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9词两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词两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1个生字。
理解“沉醉、兴尽、斜风、不须”的意思。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资料链接】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
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两首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
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
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漱玉词》等作品。
《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
张志和:唐代诗人。
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做过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
与颜真卿等为好友。
熟悉张志和的人会知道他能书善画,长于音乐,他的词即画,现存《渔父》词五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渔父生活,《渔歌子》即其中最好的一首。
《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藕”。
理解““沉醉、兴尽”的意思。
3.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一、自主导学
1.把课文读给家长或同学听,请他(她)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表示。
2.给下面的带点的字注音。
藕.花()兴.尽()鳜.鱼()青箬.笠()绿蓑.衣()
3. 形近字组词。
暮()渡()鸥()塞()蓑()须()幕()度()欧()寨()衰()需()
4. 读资料,完成填空。
词又叫做,词有词牌名,词牌是填词时用的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和。
本课两首词的词牌分别是和。
5.读了《如梦令》和《渔歌子》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来。
提示:抓住时、地、人、事。
《如梦令》
《渔歌子》
6.预习完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请写下来。
二、课堂研讨
(一)导入,了解词的特点
1.导入课题,什么是词?(联系预习作业4)
2.词和诗有什么不同?(长短句、词牌名、曲调等)我们曾学过哪些词?
3.学习第一首词,“如梦令”是词牌名。
作者李清照,出示资料介绍。
(那时的李清照只有20几岁,生活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琴棋书画样样擅长,是一位才女。
)
(二)读词,读懂词的意思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事(联系预习作业5):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读懂词所描绘的意境
1.词人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常记)词人为什么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常常记起?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让词人难以忘记的画面?
2.讨论,交流。
(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溪亭日暮
⑴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
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⑵朗读“溪亭日暮”:读的时候,你的眼前好像就有这幅画,把品味到的美读出来。
⑶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
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
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
⑷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美丽的景色、快乐美好的心情)
⑸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板书:醉)
· 藕花深处
⑴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复习学过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
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
⑶是啊,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却看到了这么迷人的景色,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又一次沉醉了)朗读。
· 一滩鸥鹭
⑴你还看到了什么?(鸟多、壮观)听到了什么?(鸟叫声)出示图片:你看,在溪水旁,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⑶“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这真是“鸟被人惊”、“人被鸟惊”啊!
“一滩鸥鹭”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使大家沉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再一次沉醉在郊游快乐的心情中。
⑷朗读,读出“惊”。
3.小结。
⑴同学们,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品出了那么多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有“溪亭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这叫“词中有画”。
画
中还有人,你们看,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因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使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沉醉了的、无忧无虑,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和她一起分享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那份快乐的美好的心情。
整首词,词人只用了33字就写出了这么丰富的画面和情感,这就是词的特点:含蓄、凝练。
请你再找找看,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她的心情?(“醉”)这叫“词眼”。
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⑵这次郊游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她“常记”。
让我们再次和她一起回味这次快乐的郊游吧,齐读全词。
四、吟词
1.词又叫曲,根据词牌名,有一定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
再听配音朗读,学会吟词: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2.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
五、拓展
金兵入侵,宋朝南迁,全家逃亡,第二年丈夫又病故。
国破、家亡、夫死三者之痛,使李清照的后半生非常痛苦,她常常“借酒浇愁”,但“愁更愁”。
所以,这两首《如梦令》正是她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齐读两首词。
六、作业
1.抄写、背诵。
2.(《语补》三、四)。
板书:如梦令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醉
一滩鸥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2.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
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读课题)3.出示课件,了解作者。
二、初读,读出词的节奏。
1.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
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
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
开始吧!
2.指读。
点评。
(板书:塞、鳜、蓑)
3.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
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
三、读懂词的内容。
1.张志和,唐朝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
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
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雨小、鱼肥、景美)
4.景美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抓住不同的景物和色彩。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
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5.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
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
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五、作业。
1.完成语补一、二两项。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3.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
..归。
..细雨不须
(1)解释这首词中加点的词语。
斜风:不须:
(2)用“”画出词中描写的自然景物。
(3)“不须归”表面上的原因是,实际上的原因是。
(4)这首词勾勒了一幅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
的渔翁形象。
景中有情
渔歌子------> 不须归[唐]张志和
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