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城市与环境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地理《人口、城市与环境》导学案新人
教版必修2
【主要考点与知识点落实】
一、人口增长模式
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的;人口增长的快慢,
归根结底取决于的发展水平。
2.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和共同影响。
3.人口增长模式由率、率、率三个指标构成。
4.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及其增长特点。
阶段甲乙丙丁
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
社会发展阶段
典型地区(不填)(不填)观念
类型自然增长
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
可能面临人口
问题及其影响
发达国家保持较
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
育观念的转变等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
世界新增人口中,
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
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
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
下降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接近型
中国人口政策表现继续坚持实行“”
二、人口迁移
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
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
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
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
开发地区
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
洲
二
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
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
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
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
、、、。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往往起重要作用;条件使人口迁移变得便捷。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加强对外交流;增加经济收入。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数量与环境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环境人口数量;合理人口容量是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
2.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
其中,与承载力呈负相关的是。
3.环境容量具有的特点有:、、。
4.判断:人口密集的地区,环境问题一定大。
()
【训练】
读下表,回答1~3题。
甲、乙两地人口抽样调查表
(每10 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统计)
是( )
A.0.775% B.3.7% C.0.885% D.0.95%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 A.甲地属于发展中国家,乙地属于发达国家
B.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地小于乙地,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地小于乙地
C.所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都高于发达国家
D.甲地人口死亡率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地老年人口比例高
3.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4.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时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
B.③到⑤期间,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
C.④时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量稳定
D.①到⑤期间,④时人口问题最不突出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5~6题。
5.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6.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达
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的时间是在 ( )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7.读中国2000年到2050年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
2000
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
①人口总量庞大②人口增长快
③少年人口男性多于女性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亿—9亿
8.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亿—9亿 D.约14亿—15亿
9.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10.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图中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
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
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读下图(a、b、c 分别表示0~14岁、15~59岁、60岁以上三
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回答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A.计划生育
B.鼓励生育
C.采取移民政策
D.鼓励人员出国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据此回答13—14题:(双选)
年龄段(岁)0——14 15-29 30-44 45-59 大于60
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4.94 1.76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10 11.63 4.01 1.78
13.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4.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主要考点与知识点落实】
一、城市的区位(城市外部环境)
1.城市聚落是在聚落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形成。
2.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从哪些角度上加以分析?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1.城市的三大基本功能区:
基本功能区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
住宅区地价;环境污染;
一般地处和
之间。
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两者呈向发展。
商业区呈状或状分布。
常
位于交通便捷的;交
通干线或街角路口。
活动频繁;建筑物。
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
个或个工业区不断向移动。
趋
向于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
市区内部工业区相互聚
集,形成成片的工业区
2.城市的三大基本功能区的形成:
(1)影响因素有:
其中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其体现在各
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
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
市中心的距离。
(2)以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为例,绘
制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的各功能区的
分布
及其各自区位优势。
(3)功能区的形成:
a.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在空间上的表现: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b.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
类型的用地
城市等级体系及其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如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分布)
②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如北京城市中心为文化区而非中心商务区)
③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现代城市中的贫民窟的存在)
三、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对城市科学规划功能区布局与人口规模,意义重大。
四、城市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依据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比较;
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比较。
3.城市等级体系(中心地理论)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高等级的城市,设置的数目,彼此距离,辐射范围。
高等级的城市,设置的数目,彼此距离,辐射范围。
五、城市化:
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含义
①土地的城市化(用地变为用地)
②人口的城市化(人口变为人口)
③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④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推导城市化的动力: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准标志:
4、城市化的意义
①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
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25%~30%以下,
低
缓慢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
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①发展中国家②发达国家
起步晚(二战后)起步早(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慢
水平低(平均33%)水平高(平均70%)
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的主要方面
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人文环境
“城市环境病”的表现: 产生的主要原因: 防治城市病的措施: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六、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表现:
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训练】
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
读
图,回答1~3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 .10%
B .20%
C .30%
D .40%
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
最快的时期是 A .60年代初期 B .70年代中期 C .80年代中期 D .90年代后期
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 .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 .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 .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 .进入郊区化阶段 读图,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四条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 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 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②④③① D .②①③④
5.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 .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 .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 .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镇信息,回答1~2题
(1)左图中字母代表以城市为中心的土地
地租水平
功能分区,包括有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小麦种植区、花卉与乳牛区,其中表示商业以及花卉与乳牛区的是
A .a 和e B.a 和d C.b 和d D.b 和c
(2)根据地租水平的高低,综合考虑交通、环保等因素,在右图中,印染厂、水果批发市场、豪华宾馆应依次选择在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⑤④
D.①②⑤ 6.下图为“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地价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市区地价较过去小幅下降
B .交通通达度提高
C .郊区人口向市中心集中
D .城市规模缩小 (2).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
A .矿区
B .奶牛养殖基地
C .商品粮基地
D .高新技术开发区
7.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
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
读图7,回答1~2题。
(1)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A .2级 B .3级 C .4级 D .5级
(2)根据中心地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扬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 .苏州市是上海都市圈的经济中心 C .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D .宁波市比德清市的服务功能更全
8.下图为一个温带地区的城市土地使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在静风无云的午夜,观测图中ABC 三个地点的地面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 A .ABC B .BCA C .BAC D .CBA (2)近年来,北京在一些人行道改造过程中,采用了质量很好的透水砖代替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地面,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A .利于形成地表径流 B .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 C .美化环境,减弱噪音 D .使城市地下水位上升 9.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 反映的是 A .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 .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 .城乡差距扩大
(2).图乙中a 、b 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 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 .D 时段 B .B 时段 C .E 时段 D .F 时段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图A ,四个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示意图图B ,回答1~2题。
(1).近年来乙、丙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 A.“民工荒”现象严重
C 市
中
心 商 业 区 公 园 市 郊 住 宅
区
郊 区 绿 地 km
A B 4 3 5
2 6 1 7 0 8 图8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资金严重短缺
9.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a到b反映了该地区的过程,该过程中城镇的变化特征是, 上述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变化趋势是。
(3分)
⑵城镇发展到b阶段时,市区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被形象地称之为“”效益。
由于该效益的存在,使近地面大气由流向(郊区、市区),从而使市区气温(升高、降低)、湿度(增大、降低)。
(5分)
(3)该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2分)
(4)城市化过程中,对周边的农业带来的影响有:
第三块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考点】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知识回顾】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①农业生产的位置
②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
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
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①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②自然条件
③社会经济条件
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二、季风水田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三、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交通运输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地广人稀⑤机械化程度高
⑥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四、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地价低
③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①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②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2、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
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
21世纪初我国
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
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
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3、环境效益
4、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 六、工业地域的形成 1
、工业联系
①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 ②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2
3①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②形成
自发形成: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规划建设: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③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
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
“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七、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①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②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3、历史: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4、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①发展的区位特点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较近
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交通
广阔的市场
②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③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原因是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④综合整治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
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八、新兴工业区
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
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3、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①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发达的信贷体系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发展特点
③独特的发展模式—
工业小区
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
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
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
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
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
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
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4、美国“硅谷”
①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产品:研发费用高
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②崛起原因
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气候宜人。
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
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
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
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
九、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
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
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
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
气、煤浆及其它矿浆。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
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
活性差。
①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
输网
②发展趋势:日益网络化、国际化
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3、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①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
进沿线经济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②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
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
资本集中程度低高
工业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集中布局。