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盈余管理的Roy-Chowdhury 模型

合集下载

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作者:杨玥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质量一直是社会各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众多因素中,高管因素不可忽视。

本文以高管背景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高管背景特征及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对现有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管异质性;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一、盈余管理的度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蔡春等(2011)指出真实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操控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易时间实现,最终会影响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有利于企业获得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应计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计进行的非正常应计项目操纵,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

其具体的测度模型包括:Healy模型(1985),DeAngle模型(1986),Jones模型(1991)以及之后的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等,1995),而其中,修正的Jones模型使用较为广泛。

真实盈余管理的测度大多采用Roychowdhury模型,其主要通过费用操控、销售操控以及生产操控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考察企业是否进行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活动。

二、高管背景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基础1984年,Hambrick和Mason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即“UE”)为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以“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简称“高管团队”)特征为切入点来研究其对企业战略选择、行为选择及公司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为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图1 Hambrick & Mason高层梯队理论框架三、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1.高管的测量指标关于高管背景特征的测量指标,最初,Hambrick和Mason提出的理论中只包含了年龄、职业技能、其他工作经历(工作经验)、教育背景等。

内部控制、研发支出真实盈余管理和企业绩效

内部控制、研发支出真实盈余管理和企业绩效

内部控制、研发支出真实盈余管理和企业绩效作者:夏宇轩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回顾和梳理了有关盈余管理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献,着重关注基于研发支出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进一步分析内部控制在抑制该盈余管理行为、提升企业绩效上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内部控制;研发支出;真实盈余管理;企业绩效盈余管理可分为应计制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

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部监管的日益严格,我国上市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采用隐蔽性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

所谓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操纵销售、操纵生产成本和操纵酌量性费用三部分(Roychowdhury,2006);其中,酌量性费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研发支出。

Dechow(1991)发现,行将离职的CEO会通过削减研发支出来提升公司的短期盈余水平。

Graham等(2005)的调查显示,约80%的财务总监有意愿通过减少研发支出来实现目标利润。

Gunny(2005)认为,如果管理者背负着盈余目标,又难以对应计利润进行操纵,就会有动机来削减研发支出。

在我国,伴随着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基于研发支出的盈余管理也逐渐受到关注。

朱红军等(2016)研究发现,管理层会通过削减研发支出来达到“保盈”目标,且这种行为在具有强烈盈余管理动机的“微利”或“微增”公司尤为明显。

盈余管理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如何治理就成为讨论的热点。

SOX法案颁布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开始出现,其结论却存在较大分歧。

“内部控制有用论”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更高的盈余操纵水平。

具体到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上,方红星(2011)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同时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相对而言,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或取得合理保证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

IPO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IPO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2016年2月第19卷第4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Feb.,2016Vol.19,No.41 IPO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背景我国证券市场是由政府主导的,作为政府管制的产物,企业的发行上市资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取得IPO发行许可就在一级市场上获得一种潜在的价值,即“壳资源”。

企业如果能获得IPO资格,不仅可以上市“圈钱”,为企业做大做强注入“血液”,而且可以提高企业声誉,实现“名利双收”。

然而,其上市资格的获得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近三年连续盈利、标准审计意见等约束条件决定着企业能否发行股票,同时为了提高股票发行价,IPO企业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财务包装,勉强或欺诈上市。

研究发现,国内企业在IPO前后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在新股发行前,管理层为使公司股票更有吸引力,有强烈的动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处理的灵活性来提高盈余水平,从而达到美化财务报表进而取得更高的股票发行价和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盈余管理包括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以下简称应计盈余管理)和基于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以下简称真实盈余管理)。

在以往研究中,应计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制度的日臻完善以及监管部门审查力度的加大,应计盈余操控的空间越来越小,公司高管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

因为真实盈余管理是借助规划真实的经营活动来调节企业的财务数据的,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更具有隐蔽性,一般投资者很难察觉。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中将真实盈余管理话划分为主要的3类:其分别为酌量性费用操控(比如:减少广告费用、员工的福利费和培训费等);生产操控(比如:过度生产实现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等)和销售操控(比如:异常降价打折促销、放宽信用等)。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以创业板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IPO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内容提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 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的问题。

本文对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及实证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模型一、概述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 and Wahlen ,1999)。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操控非正常应计项目,管理层还可以操控经营、筹资和(或)融资等实际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

学界把这种通过操控真实的交易活动,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并使其相信企业是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盈余目标的盈余操控行为称为真实盈余管理。

比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受企业会计弹性和外部监管的约束较大,其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主要是应计项目的反转以及盈余在不同期间的平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对企业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本文对近年来盈余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些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实证研究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是盈余管理)。

而应计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主要有:随机游走模型、Jones 模型以及修正的Jones 模型。

(一)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和考虑成长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1.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这一模型假设公司上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为未经管理的应计利润额,本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与上年度的差额部分,为被管理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

换句话说,该模型假设公司历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其表达式为: t t t TA TA ξ+=-1或t t t t TA TA TA DA ∆=-=-1其中,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总额;t DA =第t 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变动额。

企业生命周期、Roychowdhury模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企业生命周期、Roychowdhury模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影 响企业 调增 收益或调 减收益 与企业 生命周 期的关 系假设 进 行实证 检验 。研究 的结论可 能与企 业生命 周期 因素有很
大的联系 。


Ro c o h r y h wd uy模型 与真 实活动 盈余 管理
盈余管理时,成长期盈余管理程度最高,而衰退期盈余 管理程度最低。李增福 、郑友环 ( 0 0 对基于避税动 21 )
( )研究 假设 的提 出 一
控三 种 常用 的真 实盈 余管 理 方式 ,选 取 异常 经 营活 动 现 金流量 ( C O) 常生产 成本 ( P O A F 、异 A R D) 和异 常可操 控性 费用 ( D S X )作为衡 量 真实 活动盈 余 管理 程度 A IE P
的计量 指标 。
盈余偏误 ,且均为向上的真实盈余偏误。
假 设 ( :相 对 于成 熟期 的企 业来 讲 ,处 于 成 长期 2)
和 衰退 期 的 企业 ,其 真 实盈 余 管理 程 度均 高 于成 熟 期 的 企业 ,且 均进行 向上 的真实 活动盈余 管理 。 ( ) 二 样本 与数 据 本 文 以 我 国沪 深 A股 所有 上市 公 司为 研 究对 象 ,选 取 其 20- 2 1 年 7 的资产 负债 表 、现金 流量 表 、利 05 01 年
证研究 , 与以往不同的是 , 张、李对传统的应计利润盈余
管 理 进 行 了分 方 向 检验 ,结 果 发 现 :( )在不 区分盈 余 1 管理 方 向时 ,成 熟期 盈 余 管理 程 度 最低 ; 2 在 正 向盈 ( ) 余 管 理 时 ,成 熟 期 的盈 余 管理 程 度 也最 低 ; 3 在 负 向 ( )
年可操控性费用的实际值 ,其计算公式为:实际可操控

真实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动, 影响真实现金流来实现盈余管理的 目标 ( 如削减酌量费用等 ) 。二者虽然都能达到经理人盈余 管理的 目的, 但是 由于后者真实影
响 了公司 的经营行为且可选择 的手段更多 、 更 为隐蔽 , 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 的重视 。 二、 真 实盈余管理 : 国外研究综述
早在 1 9 8 9 年, S c h i p p e r 就首次指 出盈余管理应囊括真实盈余 管理 。她将盈余 管理定 义为“ 对外公布财报过程中 , 有 目的的干 预行为 , 以获得一定 的私人 收益的行为…. . 将这一定 义稍 加扩 展 , 通过适 时性 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收益 的真实盈余 管理也是属于盈 余管理 的范畴” 。 虽然早有学者这样指出 , 学术界针对盈余 管理的研究仍侧重于应计项 目 盈余管理 , 而对真实盈余管理 的研究却停滞 了很多年 , 直到本世纪初才有 了新的发展。究 其原 因 , 大概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 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 自由裁决权 , 由于会计 准则存在漏洞 、 监督不利 、 内控体制不完善等原 因, 使得公 司经理人通过操纵应计利润来操纵盈余的空间较大。随着安 然 、 世通等会
票价格下降相关 。M o o r m a n & S p e n c e r ( 2 0 0 8 ) 研究 了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新产 品发布的及时性问题 , 结果发现一些上市公 司出现棘轮
( 华 侨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 福建 泉州 3 6 2 0 2 1 )
摘要 : 除 了传统 的应计项 目盈余 管理 外 , 上 市公 司还 可通 过操纵真 实经营活动来 实现 盈余 目标—— 即 真 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 管理 大多偏 离了公 司的最优 经营策略 , 并将对上 市公 司的现金流和经营业绩带来 负 面影响 , 最终损 害上 市公 司的价值成长。大量的调 查研 究 已经证 明真 实盈余 管理确 实存在 , 而 目前 学术界仍 花 大部分精力研究应计项 目盈余 管理, 对上 市公 司真 实盈余 管理的研 究不足。本文将对 国内外学者针 对真实 盈余管理的研 究成果进行 总结, 以为后 期学者的研 究提供参考 。

媒体报道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媒体报道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64媒体报道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汪鹭萍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 100029摘要:媒体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手段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日益突显,尤其是在公司治理方面,其作用也日益加大。

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盈余管理的治理,在会计学界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

本文通过选取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加以手工检索的相应媒体新闻报道数及负面新闻报道数,实证检验了在媒体报道以及媒体负面新闻报道下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

实证结果表明,媒体的报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进行对业绩有着长期影响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

关键词:媒体监督;媒体报道;真实盈余管理一、引言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快速发展,在这快速增长的经济中,投资者的目的是在尽可能低的风险下获得高收益。

财务信息质量是判断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自然地成为了投资者的关注点。

相对于国外资本市场,我国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影响财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降低了会计信息可信度。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影响企业对外财务报告中的会计数据,在企业盈利能力等财务状况方面误导利益相关者,而利用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和交易涉及中的判断来改变财务报告,它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媒体的监督作用在当前市场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作为一种外部的治理机制能够对公司治理起到一定作用。

Miller(2006)及 Dyck (2008)等人都指出媒体能够发现企业的舞弊行为,对保障财务信息质量有一定的作用,李培功等(2010)指出媒体能够积极有效地帮助企业改正其违规行为,同时媒体也可以对投资者产生舆论引导(于忠泊,2011)。

于忠泊、田高粱等(2011)从媒体关注角度出发研究盈余管理行为,并通过实证证实了媒体的市场压力假设,即上市公司管理者在媒体监督的市场压力下,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会一定程度上进行盈余管理活动。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作者:来江来源:《商情》2018年第12期盈余管理历来是理论与实务界的热点问题,早期的盈余管理研究集中于研究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发现,随着会计制度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上市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被急剧压缩,许多公司“与时俱进”转而利用更加隐蔽的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特别是在世纪之初以“安然事件”为首的欺诈事件后,美国在2002年颁布了Saxbanes—Ox—ley法案。

财务总监更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因为应计盈余管理比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管理者的注意且操纵空问有限。

现有文献可归纳为以下三类: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性和计量方法的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一、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性和计量方法的研究(一)存在性Healy and Wahlen(1999)和Dechow and Skinner(2000)指出销售的增加、运输模式的改变、研发费用(R&D)和管理费用都可以被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被定义为管理层为了误导利益相关者而做出的违背正常经营活动的对真实活动的操纵(Roychowdhury,2006)。

与之相同,Graham et al’s(2005)发现财务总监更更愿意操纵真实活动来达到盈余要求,尽管这种操纵会潜在减少公司价值。

Cohen,Dey,and Lys(2008)比较了在SOX法案颁布前后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发现SOX之后真实盈余管理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大幅上涨。

Cohen andZarowin(2010)发现企业在增发股票前后会同时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控。

(二)计量方法为了计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Roychowdhury(2006)研究开发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计算衡量模型(Roychowdhury模型)。

真实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可操控费用、生产成本,先根据Dechow et al’S(1998)模型估计企业正常的经营现金流、可操控费用和生产成本,再用实际数据减去估算的正常值,计算出异常,检验有无发生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以及采用哪种方式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内容提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 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的问题。

本文对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及实证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模型一、概述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 and Wahlen ,1999)。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操控非正常应计项目,管理层还可以操控经营、筹资和(或)融资等实际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

学界把这种通过操控真实的交易活动,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并使其相信企业是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盈余目标的盈余操控行为称为真实盈余管理。

比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受企业会计弹性和外部监管的约束较大,其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主要是应计项目的反转以及盈余在不同期间的平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对企业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本文对近年来盈余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些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实证研究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是盈余管理)。

而应计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主要有:随机游走模型、Jones 模型以及修正的Jones 模型。

(一)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和考虑成长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1.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这一模型假设公司上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为未经管理的应计利润额,本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与上年度的差额部分,为被管理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

换句话说,该模型假设公司历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其表达式为: t t t TA TA ξ+=-1或t t t t TA TA TA DA ∆=-=-1其中,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总额;t DA =第t 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变动额。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摘要: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的回顾及其现状的介绍,提出了应以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为重点的建议,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原因、手段、计量模型等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研究,依靠其快速发展且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优势,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刻地解释了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在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准则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系列被普遍认可的盈余管理研究结论。

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学者们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手段、计量模型、后果及其防范措施等内容。

在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方面,契约摩擦和沟通阻滞被认为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

资本市场动机(ipo、配股、增发、避免退市)、契约动机(报酬契约、管理层更迭、债务契约、股利契约)、政治成本动机(反垄断监管、避税、行业监管)等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实现最终依靠管理者来完成,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管理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递延或者提前确认等会计手段对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进行调整来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

会计界至今就盈余管理的内涵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大多数人将其看作是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范围内所进行的合法行为。

合法的盈余管理被管理者用于获取私人利益,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其严重背离了中立性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针对盈余管理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也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盈余管理从手段上可分为应计利润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更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对象,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

这可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发展上得到体现,healy模型(healy,1985)、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jones模型(jones,1991)、modifiedjones模型(dechow,1995)、industry 模型(dechow & sloan,1991)、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等,以上模型均用全部或部分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而忽略盈余中经营现金净流量中可能存在的被操控部分。

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回顾与展望

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回顾与展望

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回顾与展望作者:赵丽丹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03期盈余在计量企业经营业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用来评价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确定高管人员薪酬的依据。

盈余信息在业绩评价和薪酬契约中的作用可能会诱致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

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源于经济契约的盈余管理在我国并不普遍,以规避政府管制为目的的盈余管理是当前我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净利润是经营性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之和,盈余可以通过应计或经营活动进行管理。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在财务报告过程中有意识地干预,以实现特定主体的私人收益。

Healy & Wahlen(1999)对盈余管理提供了类似定义,管理层在提供财务报告过程中使用判断和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目的在于误导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或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决策。

当前盈余管理研究集中于前者,方法是用可控性应计利润来测度企业的盈余操纵程度,在测度上以修正的琼斯模型为主。

由于界定企业REM的复杂性,较少研究关注于此,但其在企业盈余管理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公司真实交易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Graham etal.(2005)对美国400家公司CFO调查发现管理层为实现目标利润而愿意进行盈余管理。

被调查的高管人员中有80%的承认为了实现目标收益而降低酌定性支出;超过半数的愿意为实现目标利润而延迟新项目投资,即使推迟该项目会降低公司价值。

与该结论相一致,经验研究提供了公司通过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一、经营和投资活动第一,酌定性支出。

当美国GAAP规定研发支出(R&D)在当期需要费用化而非资本化,管理层通过改变R&D等以实现盈余目标。

这种行为在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或第4季度表现明显。

Baber etal.(1991)发现美国工业公司在报告盈余为正或保持收益的增长趋势时困难时会减少R&D,但这种减少并不是投资机会差异引起的。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影响日益彰显,使其成为目前会计领域研究的焦点。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但目前我国对披露式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集中,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未起步,本文旨在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方法和相应的经验证据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经验证据研究概述(一)真实盈余管理Healy&wahlen(1999)和Schipper(1989)认为披露盈余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公认会计准则中利用会计准则来控制盈余,而真实盈余管理包括改变以后商业活动的时间和规模来达到控制盈余的目的。

这样可以理解为披露盈余管理仅影响公司账面盈余,既不会增加公司价值也不会减少公司价值。

而真实盈余管理通常既影响各期盈余,也影响各期实际的现金流量。

并且它通常不会增加公司价值,反而在一些情况下会损害公司价值。

Bens et al. (2002,2003)在报告中指出经理通过回购股票来避免由于公司职工期权的到期而导致的每股收益率降低。

Dechow 和Sloan(1991)发现了通过减少研究开发费用来满足盈余标准的证据。

无论怎样,这里很多的证据主要集中研究的是研究开发费用的减少而没有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控制的系统研究。

Graham et al.s(2005)通过减少期间费用和资本投资的方法也可以达到控制真实盈余管理的目的。

Bartov(1993)指出盈利负向变化的公司通过资产销售产生更高的收益。

Thomas和Zhang(2002)提供了扩大产量的证据但并没有对经济环境繁荣时期扩大产量提供解释。

这些证据都没有对真实盈余管理提供有效证据也没有对这些真实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化进行研究。

直到2006年,Roychowdhury才系统化的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进行了分析与阐释,并为以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盈余管理模型

盈余管理模型

Modified Jones Model (Dechow et al. ,1995)
• Dechow et al.认为赊销部分是比较容易被操纵的,属于裁决性变量, 所以在Jones模型中的基础上从销货收入中减除赊销
• 总应计利润
TAit/ Ait -1 =αi[1/ Ait -1] + β1i[ΔRE Vit/ Ait -1-ΔRECit/ Ait -1]
+β2i[PPEit/ Ait -1]+ξit
(1)
• TA=ΔCurrent assets - ΔCash -ΔCurrent liabilities -Δ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expense
TAit:第t 期的总应计盈余, At -1:t -1期的总资产 ΔREVt :t期主营业务收入 变动额, ΔRECit: t期应收账款变动额 ,PPEt :第t 期的固定资产原值
• 估计式的残差,即人为操控部分
真实盈余管理模型
• 真实盈余管理主要是企业管理层操控正常经营活动和交易的行为, 目的是去误导利益相关者相信某种财务报告目标已经在正常经营活 动中实现。
Roychowdhury 模型(2006)
AMET 异常经营现金流量(销售操控) AMET 异常产品成本(生产操控) AMET 异常裁决性支出(裁决性支出操控)
—异常裁决性支出 (AB_DIS) = 实际的裁决性支出-裁决性支出估计值
扩展的Roychowdhury模型(李增福,2011)
• 真实盈余管理总体计量指标 EM_Proxyt =EM_PRODt -EM_CFOt -EM_DISEXPt
—EM_PRODt:异常产品成本,系数为正 —EM_CFOt :异常现金净流量,系数为负 —EM_DISEXPt :异常裁决性支出,系数为负 • EM_Proxyt >0,公司通过操控现金流、产品成本、裁决性指出三部分做大利润 • EM_Proxyt <0, 公司通过操控现金流、产品成本、裁决性指出三部分做小利润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综述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综述

盈余管理的计量⽅法综述2019-08-17⼀、引⾔盈余管理是会计实证研究的重要领域,盈余管理计量作为盈余管理研究的基础,始终是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

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法主要有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法、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和分布检测法。

应计利润分离法和具体项⽬法是对应计操纵的计量,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是对对真实盈余管理⾏为的计量,⽽盈余管理分布法是从盈余管理的结果分布来观察盈余管理⾏为的。

⼆、盈余管理计量⽅法概述(⼀)应计利润分离法应计利润分离法将利润分为操纵应计利润和⾮操纵应计利润,运⽤操纵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

因此,应计利润分离法就是通过研究影响⾮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因素,将操纵性应计利润从总应计利润中剥离出来。

应计利润分离法下的计量模型主要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截⾯Jones模型,Industry模型等。

1.Healy模型。

Hea(l1985)⾸先开拓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构建了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

Healy认为,⾮可操纵应计利润与总应计利润和总资产有关,可以通过⽐较样本应计利润总额的平均值来检验盈余管理。

Healy模型假设,⾮操纵性应计利润保持不变,在任意会计期间操纵应计利润代数和零。

该模型没有对操纵应计利润和⾮操纵应计利润进⾏区分,⽽是以总应计利润的平均值代替⾮操纵应计利润。

ACCBLEt表⽰t期扣除营收⼊税款、现⾦、折旧后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和,REVt表⽰t期的收⼊,ARTt-1表⽰t-1期扣除应收税款后的应收款项,EXPt表⽰t期的费⽤,OCALt-1为t-1期其他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和。

(⼆)应计利润分离法计量模型的分析总结上述七个计量模型中,其构建都基于⼀些特点的假设,⽽这些假设不⼀定适合所有的公司。

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2015年第9期中旬刊(总第600期)时代⾦融TimesFinanceNO.9,2015(CumulativetyNO.600)模型、修正的Jones 模型以及Industry模型和KS模型均属于时间序列模型,⽽截⾯Jones模型采⽤截⾯数据,属于截⾯回归模型。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郭芳衎贺晨摘要:企业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备受众多学者重视,同时也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操纵业绩,学者也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从定义研究出发,分析了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区别、关系和抉择权衡,最后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对企业发展和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它已成为了学术界一大重要研究领域。

以往学者对应计盈余管理较为关注,故成果颇丰。

但随着相关部门监管力度加大以及审计师为了避免声誉受损和诉讼风险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容忍度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

而大量证据也表明它已普遍存在于实务之中,应引起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普遍被认为是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而选择灵活利用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等方式来进行的一种盈余操纵行为(Healy 等,1999;秦荣生,2001;陆建桥,2002)。

或者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控制对外财务报告收益信息的披露,从而诱导相关利益者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与会计数据相关契约结果的行为(Schipper ,1989)。

而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偏离企业最优经营活动的行为(Roychowdhury ,2006;Zhao et a1,2011)。

它以企业真实交易活动为手段,不但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报告利润,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带来损害(Gunny ,2010)。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更多的是从“目的视角”和“信息视角”考虑的,从“目的视角”来看,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

从“信息观视角”来看,盈余管理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从而迷惑相关利益人,以达到管理当局目的。

而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则突出了其特点,即具有操纵隐蔽性使得监管不易,且危害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oy-Chowdhury 模型
总结,在每一个公司年度,用实际值减去正常值即可得异常经营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操控性费用的水平。

最后Roy-Chowhury 根据上述已经估计出的相关变量对企业存在避亏动机时是否进行盈余管理进行实证检验,并根据回归结果的统计检验来判断公司是否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以及采用何种手段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CFO t −1/A t−1=α0+α1 1A t−1 +β1 S t A t−1 +β2 ΔS t A t−1 +εt (1) 其中A t 表示期末总资产,S t 表示t 期的销售额,ΔS t =S t −S t−1; 在估计正常经营现金流量时,Roy-Chowdhury(2006)将正常经营现金流量水平 CFO t 表示为销售 S t 及销售增量 ΔS t 的线性函数,使用模型(1)按行业年度数据进行截面回归来估计每个公司年度正常的经营现金流水平。

PROD t A t −1=α0+α1 1A t−1 +β1 S t A t−1 +β2 ΔS t A t−1 +β3 ΔS t −1A t−1 +εt (2) 在估计正常的生产成本时,由于销售操控和生产操控都会对企业的销售成本和存货产生影响,R oy -Chowhury(2006) 将生产成本定义为 PROD t 定义为,正常生产成本加上正常的存货增长,并将正常生产成本表示为当期销售的线性函数,将正常存货增长表示为当期和滞后一期的销售增量的线性函数,利用模型(2)来估计正常的生产成本。

DISEXP t =α0+α1 1A t−1 +β ΔS t −1A t−1 +εt 3 在估计操控性费用 DISEXP t 时,如果公司在某年度向上操控销售以增加报表利润,即使公司没有减少操控性费用,将操控性费用表示为当期销售的线性函数会使得残差特别低。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Roy-Chowhury(2006)将操纵性支出表示为滞后一期销售的函数,并利用模型(3)来估计正常的操控性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