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控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新指南解读PPT课件
04
医务人员手卫生和防护用品使用
手卫生设施和制度要求
手卫生设施
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消毒液、干手设备等,并确保设施处于良 好状态。
手卫生制度
制定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括洗手指征、洗手方法、干手方式等,以降低病原体传 播风险。
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选用原则
手套选用
根据操作类型和风险等级选用适当的手套,如一次性医用手套或无菌手套等,并注意手套的完整性和更换时机。
操作后处理
03
对使用过的物品和设备进行及时清洁和消毒,避免微生物的滋
生和传播。
无菌物品管理规范
无菌物品定义
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包 括血管导管、注射器、手术器械等。
VS
管理规范
对无菌物品进行分类存放,定期检查其灭 菌效果和有效期,避免过期使用或污染。 同时建立严格的无菌物品管理制度和操作 规范,确保无菌物品的安全使用。
口罩选用
根据操作类型和风险等级选用适当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等,并确保口罩佩戴正确、紧密。
接触隔离措施执行情况监督
监督措施
制定接触隔离措施执行情况监督制度,明确监督人员、监督频次、监督内容等,以确保措施得到有效 执行。
隔离标识
对需要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的患者或物品,设置明显的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措施。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患者知情权保障措施
1 2
充分告知
向患者详细解释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防控 措施及重要性,确保患者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治 疗。
提供资料
为患者提供有关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宣传资料、 手册等,方便患者随时了解相关知识。
3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治疗指南护理课件
每次使用导管前,应使用75%酒精或 碘伏对导管接头进行消毒。
患者教育及注意事 项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导管的重要性、 注意事项和自我护理方法,提高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避免剧烈运动、避免牵拉 导管、避免接触水等,以减少导管 相关感染的风险。
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如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症 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 治疗导管相关感染。
针对性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确保治疗效果。
拔管与后续处理
拔管时机
在感染得到控制后,及时拔除导管,避免感染复发。
后续护理
加强患者护理,定期监测体温、血象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症状。
04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严重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Leabharlann 防与治疗指 南护理课件目 录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概述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治疗流程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案例分析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展望
contents
01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是指在留置 血管内导管期间,患者发生的与 导管相关的感染。
THANKS
感谢观看
03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治疗流程
感染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导管培养结果进行诊断,确诊为血管内导管 相关感染。
评估病情
了解患者感染的具体病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等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 依据。
抗感染治疗方案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措施PPT课件
外用药物
局部使用抗生素药膏或消毒剂, 以预防和治疗局部感染。
营养支持与免疫治疗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 力,促进康复。
免疫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可酌情使用免疫调节剂、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提高 患者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
预防并发症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脓毒 症、感染性休克等。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和性质,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性感染两大 类。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导管污染和患者体内 病原菌迁移。其中,导管污染可能来源于医护人员操作不当 、环境污染等;患者体内病原菌迁移则与患者自身免疫力、 基础疾病等有关。
危险因素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 免疫力状况、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类型及材质、医护人员操 作规范等。
02
预防措施与建议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01
02
03无菌手套、口罩和帽 子。
无菌操作
在插入、更换或维护血管 内导管时,必须遵循无菌 技术原则,使用无菌敷料 覆盖导管插入部位。
消毒处理
定期对导管插入部位及周 围皮肤进行消毒,减少细 菌滋生。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血栓形成预防措施
使用抗凝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如肝 素等,以降低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定期冲洗导管
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定期冲洗导管,以保持 导管通畅,减少血栓形成。
鼓励患者活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出血风险降低策略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PPT课件
诊断依据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导管尖端培养等)及影像学检查进行 综合判断。
预防措施重要性
01
02
03
降低感染发生率
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以 有效降低血管导管相关感 染的发生率。
减轻患者痛苦
感染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 痛苦和负担,预防措施的 实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
节约医疗资源
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可 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提高医疗效率。
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按照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 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及不良 反应等,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相互 作用,特别是与导管材料、抗 凝药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
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选择依据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导管 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主要包括皮肤微生物定植、导管接头 污染、血液反流至导管内等。
危险因素
包括患者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 免疫状态等)和导管因素(如导管类 型、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局部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等;全身感染则可能出现发热、寒战 、低血压等症状。
明确改进措施的责任人、时间 表和实施方案
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医务人 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定期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和调 整,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成果分享和经验总结
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分享 感染防控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建立感染防控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医 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导管尖端培养等)及影像学检查进行 综合判断。
预防措施重要性
01
02
03
降低感染发生率
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以 有效降低血管导管相关感 染的发生率。
减轻患者痛苦
感染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 痛苦和负担,预防措施的 实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
节约医疗资源
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可 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提高医疗效率。
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按照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 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及不良 反应等,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相互 作用,特别是与导管材料、抗 凝药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
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选择依据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导管 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主要包括皮肤微生物定植、导管接头 污染、血液反流至导管内等。
危险因素
包括患者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 免疫状态等)和导管因素(如导管类 型、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局部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等;全身感染则可能出现发热、寒战 、低血压等症状。
明确改进措施的责任人、时间 表和实施方案
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医务人 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定期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和调 整,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成果分享和经验总结
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分享 感染防控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建立感染防控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医 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护理课件
防控能力。
优化防控策略
不断优化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控 策略,提高预防和控制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
推广最佳实践
总结和推广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 与控制的最佳实践经验,促进医疗质 量的提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质量。
感染可成为病原体传播 的途径,增加其他患者
的感染风险。
03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 防措施
导管置入前的评估和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对患者的病情、免疫力、 年龄、营养状况等进行全 面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适 合置入血管导管。
皮肤准备
清洁置管部位周围的皮肤, 去除油脂和污垢,减少细 菌滋生。
器械准备
选择适宜的血管导管和辅 助材料,确保无菌状态。
敷料更换
在置入导管后,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局部干燥清 洁,防止细菌滋生。
案例三:导管置入后的日常护理和监测
日常护理
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敷料是否干燥清洁, 有无红肿、渗出等异常情况。
监测体温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感染征 象。
实验室检查
定期进行血常规、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以 便早期发现感染迹象。
正确冲管与封管
采用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技术,防止血液回流 和血凝块形成。
定期监测体温和血象变化
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导管维护的注意事项,提 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04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控 制措施
感染症状的识别和诊断
01
02
03
04
发热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常表现为 发热,体温升高,可能伴随寒
可分为导管入口处感染、皮下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按照病原体种类分类
优化防控策略
不断优化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控 策略,提高预防和控制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
推广最佳实践
总结和推广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 与控制的最佳实践经验,促进医疗质 量的提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质量。
感染可成为病原体传播 的途径,增加其他患者
的感染风险。
03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 防措施
导管置入前的评估和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对患者的病情、免疫力、 年龄、营养状况等进行全 面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适 合置入血管导管。
皮肤准备
清洁置管部位周围的皮肤, 去除油脂和污垢,减少细 菌滋生。
器械准备
选择适宜的血管导管和辅 助材料,确保无菌状态。
敷料更换
在置入导管后,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局部干燥清 洁,防止细菌滋生。
案例三:导管置入后的日常护理和监测
日常护理
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敷料是否干燥清洁, 有无红肿、渗出等异常情况。
监测体温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感染征 象。
实验室检查
定期进行血常规、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以 便早期发现感染迹象。
正确冲管与封管
采用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技术,防止血液回流 和血凝块形成。
定期监测体温和血象变化
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导管维护的注意事项,提 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04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控 制措施
感染症状的识别和诊断
01
02
03
04
发热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常表现为 发热,体温升高,可能伴随寒
可分为导管入口处感染、皮下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按照病原体种类分类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PPT课件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未 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先进的导管材料和 设计,降低感染风险。
建议继续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教育, 提高其对感染防控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有 助于实现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感染防 控。
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加 强监督和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 到有效落实。
血液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观察 白细胞计数等感染相关指 标的变化。
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机制
数据采集
建立专门的数据采集系统 ,记录患者PICC导管插入 情况、感染监测结果等相 关信息。
数据分析
定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 析,识别感染发生的风险 因素和趋势。
反馈机制
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医 护人员和医院管理部门, 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 施。
定义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 )是指与置入血管内的导管(PICC)相关的感染,包括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导 管相关血流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和性质,可分为导管相关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等。
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寒战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可能出 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此外,还可能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等局部感染症状。
诊断依据
诊断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具体包括:导管置入史、 发热等感染症状、血培养阳性且与导管相关的病原菌相同、外周血象异常(如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建议继续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教育, 提高其对感染防控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有 助于实现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感染防 控。
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加 强监督和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 到有效落实。
血液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观察 白细胞计数等感染相关指 标的变化。
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机制
数据采集
建立专门的数据采集系统 ,记录患者PICC导管插入 情况、感染监测结果等相 关信息。
数据分析
定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 析,识别感染发生的风险 因素和趋势。
反馈机制
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医 护人员和医院管理部门, 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 施。
定义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 )是指与置入血管内的导管(PICC)相关的感染,包括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导 管相关血流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和性质,可分为导管相关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等。
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寒战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可能出 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此外,还可能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等局部感染症状。
诊断依据
诊断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具体包括:导管置入史、 发热等感染症状、血培养阳性且与导管相关的病原菌相同、外周血象异常(如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护理课件
血液凝结。
导管固定与更换
采用无菌敷料妥善固定导管,定 期更换敷料,如发现敷料污染或
松动应及时更换。
患者病情观察与记录
体温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以早期发现感染迹象。
血液指标检测
定期检测血常规、血培养等指标,以评估感染情 况。
记录护理过程
详细记录导管置入、维护、冲洗、封管等护理操 作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
新型抗菌材料的应用
研发新型抗菌材料,用于制造导管和敷料,提高抗感染能力。
感,提高早期发现和诊断感染的能力。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前景
智能化护理设备
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护理设备,实现感染风险 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个性化护理方案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高预防和控制感 染的效果。
正确置管方法
采用正确的置管方法,确 保导管插入顺利,减少皮 肤和血管的损伤。
导管置入后的日常护理
敷料更换
监测体温和血液指标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 洁干燥,防止细菌滋生。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和血液指标,及时 发现感染迹象。
导管维护
定期对导管进行冲洗和维护,防止血 块和沉淀物堵塞导管。
患者教育及注意事项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病情、血管导管使用情况 等。 感染发生时间、症状及表现。
感染对患者的危害及影响。
案例分析与讨论
感染原因分析
01
导管材料、置管技术、护理操作、患者自身因素等。
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评估
02
已采取的预防措施、实施效果等。
感染控制策略探讨
03
改进置管技术、加强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等
导管固定与更换
采用无菌敷料妥善固定导管,定 期更换敷料,如发现敷料污染或
松动应及时更换。
患者病情观察与记录
体温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以早期发现感染迹象。
血液指标检测
定期检测血常规、血培养等指标,以评估感染情 况。
记录护理过程
详细记录导管置入、维护、冲洗、封管等护理操 作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
新型抗菌材料的应用
研发新型抗菌材料,用于制造导管和敷料,提高抗感染能力。
感,提高早期发现和诊断感染的能力。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前景
智能化护理设备
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护理设备,实现感染风险 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个性化护理方案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高预防和控制感 染的效果。
正确置管方法
采用正确的置管方法,确 保导管插入顺利,减少皮 肤和血管的损伤。
导管置入后的日常护理
敷料更换
监测体温和血液指标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 洁干燥,防止细菌滋生。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和血液指标,及时 发现感染迹象。
导管维护
定期对导管进行冲洗和维护,防止血 块和沉淀物堵塞导管。
患者教育及注意事项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病情、血管导管使用情况 等。 感染发生时间、症状及表现。
感染对患者的危害及影响。
案例分析与讨论
感染原因分析
01
导管材料、置管技术、护理操作、患者自身因素等。
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评估
02
已采取的预防措施、实施效果等。
感染控制策略探讨
03
改进置管技术、加强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等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处理措施
立即拔除导管,并进行抗生素 治疗。
预防建议
定期更换导管敷料,保持导管 接口清洁干燥,严格遵守无菌
操作规程。
05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01
02
03
预防措施不足
目前对于导管相关感染的 预防措施还不够完善,缺 乏有效的预防策略和规范 的操作流程。
诊断标准不统一
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 不统一,导致感染的漏诊 和误诊率较高。
01
02
03
04
患者情况
患者因长期住院接受化疗,留 置中心静脉导管,后出现高热
、寒战等症状。
感染诊断
血液培养阳性,诊断为导管相 关感染。
处理措施
立即拔除导管,并进行抗生素 治疗。
预防建议
定期更换导管敷料,保持导管 接口清洁干燥,严格遵守无菌
操作规程。
案例二:导尿管相关感染
患者情况
患者因手术留置导尿管 ,术后出现尿频、尿急
置管操作规范与无菌原则
严格无菌操作
在置管过程中,遵守无菌原则,确保操作环境、操作者和导管的无菌状态。
规范置管操作
遵循标准的置管操作规范,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感染的风险。
导管护理与敷料更换
定期清洁消毒
定期对导管的皮肤入口和出口进行清 洁消毒,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敷料更换
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敷料潮湿、污染 或过紧,以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03
导管相关感染的控制
早期识别与诊断
早期识别
对疑似出现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进行临床评估和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导管相关感染。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解读护理课件
临床实践指导意义
强化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
新版指南着重强调了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提供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和建议,有助于 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感染。
优化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治疗方案
新版指南对感染的治疗方案进行了优化,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加合理、有效的治 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感染治疗的成功率。
患者应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 按时进行导管维护,不擅自拆 卸或调整导管。
患者在出现发热、红肿、疼痛 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告知医 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感染控制流程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01
定期更换导管和敷料
02
保持导管通畅
03
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监测患者体温和血象变化
观察导管出口情况
及时报告和处理感染病例
在置管后,应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穿 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防止细菌滋生。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应选择清洁、干燥、无破损的皮肤区 域进行穿刺,避免在感染或受损的部 位进行置管。
导管维护时的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导管及周围皮肤
严格遵守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保持导管接口的清洁
患者教育及注意事 项
患者应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 燥,避免与水接触,以防感染。
•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导管相关局部感 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感染的危害与影响
危害 影响
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发病率
危险因素
03 预防与控制
导管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定期更换穿刺部位的敷料
在置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穿戴无菌 手套、口罩、手术衣等个人防护装备, 确保整个操作过程的无菌状态。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单孔导管 若使用全胃肠外营养,应用一个中心静脉
插管或留一孔作为胃肠外静脉营养专用 对需要长时间(30日以上)使用者,使用经
隧道置管或非植入性血管装置
27
选择导管插入部位
选择最适宜插入部位能降低感染危险性 评价感染危险性和器械复杂性,选择恰当
的穿刺部位 除非有医学上的反指征,对非隧道置管法
17
CRBSI影响因素
医院规模 病房 导管类型 插入部位 持续时间
18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即可诊断) 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
炎的表现)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除外
理化因素所致) 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烧>38℃,局部有压痛,无其
皮肤穿刺之前,不使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 等穿刺时,不在穿刺部位常规使用抗菌油膏
30
导管与导管部位护理
使用无菌纱布或透明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在下列情况下须更换,变潮湿、松动、有
脏物或检查穿刺部位时 不将在穿刺部位使用抗菌油膏作为导管穿
刺部位常规护理工作的一部分 预防导管栓塞保持导管通畅能减少感染的 机会 除非生产厂家有说明,常规使用抗凝剂冲 洗中心静脉导管
一旦取得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应尽可能降 级换用敏感的窄谱抗生素
如最初的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不伴免疫缺陷或 心脏瓣膜病),抗生素一般应用10-14天
若拔除导管后,患者仍持续存在菌血症或真菌血 症,或伴有心内膜炎、化脓性血栓时,应延长治 疗时间,应用4-6周,伴有骨髓炎时,应用6-8周
23
CRBSI的治疗
他原因可解释 病原学诊断 导管管尖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
物
19
CRBSI临床诊断
插管或留一孔作为胃肠外静脉营养专用 对需要长时间(30日以上)使用者,使用经
隧道置管或非植入性血管装置
27
选择导管插入部位
选择最适宜插入部位能降低感染危险性 评价感染危险性和器械复杂性,选择恰当
的穿刺部位 除非有医学上的反指征,对非隧道置管法
17
CRBSI影响因素
医院规模 病房 导管类型 插入部位 持续时间
18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即可诊断) 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
炎的表现)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除外
理化因素所致) 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烧>38℃,局部有压痛,无其
皮肤穿刺之前,不使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 等穿刺时,不在穿刺部位常规使用抗菌油膏
30
导管与导管部位护理
使用无菌纱布或透明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在下列情况下须更换,变潮湿、松动、有
脏物或检查穿刺部位时 不将在穿刺部位使用抗菌油膏作为导管穿
刺部位常规护理工作的一部分 预防导管栓塞保持导管通畅能减少感染的 机会 除非生产厂家有说明,常规使用抗凝剂冲 洗中心静脉导管
一旦取得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应尽可能降 级换用敏感的窄谱抗生素
如最初的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不伴免疫缺陷或 心脏瓣膜病),抗生素一般应用10-14天
若拔除导管后,患者仍持续存在菌血症或真菌血 症,或伴有心内膜炎、化脓性血栓时,应延长治 疗时间,应用4-6周,伴有骨髓炎时,应用6-8周
23
CRBSI的治疗
他原因可解释 病原学诊断 导管管尖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
物
19
CRBSI临床诊断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处理PPT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处 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导管相关性感染概述 •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方法 •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案例分析 •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处理展望
01
导管相关性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是指在使用血管内导管 过程中所引发的感染,包括局部和全身性感染。
利用新材料技术,在导管表面涂覆抗菌物质,降低感染风险。
实时监测系统
利用传感器和远程监控技术,实时监测导管状况和患者体温变化, 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自动化清洁消毒设备
开发自动化设备,对导管进行高效清洁和消毒,减少人工操作误差 。
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素养
01
02
03
加强培训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 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 技能。
多学科合作,持续改进,提高预防效果
详细描述
预防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医 生、护士、感染控制人员等。应持续改进预 防措施,如研发新型导管材料、改进插管技 术等。同时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 对导管相关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05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 处理展望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新型抗菌涂层导管
感染的危害与影响
危害
导管相关性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增加了患 者的病死率。
影响
导管相关性感染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 济负担;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生活质量。
02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导管相关性感染概述 •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方法 •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案例分析 •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处理展望
01
导管相关性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是指在使用血管内导管 过程中所引发的感染,包括局部和全身性感染。
利用新材料技术,在导管表面涂覆抗菌物质,降低感染风险。
实时监测系统
利用传感器和远程监控技术,实时监测导管状况和患者体温变化, 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自动化清洁消毒设备
开发自动化设备,对导管进行高效清洁和消毒,减少人工操作误差 。
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素养
01
02
03
加强培训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 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 技能。
多学科合作,持续改进,提高预防效果
详细描述
预防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医 生、护士、感染控制人员等。应持续改进预 防措施,如研发新型导管材料、改进插管技 术等。同时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 对导管相关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05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 处理展望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新型抗菌涂层导管
感染的危害与影响
危害
导管相关性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增加了患 者的病死率。
影响
导管相关性感染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 济负担;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生活质量。
02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ppt课件
对高危患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感染 征象,采取预防性抗菌治疗措施,防 止感染扩散。
从案例中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提高医护人员对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认 识和防治意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注 意事项。
在置管、护理等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 守相关操作规程,确保每一步骤都符合规 范要求。
抗菌药物使用时机
合理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避免滥用和延误治疗。
04 感染的诊断和处理
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方法
诊断标准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导管培养结果。当患者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发热、寒 战、低血压等全身感染症状,同时导管培养阳性时,即可诊断为导管相关感染。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包括导管培养、血液培养、组织活检等。导管培养是诊断导管相关感染的金标准,通过从导管中取样进 行培养,可以确定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为后续导管相关 感染。
05 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
典型案例介绍和分析
案例一
某医院发生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事 件,患者因感染导致病情恶化,最终 死亡。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感染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案例二
成功防治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案例 ,介绍患者情况、导管选择与置管过 程、感染防治措施等,分析成功的原 因和经验。
成功防治感染的经验分享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
目录
• 引言 • 感染的原因和机制 •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 感染的诊断和处理 • 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背景和重要性
血管内导管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如重症监护、手术和慢性病治疗等。然而,导 管插入和留置过程中可能引发感染,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从案例中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提高医护人员对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认 识和防治意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注 意事项。
在置管、护理等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 守相关操作规程,确保每一步骤都符合规 范要求。
抗菌药物使用时机
合理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避免滥用和延误治疗。
04 感染的诊断和处理
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方法
诊断标准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导管培养结果。当患者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发热、寒 战、低血压等全身感染症状,同时导管培养阳性时,即可诊断为导管相关感染。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包括导管培养、血液培养、组织活检等。导管培养是诊断导管相关感染的金标准,通过从导管中取样进 行培养,可以确定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为后续导管相关 感染。
05 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
典型案例介绍和分析
案例一
某医院发生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事 件,患者因感染导致病情恶化,最终 死亡。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感染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案例二
成功防治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案例 ,介绍患者情况、导管选择与置管过 程、感染防治措施等,分析成功的原 因和经验。
成功防治感染的经验分享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
目录
• 引言 • 感染的原因和机制 •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 感染的诊断和处理 • 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背景和重要性
血管内导管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如重症监护、手术和慢性病治疗等。然而,导 管插入和留置过程中可能引发感染,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实施护理课件
严格消毒
在更换敷料、接触导管等操作前, 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使用消毒 液对周围皮肤和导管进行消毒。
导管冲洗
定期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 对导管进行冲洗,以保持导管通畅 和预防血栓形成。
患者宣教与教育
宣教内容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导管的重要性、注 意事项、日常护理和自我观察等知识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依从性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综合判断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结合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以 及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是否发生感染。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动态评估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及时了解感染病情变化,调整护理 措施。
感染患者的护理操作
导管护理 用药护理 营养支持
感染风险。
接触隔离
对感染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医务 人员加强手卫生,使用防护用品,避 免交叉感染。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导 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自我防 护意识。
04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抗 菌药物应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择抗菌药物
01
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选择具有抗菌活性的
抗菌药物的疗效评估与调整
临床评估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
调整治疗方案
若抗菌药物疗效不佳,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更换抗菌药物、改变给药途 径等。
05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 防与管理展望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抗菌涂层导管
利用抗菌物质涂层技术,降低导 管表面细菌定植,减少感染风险
导管相关感染PPT课件
符合国家资质的导管/护理包 置管时间的干预 其他护理人员
二、导管相关感染流行病学
1.感染率
导管日
2.常见致病菌
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肠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约占30%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13.4%
3.影响因素
宿主因素、导管位置、导管材料、微生物与导 管的相互作用
4.病死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8.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0.7% 真菌尚无可靠数据资料
三、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 及临床表现
(一)实验室诊断
(1)快速诊断 (2)导管培养诊断 (3)血培养诊断 (4)间接诊断
血培养诊断
A:从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导管抽血定量培养
中心静脉导管血标本菌落数>外周血标本菌落 数的5倍及以上,可诊断CRBSI
B:中心静脉导管血标本阳性结果出现时间
中心静脉导管早于外周血标本2小时
重点内容
一、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二、导管相关感染流行病学 三、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四、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
防与治疗指南》2007版 2.叶朝阳、付文成 长期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血液透析
的临床应用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3卷 第 三期
3.具有导管严重感染表现,拔除导管或使用抗生 素后症状减轻或消退。
4.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者,有发热、寒颤或低血 压的临床表现,至少1个血培养阳性,为皮肤共
生菌,导管节段培养阴性,无其他引起血行感染 的来源。
四、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
1.培训与管理
(1)医护人员的培训 ✓ 医生的置管操作 ✓ 护士的日常护理 (2)患者的培训管理
患者/家属相关知识的宣教/演练/指导
二、导管相关感染流行病学
1.感染率
导管日
2.常见致病菌
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肠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约占30%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13.4%
3.影响因素
宿主因素、导管位置、导管材料、微生物与导 管的相互作用
4.病死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8.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0.7% 真菌尚无可靠数据资料
三、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 及临床表现
(一)实验室诊断
(1)快速诊断 (2)导管培养诊断 (3)血培养诊断 (4)间接诊断
血培养诊断
A:从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导管抽血定量培养
中心静脉导管血标本菌落数>外周血标本菌落 数的5倍及以上,可诊断CRBSI
B:中心静脉导管血标本阳性结果出现时间
中心静脉导管早于外周血标本2小时
重点内容
一、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二、导管相关感染流行病学 三、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四、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
防与治疗指南》2007版 2.叶朝阳、付文成 长期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血液透析
的临床应用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3卷 第 三期
3.具有导管严重感染表现,拔除导管或使用抗生 素后症状减轻或消退。
4.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者,有发热、寒颤或低血 压的临床表现,至少1个血培养阳性,为皮肤共
生菌,导管节段培养阴性,无其他引起血行感染 的来源。
四、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
1.培训与管理
(1)医护人员的培训 ✓ 医生的置管操作 ✓ 护士的日常护理 (2)患者的培训管理
患者/家属相关知识的宣教/演练/指导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PPT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不同阶段,CRBSI可分为早发和晚发感染。早发感染通常在置 管后48小时内发生,而晚发感染则发生在置管后48小时至30天内。
发生机制与风险因素
发生机制
导管作为异物进入血管,使皮肤表面的细菌随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同 时,导管插入和留置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内膜,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01
02
03
严格无菌操作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消毒 ,遵守无菌原则,降低外 界细菌污染。
正确置管方法
掌握正确的置管技术,避 免损伤血管和皮肤,减少 感染机会。
导管固定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 移位或脱落,避免局部皮 肤受压和破损。
置管后的维护与管理
定期更换敷料
保持置管部位干燥、清洁 ,定期更换敷料,防止细 菌滋生。
定期监测
定期对导管及周围皮肤进 行监测,及时发现感染迹 象。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导管维 护和注意事项的教育,提 高自我管理意识。
03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 测与控制
监测方法与指标
血液培养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培养检测血液中的微生物, 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
定期进行血液化验,检测感染相关的 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 等。
临床研究
针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流行 病学、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 深入研究。
实践经验
分享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积累 的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经 验和技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果展示
国际合作项目
开展跨国界的合作研究项目,共享全球资源和技术。
学术交流平台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各国学者之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护理课件
总结词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维护知识,指导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详细描述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导管维护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指导患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 ,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污染物。教育患者自我观察和及时报告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和预防感染。
环境及设备清洁消毒
总结词
保持医疗环境和设备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04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 护理实践
导管护理操作规范
01
02
03
04
导管清洁
使用无菌棉球和消毒液对导管 周围皮肤进行清洁,保持皮肤
干燥。
导管固定
采用无菌敷料固定导管,避免 导管移动或滑脱。
导管更换
按照医生指示定期更换导管, 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
导管冲洗
定期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 管,保持导管通畅。
06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 未来展望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前景
新型抗菌涂层材料
研发具有抗菌、防污功能的涂层材料,降低血管 导管表面细菌定植。
智能化监测系统
利用传感器和算法,实时监测血管导管的感染风 险,提高预警和诊断的准确性。
个体化护理方案
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控制 方案,提高护理效果。
患者病情观察与评估
体温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发现异常 升高应及时处理。
局部症状观察
注意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红 肿、疼痛等症状。
血液指标检测
定期检测血常规、血培养等指 标,了解感染情况。
患者自护能力评估
评估患者对导管的自护能力和 知识掌握程度,给予相应指导
。
心理护理与沟通技巧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维护知识,指导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详细描述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导管维护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指导患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 ,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污染物。教育患者自我观察和及时报告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和预防感染。
环境及设备清洁消毒
总结词
保持医疗环境和设备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04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 护理实践
导管护理操作规范
01
02
03
04
导管清洁
使用无菌棉球和消毒液对导管 周围皮肤进行清洁,保持皮肤
干燥。
导管固定
采用无菌敷料固定导管,避免 导管移动或滑脱。
导管更换
按照医生指示定期更换导管, 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
导管冲洗
定期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 管,保持导管通畅。
06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 未来展望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前景
新型抗菌涂层材料
研发具有抗菌、防污功能的涂层材料,降低血管 导管表面细菌定植。
智能化监测系统
利用传感器和算法,实时监测血管导管的感染风 险,提高预警和诊断的准确性。
个体化护理方案
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控制 方案,提高护理效果。
患者病情观察与评估
体温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发现异常 升高应及时处理。
局部症状观察
注意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红 肿、疼痛等症状。
血液指标检测
定期检测血常规、血培养等指 标,了解感染情况。
患者自护能力评估
评估患者对导管的自护能力和 知识掌握程度,给予相应指导
。
心理护理与沟通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前言
美国发生医院内血液感染每年超过20万 例,大多数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尤其 是无隧道的中心静脉导管。ICU每年有 1500万个中心静脉置管日,ICU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率平均是 5.3/1000导管日,那么美国ICU每年大约 有80000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 发生。
.
3
.
1
血管内导管 相关性感染的防控
前言
在美国,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每年购进11.5亿 件血管内器材用于静脉内输液、给药、输注血 液制品、胃肠外营养、监测血液动力学以及血 液透析等。使用的血管内导管有多种不同种 类 ,所致的感染并发症也很多。
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2009年更新版本《血管内 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实践指南》, 重点关注的就是如何处理这些并发症,尤其是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RBSI )。
致病菌。
.
22
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
16
血管内导管类型及用途
中心静脉导管 用
途
长期中心 静脉导管
经由手术植入的中心静脉导 管,其隧道部分位于皮外, 涤纶鞘位于插入位点内,用于 需要进行长期化疗,家庭输液 及透析的患者。
.
17
血管内导管类型及用途
动脉导管 用
途
外周 动脉导管
短期使用,常用于监测危重患者的血液 动力学状态及血气水平,发生血流感染 的风险与中心静脉导管相似。通常置于 桡动脉, 也可置于股动脉、腋窝动脉、 肱动脉、腿背部的胫后动脉。
属外周导管,长度7.6—20.3厘米, 经由前臂肘窝到达近侧的贵要静脉 或头静脉, 但不到达中心静脉,发 生感染的风险低于中心静脉导管。
.
14
血管内导管类型及用途
中心静脉导管 用
途
非隧道式短期 中心静脉导管
完全置入导管
经皮插入到中心静脉(锁骨下静脉、 颈内静脉、股静脉),最常用,占 CRBSI的大多数。 通过在皮下建立隧道埋入的皮下端 口或储器,具有自我封闭功能,可 经针刺体表皮肤进入,发生感染的 可能性较小。
.
7
前言
对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进行目标性监 测并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应提 到议事日程。
卫生部2010年11月29日颁布了《导管相 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 行)》,对指导并规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 风险,保证医疗安全,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
8
导管的分类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信息
.
5
前言
2009年北京40所医院参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监测
–共监测3216例带有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感染68例
–监测患者置管天数为20041天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为3.39/千导管日
–二级医院:7.16 /千导管日
–三级医院: 2.56 /千导管日
–急诊科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相关血流感染发生 率:13.66/千置管日),明显高于其它科室。
.
11
导管的分类
根据皮肤到血管的路径分为: 隧道型导管 非隧道型导管
.
12
导管的分类
根据导管的长度或导管的一些特征分为: 是否有鞘 是否注入肝素 是否使用抗生素涂层 管腔数
.
13
血管内导管类型及用途
外周静脉导管
用装置,通常由 前臂或手的分枝血管插入。
中等长度导管
——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
6
前言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明显增加了公
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延长了病人的住院
日,增加了患者病死率。美国一项调查 显示,2573例CRBSI患者,归因死亡率占 19%。每次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 在34508--56000美元;每年由于中心静 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病人需花费2亿 9千600万-23亿美元。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信息
.
4
前言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12年第1季度,在各类 重症监护病房共监测病人25715人,病人总住 院日数139629天,中心静脉插管日数66089天,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47.33%,中心静脉导管相 关血流感染率为1.50‰。感染率最高的仍然是 胸外科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是3.64/ 千导管日,其次是综合ICU,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发生率是1.70/千导管日,较2010年感染率 有所下降。
.
18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的临床定义
.
19
导管定植
对导管尖端,导管皮下段或导管接头进 行定量或半定量培养,至少一种微生物 明显生长。
.
20
输液相关的血流感染
输注液体和经皮采血同时培养发现 相同细菌而无其他部位感染证据。
.
2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
15
血管内导管类型及用途
中心静脉导管 用
途
肺动脉导管
外周置入 中心导管 (PICC)
通过特氟纶的导入鞘置入中心静脉, 平均放置时间仅为3天。 为锁骨下静脉及颈静脉的导管插入提 供了选择,一般经过头静脉或肘臂静 脉等外周静脉插入,并最终到达上腔 静脉,在ICU住院患者的感染发生率 与中心静脉导管类似。
前言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10年2—3季度,在各类 型重症监护病房共监测病人39368人,病人总 住院日数198137天,中心静脉插管日数79553 天,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40.15%,中心静脉导 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2.17‰。感染率最高的是 胸外科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 率是3.79/千导管日,其次是综合ICU,中心静 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是2.59/千导管日。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
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
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显血流感染来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有一次以上外周
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
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
根据插入的血管类型分为: 外周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动脉导管
.
9
导管的分类
根据使用时间的长短来区分: 临时的或短期的导管(在体内留置14
天以内的导管) 永久的或长期的导管 (留置14天以
上)
.
10
导管的分类
根据插管位置分为: 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 颈内静脉 外周血管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脐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