上维持老路基为主要路基进行扩宽。

2、区域地质沿线工程地质为表层1.0—2.0米粘土,下为砂泥岩和叶岩互层,挖方边坡采用1:0.5,填方边坡1:1.5。

3、地震铜梁地区地震烈度VI度,地震对道路建设无影响。

4、气候铜梁县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最高气温40.6℃,年平均气温17.9℃,最低气温-2.5℃,无霜期325天,为不冻区,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063.8mm,夏季最大降雨量可达150mm以上,雨季一般在5~9月,24小时最大降雨量80~12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

四级公路机耕路施工图设计说明(四级公路机耕路设计模板)(完整版)

四级公路机耕路施工图设计说明(四级公路机耕路设计模板)(完整版)

工程机耕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一、概述1.1 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内,某某工程机耕路是通往某某村唯一交通道路。

承担该区域内各建制村或自然村对外联通的交通要道,对各乡镇的居民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本工程设计起点桩号为K0+000,终点至某某,终点桩号为K0+2818,道路全长2818m,道路宽度为4.5m。

1.2 任务依据项目背景1、本项目的设计合同委托书;2、交通部颁布的有关公路设计的标准、规范、规程;3、电子版地形图1:1000;二、总体设计方案2.1 设计原则1、贯彻“全寿命周期成本”思想,用新理念新思路推行灵活设计,将“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这一环保设计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注重地形选线、环保选线,合理运用技术标准,尽可能避免与河网的干扰,以减少高填深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注重公路景观设计,处理好项目工程与区域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使公路线形、沿线设施等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2、采取“远而不疏,近而不进”的原则,并紧密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国土开发计划。

考虑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所产生的交通需求,通过协调交通与土地施工的关系,降低敏感区域内的交通需求,减少污染。

另外,在规划区内进行空间敏感性调查,按其生态环境划分敏感区,并根据其保护价值确定敏感程度,使路线走向尽可能避免敏感等级高的地区,从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过大影响。

2.2 横断面布置本项目按单车道标准,设计车速采用15km/h,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4.5米,其中单车道宽共4.0米,两侧硬路肩各宽0.25米。

挖方段设置边沟,填方在外侧边坡高陡,需收缩坡脚路段设置重力式挡土墙或护肩墙墙及波形护栏。

2.4 施工水土保护的措施1、努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实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水土保持的教育。

严格遵守有关水土保持的法规、条例。

2、制定详细的水土保持施工措施,实行水土保持责任制。

3、尽快做好边沟等路基排水工作,已确定的疏通河道,防护河道等工作尽快予以实施,在汛期之前力争完工。

四级公路设计指标及停车视距计算

四级公路设计指标及停车视距计算

四级公路设计指标及停车视距计算四级公路是指交通量较大、车辆速度较快的高速公路,设计指标和停车视距是公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

下面将对四级公路设计指标和停车视距计算进行详细说明。

一、四级公路设计指标1. 设计车速:四级公路的设计车速一般为80km/h至100km/h。

根据道路的地理条件、交通量、车辆类型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设计车速。

2.路线设计标准:四级公路的水平和垂直线形应符合规范要求,包括水平弯道半径、超高、爬坡和下坡的坡度、纵向曲线的设计等。

这些设计标准旨在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和舒适性。

3.路基和路面结构:四级公路的路基和路面结构应根据土质条件、交通量、设计车速以及预期使用寿命等因素确定。

通常包括路肩、排水设施、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水泥路面等。

停车视距是指回溯在行驶方向上,在车辆决定停车之前,需要能够看到停车目标并停车的距离。

1.停车视距的计算方法:停车视距=制动距离+控制距离+判别距离其中:制动距离:是车辆从行驶状态到停车的距离。

可以根据车辆的制动能力和速度来计算。

控制距离:是车辆在停车前需要刹车到停车的距离。

通常根据车辆的反应时间和刹车行程来计算。

判别距离:是车辆停车前需要判断停车位置的距离。

通常根据停车标志的大小和距离来计算。

2.停车视距的设计要求:四级公路上的停车视距应满足以下要求:-在典型情况下,车辆能够在停车目标出现时立即判断并开始制动。

-在滞后判断的情况下,车辆能够在初始判断的位置处停车。

3.停车视距的影响因素:停车视距的设计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车辆速度:车辆速度越高,停车视距应相应增加。

-车辆反应能力:不同车辆具有不同的反应时间和刹车行程,需要综合考虑。

-停车标志大小和位置:停车标志的大小和位置会影响停车视距的计算。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得出四级公路设计指标和停车视距计算的相关要点和方法。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交通量、地理条件和环境保护等,以确保公路的安全、便利和可持续发展。

四级公路设计总说明

四级公路设计总说明

总 说 明一 、概述1、地理位置及建设意义S310至胜利通自然村水泥路位于察右中旗境内,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农牧区城镇地区差距,对于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提高运输效益和服务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是贯彻我国攻克深度扶贫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次重要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任务依据受察右中旗交通局委托,呼和浩特市冉阳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S310至胜利通自然村水泥路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我公司接受任务后对路线走向进行了察看,对现有线位存在问题段落制定路线调整方案,进行了此次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

与2018年8月完成此次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

3、总体设计全面体现“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要求,坚持“先进理念、系统管理、经济可靠、有效实施”的工作原则,并结合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在强调安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前提下突出公路及其设施的在确定技术标准和指标中的主导作用。

在设计时将主体工程与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协调配套各自进行总体设计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作用。

主体工程设计按地区特点、交通特性、路网结构综合分析确定公路的功能,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等选用技术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

依照项目途径行政属性,主要节点为乡、镇及村庄,该项目选取功能类别为次要集散公路,公路技术等级为四级。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按照“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对其分项工程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根据项目特点进行了设计。

4、技术标准全线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采用20公里/小时,同时根据公路技术等级、交通量、服务性类型等功能综合确定1线路基宽度6.0米,2线路基宽度4.0米;1线路面宽度4.0米,2线路面宽度3.0米;土路肩2×1.0(2×0.5)米,详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主要技术标准表5、新技术及计算机运用情况为提高测量精度、测设质量和工作效率,本次设计广泛应用了新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系统。

四级公路路线设计说明

四级公路路线设计说明

路线说明一、路线平面、纵断面设计情况1.1设计原则本项目为公路路面升级改造工程,路线平面基本利用原有老路走廊带。

路线设计应充分贯彻“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尽量节约用地、方便群众、依法保护环境,具体落实以下设计原则:(1)本项目为公路路面升级改造工程,项目特点为利用现状老路进行路面升级改造,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老路,尽量降低工程造价;(2)部分老路两侧设置电线杆,建筑物等,路线平面布设应避免对电线、建筑物等的拆迁;(3)充分利用老路现状路面结构层强度,遵循宁填勿挖的设计原则,根据预测交通量资料,合理确定路面加铺结构层厚度,并以最小加铺层厚度控制纵断面设计。

(3)桥梁涵洞路段,在满足现状排水系统及沟渠高程控制要求及过水断面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桥涵构造物设计高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4)尽量减少公路永久性用地,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工程造价;(5)综合考虑平、纵、横空间组合,不仅要符合汽车运动学与力学的原理,同时应充分考虑驾驶员和乘客的视觉及心理舒适度的要求,做到安全、舒适、快捷。

(6)精益求精,充分考虑施工技术难易程度,以方便施工、保证项目建设周期为原则。

1.2路线平面设计本项目为公路路面升级改造工程,项目特点为利用现状老路进行路面升级改造,影响本项目路线线形的主要因素是路线起点、终点、老路线形以及沿线的村庄、农田、桥涵构造物等。

考虑到现状老路整体平面线型较好,基本可以满足本次设计要求,因此本次平面设计在避免拆迁的前提下,平面线型基本以老路为基础进行布设,并对现状老路部分连续小半径弯公路段,进行了裁弯取直或曲线合并的处理;对小偏角曲线路段,在不过大增加工程数量的前提下,进行裁弯取直。

路线采用沿原有公路中心线布设中线,充分利用原来路线,平面线形尽量裁弯取直,加大曲线半径,受地形限制时,采用加铺转角、平面交叉处理或顺坡处理。

全线18条路线,共设置交点28处,最小平曲线半径20米,最大直线长度677.67米,平曲线总长2395米,占路线总长的20.29%。

四级公路设计标准

四级公路设计标准

四级公路设计标准
四级公路是指连接县城和乡村的次要道路,其设计标准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

在四级公路设计中,需要考虑道路的线型、纵横断面、路基、路面和交通设施等方面,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

首先,四级公路的线型设计应考虑道路的曲线半径、超高、超宽等要素,以保证车辆在道路上的平稳通行。

同时,根据道路所处地形地貌的不同,还需要合理设置盲弯、坡道、坡度等设计要素,以提高道路的通行安全性。

其次,纵横断面设计是四级公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纵横断面设计可以有效提高道路的排水性能,减少雨水对路面的侵蚀,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此外,纵横断面设计还需要考虑到道路的横坡、路肩、路堤等要素,以确保道路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的通行安全性。

另外,四级公路的路基和路面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

路基设计需要考虑到路基的承载能力、抗沉降能力等要素,以确保道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变形和沉降现象。

而路面设计则需要考虑到路面的平整度、防滑性、耐磨性等要素,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舒适性和安全性。

最后,四级公路的交通设施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

交通设施设计需要考虑到路灯、标线、交通标志等要素,以提高道路的夜间通行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综上所述,四级公路设计标准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综合考虑道路的线型、纵横断面、路基、路面和交通设施等要素。

只有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安全、舒适、经济的四级公路。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要点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要点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要点一、设计背景与目标:设计背景:四级公路是连接乡镇和农村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设计目标:四级公路设计的目标是保证安全、经济、便捷、舒适、环保,同时满足交通需求和地区发展要求。

二、设计原则:1.安全原则:设计应确保行车道宽度、内外缘线偏移量和标线等符合安全要求,提高交通流量通行能力。

2.经济原则:设计应充分考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成本,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公路建设和维护成本。

3.便捷原则:设计应确保道路布局合理,交叉口设置合适,方便居民通行和物资运输。

4.舒适原则:设计应确保道路平整度,减少颠簸和噪音,提高行车的舒适性。

5.环保原则:设计应充分考虑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土地占用、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推广低碳、绿色的建设模式。

三、设计标准:1.交通标准:参照国家公路和交通规范,确定四级公路的车道数、车道宽度、道路线型等。

2.结构标准:根据设计交通量和地质条件,确定路基宽度、路堤高度等结构参数,确保公路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设备标准:确定交通标志、标线、路灯、护栏等设备的类型和布设要求,提高公路的交通安全性。

4.水工标准:确定沟渠、涵洞、桥梁等水工设施的尺寸和布置要求,确保公路的排水和抗洪能力。

四、设计要素:1.线形要素:包括纵断面和横断面,确定公路的路线、高程和横断面形状,满足交通流畅和排水要求。

2.交叉口设计:确定交叉口类型、布局形式和信号控制等,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通行效率。

3.道路标志和标线:根据交通流量和安全要求确定标志和标线的种类、位置和尺寸,提醒驾驶员注意交通规则和行车安全。

4.道路排水设计:确定沟渠、涵洞、桥梁等排水设施的布局和尺寸,确保公路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排水畅通。

5.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包括路灯、护栏、防撞设施等,提高公路的交通安全性和驾驶员的舒适感。

五、设计程序:1.调研分析:了解项目区域的地质、气候、人口和交通状况等情况,确定设计需求和目标。

四级公路总说明

四级公路总说明

说明书一、概述根据**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交通运输局"工程建立勘察设计委托书"及温宿县2017年度农村公路建立工程"建养一体化〞中标通知书,我院对恰格拉克乡三大队六小队-恰乌热克买里村(一大队)道路进展了勘察设计工作。

本工程包含18条路,测设总里程9.340km。

本工程的建立将对该自然村产生重大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工程的实施完善了区域公路网,提高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当地农、林、畜牧业等迅速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2.1任务依据"工程中标通知书";2.2测设经过我公司收到工程中标通知书后,于2017年2月19日,迅速安排平面地形测量人员进驻现场,进展平面、纵断面、高程控制测量,并展开控制点布控、地形图测量等工作。

对沿线采用GPS、全站仪配合水准仪等进展了高精度测量采集数据,并对跨路杆线净空进展了详细的测量。

并对沿线路面类型、路基干湿状况、居民房、杆线、桥涵、不良地质、筑路材料及水电进展了详细调查分析,于2017年3月18日完本钱工程外业勘测。

三、技术标准3.1主要标准及规*(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JTG D20-2006〕;(3)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JTG D30-2015〕;(4)交通部"公路排水设计规*"(JTG/T D33-2012〕;(5)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JTG D50-2006〕;(6)交通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7)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8)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JTJ 073.2-2001〕;(9)交通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10)交通部"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JTG/T D32-2012〕;(11)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JTG B04-2010〕;(12)交通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JTG D62-2004〕;(13)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JTG D60-2015〕;(14)交通部"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JTG D61-2005〕;(15)交通部"公路桥涵地基与根底设计规*"〔JTG D63-2007〕;(16)交通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17)交通部"公路桥修养护技术规*"〔JTG H11-2004〕;(18)交通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JTG/T F50-2011〕;(19)交通部"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JTG/T J22-2008〕;(20)交通部"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JTG/T J23-2008〕;(21)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22)中华人民**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交通平安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23)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JT/T 279-2004〕;(24)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路面标线涂料"〔JT/T 280-2004〕;(25)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轮廓标技术条件"〔JT/T 388-1999〕;(26)交通部"公路平安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27)交通部"公路工程根本建立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方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28)**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指导手册";(29)交通部颁发的其它有关规*及标准。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要点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要点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要点1.路线选择:根据平原地区的地质条件、交通需求和经济因素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道路线路,确保路线的疏通性、运输效益和经济可行性。

2.路面设计:根据四级公路的设计标准和使用功能,确定路面的结构类型、厚度和材料选择。

在平原地区,通常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平稳性能。

3.断面设计:四级公路通常采用双向两车道设计,可以根据交通流量和需求确定路面宽度和车道数量。

同时,还需要考虑路肩宽度、隔离带、路灯、标志和标线等配套设施的设置。

4.桥梁设计:在四级公路中,常常需要设计跨越江河、湖泊和沟壑等特殊地貌的桥梁。

桥梁的设计应考虑水流情况、地基条件、交通流量和设计标准等因素,确保结构安全可靠。

5.排水设计:在平原地区,四级公路的排水系统十分重要,需要设计排水沟、排水管道和涵洞等设施,确保道路在雨季和洪水等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正常通行。

6.坡度设计:四级公路的坡度设计需要考虑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一般情况下,坡度不宜过大,避免制动不良和超速等安全隐患,并确保较平缓的上下坡过程。

7.安全性设计:四级公路的安全性设计包括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救援设备等,保障公路上的行车安全。

此外,还需要考虑设计出入口、超车道和应急停车带等,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8.环保设计:在四级公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采用适当的绿化和保护措施,减少公路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9.经济性设计:四级公路设计应充分考虑经济性因素,包括工程投资、道路维护和运营成本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和维护费用,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总之,四级公路设计是平原地区公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确保道路的通行安全和经济可行性。

以上所述的要点是四级公路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具体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说明书一、工程概况福安市社口镇秀峰村环村道路工程是秀峰村内重要交通要道,起点在秀峰村301省道进村水泥路终点,路线沿山而上,途经中坂、上坂,终点在上坂与301省道旧路口。

现有道路为下坂村内原有公路段,本次设计充分利用原有路段,全长1193.553米,路基宽度设计为4.5米,路面与路基同宽,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本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道路等级为四级公路,设计速度20km/h。

2、路面宽度为4.5米,其中左右行车道各1.74米,左右硬路肩各0.5米。

3、旧路全线的曲线路段路基宽度均未加宽,本次拟对曲线路段路基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的第一类加宽值进行加宽。

4、旧路部份路段曲线半径小于15米,本次拟对曲线半径小于15米的路段进行局部移线改造至最小半径达15米以上。

二、任务依据1、秀峰村民委员会与福建中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订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2、1:2000数字地形图和外业测量数据;3、交通部现行有关标准、规范。

三、执行标准与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3、《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5、《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8、《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15);9、《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1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1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1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 F71-2006)13、《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14、其他相关标准与规范四、技术标准由于路线所经地形复杂陡峭,并且受到村庄建筑物的制约,要将其改造成等级公路的困难极大。

应业主要求及考虑沿线村庄的交通需求,在尽量利用自然条件展线的基础上,对本公路进行设计为4.5米双车道、曲线加宽和部分急弯路段改造等措施改善该项目的通行条件。

根据发包人要求,改造后的路面达到:需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路段,水泥混凝土行车道路面宽度为3.5米,对应路段的路肩采用石渣填筑。

本次设计指标采用交通部现行有关标准、规范中规定的四级公路指标进行设计。

五、测设简况根据设计合同要求,我公司和发包人以及相关单位的有关人员察看现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讨论并征求发包人意见后最终确定具体建设方案。

我公司2015年10月中旬组织项目组进场开展外业工作,并于2015年12月初完福建中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SI-01- 8 -成了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

六、路线起讫点及路线主要控制点福安市社口镇秀峰村环村道路工程,起点在下坂进村水泥路口,设计起点桩号K0+000;终于上坂与301省道交叉口,设计终点桩号K1+193.533。

本路段路线长1.193公里本路段主要控制点:秀峰村村委楼。

七、路线概况(一)路线设计总原则1、平面选线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条件展线,最小曲线半径15米。

2、纵向设计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条件的的竖向高程,并考虑到附近村民居民地的同行条件及挖方量。

(二)、路线平面走向安市社口镇秀峰村环村道路工程是秀峰村内重要交通要道,起点在秀峰村301省道进村水泥路终点,桩号为K0+000,路线沿山而上,途经中坂、上坂,终点在上坂与301省道旧路口,终点桩号K1+193.533。

本项目占地线为道路红线外偏1米,具体征地拆迁量以现场实际测量为准。

(三)、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1、本项目采用GPS布设2个控制点,控制点坐标系统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投影带为3°带,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20度,工程投影面高程为O.Om。

2、控制点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四)、施工注意事项1、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GPS点、水准点GPS点的坐标和标高、水准点的标高是公路设计、监理、施工、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

所以施工前应该对现有的GPS点进行复测校对,施工期间务必采取必要的有效的措施保存好GPS点及水准点。

如果这些点在路基施工范围内,则在征得监理同意后将这些点移至路基施工范围外的安全地区内,同时要考虑到便于今后放线、竣工验收,改移后的资料必须报监理认可后,才能进行施工。

2、如果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发生某种原因必须变更起点、终点位置与标高时,应报请监理和施工指挥部解决。

3、路线设计标高为中线标高。

4、施工放线时应采用本文件所提供的GPS控制点或起闭于该控制点的导线点的坐标,恢复中线的资料应报请监理和施工指挥部验收认可。

八、路基、路面设计(一)、路基1、路基设计原则结合现场勘测和调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采取经济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设计,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2、路基横断面布置一般路段路基宽4.5m,为双车道路基;曲线加宽采用一类加宽。

路基设计标高为道路中心线的高程,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3、路基的超高和加宽本项目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路段,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表7.4.1规定需设置超高并设置路面加宽。

路基加宽取第一类加宽值加宽;路基超高绕道路中线旋转,正常路段路面横坡为2%,最大超高按6%控制。

4、路基设计(1)、填方路基边坡设计根据土质情况考虑到边坡稳定性,当路肩外边缘与坡脚高差H≤8米时,边坡坡率为1∶福建中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SI-01- 8 -1.5。

在填方高度较大,按1:1.5放坡占地面积大或侵占河道以及可能出现不必要的拆迁时,可设置护肩等结构物以节省占地或减小拆迁。

在原地面线横坡大于1:5的斜坡上填筑路堤时及新旧路基交界处,对原坡面应开挖台阶,宽度不小于2米,台阶应有2%~4%的内倾横坡,以保证填土的稳定性。

低填方路段设置边沟,以保证雨后积水的顺利排出。

(2)、挖方路基边坡设计充分研究路堑边坡的岩土性质及状态,针对性的分析各工点和挖方边坡的稳定性。

在保证路基边坡长期稳定的同时,应兼顾节约用地原则,同时考虑边坡型式对周围环境景观的影响。

边坡横断面型式应根据边坡岩土的自然属性、边坡高度、岩层产状、岩石破碎及松散程度及加固防护措施等综合考虑,灵活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不采用单一的坡度,使边坡外型与周围地形地貌融为一体。

为减少挖方及考虑实际岩土性质,土质挖方路段的边坡,8米以内的边坡坡率取1:0.5;弱风化或微风化石质挖方路段的边坡为10内取1:0.15,大于8米小于20米取0.30;强风化石质挖方路段8米内采用1:0.25,大于8米采用1:0.5,具体参见路基一般设计图。

(3)、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路基挖方多为碎石土、岩石,质量可以满足筑路要求,全路段利用(清表土除外)路基挖方作为填料。

①土方路基路基压实采用重型标准,路基填料最小强度(CBR)及路基压实度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5)中规定的要求。

路基填料强度和压实度要求表2-4注:本道路为水泥砼路面,压实度采用二级公路标准。

②、填石路基A、填石路堤在施工前,应通过铺筑试验路段确定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

B、填石路堤应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施工。

C、填石路堤可采用与土质路堤相同的路堤断面形式。

D、填石路堤应进行边坡码砌,边坡码砌应采用强度大于30Mpa的不易风化的石料,码砌石块最小尺寸不应小于300mm,石块应规则。

E、填高小于5m时的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应不小于lm;填高5~12的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l.5m。

F、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宜采用施工参数(压实功率、碾压速度、压实边数、铺筑层厚等)与压实质量检测联台控制。

G、填石路堤压实质量可以采用压实沉降差或孔隙率进行检测,孔隙率的检测应采用水袋法进行。

H、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均不应用于路堤填筑。

I、压实控制标准须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的有关规定。

J、在填石路堤表面填筑土等其他材料时,填石料顶面应无明显孔隙、空洞。

在其它填料填筑前,填石路堤最后一层的铺筑层厚应小于40cm,过渡层碎石料粒径应小于l5cm。

(6)、路基土石方计算说明路基土石方计算表中计入了挖路槽、开挖台阶土石方及水沟流水截面部份的土石方开挖工程数量。

土石方调配中考虑了四级公路土石方调配的松方系数,其中松土为 1.11、普通土为福建中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SI-01- 8 -1.05、硬土为1.00、石方为0.84。

(二)、路面设计1、设计原则路面设计依据交通量、公路等级、交通组成等基础资料,考虑沿线气候、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原则,结合路基工程进行综合设计。

2、技术标准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交通量按中型交通量进行计算,混凝土路面设计基准期为10年。

3、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设计参数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参数表4、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本路段自然气候划根据《公路自然区划图》为中湿区(Ⅳ6区),经路面结构组合计算,混凝土路面结构层为20cm水泥混凝土面层、平均厚度8cm5%水泥稳定碎石调平层。

5、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1)、水泥混凝士路面面层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粗集料级配采用5~30mm连续级配,压碎指标值不大于15%,含泥量小于l%,针片状含量不大于15%,硫化物及硫酸盐含不大于1%。

细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符合规范级配,细度模数大于2.5。

A、平面尺寸板块的平面尺寸划分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的规定,结合路基宽度、路面和构造物的布置、具体施工等布置板块,详见设计图。

平交口范围内主线按正常板块布置,变宽段按异型板块进行人工摊铺,故不做设计图纸,数量已计入。

B、接缝材料填缝材料应选用与混凝土粘结力强、回弹性好、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渗水、不溶于水、高温时不溢出、低温不脆裂和耐久性好的材料。

以往使用的沥青、沥青混合物或乳化沥青等材料作为嵌缝料,这些材料粘结性、热稳定性、耐久性等技术性能都较差,不能满足本路段交通的要求,故采用QF-97IV型嵌缝料、F-9021高性能密封料和专用施工机械。

胀缝板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膨胀和收缩、施工时不变形、耐久性好的材料。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底基层5%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为:水泥:碎石=5:95(重量比)。

集料级配对基层强度和耐久性影响较大,施工时应严格控制集料级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