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附阅读材料:
“走西口”历史原因探究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三次有名的人口大迁徙,它们不仅是一次次的移民壮举,更是一部部悲壮的历史。特别是山西人的“走西口”,走出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走出了山西票号的汇通天下,走出了晋商的辉煌灿烂。
“走西口”又称走外口、走场子、跑场子、跑口外,它指的是长城以内的晋西北、雁北以及陕北地区的贫苦农民到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西部打工谋生的社会活动。“走西口”的时间是从明代的中期开始,持续到清朝末年,其中高潮时在明末清初。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山西人背井离乡、远走他乡呢?在探究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些相关材料:
1、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降水不足,植被稀少,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清朝有人这样评价山西:“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大同的地
方志说大同地区“岁丰,亩不满斗”。也有民歌曰:“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遇上一年收,又把蛋蛋(冰雹)丢。”
2、明清时期社会上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农民无地少地,自然少衣无食,不得不受地租、高利贷等剥削,从而加速贫困乃至破产的过程。正如山曲中所唱:“梁头的狐子展不起腰,穷日子逼得哥哥走了河套。”
3、明洪武三年实行以粮换盐制度,为晋商的形成带来了契机,明朝中期又在杀虎口(即西口)开放马市,这对晋商由以盐业为主转向多种经营产生了重要推动。明覆清兴之后,汉民准许入蒙。
4、与山西一水相隔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加上内蒙古人民本性善良、敦厚、好客,因此便成了众人心中养家糊口的“理想”去处。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走西口”的人群中有千里寻父的儿子,日夜思夫的妻子……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条移民之路才充满了苦辣辛酸、艰难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