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却看妻子白日青春

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 蓟北(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白日:晴朗的日子。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平息呢?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

翻译:逃难途中,小女儿饿的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

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2、三男夜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

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裏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

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律诗、绝句赏析--杜甫诗歌鉴赏资料三 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题解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蒙友人资助,居于城外风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错。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句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评解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自然流畅,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雕琢之感。因为一以贯之的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 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其空间感和时间感运用巧妙,使人觉得既在眼前,又及万里;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课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靖边一小任春青 课前交流: 每个人都有他的喜怒哀乐,但表达的方式不同,咱们就采访采访,高兴时每个人的表现。比如老师我,最向往调到一小,当听到调到一小这个消息时你猜我会怎样?你再想想我是怎样手舞足蹈的?除此之外,我还会把这个消息告诉?这就是我,敢于表达自己心情的我。我又想问,通常你们难过的时候,会咋样表现? 一、赏析古诗,感受作者。 我们这些俗人大都这样直白的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唐代诗人杜甫,这个被人称为诗圣的使诗人,他是通过诗来表达心情的,现在让我们听听他的古诗,感觉一下他的心情。 师:(课件出示《春望》、你感受到了杜甫的什么心情?《月夜忆舍弟》这是什么样的心情?《春夜喜雨》这又是什么样的的心情?师配乐深情并茂背诵。 (评:教师的朗读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入到情景当中。)

我们在他的诗里,感受到了他的喜怒哀乐,你对杜甫了解多少?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像老师这样把课题读好。(课件出示课题)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出示整首诗,介绍诗的体裁形式。(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七律,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再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师:谁敢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 师:有一句话老师是这样读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听出来有什么不同? (强调“裳(cháng)”的读音)。

师:在这里就读“裳(chá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齐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师: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听:“却看妻子(qī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强调“妻子”的读音。) 师:现在生活中妻子(qī zī)指老婆。古诗中的妻子(qīz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 师: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遍做到字正腔圆。(师指名读古诗。) 师:齐读这首诗。(生齐读) 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 师:不知不觉这首诗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你读到诗人心情如何?(喜)读着这首诗,我觉得有两个带喜的成语在里面,你们看,红色的部分,(出示课件)概括出“喜极而泣,欣喜若狂”两个词语,并板书两词。 师:“欣喜若狂”就是?读诗句:漫卷诗书喜欲狂,(板书:漫卷诗书)平常酷爱读书的杜甫,此时随意的把心爱的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五通镇中心校郑勇 设计理念: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仍是传唱不衰。而作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语言更是高度凝练,节奏感强,学生学习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易于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好运用……”,“应让学生在积极中东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安史之乱迫使诗人一家过着艰辛的逃亡生活,几经辗转后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想到患难与共的妻儿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诗人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奔放的语言、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忽闻叛乱已平息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所以在“爱国”这个主题上,抓住“喜悦”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通过情境创设,引领学生走进诗人,走进诗人的生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通过对话、感悟、对比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好发展。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格式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闻讯的喜悦。 难点: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词析句,从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等,并制作成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并了解杜甫及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课前预习。 教学流程: 一、对话诗人解诗题 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 2、说一说,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 3、齐读诗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诗人的相片引入,通过学生的交流中认识诗人、了解诗题,意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小学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小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 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须:理应。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 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 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持续七年 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 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 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 “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 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 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不过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不过,这个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能 够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 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 以概括这个切。

(完整word版)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之杜甫篇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之杜甫篇 一、(2014年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 ..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

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①(3分)C ②(4分)B E ③(4分)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二、【2013年福建卷】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诗。 5、读短信,用诗填空。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词典、字典正确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初步认识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深刻领悟杜甫内心的变化,体会其一腔爱国之情。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亲近与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杜甫。(出示杜甫像) 2.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出示: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共留有诗作1400多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4.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新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诗题。 题目的意思看懂了吗?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谁来帮帮他? 闻:听到。官军:朝廷的军队。收:收复。河:黄河 整个题目的意思是——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其实,杜甫的想法跟你是一样的。(配图)介绍: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出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一读这两句,想一想,哪个字能体现作者这种迫不及待地心情?(指名读) 从巴峡到巫峡,走的是水路,需要乘船从两山之间经过,所以用“穿”。从襄阳到洛阳,走的是陆地,就用“向”。 从四川剑外到河南洛阳,至少2000里。在作者眼中,似乎一下子就能回到老家。这是因为? 5.把书捧起来,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分享杜甫的“喜若狂”。 五、补充材料,读出诗境: 1.作者“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呢?蓟北被收复,诗人就那么高兴吗?让我们走进安史之乱的杜甫。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这次战乱,使无数的百姓无家可归,冻死饿死病死的更是数不胜数。 2.这里的几句诗,就写于“安史之乱”时期,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生: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zú)。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yāo)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师:刚刚进门就听到家人在号啕大哭,原来小儿子已经活活饿死。作为父亲,我是多么惭愧。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语文版语文高一版必修2第5课杜甫诗四首素材杜甫死因之谜

杜甫死因之谜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归葬,遂暂寝岳阳。43年之后,杜甫孙杜嗣业始从岳阳启其灵榇归到河南偃师,葬于首阳山下。杜嗣业扶榇道出荆州时,拜请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元稹为他的祖父作墓志铭,铭文中有“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句,这也可以作为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证据。 二、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据《旧唐书·杜甫传》载:“永泰二年(当作大历五年,即770 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本传的记载也大体相同:“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沉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该说法有着传统的权威性。唐邓处海著《明皇杂录》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耒阳县,颇为令长所厌。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三、溺死说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部书里有这样一段话:“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介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介绍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

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杜甫鉴赏诗歌题高考真题

有关几首杜甫律诗的高考题型设计 一.《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句即写出了住处的秀丽景色,还透露出的特点,为下文诗人见到客人 的心情作了铺垫。 2.“但见”的弦外之音是。 3. 最能表达客至情景的一联 是, . 4.杜诗的风格历来被称为沉郁顿拙,而该诗的格调却 是。 5..全诗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邻居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6.全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7.把“舍南舍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扩写成有意境的现代汉语。 二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中写旅夜近景的诗句 是, 。 2.写旅夜远景的诗句 是, 。 3.直抒胸臆的诗句 是, 。

4.一、二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5.“天地一沙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客至》的“群鸥”和《旅夜书怀》的“沙鸥”同是写鸟,其含义有什么不同? 三.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 首句一“赴”字传神,极有艺术特色,试写出你的品味赏析 2. 历来对昭君出塞评价不一,该诗塑造了王昭君怎样的形象并作如何评价? 3. 阅读下面有关杜甫身世与感情的材料,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诗人如何借古抒 写以下三组身世或感情的。 1)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甫)且言:“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甫上书,帝怒……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新唐书·杜甫传》 2)大历元年,自云安至夔州,居之。(该诗创作这一时期) ——《杜甫年谱》 漂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3)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 4. 明人胡震亨的杜诗通评论该诗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 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诗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联系前三题的分析,你是否同意,有何看法? 四.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诗人在这个岁暮的夜晚,听到了“”、 “” “”。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二练习:2.5杜甫诗四首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车辚.辚 (l ní) 干.云霄 ( ɡà) n 点行频.(p ín) B .陇.亩(l ǒn)ɡ 尘埃.( ài) 声啾.啾( ji ū) C .涕.泗.(t )ì(s ) ì 渚.清(zh ǔ) 戎.马(r ón ɡ) D .潦倒 (li ǎ) o 猿啸.(xi oà) 危樯.(qi náɡ) 解析: 选 C 。A .“干 ”读“ɡān”;B .“埃”读“ā”i ;D .“潦”读“ li oá”。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 盘桓 跌宕生姿 讫今 追本溯 源 B . 戊戌 珠联璧合 震慑 针砭时弊 C 瓦砾 责无旁贷 联络 风餐路 D . 乾坤 煞有介事 霜鬓 壮志难 筹 解析: 选 B 。A .讫-迄; C .路-露; D .筹-酬。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 .行.人.弓箭各在腰 B .耶娘妻.子.走相送 C .或从十五北防河. D .禾生陇亩无东西.. 解析: 选 D 。 A .古义:出征之人;今义:在路上走的人。 B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 义:男子的配偶。 C .古义:专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4. 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役夫敢申恨. 恨:遗憾 B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落叶 C .吴楚东南坼. 坼:裂开 D .危.樯独夜舟 危:高 解析: 选 A 。恨:怨恨。 5. 下列句子中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 .恰当的一项是 ( ) A .夙遭闵.凶 闵:通“悯”,指可忧伤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B .边庭.流血成海水 庭:通“廷”,屋前空地。 C .所守或匪.亲 匪:同“非”,不,不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教案

《闻官军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 3.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孩子们,你们喜欢背诵诗歌吗?你们都会背哪些诗人的诗歌?谁能为我们背一背杜甫的诗歌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啊,个个都是小诗人。 一、赏析《春望》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首诗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希望孩子们喜欢。(课件出示《春望》师配乐深情并茂背诵。简介诗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an)。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听老师诵读你感受到了……(示意学生举手说感受。) 师总结:是啊,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情。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是谁呢? 2.这就是杜甫,你了解他吗?(CAI:杜甫的画像)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杜甫的诗一贯是沉郁忧愁的,可以说在他的脸上很少看见笑容,可是有一天,一个特大的喜讯从天而降,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被打开了,于是倾泻而出他的生平第一快诗——生齐读:《闻官军收》。 3.字面识题。 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 重点讨论交流“”。师:这个和我们现在的一样吗?谁来说说。我们现在的指的就是省省。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特别正音涕、子、裳、还、即。 (1)官军收复了为什么如此触动了诗人呢?让我们走近杜甫,走进这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古诗导入,质疑课题 1、师:同学们您们喜欢唐诗么?(喜欢)那老师来采访一下,您喜欢哪首唐诗?老师也很喜欢唐诗,今天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如果您也喜欢就与老师一起打她们读出来吧!(课件出示《绝句》《春夜喜雨》)您们知不知道这两首诗的作者就是谁?(杜甫,教师相机板书) 2、对诗人杜甫您了解多少呢?(学生汇报) 3、老师也带来了杜甫的简介。谁能为我们大声的介绍一下呢? 4、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积累一首杜甫的诗吧!(课件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您有什么疑问?(教师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到诗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指导诵读 1、师: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读有节奏。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如:衣裳、妻子、漫卷、即),指导朗读(平长仄短) 3、不同形式读诗: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竞赛读、齐读。 4、师:诗读到这里,您从诗中感受到的作者怎样的情绪? 生:高兴,激动,喜悦,愉快······ 师:您就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喜欲狂(教师相机板书)

师:什么就是喜欲狂啊? 生: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师:作者高兴的要发狂啊!读到这里您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生:作者为什么高兴地要发狂呢? 生:作者狂刀什么程度呢? ······· 师:作者究竟因何而喜,为何而狂呢?这就不得不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您就会有切身的体会,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相勾结,攻入长安争夺统治政权,唐玄宗抵挡不住便逃出长安,这就就是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变得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开始了她八年之久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她度日如年,思乡难归,她亲眼瞧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瞧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让我们通过她的一首诗再回到那段过去(出示《春望》指名朗读)这位爱国的诗人及时瞧到了这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的流泪啊!而“忽传收蓟北”的胜利喜讯如春雷炸响,诗人能不“喜欲狂”么? 三、围绕“喜欲狂”,品悟诗情 1、师:让我们在一同回到诗中,进口诗中的字词,从哪些字词您可以瞧到组着高兴地要发狂呢? 2、学生汇报,并相应的解释诗句,教师随机指导 预设: ①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一听到。满:洒满,沾满。刚刚一听到收复家

杜甫诗四首 教案

杜甫诗四首教案 杜甫诗四首教案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 、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关于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

最新杜甫诗歌鉴赏练习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 (一)《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 《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什么? “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 2. 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三)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四)春水生①杜甫 其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 其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②汝曹:你们,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16.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特点?(2分) 迅速溢涨,水量很大 17.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2分) “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诗人生活困顿,没有钱购买船只以避水患,为自身艰难处境而忧苦不堪。 (五)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六)蜀相杜甫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二练习: 2.5杜甫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解析:选B。B项,“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有误,其中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选C。C项,表达的是喜悦之情。 3.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__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的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_____的风格。 答案: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大江东去雄迈雄浑开阔慷慨低沉沉郁顿挫 4.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二、语言运用 5.(2014·福建省柘荣一中期中)四川省风景名胜众多,峨眉山、九寨沟、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乐山大佛、剑门雄关、三星古迹……请选择四川省的两处名胜为上下联的写作对象,拟一副对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诸葛功盖三分,武侯殿阁巍巍;杜甫诗成千秋,草堂花木森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瞧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词释义】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就是叛军的老巢。 妻子:妻子与孩子。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纵酒:纵情饮酒。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放歌:放声高歌。【参考译文】 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瞧夫人与孩子都没有了愁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 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摘要题解】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 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

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文本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就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喜欲狂”,这就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瞧妻子”、“漫卷诗书”,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就是愁眉苦脸,而就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就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此时作者情感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 【佳句集锦】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露从今夜白,月就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6、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代表作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文解释 首联: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颔联: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颈联:(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飞鸟都尽收眼底。 尾联: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2、艺术手法: (1)语言凝练,对仗工整。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五字一句,语言十分精练,讲究句尾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句尾押韵了,晓,鸟,小 对偶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用词精当,修辞得体。 “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是划分的意思,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

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也可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3)虚实结合,出神入化。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4)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 本诗通过描写了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蕴含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二、困守长安十年时期代表作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6.杜甫诗四首.

6.杜甫诗四首 《兵车行》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学习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

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