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城建史题目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埃及建设成就

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泛滥之患。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如卡洪城主要分两个区,阿玛纳分三个区,均体现了功能分区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在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的群体设计中,运用了2公里长的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具人面狮身像。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在阿玛纳的建设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规划手法。

二.阿玛纳城与底比斯的区别(图-书P6、7)

底比斯是中王国时期的城市。城市与“死者之城”的界限逐渐不太明显。虽死者之城与城市仍是分隔的,但神庙则是位于城中,与“生者之城结合在一起了。由于底比斯位于峡谷,金字塔的设计已不适应,皇帝们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巉岩崇拜来神化皇帝。城市布局有条很长的中轴线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城。

阿玛纳城是新王国时期的城市。为加强中央集权,崇拜皇帝不再在金字塔或崖墓的祭堂里,而是宫殿和庙宇结合在一起,在大殿里拜谒国王。它的格局采取沿尼罗河稍呈弯曲的带形,分北、中、南三部分。北部为劳动人民住区,中部为帝皇统治中心,南部为高级官吏们的府邸,有明确的分区,特别是已经有了明显的市中心区。顺着尼罗河流向,规划了灵活的道路系统,三条道路由南至北通过城市的三个部分,道路与尼罗河平行,基本为棋盘式。这个城市与古埃及其他城市不同,没有神秘、巫术、昏暗、阴沉的感觉。

三.卡洪城的规划特点(图-书P5)

城市平面为长方形,有砖砌城墙围着,城市又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区,通向南城门。厚墙以东被一条东西大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贵族区;路南则是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层住所,平面呈曲尺形。整个住宅布局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差别。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四.古希腊的城邦含义

希腊人所建立的国画,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镇,所以称为城邦。

五.希波丹姆式的主要思想及影响、典型城市

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他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把城市分为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工职人员住区。

影响:之前,古希腊城市建设没有统一规划,路网不规则,多为自发形成。自希波丹姆以后,古希腊大都按希波丹姆规划形式进行建设,他的规划形式成为一种主要典范。、

典型城市:米利都城、普南城。

六.图示说明米利都城市的规划特点(图-书P29)

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主要公共建

筑区。城市南北两个广场是一个归正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

七.简述雅典卫城的规划特点(图-书P27)

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卫城的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而是经过人们长时期的步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卫城的各个建筑物是处于空间的关键位置上。从卫城内可以看到周围山峦的秀丽景色。它既考虑到置身其中的美,又考虑到从城下四周仰望时的美。其视觉观赏是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过程来设计的。建筑物大体上沿周边布置,利用地形把最好的观赏角度朝向人们。进入卫城大门之后,迎面是雅典娜青铜雕像,统一了分散在周边的建筑群。绕过雕像,右边是帕提隆神庙,左边是伊瑞克提翁神庙女像柱廊,起着与帕提隆神妙对立统一的构图作用。为体现城市为平民服务,在卫城南坡有平民活动中心、露天剧场和竞技场等。

八.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

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大多按希波丹姆式的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它的主要特征是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卫城和庙宇不再是城市中心,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嚣的广场。广场周围有商店、议事厅和杂耍场等。广场往往在两条主要道路的交叉点上。城市广场普遍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希腊化时期城市供水自附近山巅蓄水供应,有的城市有原始的下水道。城市有绿化种植和花园。城市环境卫生条件较希腊前期为好。

九.简述罗马营寨的特点及典型城市(图-书P37)

公元前275年罗马人占领了地中海沿岸的派拉斯营地,并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于是形成了古罗马营寨城实际的原型。这种营寨城的模式是有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防卫。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营寨城的外形已不复是圆形而改用方形,因这时已不用选高地为城址。

典型城市:提姆加德

十.《建筑十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主要内容:公元一世纪末,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论文集《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论文集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关于城址选择,他指出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有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关于建筑物选址,他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线装、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等。

关于街道的布置,他研究了街道与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对广场的设计,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于城市布局,他继承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规划的理论,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他绘制的理想城市方案平面为八角形,他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强调建筑物整体、局部以及各个局部之间和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城市防御和方便使用的需要。

影响:《建筑十书》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备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珍贵书籍。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在文艺复兴以后更作为西方建筑学的基本教材达三百余年之久。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式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那一时期很多人提出的“理想城市模式“基本都是《建筑十书》中的翻版。

十一.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特点(伊达尼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

伊达尼亚时期:先筑城墙,以一种统一的模式、修筑城市。在城市建设上有两点较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