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业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作业能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小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的机械重复高耗低效的作业训练模式,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应试教育下的“题海”战术、重复作业、机械作业、惩罚性作业的现象,尽管暂时拉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却让众多学生不堪重负,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失却了本应该得到发展的个性和潜能。新课程标准与老教材、教学大纲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述状况与新课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教育目标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给学生减负的强烈呼声中,要求小学生课余作业总量控制在每天1小时。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颖的作业,利用作业来发展学生,让教师脱离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这就给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我们根据本校教学中作业的布置、管理、批改、评价的现状提出了《小学生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从课堂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的五个环节中,把“作业”进行专门化的研究,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下,对小学生作业的性质、类型、内容、形式和完成作业的方法,及各科教师之间作业量的协调进行“有效性”的研究,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去思考、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使我们学会反思,学会创造;将更有助于我们围绕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宗旨,去关注、研究、提升学生课内外作业训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使学生在课内外作业训练的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立自主的尊严,并积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势必对“减负增效”起着直接正面的推动作用。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撑

“作业”是“学生为完成学习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包括课内和课外作业两种形态。

“作业的有效”,是指能有效的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调动学生参与作业活动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情感都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题侧重小学阶段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范围是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一至六年级语数英作业有效性情况。

理论支撑:

本课题依据新课程理念、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知识的有序原理、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等理论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廓清小学生作业有效性实践研究的内容,指导教师发挥作业的多重功效,提升教学质量,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探索小学生有效的作业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总结校本特色的小学生有效的作业经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灵活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本校小学生作业的布置、管理、批改、评价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2、研究小学生有效的作业的途径和方法。

3、研究小学生有效的作业基本策略。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分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举全校之力,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小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小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一)小学生作业现状调查分析

1、作业量

调查学生232人,认为作业量适当的有42人,占%;认为作业量偏多的有156人,占%;认为作业量偏少的有34人,占%。

认定三门学科总计作业时间需60分钟及以上的有118人,占%;30-59分钟的有91人,占%;30分钟以下的有23人,占10%。

以上统计表明:小学语数英学科作业量偏多,只能为半数学生接受。能在1小时以上完成回家作业的学生占%,不符合新课标要求,应适当减少作业量。

2、作业完成度

调查学生302人,确认能按时并独立完成的有208人,占%;有疑难需讨论或请教老师完成的有69人,占%;不能独立完成并时有抄袭的有25人,占%。

以上统计表明:%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这表明学差生比例尚偏高,应有适合该部分学生的作业指导方式。

3、作业难度

调查学生520人,认定很难的有83人,占16%;较难的有135人,占26%;适中的有239人,占46%;容易的有63人,占%。

以上数据表明,新课标下现行作业 (苏教版)对多数学生是适合的,且教师在教学中也在认真“备作业”,但仍有42%的学生认为作业很难和较难。看来,根据难度系数分层次作业很有必要。

4、作业反馈

对于教师批改后作业错误处的订正,调查512人,认为能立即订正的有230人,占%;在老师分析时订正的有232人,占%;很少订正的有50人,占%。

以上数据表明,%的学生没有自主订正作业的习惯,要制定完成作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通过对小学生作业的管理,提高作业活动的效果。

(二)小学生作业问题的根源

一是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作业形式单一是现在存在比较普遍的现象之一,由于教材内容、教师对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备课的充分程度、教学时间的安排等等原因,导致作业被简单地表现为以“抄抄写写”、“做做练练”等类似的过于常规、甚至是枯燥的形式,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直接导致了小学生简单重复、疲劳应战等现象的出现。

二是作业内容的机械性。

由于“就教材论教材”,没有把作业放到一定学习环境中等原因,导致作业设计的内容简单、局部,而主动进行整合的、涉及相关的课外知识的作业较少,布置作业一般都是一些纯基础题,学生无须动脑思维,不用操作实践。长此以往,小学生“只会完成作业,而不会用学到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是作业目的的功利性。

为了学生的技能提高而训练,为了学生更好巩固课堂的知识而练习,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段,各科教师之间争抢时间、作业量不协调,功利色彩让作业背负上必须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服务的重担。

四是作业完成的封闭性。

作业布置“一刀切”,片面强调独立思考,过多的作业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结果是书写越来越潦草,计算越来越马虎,形成作业态度与作业质量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小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的养成。

五是作业评价的绝对性。

学生作业的评价往往锁定在“教师对学生”的层面上,且表现为简单的“√”、“×”和“优秀”、“良好”、“及格”……缺乏人文的关怀,不利于小学生作业兴趣的培养。

(三)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作业的难度——有效提高学生作业参与度的前提

难度是指作业对于学生现有实际能力水平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它所包含的新内容的多少与教师曾给予的任何提示量。如果作业的难度过大,学生往往感到迷惑不解,望而却步,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就会大为降低。教师布置作业时应将难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并取得高成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